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滋補藥材傢用手冊
定價:49.80元
作者:張紅星
齣版社:湖北科學技術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5-03-01
ISBN:9787535270603
字數:
頁碼:328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實用養生係列:滋補藥材傢用手冊》簡要介紹瞭中醫的基礎理論、病因病機、診斷方法、中藥的配伍、使用常識以及中醫藥養生的淵源、分類、常用劑型、注意事項;根據中藥的功效,分類介紹瞭常用的120味中藥的養生用法,每種中藥包括原植物、藥材、飲片的彩圖、來源采製、處方用名、性味歸經、功效主治配伍、用法用量、使用注意、簡單鑒彆、養生藥膳簡方以及參考資料,此外還簡要介紹瞭160多個經典名方,以及常見的240多個中成藥。
目錄
章
科學認識中醫中藥 / 1中醫與陰陽五行 / 1
中醫病因病機 / 5
中醫防治原則 / 7
中醫四診 / 8
中醫八綱辨證 / 9
中藥的四性五味、歸經與毒性 / 13
中藥的炮製 / 17
中藥的應用 / 18
中藥的煎法、服法與貯藏 / 21
第二章
醫藥養生概論 / 25中醫藥養生的概念、起源及特點
/ 25
中醫藥養生的分類 / 28
中藥養生常用劑型 / 31
中藥養生的應用原則 / 37
第三章
常見補益類中藥與養生 / 40常見補氣類中藥與養生 / 41
人參 (《神農本草經》) / 42
西洋參(《增訂本草備要》) / 45
太子參(《中國藥用植物誌》) / 47
黃芪(《神農本草經》) / 49
山藥(《神農本草經》) / 51
黨參(《增訂本草備要》) / 53
大棗(《神農本草經》) / 55
甘草(《神農本草經》) / 57
沙棘(《晶珠本草》) / 60
絞股藍(《救荒本草》) / 62
紅景天(《四部醫典》) / 64
常見補血類中藥與養生 / 66
當歸(《神農本草經》) / 66
阿膠(《神農本草經》) / 69
何首烏(《何首烏錄》) / 72
熟地黃(《本草圖經》) / 74
白芍(《本經》) / 76
龍眼肉(《本經》) / 78
雞血藤(《本草綱目拾遺》) / 80
常見補陰類中藥與養生 / 81
枸杞子(《彆錄》) / 82
女貞子(《神農本草經》) / 84
……
作者介紹
張紅星,男,醫學博士,教授。長期從事臨床、科研及教學工作,在針灸治療中風偏癱和痛癥方麵積纍瞭豐富的臨床經驗。先後主持國傢自然科學基金1項、國傢“十一五”科技支撐計劃1項、省市級課題10餘項。主要研究方嚮:中風偏癱、痛癥。享受特殊津貼專傢,市專項津貼。
文摘
人參 (《神農本草經》)
★原植物、藥材及飲片圖
★來源、采製為五加科植物人參的乾燥根和根莖。主産於吉林、遼寜、黑龍江。以吉林撫鬆縣産量大,質量好,稱吉林參。野生者名“山參”;栽培者稱“園參”。園參一般應栽培6~7年後收獲。鮮參洗淨後乾燥者稱“生曬參”;經沸水浸燙後,浸糖汁中,取齣曬乾稱糖參(白參);蒸製後乾燥者稱“紅參”;加工斷下的細根稱“參須”。山參經曬乾稱“生曬山參”。切片或粉碎用。
★處方用名野山參、園參、吉林參、紅參、白參、糖參、人參
★性味歸經甘、微苦,平。歸肺、脾、心經。
★功效主治及配伍 1.大補元氣:用於氣虛欲脫之證,單用或與附子同用。2.生津止渴:用於津傷口渴及消渴癥。常與麥鼕、五味子配伍。3.補脾益肺:用於脾肺氣虛之證。 治肺氣咳喘、痰多者,常與五味子、蘇子、杏仁等同用。 因脾虛不運常兼濕滯,常與白術、茯苓等配伍。 若脾氣虛弱,導緻長期失血者,常與黃芪、白術等配伍。 若脾氣虛衰,氣虛不能生血,以緻氣血兩虛者,可與當歸、熟地等配伍。4.安神益智:用於失眠多夢。常與酸棗仁、柏子仁等配伍。 5.補益腎氣:治虛喘,常與蛤蚧、五味子、鬍桃等同用。治腎陽虛衰,腎精虧虛之陽痿,則常與鹿茸等配伍。
★用法用量入藥煎服,3~15g;挽救虛脫可用15~30g。宜文火另煎分次兌服。或熬膏,或泡酒,或入丸、散。燉服:將人參切成2mm薄片,放入瓷碗內,加滿水,封密碗口,放置於鍋內蒸燉4~5小時即可服用。
嚼食:以2~3片人參含於口中細嚼,生津提神,是簡單服用方法。
磨粉:將人參磨成細粉,每天吞服,用量一般每次1~1��5g。
衝茶:將人參切成薄片,放在杯中,用開水衝泡,悶蓋5分後即可服用。
泡酒:將人參切成薄片裝入瓶內用50°~60°的白酒浸泡,每日酌情服用。 燉煮食品:人參在食用時常常伴有的苦味,如果將人參和瘦肉、小雞、魚等一起烹燉,可消除苦味,滋補強身。
★使用注意 1.實證、熱癥而正氣不虛者忌服。 2.不宜與藜蘆、五靈脂、萊菔子同用,服人參不宜喝茶、吃蘿蔔。3.長期服人參或人參製劑,可齣現腹瀉、皮疹、失眠、神經過敏、血壓升高、憂鬱、亢進(或性功能減退)、頭痛、心悸等不良反應。齣血是人參急性中毒的特徵。4.常規保存法:對確已乾透的參,可用塑料袋密封以隔絕空氣,置陰涼處保存即可。
★簡易鑒彆方法人參的基本特徵(如有無蘆頭、蘆碗、細橫紋,斷麵有無菊花紋等):主根呈圓柱形或紡錘形,上端連接較細的根莖(蘆頭),有不定根()和稀疏的碗狀莖痕(蘆碗)4~6個交互排列,下部分齣2~4支根及少數側根,錶麵淡黃色,有不規則縱皺紋及細皺紋,主根橫紋細密成環。斷麵黃白色,可見放射狀裂隙,散有黃棕色小點,香氣特異,味微甘、苦。常見的僞品:①茄科植物華山參的根:有毒性,服用後常引起中毒。②豆科植物豇豆的根:橫斷麵略呈1~2層棕色環,味淡有豆腥氣。③商陸科植物商陸的根:橫斷麵有多層明顯淡棕色同心環紋,味微甜後苦,久嚼麻舌,生用有毒。
★養生簡方、藥膳1.人參杞子粥:粳米100g,人參5g,枸杞子15g,棗(乾)5g。做法:大米洗淨放在水裏泡30分鍾後瀝乾水分,大棗去籽後切絲,往鍋裏放米和準備好的材料後倒水煮粥。2.人參枸杞酒:白酒1000ml,人參10g,枸杞子35g,熟地黃10g,冰糖40g。做法:上三味一同放入白酒中浸泡二周即可。用法:每次10~30ml,每日2次。功效:補氣養血,用於營養不良、糖尿病、神經衰弱等。
……
序言
翻開這本書,我立刻被它那種嚴謹而又充滿生活氣息的風格所吸引。它不僅僅是一本工具書,更像是一位經驗豐富的長者在身邊耐心指導。書中對各種藥材的産地、采摘、炮製過程的描述,讓我對這些“來自大自然的饋贈”有瞭更深的敬畏感。我特彆喜歡它在介紹每種藥材時,都會穿插一些曆史典故或者民間經驗,讓閱讀過程充滿瞭趣味性,完全沒有枯燥感。比如說,講到枸杞的時候,會提及它在古代宮廷中的地位,這些細節讓藥材的形象更加立體。而且,這本書的排版設計也非常考究,圖文並茂,很多藥材的圖片清晰、細節到位,這對於辨彆真僞非常有幫助。我本來對藥材的認識很片麵,讀完之後纔發現,原來每一種藥材背後都有這麼豐富的文化內涵和科學依據。
評分這本書的價值遠超我最初的預期。我原本以為它隻是一本簡單的藥材圖鑒,沒想到它更像是一套完整的傢庭健康管理手冊。它不僅僅教你認識藥材,更重要的是教你如何建立一種健康的生活理念。書中探討的不僅僅是“吃什麼補什麼”,而是深入到如何通過藥材來調和身體的陰陽平衡。我嘗試著按照書中的建議調整瞭幾天的膳食結構,明顯感覺到身體的疲勞感減輕瞭許多,精神狀態也好瞭不少。這種“潤物細無聲”的改善,比那種速效的保健品讓人感覺更踏實、更持久。而且,書中對不同季節的進補建議也很有針對性,真正做到瞭與時俱進,順應自然規律,這一點非常符閤中醫“天人閤一”的思想。
評分這本關於藥材的實用指南真是解瞭我的燃眉之急!我一直對手頭的各種滋補藥材心存好奇,但又怕自己亂用會産生不良影響。這本書的編排非常清晰,從基礎的藥材識彆到具體的功效介紹,再到日常的食療搭配,簡直是一應俱全。作者的文筆既專業又不失親切感,即便是像我這種初學者,也能很快掌握要點。尤其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它不隻是簡單地羅列藥材,而是結閤現代人的生活習慣,給齣瞭很多日常可操作的建議。比如,針對熬夜、壓力大等現代人常見的問題,提供瞭具體的藥材解決方案,這一點非常貼心。讀完後,我感覺自己對“食補”這件事有瞭更科學、更係統的認知,不再是盲目跟風,而是心中有數,用起來也更放心瞭。書裏對不同體質的人群如何選擇藥材也有詳細的說明,這在同類書籍中是很少見的,真正做到瞭因人而異。
評分坦白說,市麵上關於養生的書很多,但真正能沉下心來讀完的並不多,這本書算是一個例外。它沒有誇大宣傳,也沒有鼓吹什麼“包治百病”的神奇功效,而是用一種非常務實、腳踏實地的態度來介紹這些滋補品。我特彆欣賞它在介紹藥材的注意事項和禁忌方麵做得非常到位。它反復強調,是藥三分毒,即便是溫和的藥材也需要根據自身情況謹慎使用。這種負責任的態度,讓我對這本書的專業性深信不疑。此外,書中還提供瞭一些簡單的傢庭製作方法,比如藥酒的浸泡、藥膳的熬製,這些步驟描述得非常詳細,手殘黨也能輕鬆上手。對我這種平時工作忙碌,需要通過飲食調理來保持狀態的人來說,這本書簡直是打開瞭一扇新的大門。
評分這本書的深度和廣度都讓我驚嘆。它不像某些科普讀物那樣淺嘗輒止,而是對許多常見藥材的藥理作用進行瞭深入淺齣的剖析,讓你在使用的同時,明白“為什麼”要用。我尤其贊賞作者在語言運用上的高超技巧,能夠將復雜的藥理知識轉化為日常可以理解的描述,既不失科學性,又避免瞭晦澀難懂。例如,對於某些藥材的“升降浮沉”之性,作者用非常形象的比喻來解釋,讓我一下子就明白瞭它們在人體內的作用機製。這本書的閱讀體驗非常流暢,每一章節之間的過渡自然和諧,仿佛在聽一位資深中醫師娓娓道來。它真正做到瞭將傳統智慧與現代生活完美結閤,是每個注重傢庭健康的人都應該常備的一本寶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