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左手爱孩子 右手立规矩(去梯言系列)
定价:36.0元
作者:静涛
出版社:立信会计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1-01
ISBN:9787542943828
字数:230000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现代家教新理念亲子成长正能量。
★一本书帮助千万父母管理好孩子,轻松陪伴孩子度过童年期。
★博采众集家长教子经验,简单易行的科学管理方法,没有管不好的孩子,只有不懂管教方法的家长。
★把规矩和爱同时给孩子,孩子的成长之路才能不偏不误、不迷失。
★家教难题一网打尽,亲子代沟全盘搞定,学习娱乐双向平衡,智商情商同步提升。孩子受益,父母放心。
★只给孩子爱,孩子会变得骄惯任性。只给孩子立规矩,孩子会变得自卑胆怯。
★爱的管教和管教的爱。*好的爱是体现规矩的爱,*好的规矩是融合爱的规矩。
★孩子需要爱,更需要规矩。爱要理解、要宽容、要节制,孩子的心理才有力量,自我才强大。规矩要简单、要明确、要具体,孩子才乐意照着做!
★让孩子在爱中自由自在成长,在规矩中塑造性格。
★为人父母必知的不娇不纵培养好孩子的秘诀:
1.不必发号施令,父母的表率作用让孩子自觉效仿。
2.不必刻板教条,好规矩就是好习惯。
3.不要居高临下地指责,爱和规矩是无声的教育。
4.像孩子的小伙伴那样和孩子“拉个钩”。
5.告诉孩子,学会自己负责和做决定。
6.告诉孩子,唯有想象、潜能和天赋不用守规矩。
7.告诉孩子,别人的规矩是别人的事,你只需做*好的自己。
8.用爱和规矩教会孩子做人、处世、,引导孩子成长、成才和成功。
★爱和自由,规矩和爱,实现亲子之间的有效沟通,培养出自律果敢、出色的好孩子。
内容提要
规矩重要,爱更加重要。家长要想培养出一个高智商、高情商的好孩子,就要将爱和规矩同时给孩子。
《去梯言—左手爱孩子右手立规矩》通过阐述爱和规矩的关系及其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列举了诸多具体可行的方法和策略,为父母解决管教孩子的难题提供了有效的指导和帮助。诸如家长如何与孩子立规矩,孩子不按着规矩去做怎么办,孩子不喜欢被规矩所缚怎么办,怎样让孩子学会将规矩变成习惯,怎样让孩子从规矩中感受父母博大的爱和良苦用心……本书都会告诉你答案。
一边爱孩子,一边立规矩——新颖的教育视角,独特的家教理念,将改变千万家庭中国式传统教子观念和模式,纠正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的种种误区,本书堪称是家长和老师教育培养孩子不可或缺的良师益友。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父母的形象影响着孩子的成长
日本一个机构曾对日本1303名高中生、美国1052名高中生、中国1220名高中生进行了一项关于“你尊敬的人是谁”的调查。结果,中国学生的答案中,父亲排在0位,母亲被挤出前10位;美国学生的回答是父亲,第二是球星,第三是母亲;日本学生的答案是:是父亲,第二是母亲。
如果不考虑调查本身的科学性,就用调查中得到的数字来推论一般中国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这是不妥的。不过,以上调查结果确实可以给我们一些提醒。
导致一些中国父母在孩子心目中地位低的原因有很多,但主要原因在于父母的形象不佳。
“孩子是看着父母的脊背长大的。”孩子学做人,个榜样就是父亲或母亲。可以这样说:“家家户户有杆秤,那秤砣是孩子的心。”不同的母亲发出的生命信息,在孩子心中留下了不同的图像。妈好行为、坏行为,孩子都看得清。可是,一方面家长们希望孩子成才,而另一方面家长却不能创造一个有利于孩子成长的氛围。比如,有的父母回到家把饭桌变成麻将桌,把家庭变成赌场、舞厅、酒店、仓库,全然不顾在一旁写作业的孩子;还有一些孩子形成了“享乐至上”的人生哲学,是因为家长整天忙于工作、事业或做买卖赚钱,对孩子不管不问、放任自流,甚至在孩子面前也不检点自己的行为……
俗话说,“身教重于言教”“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父母的形象对孩子的影响是巨大的。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他们与父母相处的时间长。
孩子每天都在用精细的眼光注意着生活中的一切问题和观察着大人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于是,父母便成了他们学习的示范老师。由于孩子正处于自觉和不自觉的学习过程中,他们的模仿能力非常强。他们的绝大部分能力和习惯都是从他人的言行中模仿过来的。而且,他们更多的是从父母那里模仿过来的。许多孩子的性格、作风、行为习惯之所以很像父母,并非全是遗传起决定作用,主要是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而逐渐形成的。如果父母在各方面的表现是良好的、适当的,孩子看得见、学得着,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并健康地成长起来。否则,正如鲁迅所指出的:“父母的缺点,便是子孙灭亡的伏线,生命的危机。”父母不注意自己的形象就会让孩子对父母失去信任感,也会失去在孩子面前的威信,他们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习俗好恶、道德品质和社会公德都会受到不好的影响。
过去,农民的儿子看到父母日出下地、日落而归,自己便学会了劳动;老百姓的女儿每日看到母亲日夜操劳、勤劳俭朴,便学会了关心体贴、不怕重负……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就是这样的潜移默化,这样的“润物细无声”。
“孩子需要榜样甚于批评。”孩子的目光像永不休息的雷达,不停地注视着大人的言行举止,模仿着大人的行为习惯。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他们与父母相处的时间长。父母的所言、所为,就自然而然地成了孩子们的榜样。父母做得好的方面,孩子能学到;父母做得不好的方面,孩子也照样学得到。因此,为了让孩子有一个良好的模仿榜样,父母必须十分注意自己的形象。
父母的言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孩子的成长道路和发展轨迹,影响着孩子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虽然孩子具有很强的模仿能力,但他们的判断能力却还不很强,加上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和与父母的朝夕相处对他们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影响,导致他们不可能也无法准确地判断父母言行的正确与错误。在他们看来,自己的父母所说的和所做的都是自己可以学习也是应当学习的。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父母也应当十分注意自己的形象。
不用责备打骂、不必苦口婆心,当你意识到孩子存在这样的缺点、那样的毛病时,请您揽镜自照,看看“病根”是不是在您的身上,因为您的形象对孩子就是一种无声的教育。
不少家长习惯以对话的方式让孩子做这做那,和孩子进行交流。其实,有时候试一试用无声的语言,即自我形象来教育、影响孩子,效果可能会更好。
父母要严于律己、身正为师,用善良的品性和高雅的美德熏陶孩子,让他健康快乐地成长。时刻告诫自己,好家长就是一所好学校,孩子是父母的影子,父母要做孩子的好榜样。
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务必使自己的体态自然大方、动作讲究得体,让孩子感到父母的稳重、威严却不失亲切、随和。尤其要注意,家长在外面有什么不顺心的事情,绝不可以回家把气撒到孩子身上。否则,久而久之会形成孩子偏执、狭隘的性格,并形成自卑心理。平时,家长对孩子要注意多用柔和、温存、真诚的眼光,这将会使孩子产生一种良性反应,使孩子感到心情舒畅、身心愉悦,对生活充满信心,学习也会追求上进。从塑造孩子的正确审美观念上来说,父母穿着得体、整洁朴实,在孩子面前总是保持美观整洁、大方得体的外观形象,孩子就将得到非常具体的美的形象和美的教育。
以下这些行为不要做:
夫妻吵架,互不相容。
带孩子到公共场所去,随地吐痰、擤鼻涕、抢座位、跨越栏杆、摘花草……
不善于与邻居和睦相处,常常因小事耿耿于怀,指桑骂槐,恶语相对。
愤世嫉俗,有很强的“权力欲”和“金钱欲”。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孩子是祖国的明天,每一个家庭实际上都担负着不可推卸的培养教育祖国下一代的责任。把孩子培养成为有出息、有作为的人,有各种条件、因素和方式,但直接、重要的就是家长自身的表率作用。如果每一位家长都能以身作则,把自己的孩子教育好,那么这个家庭就是一个幸福的、有希望的家庭。如果每个家庭都是健康幸福的家庭,那我们的社会就会安定祥和、充满朝气。
父母心语
父母的形象对孩子的影响是巨大的,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他们与父母相处的时间长。孩子每天都在用精细的眼光注意着生活中的一切问题和观察着大人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于是,父母便成了他们学习的示范老师。
……
序言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简直让人欲罢不能,作者仿佛是一位经验老到的导演,将一个个生活中的小场景剪辑得恰到好处。初读时,我本以为这会是一本枯燥的说教读物,但事实却截然相反。它以一种近乎文学作品的细腻笔触,描摹了现代家庭教育中那些微妙的、常常被忽略的情感流动。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冲突时的那种不动声色,没有歇斯底里,没有非黑即白,而是将复杂的亲子关系还原到最本真的状态——两个独立的生命在互相学习、互相适应的过程。比如,书中对“界限感”的探讨,不是用冰冷的规则去束缚孩子,而是通过一系列生动的案例,展示了如何让孩子在自由探索的同时,明白什么是对他人的尊重和对他自己的负责。这对我这个在教育方面有些迷茫的家长来说,无疑是一盏明灯。它没有提供万能钥匙,却教会了我如何更好地去提问,去倾听,去感受孩子内心真正的需求,而不是仅仅关注外在的行为是否达标。合上书页时,我感到的是一种久违的平静,仿佛在喧嚣中找到了一处可以沉淀思绪的港湾。
评分这本书的行文风格简直像一位老友在深夜里与你促膝长谈,那种亲切、坦诚,几乎让人忘记了它是一本教育类书籍。它最大的优点在于其极高的可操作性,但这种操作性绝不是那种生硬的、教条式的“SOP”。作者非常擅长使用类比,将那些抽象的教育学理论,比如“积极倾听”、“情绪命名”,转化成我们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画面。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批评的艺术”那一小节,它颠覆了我过去认为的“对事不对人”的陈旧观念,提出了一个更深层次的观点:即便是批评,也必须包裹在深厚的尊重和理解之中。这种细腻的情感处理,让我意识到,我们常常在不经意间,用语言的锋芒划伤了孩子最柔软的部分。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与其说是学习育儿技巧,不如说是一次自我反思和情感疗愈,它让我开始审视自己成长过程中未被满足的需求,并意识到,很多时候我们对待孩子的方式,其实是童年阴影的投射。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精妙,它没有采取线性叙事,而是像一个迷宫,每个章节都能带你走向一个新的发现。我发现,作者在探讨“规则”时,并未将其等同于“惩罚”。相反,规则被描绘成一种爱的延伸,是孩子安全感的基石。书中有一段关于家庭规则制定的描述,它强调了让孩子参与规则的建立过程,这极大地增强了规则的执行力,因为它不再是自上而下的命令,而是共同维护的契约。这种去中心化的教育理念,对我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我过去总是习惯于成为家庭的“独裁者”,确保所有事情都按我的意愿进行,而这本书让我明白,真正的权威,来源于被信任和被理解。它提供的工具箱里装的,不是鞭子和糖果,而是协商、共情和建立长期信任的密匙。每一页都充满了对人性复杂性的尊重,让人读完后感觉脚下的土地更加坚实了。
评分说实话,我一开始是被书名的某种张力所吸引,那种“爱”与“规矩”的对立统一,似乎触及了所有为人父母者的核心困境。然而,读进去后,我发现作者的功力远不止于玩弄文字游戏。他/她对于儿童心理的洞察力,简直可以用“穿透人心”来形容。书中关于“延迟满足”的章节,我反复看了三遍。以往我总觉得这是个需要强行灌输的技能,但作者通过一个孩子与一块巧克力的故事,将这个概念转化成了一种内在的自我驱动力。这种叙事方式,避免了传统教育书籍中常见的“应该”和“必须”,而是巧妙地引导读者去思考“为什么”。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回想起自己过去处理类似情况时的粗暴或优柔寡断,然后对比书中提供的更具建设性的视角。它不是教你如何“驯服”孩子,而是启发你如何与孩子一同“成长”。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它提供了多少即时的解决方案,而在于它重塑了你对“教育”这两个字的理解,让它从一项任务变成了一种充满智慧的陪伴艺术。
评分不得不说,这本书的深度远远超出了我对一本“育儿指南”的预期。它更像是一部关于“如何成为一个更完整的人”的哲学小册子,只不过它的载体和切入点恰好是亲子关系。我欣赏作者在讨论“独立性”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克制与远见。我们都希望孩子未来能独立,但在当下,这种期望常常表现为急躁的放手,甚至是一种推开。而书中提出的观点是,真正的独立,是以高质量的依恋为前提的。它通过描绘一个孩子如何从最初对父母的完全依赖,逐渐过渡到有能力独自面对世界的场景,展示了“放手”的艺术其实是“持续连接”的另一种表现形式。这种对教育的宏观把握,让我对未来几年的家庭生活有了一个更清晰、也更从容的规划。它没有给我即时的止痛药,而是提供了一套可以抵抗未来风暴的底层架构,这才是真正有价值的知识传承。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