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肥胖人群的生活干预
定价:38.00元
作者:周仲瑜
出版社: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10-01
ISBN:9787535291738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黄伟、丁德光主编的《肥胖人群的生活干预》共分为五章。前两章进行了肥胖病病因、诊断及相关危害的概述,使大家能够对肥胖病有基本的认识。第三章主要阐明了肥胖者的心理状态,以及良好心态对于减肥的重要性。第四章列举了常见的减肥方法及其利弊,如西药、中药、针灸、手术等被动减肥方法,让读者对目前流行的各种减肥方式进行相关了解。第五章介绍了饮食及运动减肥方法,详细列举并推荐了各种减肥食物及运动方式,可供读者参考借鉴,同时还介绍了生活中的一些其他减肥方法,如“水疗”减肥法、自我按摩减肥法、腹式呼吸减肥法等,让肥胖人群在日常生活中能轻松减肥。
目录
作者介绍
黄伟,副主任医师,医学博士,擅长针灸、针刀治疗脊柱相关疾病及心脑血管疾病。参编针灸、针刀著作20余部。主持或参与重量课题5项,省部级4项。发表论文15篇,2015年获中国针灸学会科学技术三等奖1项。
文摘
序言
我是一名专业的运动康复师,平日里接触的案例形形色色,但真正能坚持下来的患者总是少数。很多时候,我会苦恼于如何将晦涩的医学知识转化为患者能理解并执行的日常指南。这本书恰好填补了这一空白。它的行文逻辑极其清晰,将复杂的生物力学和营养学原理,用非常生活化的语言阐述出来。我特别关注了书中关于“低强度持续运动”的章节,这对于那些体重基数较大、关节承受力有限的个体来说,简直是福音。它没有鼓吹剧烈运动的必要性,反而强调了“动起来”本身的重要性,并给出了大量可以在家完成的、对膝盖友好的动作序列。更让我惊喜的是,作者在讨论“睡眠与代谢”的关系时,引用了最新的内分泌研究,这使得整本书的理论基础非常扎实,绝非市面上那些只凭经验撰写的“伪科学”读物可比。我打算将书中的某些评估工具和行为记录表引入到我的诊所实践中,相信会对提升患者的依从性大有裨益。
评分我是一个对数据和流程有着近乎偏执要求的人,所以阅读任何指南时,我都会不自觉地去寻找其中的量化指标和评估体系。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它提供了一套多维度的评估框架,远远超出了简单的体重秤数字。比如,它细致地指导读者如何通过记录食物的“能量密度”而非仅仅是“卡路里总量”来优化进食结构,这是一种非常高级的饮食管理思维。此外,书中对“自我监测”工具的使用建议也极具指导性。它不仅告诉你“要记录”,更告诉你“记录什么”、“如何解读记录”,将数据转化为可操作的行动点。对于我这种需要系统化、流程化解决问题的人来说,这种严谨的结构让人倍感信赖。它更像是一份操作手册,而不是一本励志小册子,指导你一步步搭建起一个属于自己的、可持续的健康管理系统。
评分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独特,它没有将“瘦”作为唯一的成功标准,而是将关注点放在了“改善生活质量”和“身体功能恢复”上,这在我看来才是肥胖干预的终极目标。我身边有位长辈,因为体重问题导致行动不便,生活质量直线下降。过去我们总劝他少吃多动,效果甚微,因为他根本没有动力去“少吃”或“多动”。这本书提供了一种新的切入点:从改善睡眠质量、优化肠道健康这些不那么直接但更舒适的方面入手,慢慢带动整体状态的提升。这种“曲线救国”的策略,我认为更能打动那些对传统减肥方法感到绝望的人。它用一种非常体贴和理解的态度告诉读者:你的身体不是敌人,我们只是需要找到一条更温和、更持久的合作路径,让身体重新找回它应有的活力和平衡。这种温暖而坚定的支持感,是这本书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评分说实话,我对这类主题的书籍通常持保留态度,总觉得它们要么过于学术化让人读不下去,要么就是充满夸张的承诺。但这一本,完全出乎我的意料。它的叙事风格非常平实,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说教感,反而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朋友在跟你分享他的心得体会。我最喜欢的部分是它对“社会支持系统”的构建着墨甚多。我们都知道,肥胖问题往往不是孤立的个体抗争,而是牵扯到家庭、朋友乃至工作环境。书中提到了如何与家人沟通饮食偏好上的差异,如何设定“健康边界”,这些都是书本上很少提及的实操层面难题。我过去尝试减肥失败,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身边的人不理解,甚至会无意中“破坏”我的计划。这本书提供了应对这些社交压力的具体话术和策略,让我感觉自己终于有了一套应对外界干扰的“防御机制”,不再是单打独斗了。
评分这本书记载了太多我过去生活中摸索的教训,读起来简直像是在翻阅一本我自己的日记,只不过作者的记录更加系统、更科学。我一直觉得,要改变饮食习惯,光靠意志力是远远不够的,需要的是一个切实可行的、能融入日常的方案。这本书的厉害之处就在于,它没有给我们灌输那些“节食就能瘦”的空洞口号,而是深入剖析了肥胖人群在心理、环境和生理上所面临的真实困境。比如书中对“情绪性进食”那一章节的描述,简直是字字珠玑,我过去总以为自己只是单纯的嘴馋,读完才明白,那些深夜的零食背后,藏着多少未被察觉的压力和焦虑。作者非常细致地分析了如何识别触发进食的信号,并且提供了一套循序渐进的替代行为模式。这种由内而外的干预方式,比起那些只关注卡路里计算的书籍要高明得多,它真正触及了问题的根源,让改变不再是痛苦的煎熬,而更像是一种生活方式的自然重建。我尤其欣赏其中关于“微习惯”培养的理念,它不是要求你一下子做到完美,而是鼓励每天进步一点点,这种人性化的设计,让长期坚持成为可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