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动物多肽毒素
定价:180.00元
作者:梁宋平,张云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出版日期:2018-01-01
ISBN:9787030485588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导语_点评_推荐词
内容提要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价值,体现在它对中国特有物种资源的深度挖掘和系统梳理上。作为一名长期关注生物资源保护和地方志研究的人士,我一直关注中国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如何转化为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科技成果。这本书无疑是中国在这一领域贡献的有力证明。它不仅关注了那些广为人知的剧毒物种,更花费了大量篇幅去描述一些地域性极强、研究数据稀缺的低等动物和昆虫所产生的肽毒素。这种地毯式的排查和详尽的记录,体现了作者团队非凡的田野调查能力和数据收集的耐心。我尤其欣赏书中对毒素生物合成途径的讨论,它揭示了物种在特定地理和气候条件下,如何通过基因表达的调控来合成这些复杂的生物活性分子。这种将生态学、遗传学和药物化学紧密结合的叙事方式,让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充满了发现的乐趣。它不仅是一部科学专著,更像是一份关于中国生物遗产的珍贵记录册,激励着我们要更加珍惜和保护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
评分我是一名分子生物学专业的学生,正在为我的毕业设计寻找一个创新点。在导师的推荐下,我开始研读这本关于中国动物多肽毒素的专著。这本书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其前沿性和数据的时效性。它不仅仅是对现有知识的总结,更像是对未来十年研究方向的精准预测。书中关于基因编辑技术如何用于改造和优化天然毒素结构以提高治疗窗口的讨论,让我看到了一个全新的研究方向。例如,书中详细介绍了几种新型水母毒素的结构域分析,并推测了通过重组技术可能构建出比天然毒素更安全、更靶向的药物候选分子。我惊喜地发现,书中引用的文献很多都是近五年的,这确保了所提供的信息站在了学科的最前沿。对于我们学生而言,能够在一本教材或参考书中同时获得理论深度和实践指导是极其宝贵的。我甚至已经根据书中的一个观点,设计了初步的实验方案,准备在接下来的实验中进行验证。这本书,是我的科研启蒙导师之一。
评分这本《中国动物多肽毒素》绝对是毒理学和生物化学领域的一部里程碑式的著作,我拿到手就被它厚重的学术分量和严谨的排版所震撼了。首先,从装帧设计上看,它就体现了一种对知识的尊重。内页纸张的质感极佳,印刷清晰度高,即便是复杂的分子结构图谱和电泳照片,也纤毫毕现,这对于需要反复查阅和比对的科研人员来说,无疑是巨大的福音。书中的内容编排逻辑性极强,它没有急于抛出那些令人眼花缭乱的毒素序列,而是从基础的动物毒性物质的起源、进化以及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入手,构建了一个宏大的理论框架。我特别欣赏作者在介绍具体毒素家族时所采用的对比分析方法,比如将不同纲目动物的神经毒素和细胞毒素进行横向比较,这使得读者能更深入地理解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微妙联系。阅读过程中,我时常停下来,回味那些关于“分子军备竞赛”的论述,那种从生物演化史的角度去审视毒素多样性的视角,真的让人醍醐灌顶。这本书的深度,远超出了普通工具书的范畴,它更像是一部详尽的教科书,融合了最新的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研究成果,是任何想在这个领域深耕的学者案头不可或缺的案头宝典。
评分作为一个对传统中医药和天然产物化学都抱有浓厚兴趣的业余爱好者,我这次购买《中国动物多肽毒素》更多是出于一种探索自然界奥秘的冲动。坦率地说,最初我担心这本书的专业性太强,晦涩难懂,但实际阅读体验却出乎我的意料。虽然涉及大量的化学名称和复杂的生物学通路,但作者们似乎非常体贴地为“非专业”读者保留了理解的阶梯。他们通过生动的语言描述了这些毒素在自然界中的“角色扮演”,比如某种蝎毒如何高效地制服猎物,或者某种蛇毒如何演化出针对特定哺乳动物的特异性。书中穿插的一些关于采集地点、毒液提取过程的描述,甚至带有一丝探险文学的色彩,极大地激发了我对外地特有物种的兴趣。当然,最吸引我的还是那些关于“反利用”潜力的章节,书中探讨了如何将这些致命的分子转化为救命的良药,这种“以毒攻毒”的哲学内核,通过严谨的科学论证被完美地展现出来。对于想要了解中国生物多样性宝库中那些隐秘力量的人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绝佳的窗口。
评分我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接触到这本书的,当时正在做一个关于新型抗癌药物先导化合物筛选的项目,急需一个全面、权威的数据库来参考。这本书简直就是雪中送炭。它不仅仅罗列了各种毒素的活性数据,更重要的是,它对每个关键毒素的药理作用机制进行了深入的剖析,这一点对我后续的设计思路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比如,它对某一类具有钙离子通道阻断作用的肽毒素的描述,详细到每一个关键氨基酸残基是如何影响其与受体结合位点的亲和力的,这种细节的呈现,是其他网络资源难以比拟的。我不得不佩服梁宋平、张云两位老师在信息整合上的功力,他们似乎将近几十年来散落在各个顶尖期刊中的关键数据,系统地、批判性地整理并浓缩到了这本书中。我尤其喜欢书中那些针对特定毒素的“案例研究”部分,往往会附带一些实验条件和初步的体外活性评估,这为我们这些做转化研究的人员提供了非常实用的起点,避免了许多不必要的重复性工作。可以说,这本书极大地加速了我研究的进程,它提供的不只是信息,更是一种高效的研究方法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