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饭十分钟,做饭一小时。”
对忙碌的现代人来说,自己下厨实在费时费力。即便外出吃饭,也鲜有人在意盘子里的食物从何而来,出自何人之手。快节奏的工作生活与细密的社会分工,使人们失去了对“吃”的好奇与探索欲。
而“厨房里的人类学家”庄祖宜却在攻读博士期间领悟到做菜的乐趣,毅然从殿堂奔向厨房。她将厨艺专业看为一种“特有的文化”,将厨师当做“跨国的民族”,在厨房里找到了人类学的一片田野。厨艺学校里有血腥又迷人的“屠宰课”,还有后厨的“粗话训练班”;有地震也要抢救面种的“面包疯子”,也有配方秘籍从不离身的“点心师傅”……
“做菜的乐趣就在于它看得到摸得到,闻得到吃得到,而且有付出必有回馈。看着葱蒜辣椒噼噼啪啪的在油锅里弹跳释放香气,酒水注入沸腾弥漫于空气中,那种满足感真切而踏实。
厨房里的故事,烟火缭绕,千姿百态! 作者简介庄祖宜
台湾师范大学英语系毕业,哥伦比亚大学人类学硕士。留学期间发展出做菜的第二专长,三十出头放弃博士学位转行入厨,先后进入麻州剑桥厨艺学校,历经香港星级餐厅实习,并以博客“厨房里的人类学家”记录学厨生活,移居上海期间更录制一系列烹饪教学视频,示范做菜技巧。烟熏火燎之余勤写作分享餐饮见闻,著有《厨房里的人类学家》《其实大家都想做菜》《简单·丰盛·美好》。婚后随外交官夫婿四海为家,先后旅居台北、纽约、西雅图、波士顿、香港、上海、华盛顿、雅加达,再到目前的成都。育有两子述海、述亚。随遇而安的性格孕育独特饮食见解,以饱览群书,吃遍四方,并认真思考一切与饮食有关的课题为人生志业。
目 录 推荐序:一名台湾人类学家的香港厨房课
以庄祖宜对食物的热情,每至一处,都要想尽办法习得当地菜肴和饮食文化传统的精髓。她的能耐,和她对食物的这股真爱,只要看过她的写作,和她在网上那些非常朴实动人的非一般煮食节目,自能体会得到。——梁文道
比起一般学厨者,祖宜的经历可说独特:在偶然契机下,决意放弃即将到手的人类学博士学位,转而进入剑桥厨艺学校修习专业厨师课程。……在我看来,祖宜虽说因着厨艺梦想的觉醒而整个转向远离了既有的人生轨道,但我认为,之前人类学的学术训练和人文滋养,却是使得此书读来格外扣人心弦的关键。——叶怡兰
庄祖宜不愧是人类学家,在厨房也能找到广袤的田野,她好奇热心,每事必问,从厨校的老师同学、明星大厨、餐厅同事、厨房阶级,到游轮上的蔬果雕刻师,她随意访谈,写照出这行的众生相,让我们除了食艺色香,还感受到深切的情味。说到底,食物是关于人的,知道是谁做、由谁吃、“怎么做”才有意义啊。——蔡珠儿
免费在线读 初版序 从学院到厨房这本书的标题“营养与健康(第3版)”给我一种扎实的科学感,但同时“营养”和“健康”又是如此贴近我们的生活,所以它又不会显得枯燥乏味。我一直认为,了解食物的营养成分是健康饮食的基础,但这往往需要专业的知识。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系统地介绍各种主要的营养素,比如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矿物质等等,详细阐述它们在人体内的功能,以及缺乏或过量可能带来的影响。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能看到书中针对这些营养素,给出明确的、可操作的饮食建议。比如,如何通过日常饮食摄取足够的维生素C?哪些食物富含膳食纤维?如何平衡宏量营养素的摄入?我很期待书中能有关于食物选择的指导,比如如何挑选新鲜的蔬菜水果,如何区分全谷物和精制谷物,以及如何解读食品标签上的营养信息。此外,对于一些特殊的健康状况,比如糖尿病、高血压等,书中是否会有相应的营养建议?我希望这本书能为我提供一个全面的营养知识体系,让我能够更科学、更理性地管理自己的饮食,从而真正实现健康的生活目标。
评分我一直觉得,真正的营养学不应该是冷冰冰的数字和公式,而应该是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智慧。所以,当看到“营养与健康(第3版)”这个书名时,我首先联想到的就是它能否帮助我更聪明地吃、更健康地活。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关于“食物的真相”,比如,为什么有些食物被认为是“健康食品”,它们到底好在哪里?而那些我们常吃的食物,又是否存在一些潜在的健康风险?我特别关注书中关于“如何培养健康的饮食习惯”的部分,希望它能给出一些循序渐进的建议,而不是一味地强调“应该”做什么,而是引导读者去理解“为什么”要这样做。例如,如何循序渐进地减少糖分和盐分的摄入?如何在家中营造一个健康的饮食环境?同时,我也对书中关于“运动与营养的结合”这一主题很感兴趣,希望它能解释运动前后应该如何科学地补充营养,以达到更好的健身效果。作为普通人,我不需要成为营养专家,但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具备一定的辨别能力,能够做出更明智的食物选择,从而让我在追求健康生活的道路上,少走弯路,更有效率。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很有吸引力,淡淡的绿色和米白色搭配,让人感觉非常舒服,也契合了“营养与健康”的主题。我一直对健康饮食很感兴趣,但又觉得很多营养学书籍过于学术化,读起来很吃力。《营养与健康(第3版)》这本书的标题就给了我一种亲切感,感觉它会用更容易理解的方式来讲解复杂的营养知识。我特别期待它能解答一些日常饮食中的困惑,比如不同人群的营养需求差异,如何根据季节变化调整饮食,以及如何辨别市面上那些“伪健康”的食品。同时,我很关注书中关于食物的营养成分解析,希望能看到更详细、更直观的图表,让我能一眼看懂各种食材的优缺点。另外,作为普通读者,我还需要一些实操性的建议,比如如何通过合理的搭配来均衡营养,如何通过烹饪方式来最大程度地保留食物的营养价值。这本书的“第3版”也暗示了它经过了多次的更新和修订,应该包含了很多最新的研究成果和更符合当下健康理念的内容,这让我对它的权威性和实用性充满了信心。我希望它能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带领我走进营养学的世界,让我不仅能读懂,还能真正地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为自己和家人打造更健康的饮食习惯。
评分“厨房里的人类学家”这个名字,一下子就勾起了我内心深处对食物和家庭的怀念。食物不仅仅是味蕾的享受,更是一种情感的载体,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我曾经在祖母的厨房里度过了无数美好的时光,那些朴实无华的家常菜,承载着她满满的爱意和生活的智慧。我好奇,这位“厨房里的人类学家”会如何去解读这些充满人情味的美食故事?它会不会探讨不同地域、不同家庭在烹饪方式、食材选择上的差异,以及这些差异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基因?我期待书中能有对那些充满生活气息的厨房场景的描绘,或许是清晨的袅袅炊烟,或许是午后温热的炉火,亦或是家人围坐在一起分享美食的温馨画面。我更希望能看到,食物是如何在代际传承中被赋予新的生命,那些古老的食谱又是如何在现代的厨房里焕发出新的光彩。这本书或许能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厨房,发现其中隐藏的那些不曾留意的故事,也让我更深刻地理解,每一餐饭,不仅仅是对身体的滋养,更是对情感的慰藉和对文化的传承。
评分我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接触到“厨房里的人类学家”这本书的,当时正因为找不到合适的食谱而感到苦恼。我一直觉得,做饭不仅仅是为了填饱肚子,它更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与家人朋友分享的乐趣。这本书的名字就让我眼前一亮,它把厨房和人类学联系起来,这本身就充满了故事感。我很好奇,人类学家是如何看待厨房的?厨房在我们生活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它是否承载着家庭的记忆,文化的传承,甚至社会的发展?我期待这本书能带我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去审视我们日常的烹饪行为。我希望它能分享一些关于不同文化背景下厨房的独特之处,以及食物在其中扮演的社会角色。同时,我也想了解,食物的准备和分享是如何塑造人际关系的,以及那些流传下来的菜谱背后,是否隐藏着家族的故事和情感的寄托。这本书的“2册”形式也让我遐想,是否意味着它会从更宏大的视角和更微观的细节两方面进行探讨?也许一本讲的是宏观的文化变迁,另一本则深入到家庭的日常烟火。我渴望在阅读中,找到烹饪的灵感,更重要的是,找到一种与食物、与生活、与家人更深层的情感连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