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名 | 教育评价范式转变中的英语教学评价实践 |
| 定价 | 35.00 |
| ISBN | 9787544639804 |
| 出版社 |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
| 作者 | 唐雄英 |
| 编号 | 1201245747 |
| 出版日期 | 2015-08-01 |
| 印刷日期 | 2015-08-01 |
| 版次 | 1 |
| 字数 | 256千字 |
| 页数 | 238 |
| **章前言 1.1本书的背景 1.2本书目的和意义 1.3本书内容简介 D1二章教育评价范式转变 2.1传统测试评价范式 2.2现代教育评价范式 2.3现代教育评价的理论基础 2.3.1人本主义和多元智能理论 2.3.2建构主义理论 2.3.3维果茨基的历史文化发展观和社会文化理论 2.4现代教育评价范式多角度阐释 2.4.1形成性评价 2.4.2为学习的评价 2.4.3发散式教师评价 2.4.4动态评价 2.5现代教育评价范式的操作 2.5.1评价内容 2.5.2评价手段 2.5.3评价主体 2.6现代教育评价实践 2.6.1评价实践的手段和类型 2.6.2评价实践活动模式 2.7小结 D1三章现代教育评价研究概述 3.1测试替代手段的信效度研究 3.2现代教育评价促学验证研究 3.2.1评价对学习影响的早期研究 3.2.2新型评价手段的运用及其促学效果探索 3.2.3教师评价培训后实践效果探索 3.3现代教育评价作用机制探索 3.3.1具体评价手段的作用机制 3.3.2反馈作用机制 3.3.3课堂话语的评价作用机制 3.4语言领域的现代教育评价研究 3.4.1语言教师评价实践类型 3.4.2语言教师教学评价实践研究 3.5小结 D1四章国内英语教学评价实践综述 4.1国内英语教学评价改革情境 4.2国内英语教学评价改革实践概况 4.2.1中小学英语教学评价实践 4.2.2高校英语教学评价实践 4.3中小学英语教学评价实践类型与具体做法 4.3.1评价实践类型 4.3.2评价具体操作 4.3.3评价实践对教学的影响 4.3.4影响中小学英语教学评价实践发展的因素 4.4高校英语教学评价实践类型与具体做法 4.4.1评价实践的类型 4.4.2评价实践的促学效果和问题 4.5小结 D1五章大学英语课堂口语活动自评和互评实践 5.1教学情境 5.2评价实践目的 5.3评价实践 5.3.1学生自评和互评培训 5.3.2学生自评和互评实践 5.3.3评价实践数据收集工具 5.4评价实践效果 5.4.1自评和互评实践对学生总体口语水平的影响 5.4.2自评和互评实践对学生口语微技能的影响 5.4.3评价的促学作用在不同口语水平学生间的差异 5.4.5教师和学生对评价实践的态度 5.5评价实践的问题 5.6讨论 5.6.1评价实践效果和评价主体的评价观念与技巧 5.6.2评价实践效果与学生水平 5.6.3评价实践效果与情境条件 5.7小结 D1六章大学英语词汇与作文评价实践 6.1教学情境 6.2评价实践目的 6.3评价实践 6.3.1词汇评价实践 6.3.2写作评价实践 6.3.3评价实践数据收集工具 6.4评价实践效果 6.4.1评价实践对词汇学习的影响 6.4.2评价实践对写作学习的影响 6.4.3学生和教师对评价实践的态度 6.5评价实践的问题 6.6讨论 6.7小结 D1七章英语专业口语教学评价实践 7.1教学情境 7.2评价实践目的 7.3评价实践 7.3.1个体评价 7.3.2听力日记和口语日记 7.3.3学生自评 7.3.4听图作画 7.3.5小组会话 7.3.6评价实践数据收集工具 7.4评价实践效果 7.4.1学生口语能力的提高 7.4.2学生对评价手段促学作用的认识 7.5评价实践的问题 7.5.1评价的可操作性 7.5.2评价的公平性 7.6讨论 7.7小结 D1八章大学英语写作会谈评价实践 8.1教学情境和评价实践的目的 8.2写作会谈评价实践 8.2.1写作会谈 8.2.2评价实践数据收集 8.3写作会谈实践模式与效果分析 8.3.1教导类写作会谈 8.3.2协商类写作会谈 8.3.3征询类写作会谈 8.4会谈作用机制探索 8.5写作会谈实践的问题 8.6讨论 8.7小结 D1九章初中英语教师新型评价实践 9.1教学情境 9.1.1实践教师 9.1.2两位教师的评价改革经验 9.2当前评价实践 9.2.1教师A评价实践 9.2.2教师B评价实践 9.2.3评价实践数据收集 9.3评价实践效果 9.3.1教师A评价实践的效果 9.3.2教师B评价实践的效果 9.4当前评价实践的问题 9.4.1教师A计分评价和分数反馈 9.4.2教师B的档案袋评价反馈 9.5讨论 9.6小结 D1十章英语教学评价案例总结与分析 10.1英语教学评价案例实践类型 10.2英语教学评价活动模式 10.3现代教育评价框架下的英语教学评价核心原则 10.3.1建构性原则 10.3.2交互性原则 10.3.3知识性原则 10.3.4应答性原则 10.4案例分析对现代教育评价理论探索的启示 10.4.1现代教育评价理论发展的问题 10.4.2现代教育评价理论要素分析 10.4.3现代教育评价实践的特点及理论要素间的关系 10.4.4案例分析对英语教学评价理论探索的启示 10.5小结 D1十一章英语教师评价能力发展 11.1教师评价能力研究缘起 11.2教师评价能力定义与描述 11.2.1教师评价能力定义 11.2.2教师评价能力描述 11.2.3教师评价能力概念的发展 11.3语言教师评价能力 11.4教师评价能力现状 11.5教师评价能力的培养 11.5.1教师评价观念 11.5.2教师评价学习需要 11.5.3国内英语教师评价观念和学习需要 11.5.4英语教师评价培训 11.6教师评价能力发展的其他途径 11.7小结 D1十二章结语 12.1研究总结 12.2研究启示 12.2.1教学管理层面 12.2.2课程层面 12.2.3教学层面 12.3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
| 唐雄英 江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 硕士生导师 主要研究方向为英语教育测试与评价、英语教师教育与英语课堂教学。曾获国j1a留学基金访学美国阿拉巴马大学 主持完成国j1a社科基金项目“新型语言教育评价与发展研究” 在'外语界'、'外语教学'、'外语与外语教学'、AsianJournalofEnglishLanguageTeaching等刊物上有多篇论文发表。 |
| 普通大众 |
| 唐雄英编著的'教育评价范式转变中的英语教学评价实践'聚焦于教育评价范式转变中的英语教学评价实践。作者在梳理了教学评价范式发展的过程和现状后 集中介绍并分析了对五个靠前英语教学评价实践案例的观察和研究 并在此基础上展开对教育评价理论研究和教师评价能力培养的探讨。本书参考资料丰富 既有理论回顾 又有语言教育评价的案例分析 对于我国外语教育领域进一步改进以测试为主要评价手段的传统评价模式 并逐步建立更有利于促进教学的教育评价体系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是那种非常冷静、克制的学术叙事,读起来需要一定的专注度,因为它不像市面上很多畅销的教育类书籍那样,用过于煽情的或者口号式的语言来吸引眼球。它更像是一篇篇经过反复推敲的学术论文汇编,逻辑链条非常严密,每一个论点都有明确的文献支撑或者实证数据的佐证。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探讨“范式转变”这个核心概念时所展现出的审慎态度,没有急于下定论,而是通过层层递进的分析,将复杂的理论框架逐步剖析开来。对于我们这些习惯于在实践中寻找理论支撑的教育工作者而言,这种严谨性提供了极大的安全感。它迫使你慢下来,去思考每一个术语背后的深层含义,而不是囫囵吞枣地接受一套新的评价模式。我感觉自己正在跟一位经验丰富的学者进行一场深入的对话,这种智力上的挑战感是阅读其他快餐式读物所无法比拟的。
评分阅读体验上,这本书的节奏感把握得很好,章节之间的过渡自然流畅,没有那种为了凑篇幅而硬生生插入内容的痕迹。作者在阐述复杂概念时,善于运用比喻和类比,这极大地降低了理解门槛,使得像我这样非纯理论研究出身的教育者也能较快地把握住核心要义。例如,对于“评价目的的重塑”,书中用了一个非常形象的例子来解释从“选拔性”到“发展性”的思维转变,一下子就点醒了我过去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的认知偏差。此外,书中对不同历史阶段评价理论的梳理,也展现了作者深厚的学术积淀,这部分内容为理解当前的“范式转变”提供了必要的历史纵深感,让人明白这不是一个凭空出现的口号,而是教育思想长期演变的结果。
评分这套书的装帧设计真是没得说,封面那种磨砂质感,拿在手里沉甸甸的,一看就知道是下了功夫的。而且排版也挺舒服的,字体大小适中,行间距处理得恰到好处,长时间阅读也不会觉得眼睛特别累。我记得我当时选购的时候,主要就是冲着这个出版社去的,他们家的教育类书籍一向以严谨著称,这次拿到手,果然没有让我失望。从目录上看,结构梳理得非常清晰,理论基础和实践案例穿插得很有逻辑性,让人感觉作者对这个领域的研究是相当深入和系统的。虽然我还没来得及细读每一个章节,但光是快速翻阅一遍,就能感受到那种扎实的学术功底。特别是关于某些评估工具的介绍部分,细节描述得非常到位,感觉作者在实际操作层面也做过大量的探索和验证,而不是空谈理论。对于一线教师来说,这种兼具理论深度和操作指导的书籍,简直是太宝贵了。
评分说实话,我是在一次专业发展培训中偶然接触到这本书的引言部分,当时就被其中提出的某些观点深深吸引了。它没有仅仅停留在对现有评价体系的批判上,而是更进一步,探讨了在新的教育理念指导下,我们应该构建一个怎样具有前瞻性的评价生态系统。这种宏大的视野,让我立刻决定要收藏一本细读。我特别留意了书中关于如何将形成性评价与数字化工具深度融合的探讨,这部分内容在当前的技术浪潮下显得尤为迫切。作者似乎非常关注技术赋能后评价的效度和信度问题,提供了一套可操作性的框架来应对这种转型期的挑战。我感觉,这本书不仅仅是针对英语教学这个特定学科的,它提出的很多关于“评价主体性”、“过程性数据采集”的理念,完全可以迁移到其他学科的教学改革中去,具有很强的普适价值。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我认为在于它提供了一种面向未来的、具有批判性思维的评价蓝图。它不是简单地告诉你“应该怎么做”,而是引导你去思考“为什么我们现在需要这样做”。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评价主体的多元化”的论述,它打破了传统上评价权高度集中的局面,强调了学生自评、同伴互评在构建完整评价体系中的关键作用。这种去中心化的设计理念,对于提升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元认知能力,无疑是具有革命性意义的。我计划将这本书中的核心章节作为我们教研组下一学期的重点学习材料,希望能借此机会,系统性地反思并优化我们现行的英语课堂评价机制,真正让评价服务于学习的本质,而不是成为一种额外的负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