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当代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定价:47.50元
作者:薛文忠
出版社: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7-01
ISBN:9787568129688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武术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代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所以,怎样将武术这一的传统体育文化融入到我国的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中,是摆在当今各个高校面前的一个难题。笔者将会以当代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为研究背景,通过分析武术在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人才培养中的问题,并指出其原因,从学校、学生以及国家等多个视角提出改进的意见及措施。笔者希望通过《当代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能够为改善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人才的培养方案提供有益借鉴。
目录
目录
章?民族传统体育概述
节?民族传统体育的起源
第二节?民族传统体育的界定、内容与分类
第三节?民族传统体育的特点和价值
第四节?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内涵
第二章?民族传统体育武术的科学化发展研究
节?武术教育与中华民族精神培养
第二节?在政策上保障民族传统体育武术的发展
第三节?东西方武术文化交流与融合
第三章?武术教育的价值
节?关于武术教育功能价值的研究
第二节?学校武术教育价值溯源
第三节?学校武术教育价值探析
第四节?学校武术教育价值解读
第五节?我国武术教育的反思
第四章?武术在高校的发展概况研究
节?武术运动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第二节?武术在高校的开展现状
第三节?武术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第四节?武术在高校中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第五章?我国武术体育人才培养典型模式
节?“体教结合”模式
第二节?“三级训练体制”模式
第三节?“校企结合”模式
第四节?“教学、训练、科研”模式
第六章?武术体育人才的激励机制
节?相关激励理论的概述
第二节?武术体育人才激励的现状
第三节?“五结合”的激励模式
第七章?武术体育人才培养新模式的理论构建
节?武术体育人才培养路径
第二节?武术专业人才培养评价指标的构建
第三节?武术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模式发展趋向
第八章?学校武术教育课程改革?
节?反思课程现实
第二节?选择课程未来
第三节?体现教育价值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薛文忠,男, 1968年7月24日出生,籍贯海南,教育学硕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任广州体育学院竞赛训练处副处长、体育健康综合研究中心副主任。主要研究方向:武术散打理论与实践,运动能力测评。
1992年毕业于海南师范大学体育系,1994年在广州体育学院工作。曾多次参加世界散打比赛裁判工作,主持广东省散打比赛及公安散打比赛的裁判工作。多次被邀请到各地讲学,2009年被指派代表中国教练到孟加拉国从事散打训练工作,并取得优异成绩。
现已完成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十一五”教育科学研究规划课题,广东省体育局软科学研究课题,等省部委级课题12个;在《广州体育学院学报》、《武汉体育学院学报》、《体育学刊》等中文体育类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1篇;主编了全民健身指导书《体育与健康教程》,等4部著作。
文摘
序言
说实话,市面上关于武术的书籍汗牛充栋,大多聚焦于技术解析或历史考据,但很少有书籍能真正触及到“人才培养模式”这个硬骨头。这个主题本身就具有很强的时代迫切性。随着全民健身和“健康中国”战略的深入推进,我们需要大量掌握科学训练方法,同时能推广和普及传统文化的专业人才。我尤其想知道,这本书是如何处理“专业化”与“普及化”之间的张力的。培养模式是不是只针对少数精英运动员设计?还是也为未来的体育教师、健身教练、武术文化传播者提供了清晰的路径?我关注到“民族传统体育”这几个字,它暗示了文化自信的回归。这本书是否探讨了如何通过标准化、科学化的培养流程,来消除社会上对传统武术“神秘化”或“过时论”的误解,让它真正走进大众视野,成为现代人强身健体、陶冶情操的重要途径?这种对人才输出的预期管理和路径规划,是这本书价值的核心所在,让我充满期待。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透露出一种清晰的逻辑脉络,让人非常舒服。我最感兴趣的是它对“民族传统体育”在现代社会“身份重塑”的探讨。长期以来,传统体育常常被放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筐里,显得有些静态和被动。但如果这本书能够论证出,民族传统体育不仅是历史的遗存,更是当代体育创新和文化输出的活水源头,那意义就非凡了。我希望看到作者如何论述,将如八卦掌、查拳等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武术项目融入现代体育课程体系后,如何能有效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道德情操乃至创新思维能力。这不仅仅是“学套路”的问题,而是“育新人”的哲学问题。评价一个培养模式是否成功,最终要看它培养出的人在社会上能否发挥独特的价值。如果这本书能提供一些追踪案例,展示那些从该模式培养出来的毕业生,他们在体育管理、武术康复、乃至跨文化交流领域所展现出的独特优势,那将是最有力的证明。我期待看到的是一种充满生命力的、能够主动适应和引领时代发展的培养理念。
评分读完这本书的引言,我就立刻被作者那种近乎“匠人”的严谨态度所吸引。这绝不是一本泛泛而谈的理论著作,它显然是基于大量的田野调查和长期的教学实践打磨出来的。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于“培养模式”这一核心概念的拆解与重构。在过去,我们谈论体育人才培养,往往聚焦于选材和训练技术,但这本书似乎将视角拔高到了一个战略层面——即如何构建一个能够持续输送高质量、复合型人才的生态系统。我关注到书中对不同地域、不同流派武术在教育体系中的适应性差异做了细致的分析,这非常关键。毕竟,太极拳的教学模式和散打的教学模式必然存在显著的区别,如何在宏观模式下实现微观的灵活性,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我特别期待看到关于师资队伍建设的部分,毕竟,好的模式需要优秀的执行者。如何培养既懂传统武术理论又掌握现代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的“双栖”教师,这本书是否给出了创新的路径?这种对细节的把控和对体系构建的深思熟虑,让这本书的份量远超一般教辅读物,更像是一份行业白皮书。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为我量身定做的!我一直对武术在现代社会中的定位和发展充满好奇,这本书的标题《当代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我特别关注的是它如何将“当代”与“民族传统”这两个看似有些距离的概念结合起来。我期待看到的是,在强调现代竞技体育理念和管理模式的同时,如何坚守和传承那些具有深厚历史底蕴和文化价值的传统武术精髓。比如,在大学的体育教育体系中,如何设计出既能培养出适应未来体育产业需求的专业人才,又能让他们对本民族的体育文化有深刻的理解和敬畏之心?我希望能看到具体的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创新以及实践环节的改革方案。很多关于体育人才培养的书籍,要么过于理论化,要么过于偏重竞技成绩,而这本书如果能深入探讨如何在人才培养的“模式”上实现古今融合、中外借鉴,那将是一份极具价值的参考。我尤其想知道,在数字化、全球化的今天,武术教育如何利用新技术手段(如虚拟现实、大数据分析)来提升教学效果,同时又不失其注重心性修炼的传统特质。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让我对它充满了极高的期待。
评分这本书的视角是如此宏大而又精微,让我不得不拍案叫绝。它似乎没有满足于停留在描述性的介绍,而是力图提供一套可操作、可评估的“系统解决方案”。我所期待的,是书中对于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一个“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劣,最终要靠结果来检验。那么,对于一个武术专业的毕业生,我们应该用哪些维度来衡量他的“成功”?是他的比赛成绩?还是他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深度?亦或是他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特别想看到作者如何设计出一种综合性的评估框架,将竞技体育的量化指标与人文素养的质性评估有效地融合在一起。此外,这本书是否触及了培养成本与效益分析?在有限的教育资源下,如何最大化地投入到最能产生社会效益的培养环节中去?这种兼顾理想主义情怀与现实操作层面的探讨,使得这本书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都达到了一个非常高的水平。读完它,我确信自己会对“如何培养下一代武术与传统体育的传承者”这个问题,拥有一个全新且成熟的认知框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