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乐传太极与行功
定价:68.00元
作者:乐匋原著,钟海明、马若愚著,译
出版社: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10-01
ISBN:9787530492833
页码:301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内容提要
所传诸法,以心法为*,身法第二,练法第三。
乐传太极与行功的入门修炼之法,包括太极桩与基本功、太极行功、太极八势、阶段性训练等乐传太极拳的练习方法、乐传太极代表性人物乐匋先生经典论著与手稿、笔记等。涉及拳理、拳法、练法、心法,并附有拳琴合一的专著。
目录
编 太极行功
第二编 乐匋经典拳论
第三编 传承交流
第四编 习拳细则与手稿散记
第五编 拳琴合一
附录一 乐传太极拳传人手稿与拳照
附录二 拳击大师乐幻智
后记一
后记二
这本书的深度远超出了普通武术技法手册的范畴,更像是一部结合了养生学和内丹心法的导引之作。阅读过程中,我多次被作者对“心”与“身”关系的阐述所震撼。他多次强调,太极拳的最高境界是“心息相依”,如果心念散乱,形体上的模仿再标准,也只是空架子。书中有一章节专门探讨了如何通过“静坐”来校准练习太极拳时的内在偏差,这部分内容与我们传统文化中对“定心”的要求高度契合。作者的文字中流露出的那种对生命能量流动的深刻洞察,使得练习不再仅仅是体能训练,而成为了一种自我观照、修正生命状态的修行。对于那些不仅仅想学会一套拳架,更想探究武术背后深层哲理的人来说,这本书提供了极为宝贵的参照系,引导读者从外在的动作转向内在的体悟。
评分这本书在讲解行功和套路动作的衔接处理上,展现了非凡的功力。很多拳谱在描述套路时,往往只是罗列招式名称,而本书则将每一个转换点视为一个“气机交汇”的关键时刻。比如,从“野马分鬃”到“白鹤亮翅”的过渡,作者花了大量的篇幅去描述如何在那一瞬间完成重心的平稳转移和气力的蓄势,指出关键在于腰胯的“螺旋”带动,而非单纯依靠手臂的力量去“推拉”。这种对“转换”环节的重视,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实战经验和对武术连绵不绝特性的理解。读完这些段落,我感觉自己对整套拳法的节奏感和连贯性有了全新的认识,不再是各个动作的堆砌,而是真正理解了太极拳“一动如抽丝,一静如抱球”的整体流动性。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别出心裁,封面采用了富有古韵的宣纸质感,墨色的书名在米黄色的背景上显得沉稳大气,一看就知道是内涵深厚的武学经典。书页的纸张也很有分量,不是那种轻飘飘的印刷品,拿在手里有一种踏实感。内页的排版布局清晰流畅,字体选择上也兼顾了传统书法的韵味和现代阅读的便利性,尤其是一些关键的动作要领解析部分,插图的线条流畅且精准,即便是初学者也能通过图文对照,大致把握住气沉丹田、松腰沉胯的基本要求。作者在引言中对武学理念的阐述,并非空泛的口号,而是结合了深厚的哲学思考,让人在翻开具体功法之前,就已经建立起对太极“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的初步体悟。整体来看,这本书在物理呈现上就为读者营造了一种进入传统武学殿堂的仪式感,让人迫不及待地想要深入研习。
评分我发现这本书的论述逻辑非常严谨,它没有盲目崇拜古籍,而是站在现代生理学和运动科学的角度,对传统太极拳理论进行了富有批判性的继承和发展。比如,在讲解“虚领顶劲”时,作者没有简单地要求“头顶着天”,而是结合了颈椎的生理曲度和呼吸对脊柱的影响,详细分析了如何通过微调下颌和颈部的张力,来实现真正的“轻灵”而非“僵硬”。这种将传统智慧与现代认知相结合的叙事方式,极大地增强了内容的可信度和可操作性。对于习惯了科学化解释的现代读者来说,这种严谨性无疑是巨大的加分项,它打消了许多人对传统武术“玄乎”的疑虑,让太极拳的练习建立在坚实的身体认知基础之上。
评分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讲解功法时的那种抽丝剥茧的细腻程度。很多太极拳的入门书籍,往往在“意”和“形”的转换上含糊带过,导致学习者要么过于注重僵硬的招式模仿,要么陷入虚无缥缈的意念之中。然而,这本书对“松紧转换”的描述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示范。它没有直接告诉你“要松”,而是通过描述肌肉纤维在不同状态下的细微感受,比如“如同将一团湿泥捏成团,再缓缓摊开,过程中感受泥土的阻力与流动性”,这种具象化的比喻极大地帮助了读者找到身体深层的控制点。尤其是关于“劲”的蓄发,作者详细拆解了“掤、捋、挤、按”四正劲在不同步法中的力线走向,辅以大量对人体经络和关节连接的描述,使得原本抽象的武术术语变得可感、可操作。这种层层递进的教学方法,让练习者明白,太极拳的修炼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对身体控制的精微调整过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