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松入门学茶艺 零起点茶艺全书品茶识茶泡茶茶书籍教材 轻松学茶道的书

轻松入门学茶艺 零起点茶艺全书品茶识茶泡茶茶书籍教材 轻松学茶道的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茶艺
  • 品茶
  • 识茶
  • 泡茶
  • 茶道
  • 入门
  • 零基础
  • 教材
  • 书籍
  • 生活方式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商品名称:轻松入门学茶艺 零起点茶艺全书品茶识茶泡茶茶书籍教材 轻松学茶道的书
商品编号:27615887492
店铺: 葫芦弟弟图书专营店
商品毛重:1.0kg
货号:9787113239886
类型:茶

具体描述

商品参数

书名:轻松入门学茶艺

作者:付洁著

ISBN :9787113239886

出版社:中国铁道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年2月第 1版

印刷时间:2018年2月第 1次印刷

字数:325千字

页数:288页

开本:24开

包装:平装

重量:KG

定价:49.8元

编辑

适读人群:茶艺爱好者、饮茶人士。

本书是为想要学得一门茶艺技能人士进行准备的。现代年轻人中,很多不懂茶,但同时又被茶的口感、高雅的茶艺、茶的文化所吸引,想要接触茶,本书为年轻人提供这样一个茶艺教程,通过了解和实践终习得一手好茶艺。

内容简介

一本轻松入门识茶、鉴茶、泡茶图文并茂的茶知识、茶艺书。清晰的彩色配图,简洁明了的文字描述,从茶叶的干茶样到冲泡出来的茶汤,使读者犹如身临其境,一眼识别中国各大茶类,让鉴茶、泡茶一步到位。除了以上内容,本书还详尽介绍了入门茶具的选择和搭配,及不同茶叶需要用不同的泡茶用具的搭配,书中实用、简单操作的信息,使读者不管是在场合的茶艺表演,还是在家里、办公室的日常饮用,甚至在外旅行途中,都可以享受到泡茶的轻松、简单、自如。

作者简介

付洁,茶艺师,茶生活美学的践行与传播者,出版社、茶周刊特约编辑。她是北京东方茶韵文化交流中心(中国普洱茶博物馆)执行总监,也是番茄联合国?普洱茶院负责人。身兼多职的她,从事茶文化推广普及工作十年有余,并广泛涉猎传统文化中与茶相关的门类,尤其注重少儿的传统文化熏陶。因此凝聚了一批同好,共同提高,共同推广美好的茶生活方式。著有《轻松茶艺全书》《茶马古道茶艺浓》等,版权输出多国及港台地区,语言有英文版、法文版、繁体字版。

目录

Part 壹 轻松选茶

轻松鉴茶

一、鉴绿茶……………… 002

西湖龙井………………… 011

碧螺春…………………… 014

黄山毛峰………………… 017

竹叶青…………………… 020

安吉白茶………………… 023

太平猴魁………………… 026

六安瓜片………………… 029

信阳毛尖………………… 032

都匀毛尖………………… 035

蒙顶甘露………………… 038

二、鉴乌龙茶…………… 041

铁观音…………………… 046

大红袍…………………… 049

冻顶乌龙………………… 052

铁罗汉…………………… 055

水金龟…………………… 058

黄金桂…………………… 061

肉桂……………………… 064

白毫乌龙………………… 067

凤凰单枞………………… 070

三、鉴黑茶……………… 073

普洱散茶………………… 079

普洱熟茶………………… 082

普洱生茶………………… 085

千两茶…………………… 088

六堡茶…………………… 091

四、鉴红茶……………… 094

祁门红茶………………… 099

滇红工夫茶……………… 102

坦洋工夫红茶…………… 105

正山小种………………… 108

红碎茶…………………… 111

宜红工夫茶……………… 114

英德红茶………………… 117

五、鉴白茶……………… 120

白牡丹…………………… 124

白毫银针………………… 127

寿眉……………………… 130

六、鉴黄茶……………… 133

君山银针………………… 136

蒙顶黄芽………………… 139

霍山黄芽………………… 142

七、鉴花茶……………… 145

茉莉花茶………………… 149

玫瑰花茶………………… 152

碧潭飘雪………………… 155

选购茶叶的技巧

一、看…………………… 158

二、闻…………………… 160

三、尝…………………… 161

茶叶冲泡

一、冲泡方法的选择…… 163

二、泡茶用水的温度…… 163

三、茶叶冲泡用量标准… 164

四、冲泡时间、次数…… 164

五、冲泡技艺…………… 165

六、品饮………………… 167

Part 贰 轻松备具、择水

备具

一、常用泡茶备具……… 170

盖碗……………………… 170

茶壶……………………… 173

品茗杯…………………… 177

茶盘……………………… 179

煮水器…………………… 182

公道杯…………………… 185

茶道具…………………… 186

过滤网和过滤架………… 189

茶叶罐…………………… 190

茶巾……………………… 193

杯垫……………………… 195

废水桶…………………… 196

二、办公室泡茶备具…… 198

传统杯泡茶……………… 198

时尚飘逸杯……………… 198

三、茶人爱的茶具搭配… 199

家庭专设茶区需配备的茶具… 199

普通家庭茶具配套……… 201

小资情调茶配件………… 201

家庭旅行茶具…………… 202

选水

一、水为茶之母………… 204

二、古人择水…………… 205

三、选水有技巧………… 206

Part 叁 轻松冲泡、品饮

家庭泡茶

一、盖碗泡茶…………… 212

二、玻璃杯泡茶………… 218

三、壶泡茶……………… 220

办公室泡茶

一、单杯泡茶…………… 228

二、三件套杯泡茶……… 230

浪漫调饮

一、红茶调饮…………… 231

二、奶茶制作…………… 236

Part 肆 茶在生活中的妙用

茶方妙用

一、护发………………… 240

二、防龋除口臭………… 242

茶肴妙做

一、煮饭………………… 243

二、入菜………………… 246

Part 伍 茶为健康品

茶为国饮

茶的功效

饮茶看四季

饮茶因人而异

Part 陆 源远流长的茶文化

简单认识茶文化

简单认识饮茶文化

简单认识茶艺

简单了解茶礼

简单认识茶区


《东方茶韵:茶史源流与品鉴艺术》 一、绪论:茶的文明之旅 本书旨在深入探讨茶树的起源、演化及其在人类文明进程中的独特地位。我们将从地理学和植物学的角度,追溯茶树(Camellia sinensis)的起源地——中国西南地区,解析其从野生到人工栽培的历史脉络。茶,不仅仅是一种饮品,更是连接人与自然、传承文化的重要载体。本书将构建一个宏大的叙事框架,带领读者领略跨越数千年的东方茶文化壮丽画卷。 第一部分:茶的源起与历史长河的沉淀 第一章:植物学基础与茶树的生命周期 本章聚焦于茶树的生物学特性。详细介绍茶树的形态结构,包括根、茎、叶、芽的生理功能。着重分析不同茶树品种(如小叶种、大叶种)的遗传差异及其对茶叶风味形成的影响。深入探讨茶树的生长环境要求——土壤酸碱度、气候湿度、光照强度等关键因素,如何决定了茶叶的内含物质(如茶多酚、氨基酸、咖啡碱)的积累和转化。我们将解析春、夏、秋、冬四季,茶树的生理活动变化,以及不同时节采摘对茶叶品质的决定性作用。此外,本章还将涉及茶园的可持续管理技术,探讨传统农耕智慧与现代生态农业在茶园管理中的融合。 第二章:中国茶史的演进:从药用到饮品的蜕变 中国是茶的故乡,其饮茶历史是世界茶叶文明的基石。本章将系统梳理中国茶史的发展脉络。 先秦至魏晋:药用阶段的萌芽:考证早期典籍中关于“荼”、“槚”的记载,分析茶作为药物被使用的初期形态。 唐代:饮茶风气的确立与煎茶法的鼎盛:重点阐述陆羽《茶经》的划时代意义,解析唐代文人墨客如何将饮茶提升至艺术与精神层面。深入剖析“煎茶法”的繁复工艺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宋代:斗茶文化的兴盛与点茶技艺的巅峰:详述宋徽宗对茶道的推崇,以及“点茶法”的精妙之处——如何通过击拂手法形成细腻的泡沫(“沫饽”),及其与日本抹茶道的渊源。 元明清:制茶工艺的革命与散茶的普及:分析明代朱元璋“罢造团茶,兴制叶茶”的政策对中国茶业的深远影响,重点解析炒青、烘青、晒青等核心制茶技术的发展,使得茶叶形态由紧实的团块转向自由舒展的散叶,极大地促进了茶叶的广泛消费。 第三部分:世界茶文化的传播与影响 第三章:茶叶的全球远航:丝绸之路与海洋贸易 本章关注茶叶如何走出中国,成为全球性商品。追踪茶叶贸易路线: 陆路西传:介绍“茶马古道”的历史地位,探讨藏族、蒙古族等游牧民族对砖茶的需求与独特的饮茶习俗(如酥油茶),以及这些习俗如何塑造了边疆地区的社会文化。 海路东渐:分析17世纪起,欧洲东印度公司对中国茶叶的大量进口,如何引发了全球贸易格局的变动,包括著名的“茶叶战争”和英国对印度、斯里兰卡等地的茶树引种与大规模种植,塑造了今日全球茶叶版图。 第四章:多元的茶:世界主要饮茶习俗与礼仪 茶叶在不同文化土壤中,催生出风格迥异的饮用方式。本章将详细介绍: 英式下午茶:探究其维多利亚时代的社会背景,从红茶的冲泡到搭配司康饼、三明治的餐桌礼仪。 日式茶道:侧重于“侘寂”精神在茶室空间、器具选择和“一期一会”理念中的体现。 摩洛哥薄荷茶:解析其作为待客之道的象征意义,以及在炎热气候下的清凉功能。 土耳其、中亚国家的传统饮茶方式:对比并分析这些地区对浓郁红茶的偏爱及其在社交生活中的核心地位。 第三部分:中国六大茶类的精深鉴赏与工艺解析 本书的核心部分,将完全聚焦于中国传统六大茶类——绿茶、红茶、乌龙茶(青茶)、白茶、黄茶、黑茶的专业知识,而非入门泡茶技巧。 第五章:绿茶:未发酵的清新与火候的掌控 工艺精研:深度剖析杀青(蒸青、炒青、晒青)的技术差异如何决定绿茶的香气走向。重点解析炒青过程中“抖、搭、捺、甩”等手势对茶叶形状(如眉、针、片)的塑造。 风味细鉴:以西湖龙井、洞庭碧螺春、黄山毛峰为例,分析其“豆香”、“板栗香”或“花香”的来源,探讨高温短时冲泡下,如何平衡鲜爽度与苦涩感。 第六章:红茶:发酵的艺术与醇厚的内敛 全发酵的奥秘:详述萎凋、揉捻、发酵、干燥四个阶段的生化反应,特别是茶多酚氧化酶的作用机制。 地域名茶剖析:对比祁门红茶(祁门香)、滇红(蜜糖香)与正山小种(松烟香)的独特风味特征,以及正山小种的传统熏制工艺流程。 第七章:乌龙茶(青茶):半发酵的平衡哲学 做青的精微:深入解析乌龙茶制作中最具技术含量的“做青”过程,即摇青与静置的交替,如何实现从绿到红的微妙转化。 香型矩阵:系统分类武夷岩茶(“岩韵”的地理标志性)、闽南铁观音(“观音韵”的兰花香)和台湾高山茶(清香型)在半发酵程度上的细微差别及其对茶汤口感的影响。 第八章:后发酵与再加工茶的陈化之道 白茶的自然陈化:阐述白毫银针、白牡丹等白茶的“不炒不揉”理念,以及其随着年份增加,从“毫香”向“药香”转化的科学依据。 黑茶的渥堆技术:详述普洱熟茶、安化黑茶等紧压茶的“渥堆”工艺,即微生物参与下的湿热作用,如何有效去除生青味,形成独特的陈香和顺滑口感。 第九章:黄茶与再加工茶 黄茶的闷黄工艺:区别于绿茶的“杀青”,黄茶特有的“闷黄”工序如何产生“甜香”。 花茶的窨制技术:聚焦于茉莉花茶的窨制过程,分析窨制次数、原料搭配对最终香气融合度的影响,以及如何保证花香而不失茶韵。 第四部分:茶器与茶汤的感官科学 第十章:茶器的选择与物质传导 本章将超越审美层面,从物理和化学角度分析不同茶具材料对茶汤品质的影响。探讨紫砂泥料的“透气性”如何影响红茶和乌龙茶的口感舒展;瓷器(如盖碗)在保温性和化学惰性上的优势,以及如何应用于需要精确控温的绿茶冲泡。重点分析金属(如铁壶)在加热水质、增加水中溶解氧方面的作用。 第十一章:茶汤的感官分析与风味轮廓构建 本书不教授具体的冲泡手法,而是建立一个高级的品鉴框架。学习如何使用专业的感官术语,系统地描述茶汤的汤色、香气、滋味、叶底。如何通过辨识茶多酚的涩感、氨基酸的鲜爽感、咖啡碱的回苦感,来反向推断茶叶的原料等级和制程优劣。最后,构建一套完整的“茶汤风味轮廓图”,使用户能够进行精细化的对比分析。 结语 本书旨在为有志于深入了解茶文化历史深度和制茶工艺复杂性的读者提供一个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广阔的知识视野,引领读者进入一个更具学术深度和鉴赏层次的东方茶学领域。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以为茶艺是一门非常阳春白雪的学问,只有那些有时间、有闲情逸致的人才能接触到,所以对我这样忙碌的上班族来说,简直是遥不可及的。但这本书的出现,彻底打破了我的固有观念。它以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把茶艺的精髓呈现出来,让普通人也能轻松学习。我最欣赏的是它“实操性”很强。书中不仅仅是文字描述,还配有大量的图文并茂的讲解,比如如何选择一套适合自己的基础茶具,如何正确地使用这些茶具,如何给水温“把脉”,以及各种茶叶冲泡后在茶杯中的形态变化,都描述得非常细致。我之前尝试过几次自己泡茶,但总是不得要领,不是太苦涩就是寡淡无味,一直以为是自己“没有天赋”。读了这本书之后,我才明白,很多问题都出在一些看似不起眼的细节上,比如水温没有控制好,茶叶投得太多等等。书中的“常见问题解答”部分尤其有用,一下子就解决了困扰我很久的难题。而且,这本书的排版设计也很人性化,字体大小适中,章节划分清晰,读起来不会感到疲劳。它让我觉得,原来学习茶艺并不需要去什么专业的培训班,也不需要花费昂贵的费用,只需要有这样一本好的教材,加上一点耐心和练习,每个人都能成为自己生活中的“茶艺师”。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我最近几个月来最惊喜的“遇见”!我之前对茶的认识仅限于“解渴”这个层面,对茶艺更是闻所未闻。但这本书用一种极其温和且循序渐进的方式,把我领进了茶的世界。它没有上来就灌输大量的历史典故或者复杂的哲学理论,而是从最最基础的“零起点”出发,让我感到非常安心。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品茶”的章节,它教会我如何用一种更细致、更专注的方式去感受一杯茶。不仅仅是“好喝”或者“不好喝”,而是去分辨茶的香气是清雅的兰花香,还是馥郁的果香;茶汤的滋味是甘甜醇厚,还是清爽回甘;茶汤的颜色是明亮的琥珀色,还是深邃的红宝石色。这些细微的差别,以前我完全没有留意过,但通过书中的引导,我开始尝试去捕捉这些信息,慢慢地,我发现自己真的能体会到不同茶叶带来的独特体验。书中还提到了很多实用的技巧,比如如何避免茶汤过浓或者过淡,如何根据不同茶的特性选择合适的冲泡方式,甚至是如何清洁茶具都能找到详细的介绍。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却能极大地提升泡茶的成功率和品饮的乐趣。这本书让我觉得,学习茶艺并不是要成为什么“大师”,而是可以一种更优雅、更享受的方式去生活,去品味生活中的点滴美好。

评分

这本书对我这样一个对茶艺完全无感的人来说,简直是一次“觉醒”。它以一种非常轻松、愉快、且极具启发性的方式,打开了我对茶世界的大门。我过去对茶的认知,就停留在“解渴”或者“社交”的层面,对茶的种类、口味、冲泡方式一概不知。这本书就像一位温和的向导,带领我一步一步地探索。我特别喜欢书中对“如何挑选茶叶”的讲解,它没有上来就讲什么复杂的化学成分,而是从茶叶的外形、颜色、干燥度这些最直观的方面入手,教我如何通过观察来判断茶叶的新鲜度和品质。然后,它又很细致地介绍了不同茶叶的冲泡方法,比如绿茶要低温慢泡,红茶要高温激泡,乌龙茶则有其独特的“醒茶”步骤。这些方法以前听起来都像天书,但书中的图解和文字描述,让我能非常清楚地理解每一步的含义和作用。我最惊喜的是,书中还提到了如何根据不同的场景和心情来选择合适的茶叶,比如心情烦躁时适合喝哪种茶,需要提神时又该选择哪种茶。这让我觉得,原来喝茶不仅仅是品尝味道,更是一种情绪的调节和生活品质的提升。这本书让我看到了茶艺背后蕴含的文化和艺术,也让我愿意去花时间去学习和实践。

评分

我一直对茶道有着朦胧的好奇,但总觉得门槛太高,不知道从何下手。直到我偶然翻阅到这本书,才真正踏出了学习茶道的第一步。这本书的结构非常合理,首先从最基础的“识茶”开始,详细介绍了中国主要的茶叶分类,比如绿茶、红茶、乌龙茶、白茶、黄茶和黑茶,以及它们各自的特点、代表性的品种和适宜的冲泡方式。书中还配有大量的图片,让初学者能够清晰地辨认不同茶叶的外形,比如茶叶的卷曲度、颜色、甚至是毫毛的多少。这一点对于我这样对茶叶缺乏直观认识的人来说,简直是福音。接着,它又很系统地讲解了“泡茶”的技巧,从茶具的选择、水温的控制,到投茶量、冲泡时间,每一个细节都讲解得十分到位。我过去泡茶,总是随意得很,也难怪泡出来的茶汤总是差强人意。通过这本书的学习,我才了解到原来不同的茶叶需要不同的水温,比如绿茶就不能用滚烫的水冲泡,否则会把茶叶烫“熟”,味道就会变苦涩。书中的步骤分解非常清晰,甚至连如何温杯、如何注水都有讲究,让我有一种“原来泡一杯好茶,学问这么深”的感觉。而且,这本书的语言非常亲切,没有太多生涩的专业术语,读起来轻松愉快,不会有压迫感,让我觉得学习茶道是一件充满乐趣的事情,而不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评分

这本书真是让我大开眼界!作为一个对茶道一窍不通的“小白”,以前总觉得茶艺是件高深莫测的事情,离我遥不可及。可这本书的出现,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它不像那些枯燥的理论书籍,上来就讲一大堆历史渊源、哲学思想,让人望而却步。而是从最基础的、最实用的角度切入,用非常通俗易懂的语言,循序渐进地引导我认识茶。从茶叶的种类、产地,到如何分辨茶叶的好坏,再到各种冲泡技巧,每一个环节都讲解得详详细细,仿佛有一位经验丰富的茶艺师在我身边手把手教学。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如何品鉴一杯茶”的部分,它教我如何通过观其色、闻其香、品其味,去感受茶汤的细微变化,体会不同茶叶带来的独特风味。以前喝茶,就是随手抓一把茶叶扔进杯子里,咕咚咕咚灌下去,根本没想过原来一杯茶里还有这么多学问。现在,我能看着茶汤在杯中舒展、沉浮,闻着氤氲的茶香,细细品味那一口甘甜或醇厚,那种感觉简直太美妙了!这本书的插图也很精美,清晰地展示了各种茶叶的形态和冲泡过程,让我这个视觉型学习者受益匪浅。它让我真正体会到,原来茶艺并非高高在上,而是可以融入日常生活,成为一种享受和生活方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