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的诗意 朱永新教育序跋录 | ||
| 定价 | 45.00 | |
| 出版社 | 山西教育出版社 | |
| 版次 | 1 | |
| 出版时间 | 2014年5月第1版 2014年5月山西第1次印刷 | |
| 开本 | 16开 | |
| 责任编辑 | 李梦燕 | |
| 装帧 | 平装 | |
| 页数 | 334页 | |
| 尺寸 | 24cm×16.8cm×1.7cm | |
| ISBN编码 | 9787544059343 | |
乐为他人做嫁衣(代自序)……1
一、把*美丽的童话给*美丽的童年
大教育需要大视野……5
……
……
朱永新,1958年8月生,江苏大丰人。现为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会常委,苏州市副市长,苏州大学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同济大学等兼职教授,教育部心理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教师教育专家委员会委员。著有《中华管理智慧》、《管理心理学》、《人力资源管理心理学》、《朱永新教育文集》(十卷)等多部著作,并主持《教育科学精品教材译丛》、《新教育文库》、《教育在线文库 》等多种大型丛书的编纂工作。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委托研究项目等。
这本书的文字如同清晨薄雾中掠过的鸟鸣,清新而富有层次感。它不像某些严肃的教育学著作那样充斥着晦涩难懂的术语和刻板的结构,而是以一种近乎散文的笔触,将复杂深奥的教育理念娓娓道来。那种将教育视为一种生命体验、一种审美活动的视角,极其打动我。在阅读那些关于课堂场景的描绘时,我能清晰地感受到那种被激发出的生命活力,仿佛身临其境地参与了一场精神的盛宴。作者对于细节的捕捉极为敏锐,无论是师生之间一个眼神的交流,还是一次不期而遇的灵感迸发,都被他用富有诗意的语言定格下来。这使得阅读过程成为一种享受,一种心灵的滋养。它提醒我们,教育的核心从来不是冰冷的知识灌输,而是温暖的生命互动与情感共鸣。这种温暖和诗意,在当下这个过度强调效率和功绩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和稀缺。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极具匠心,它仿佛是一部交响乐的乐谱,从序曲的宏大叙事,到中段对具体实践的深入挖掘,再到尾声对未来教育生态的展望,层次分明,一气呵成。尤其让我欣赏的是,作者在论述理念时,总能巧妙地穿插一些富有历史纵深感的比较,将现代教育困境置于人类文明发展的长河中去考察,这极大地提升了作品的厚重感。阅读时,我常常需要停下来,反思这些跨越时空和地域的教育智慧如何能与我们今天的语境相结合。它不是一本读完就束之高阁的书,而更像是一本工具书,需要反复摩挲、时常翻阅,每一次重读都会有新的感悟浮现,针对当前不同阶段的困惑,都能从中找到恰如其分的提醒和指引。这种耐读性和持久的启发性,是衡量一部教育著作价值的重要标准。
评分这部作品在探索教育本质的道路上,展现出一种近乎哲学的思辨深度。作者并非简单地罗列教育现象,而是试图穿透那些被日常教学实践所掩盖的迷雾,直抵教育精神的源头。阅读过程中,我仿佛跟随一位经验丰富的思想者,一同攀登知识的高峰,俯瞰教育的广阔天地。书中对于“人”的塑造,即如何培养一个完整、有尊严、能够自主思考的个体,其论述尤为精辟。它没有提供一套僵硬的模板,反而更像是在激发读者自身的思考回路,去重新审视自己所信奉的教育理念。尤其是关于教育公平与个体差异之间微妙平衡的探讨,让人深思:真正的公平,是否意味着对“不公”的深刻理解和差异化的支持?这种对教育深层逻辑的挖掘,使得这本书超越了简单的理论说教,成为了一面映照我们内心教育情怀的镜子,让人读后久久不能平静,甚至开始怀疑过去某些习以为常的做法是否真的站得住脚。它提供的不是答案,而是更深刻、更本质的问题。
评分作为长期关注基础教育发展的人士,我发现这本书提供了一种难得的、宏观而又兼具实践指导意义的视野。它没有沉溺于对现有教育体制的简单批判,而是着力于描绘一个理想教育图景的“可能路径”。书中对于教育改革的论述,其深刻性在于它直指改革的内在动力而非仅仅是外在的政策调整。它强调了教育者自身的专业成长和精神觉醒,认为真正的变革必须源自于一线教师的内心深处。这种自下而上的推动力,远比自上而下的行政命令更具韧性和持久性。书中对特定实验案例的分析,虽然点到为止,却极富启发性,它像是一张地图的索引,指引着我们去探寻更多成功的教育实践范例。总而言之,它为那些在改革浪潮中感到迷茫的教育工作者,提供了一份坚定的精神坐标和前行的勇气。
评分令人耳目一新的是,作者在讨论教育与社会变迁的关系时,展现出一种超越学科壁垒的广博视野。他将教育视为文化传承、社会建构和个体解放三者的交汇点。书中对于“学习”的定义被极大地拓宽了,不再局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而是扩展到了生活本身,扩展到了对世界万物的敬畏与好奇心。这种“大教育观”的提出,对于我们当前过于狭隘地将教育等同于升学率的倾向,构成了强有力的反思。阅读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作者对培养具有批判精神、能够适应不确定性未来的公民的殷切期盼。他构建了一种面向未来的教育蓝图,这个蓝图充满了理想主义的光辉,但绝非空中楼阁,而是根植于对人性潜能的充分信任。这是一部关于如何面向未来培养“人”的深刻著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