《搖擺於歐亞間的沙皇們:俄羅斯·羅曼諾夫王朝的大地(精裝)》
作者: 土肥恆之
譯者: 林琪禎
齣版社:八旗文化
齣版日期:2018-01-31
語言:繁體中文
ISBN:9789869590532
規格:精裝 / 432頁 / 14 x 2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齣版地:颱灣
本書分類:人文史地> 世界史地> 地區史> 歐洲地區
內容簡介
專製與殖民的帝國,三百年的光與闇。
在歐洲與亞洲之間,搖擺前進的皇帝們。
當我們瞭解俄羅斯,其實是在理解人類「跨歐亞」龐大帝國的獨特經驗——分裂的軀體和掙紮的思想,內在的巨大衝突!「俄羅斯有著與歐洲、亞洲不同的獨特地理、文化以及民族,是為歐亞。」而羅曼諾夫王朝那些徘徊、掙紮在拜占庭文化、西方文化,及亞洲的阿爾泰文化之間的沙皇們,正是本書的重點。
從颱灣的視角來看,巨大遙遠的俄羅斯和處在海洋一隅的島嶼有關係嗎?——答案是肯定的。俄羅斯史、中國史和日本史在近代的交疊、拉扯、影響颱灣甚钜,今天的颱灣都還未全然走齣曾留學蘇聯的蔣經國的陰影!
「殖民」史就是漫長俄羅斯史的「基本事實」!
一天增加四百平方公裏,一百天增加齣一個颱灣!俄羅斯為何可以如此?
從波羅的海海岸,一路延伸到太平洋之間,沒有一處是海拔高到可稱作「山」的存在;那裡有的隻是廣大的平原。這不是歷史打從一開始就給予俄羅斯人的前提,而是俄羅斯人自中世紀以來的殖民所產生的結果。
這是俄羅斯歷史與其他國傢最大的不同。它一直嚮外拓殖,最後橫跨歐亞廣袤土地,建立起多民族的帝國。伏爾加河從「亞洲的河」變成瞭「俄羅斯的河」。
俄羅斯歷史學傢剋柳切夫斯基指齣,「殖民」就是俄羅斯史的「基本事實」。現今「俄羅斯抱持的問題」,例如車臣紛爭的民族問題、西伯利亞開發問題,大多都是俄羅斯帝政時代就已經埋下。
一天增加四百平方公裏,一百天增加齣一個颱灣!俄羅斯為何可以如此?本書翔實描述瞭這個過程,並加以精彩分析。
而這樣的地理形態對於帝國的構造有哪些影響,又有哪些約束呢?也是本書為關切的議題和與眾不同的視角。
俄羅斯人為何迷戀「好沙皇」?
從彼得大帝到今日普丁,俄羅斯專製帝王文化和純樸民間社會一次解明。
就像今天的俄羅斯人看待普丁一樣,在俄羅斯的歷史上,人民總是期待能齣一位「好沙皇」。
沙皇匯集瞭各種有個性的角色,包括強行大改革的彼得大帝和王子阿列剋謝的爭執、女皇帝凱薩琳二世和寵臣波坦金的愛、擊退拿破崙的亞歷山大一世、革命中被槍殺的尼古拉二世一傢……。
本書描繪瞭有個性的專製君主輩齣的羅曼諾夫傢族的三百年。這個傢族成員為成為「好沙皇」、「強大沙皇」而持續奮鬥,本書也因此充滿暗殺、謀略的權力大戲,這是為精彩之處。
然而作者也引導我們思考:俄羅斯人這種「好沙皇」的淳樸觀念,和沙俄專製帝國的結構之間又是怎樣的關係?俄羅斯脆弱的社會和專製強權之間又是如何連動?東正教、君主專製、民族性三者之間是否藏著揭開俄羅斯歷史走嚮的密鑰?本書提供瞭自己的解釋和觀察。
俄羅斯屬於亞洲還是歐洲?
「跨歐亞」龐大帝國的獨特經驗——
分裂的軀體和掙紮的思想,內在的巨大衝突!
「俄羅斯有著與歐洲、亞洲不同的獨特地理、文化以及民族,是為歐亞。」歐亞大陸在地理上幾乎與俄羅斯帝國重疊;文化上,俄羅斯則並不隻擁有拜占庭的傳統,還包括瞭烏拉爾─阿爾泰各民族的傳統。
俄羅斯文學傢李哈喬夫說:「寬廣的空間,是俄羅斯人心中不可或缺的要素。」而與之相連結的則是俄羅斯人心智中那股「無拘無束的自由」。這是俄羅斯的歐亞鄰國都沒有的概念與觀念。
而這和俄羅斯長期與騎馬遊牧民族的敵對,及邁嚮西伯利亞、中亞的移住與殖民,有著怎麼的密切關係?像俄羅斯特有的跨歐亞地理條件,又是如何影響瞭俄羅斯的歷史?
另外一麵則是俄羅斯的歐洲性。彼得大帝是著迷於西歐的皇帝,他化名為「彼得·米哈伊洛夫」,藏身在使節團中去荷蘭學習造船和航海技術的故事耳熟能詳。彼得大帝的目的,是要把俄羅斯人從「受洗的熊」變成「啟濛的國民」。為達成這個目的,他選擇瞭專政。不管俄羅斯如何陷入近代化的兩難,歷史學傢都坦承:俄羅斯「直至今日,都還是走在彼得大帝在歷史叢林中闢好的小路上」。
彼得大帝的改革,讓俄羅斯蛻去瞭拜占庭的古老軀殼,而沒有瞭俄羅斯的固有傳統瞭嗎?還是傷害瞭俄羅斯的斯拉夫共同體,讓它遭受個人主義的荼毒?
俄羅斯不僅僅掙紮在斯拉夫派和西方派之間,也搖擺於亞洲和歐洲之間。這是跨歐亞大國的宿命?搖擺於「歐亞」是地理原罪?
濛古的徵服切斷俄羅斯和歐洲的聯繫,從而停下歷史的腳步?
――史學傢聚訟不已的大謎題依舊無解!
濛古在俄羅斯的大地統治長達兩百四十年的事實,在俄羅斯史上被稱作「濛古─韃靼之軛」。如何評價呢?學者抱持著完全相反的觀點,至今聚訟紛紛。
一派觀點認為濛古的統治,對於俄羅斯的衝擊是正麵且具創造性的。如果沒有濛古的影響,很難想像過去一個弱小、各王公四處割據的俄羅斯要如何轉變成強大、上下行為一緻又團結的專製國傢;莫斯科、俄羅斯的各種製度、法律規範,以及人民心理,全都可以說是成吉思汗的遺產。
然而另外一派認為,當時的俄羅斯也因為切斷瞭與拜占庭及西洋各國的關係,在歐洲舞颱上漸漸立於「相對孤立」的地位。因為濛古的侵略與統治,俄羅斯的發展可能因而延宕瞭一百五十年至兩百年。
韃靼人徵服的痛苦經驗和近代啟動的反嚮亞洲徵服,是俄羅斯歷史的宿命還是歷史的辯證?
颱灣和這段世界史的關係――
如果不從歐亞大陸的邊陲看歷史,颱灣可從中藉鑑到什麼?
本書審訂者趙竹成(政治大學民族學係教授、俄國歷史與民族問題專傢)指齣:
從颱灣的角度齣發去看俄羅斯史,無論從時間和空間上都不是遙不可及。迴顧颱灣,我們可以發現颱灣與俄國歷史之間也有著韆絲萬縷的牽連。
在攸關俄羅斯帝國榮耀與日本強權之路的日俄戰爭中,兩任颱灣總督(乃木希典、兒玉源太郎)扮演著重要角色。而由此形成東亞新局。到一九三二年滿洲國的建立,颱灣人謝介石(滿洲國外交總長)、楊三郎(作麯傢)、鍾理和(作傢)、鍾颱妹、張星賢(運動員)、黃子正(醫生)的命運又與中國現代史的國傢民族命運齣現連結。至於苗栗通霄神社的日俄戰爭紀念碑,則反映齣颱灣在這場戰爭中的想像。
此外,由蘇俄到蘇聯,列寧、史達林又將中國的革命與第三國際共產運動形成一個非偶然的牽連。順著這條線索,可以這麼說,如果將中國與颱灣的近代史放在俄國史的架構下去觀察,可以發現另外一種訴說著中國與颱灣之間的近代史故事的風格。
今天的颱灣,已經民主轉型,似乎和苦難的中國近代史漸行漸遠。然而內部尚未走齣蔣經國的陰影,外部也存在共產中國崛起後的壓力,可以說,思考俄羅斯史為何,依舊是颱灣人麵對的重要議題。
====================
來自日本講談社的全球史钜獻
《搖擺在歐亞間的沙皇們——俄羅斯·羅曼諾夫王朝的大地》屬於日本講談社紀念創業一百週年,所齣版的「興亡的世界史」套書第15捲。這套書的齣版是希望跳脫齣既定的西歐中心史觀和中國中心史觀,用更大跨距的歷史之流,尋找歷史的內在動能,思考世界史的興衰。八旗文化引進這套世界史的目的,是本著颱灣史就是世界史的概念,從東亞的視角思考自身在世界史中的位置和意義。
特別推薦
本書審訂、導讀:趙竹成/政治大學民族學係教授、俄國史與民族問題專傢
作者簡介
土肥恒之
一橋大學名譽教授,西洋史學者,專長俄國社會史、史學史,曾任一橋大學大學院社會學研究科教授。著有《「死魂靈」的社會史──近世俄羅斯農民的世界》(日本Editors School,1989)、《俄羅斯皇帝的虛像與實像──沙皇幻想與民眾》(福武書店,1992)、《立足在岔路的歷史學傢們──二十世紀俄羅斯歷史學及其周邊》(山川,2000)、《復甦的羅曼諾夫傢族》(講談社,2005)、《西洋史學的先驅者們》(中公叢書,2012)、《彼得大帝──著迷於西歐的沙皇》(山川,2013)等等著作。
趙竹成
政治大學民族學係教授,俄國喀山大學東方係博士。專長濛俄關係史、歐亞民族現狀、俄國民族問題、俄國哲學思想。著有《俄羅斯民族國傢建構中濛古金帳汗國的影響》、《俄羅斯聯邦體製的憲政基礎及其衝突》等,並於二○○九年齣版俄文書《濛古帝國的崩潰》。
林琪禎
一橋大學大學院言語社會研究科學術博士,曾任齣版社外稿譯者多年,目前為和春技術學院應用外語係專任助理教授,文藻外語大學日本語文係兼任助理教授,內容力有限公司共同創辦人。譯有《滿州國的實相與幻象》(八旗文化)、《他們的日本語》(群學)、《半路上》(遊擊文化)等。
讀到“搖擺於歐亞間的沙皇們”這個書名,我的思緒立刻被拉到瞭那個廣袤而又充滿曆史張力的國度。俄羅斯,一個橫跨亞歐大陸的巨型帝國,其曆史注定充滿瞭復雜性和獨特性。“搖擺”二字,更是點睛之筆,它暗示瞭在漫長的王朝更迭中,沙皇們在東西方文明、在擴張與保守、在改革與守舊之間所經曆的艱難抉擇與權衡。我一直對羅曼諾夫王朝的崛起與衰落充滿好奇,特彆是他們如何在西方文明的衝擊與自身東方文化傳統的雙重影響下,構建起一個龐大的帝國。這本書的書名,似乎承諾瞭一個深入探討這個問題的視角。我期待著在這本書中,能夠看到對那些關鍵沙皇們——從彼得大帝的雄纔大略,到葉卡捷琳娜二世的鐵腕統治,再到末代沙皇的悲劇命運——進行生動而深刻的描繪。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能從書中理解,沙皇們的決策如何深刻影響瞭俄羅斯的地理邊界、文化認同以及在全球舞颱上的地位。這本書的精裝版本,也給我帶來瞭一種沉甸甸的質感,讓我覺得它一定承載瞭豐富的曆史信息和獨到的見解,我迫不及待地想要打開它,去感受那段波瀾壯闊的俄羅斯曆史。
評分這本書的書名,一聽就帶著一種史詩般的宏大敘事感。“搖擺於歐亞間”,這幾個字精準地捕捉到瞭俄羅斯地緣政治的精髓,也暗示瞭書中沙皇們所要麵對的復雜局麵。作為一名曆史愛好者,我對羅曼諾夫王朝的瞭解,大多停留在一些著名的曆史事件和人物傳記上,但始終覺得缺少一條貫穿始終的綫索。《搖擺於歐亞間的沙皇們》這個書名,似乎恰恰提供瞭這樣一條綫索,它將那些分散在不同時期的沙皇們,置於一個更廣闊的地理和文化背景下進行審視。我非常期待作者能夠通過細緻入微的筆觸,描繪齣這些沙皇們如何在廣袤的歐亞大陸上,既汲取東方文明的養分,又吸收西方現代化的浪潮,從而塑造齣俄羅斯獨特而又充滿矛盾的民族性格和國傢命運。這本書的港颱原版精裝,本身就有一種特殊的質感,仿佛捧在手中的就是一段曆史的見證。我渴望在這本書中,看到不僅僅是冰冷的史實,更能感受到那些鮮活的人物,他們的野心、他們的掙紮、他們的無奈,以及他們在這片土地上留下的深刻印記。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相當吸引人,深邃的藍色背景襯托著一幅略顯斑駁的皇室肖像,仿佛穿越瞭時空的隧道,將人拉迴到那個宏大而又充滿戲劇性的時代。我一直對俄羅斯曆史,特彆是羅曼諾夫王朝的興衰有著濃厚的興趣,而這本書的書名《搖擺於歐亞間的沙皇們》更是精準地抓住瞭那個王朝的精髓——它橫跨大陸,連接東西,既是歐洲文明的璀璨明珠,又深植於廣袤的東方大地。我期待著在這本書中,能夠深入瞭解那些身處權力巔峰,卻又被曆史洪流裹挾的沙皇們,他們的政治手腕,他們的傢族恩怨,以及他們如何在這片廣袤的土地上,用一代又一代的生命書寫著帝國的輝煌與落寞。我尤其好奇,在“歐亞之間”這個概念下,作者會如何描繪俄羅斯獨特的地理位置對其曆史進程、文化發展以及對外政策的影響。是東方遊牧民族的基因影響,還是西方啓濛思想的洗禮?亦或是兩者交織,造就瞭那個充滿矛盾與張力的帝國?這本書無疑為我打開瞭一個探索的窗口,讓我躍躍欲試想要一探究竟。
評分拿到這本書的時候,我首先被它的裝幀深深吸引。厚重精美的硬殼封麵,搭配著燙金的書名,散發著一種沉甸甸的曆史感和珍藏價值。我一直對精裝書籍有著莫名的偏愛,總覺得它們更能承載厚重的知識和故事。而《搖擺於歐亞間的沙皇們》這個書名,也充滿瞭詩意和曆史的厚度,一下子就勾起瞭我的好奇心。羅曼諾夫王朝,這個統治瞭俄羅斯三個多世紀的王朝,本身就充滿瞭傳奇色彩。從彼得大帝的改革開放,到葉卡捷琳娜二世的輝煌擴張,再到尼古拉二世的悲劇結局,每一個沙皇的故事都跌宕起伏,引人入勝。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帶我走進那些宮廷的陰影,感受沙皇們在權力漩渦中的掙紮與抉擇,理解他們麵對內外挑戰時的智慧與無奈。更重要的是,“搖擺於歐亞之間”這個錶述,讓我對這本書的視角充滿瞭期待。它會如何解讀俄羅斯在東西方文明中的獨特地位?它是如何在這兩個巨大的文化闆塊之間找到自己的定位,甚至影響這兩個闆塊的互動?我迫不及待地想要翻開書頁,開始這段跨越時空的閱讀之旅,去領略那些沙皇們波瀾壯闊的人生畫捲。
評分光是這個書名,就足以讓人心生無限遐想。“搖擺於歐亞間的沙皇們”,我仿佛已經看到瞭彼得大帝站在波羅的海邊,眺望著西方的海麵,試圖將俄羅斯的目光引嚮歐洲;又或許是葉卡捷琳娜二世,在黑海之濱,揮灑著她徵服的雄心;亦或是尼古拉二世,在風雨飄搖的時代,緊握著手中即將破碎的權杖。這本書似乎不是一本簡單的年代史,而是試圖從一個更宏觀、更具哲學性的角度,去解讀羅曼諾夫王朝的命運。歐亞大陸的連接與隔閡,東方與西方的碰撞與融閤,這些宏大的命題,都可能在這本書中得到深入的探討。作為讀者,我希望作者能夠以一種兼具深度與廣度的視角,帶領我穿越三百年的時光,去理解那些沙皇們如何在廣袤的土地上,在東西方文明的夾縫中,艱難地探索著俄羅斯的未來。這本書的精裝設計,也讓我對其內容有瞭更高的期待,我希望它能夠是一部既有學術價值,又兼具閱讀趣味的佳作,讓我能夠沉浸其中,久久不能忘懷。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