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知名专家进社区谈医说病:科学育儿
定价:15.00元
作者:林琬生
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05-01
ISBN:9787502583736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241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介绍了从新生儿到学龄前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发育特点,包括营养与喂养;儿童常见疾病的症状及处理方法,特别强调如何对新生儿护理、如何培养婴幼儿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如何预防儿童意外伤害以及对意外伤害简单的处理和急救知识等。
本书内容实用、科学,语言流畅并配有各种示范性的插图。具有较强的可读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适应家庭对儿童一般卫生保健的需要,适用于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家长阅读。
目录
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
儿童的年龄分期
幽居宫内的胎儿期有哪些特点?
初到人间的新生儿期有哪些特点?
发育迅速的婴儿期有哪些特点?
蹒跚学步的幼儿期有哪些特点?
天真活泼的学龄前期有哪些特点?
走进知识殿堂的学龄期有哪些特点?
趋于成熟的青春期有哪些特点?
新生儿的特点
如何根据生长期和体重给新生儿分类?
新生儿正常的体重和身长各是多少?
根据哪些情况判断新生儿是否正常?
为什么新生儿的皮肤容易感染?
什么是新生儿硬肿症?
新生儿的体温为什么容易波动?
新生儿的功能有什么特点?
如何判断新生儿大便是否正常?
新生儿睡眠时间长好不好?
什么是非条件反射?
什么是一过性发热?
新生儿为什么会出现暂时性体重下降?
什么是新生儿生理性黄疸?
新生儿为什么会有肿块?
女婴为什么会出现假月经?
什么是“马牙”和脂肪垫?
婴幼儿及学龄前儿童的特点
如何判断婴儿体重与身长(高)增长
速度是否正常?
怎样测量孩子的体重与身长(高)?
怎样判断孩子的体重与身长(高)是否正常?
怎样估算孩子的体重与身长(高)
儿童的头围与胸围有什么意义?
孩子发育中囟门会发生哪些变化?
孩子出牙的时间和顺序有什么规律?
婴幼儿睡眠有什么规律?
什么是运动发育的“头—尾规律”?
婴幼儿手眼协调能力的发育有什么规律?
孩子什么时候开始学走路?
孩子自我照顾能力的发展有什么规律?
孩子的社会交往及语言能力发展有什么规律?
儿童记忆的特点是什么?
营养与喂养
营养基础知识
人体都需要哪些营养素?
营养素是如何被人体吸收的?
为什么儿童需要更多的营养素?
儿童为什么应该重视补充蛋白质?
什么是必需氨基酸和非必需氨基酸?
什么是蛋白质的互补作用?
选择什么样的食物可以补充蛋白质?
脂类对人体有什么作用?
什么是必需脂肪酸?
如何理解胆固醇的功过是非?
选择什么食物可以补充脂肪?
什么是EPA与DHA?
糖类对人体有什么意义?
选择什么食物可以补充碳水化合物?
矿物质对人的机体组织有哪些作用?
选择什么食物可以补充矿物质?
维生素对人体有什么意义?
选择什么样的食物可以补充维生素?
为什么说水是无价之宝?
为什么膳食纤维不可缺少?
儿童每日膳食中营养素的供给量应是多少?
母乳喂养
母乳的营养价值有多高?
为什么母乳可以增强儿童的抗病能力?
为什么人乳大大优于牛乳?
怎样看待初乳的价值?
为什么应该尽早给新生儿喂奶?
每天应给新生儿喂几次母乳?
哺乳时应注意什么?
你知道哺乳的正确姿势吗?
怎样促进乳汁的分泌?
什么情况下不宜喂母乳?
哺乳期妇女为什么应慎用药物?
乳类及代乳品
什么是混合喂养与人工喂养?
混合喂养应注意什么?
什么是配方奶粉和代乳品?
如何哺喂牛奶?
怎样调制奶粉?
怎样购置和使用奶具?
为什么不宜用炼乳喂养婴儿?
婴儿为什么不宜用去脂奶?
怎样给孩子补充维生素D?
泥糊状食物与断奶
为什么要给婴儿增加泥糊状食物?
如何添加泥糊状食物?
怎样制作泥糊状食物?
你知道断奶的时间和方法吗?
断奶后如何喂养?
培养儿童良好饮食习惯
什么叫平衡膳食?
儿童食谱的制订原则是什么?
怎样从小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
为什么要培养儿童吃早餐的习惯?
怎样合理安排儿童的早餐?
吃饭为什么要细嚼慢咽?
怎样纠正儿童偏食和挑食的习惯?
如何让孩子合理食用零食?
麦乳精和巧克力的营养价值究竟有多大?
儿童为什么应慎用保健品?
烹调时,哪些不当操作会造成维生素的损失?
如何在烹调中减少维生素的损失?
哪些食物不宜同食?
预防营养性疾病
什么是蛋白质—热量营养不良?
如何预防蛋白质—热量营养不良?
儿童肥胖的标准是什么?
肥胖对儿童有何不良影响?
如何预防儿童肥胖?
怎样预防维生素C缺乏症?
什么是佝偻病?
如何预防佝偻病?
什么是缺铁性贫血?
如何确定缺铁性贫血?
怎样预防缺铁性贫血?
什么是边缘性锌缺乏?
如何确定锌缺乏?
如何预防锌缺乏?
预防食物中毒
什么叫做食物中毒?
食物中毒有什么特点?
如何预防细菌性食物中毒?
什么是葡萄球菌肠毒素食物中毒?
如何预防葡萄球菌肠毒素食物中毒?
为什么发了芽的土豆不能吃?
四季豆(豆角)为什么要烧透才能吃?
怎样预防家庭中发生亚硝酸盐食物中毒?
霉变了的甘蔗为什么不能吃?
家庭中发生食物中毒怎么办?
护理知识与方法
护理的基本操作
如何给孩子量体温?
如何给孩子测量脉搏?
给孩子测量脉搏有什么意义?
如何判断孩子脉搏是否正常?
怎样观察孩子的呼吸?
怎样热敷?
怎样冷敷?
如何给小儿物理降温?
如何给小儿喂药?
怎样给小儿用眼药?
小儿疾病常见症状及处理方法
什么是发热?
引起发热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小儿发热时怎么办?
什么是小儿抽风?
孩子抽风时如何处理?
引起小儿腹痛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小儿发生腹痛怎么办?
哪些原因会引起小儿呕吐?
小儿呕吐如何护理?
小儿腹泻如何处理?
儿童便秘如何处理?
如何预防儿童便秘?
小儿用药知识
怎样计算小儿用药量?
为什么要按时、按量服药?
为什么不应滥用抗生素?
用青霉素、头孢菌素类药物为什么要做皮试?
家庭贮存药有哪些注意事项?
新生儿护理方法
新生儿为什么要注意保暖问题?
新生儿脐带如何护理?
给新生儿洗澡要做哪些准备工作?
如何给新生儿洗澡?
如何给脐带未脱落的新生儿洗澡?
如何预防尿布皮炎?
如何防止新生儿漾奶?
怎样知道孩子生了病?
如何正确包裹孩子?
给小儿做衣服应注意什么问题?
婴幼儿护理方法和良好习惯的培养
如何让小儿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
如何为孩子创造良好的睡眠环境?
儿童为什么不宜睡弹簧床?
为什么不要张口呼吸?
怎样教孩子漱口刷牙?
怎样选择好牙刷?
如何正确刷牙?
吸吮手指和用嘴叼东西有什么坏处?
为什么不应用手挖鼻孔?
为什么饭前便后要洗手?
生吃瓜果为什么要洗烫?
为什么不该随地吐痰?
为什么要用手绢捂住口鼻咳嗽或喷嚏?
为什么要给孩子随身带手绢(或纸巾)?
怎样培养小儿良好的大小便习惯?
怎样防止孩子夜间遗尿?
怎样教孩子洗屁股?
大孩子为什么要穿满裆裤?
左撇子要不要纠正?
小儿的身体锻炼
为什么要从小锻炼身体?
让孩子锻炼身体应注意什么?
如何给孩子做被动体操?
怎样和孩子一起做主动体操?
如何充分享用大自然的赐予?
常到户外活动有什么好处?
游泳是好的锻炼项目吗?
传染病预防
预防传染病的方法
传染病是怎样发生的?
传染病可以预防吗?
什么是传染病的隔离方法?
常见传染病需要隔离多少时间?
常用的消毒的方法有哪些?
怎样预防呼吸道传染病?
怎样预防消化道传染病?
怎样预防虫媒传染病的传播?
怎样预防接触性传染病的传播?
预防接种
什么是免疫?
什么是自然免疫和人工免疫?
什么是人工主动免疫和人工被动免疫?
什么是预防接种与计划免疫?
什么是免疫程序?
什么情况下不能进行预防接种?
如何处理预防接种后的常见反应?
预防接种后应注意什么?
为什么球蛋白不能代替预防接种?
意外伤害的预防及紧急处理
预防意外伤害的一般知识
不同年龄的儿童容易发生哪些意外伤害?
采取哪些基本措施可以预防意外伤害的发生?
如何适时对孩子进行安全教育?
怎样教会孩子过马路?
常用一般急救方法
处理伤口有哪些步骤?
如何清洗伤口?
出血有什么危险?
发生出血时如何处理?
发生出血时如何止血?
如何包扎伤口?
怎样进行人工呼吸?
怎样进行胸外心脏挤压?
怎样进行催吐和洗胃?
常见意外伤害的预防和紧急处理
如何预防和处理小儿摔伤?
如何预防和处理小儿烫伤?
如何预防溺水和进行溺水急救?
如何预防触电和进行触电急救?
如何处理鼻出血?
如何处理眼异物?
如何处理眼外伤?
如何预防和处理气管异物?
如何处理外耳道异物?
如何处理昆虫蜇伤、咬伤?
如何预防和处理狗咬伤?
如何预防和处理药物中毒?
如何预防和处理苦杏仁苷中毒?
如何预防和进行煤气中毒的急救?
作者介绍
林琬生,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中国优生优育协会儿童少年教育工作委员会主任。长期从事儿童青少年卫生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主编或参加编写了《现代儿童少年卫生学》、《中国优生优育优教百科全书》、《小学卫生保健手册》及《青春期教育读本》等专著及科普读物十余
文摘
序言
这本关于育儿的“指南”,我从头到尾翻了一遍,说实话,感觉它更像是一本厚厚的、装帧精美的空壳子。我原本满怀期待,希望能从中找到一些关于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秘籍”,比如如何应对青春期的叛逆,或者怎样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为孩子筛选有价值的知识。结果呢?它给我描绘了一个极其理想化的育儿场景,仿佛所有家长都能心平气和地与孩子沟通,所有的孩子都能乖巧听话地遵循“科学”的教诲。书里对现实中育儿的复杂性、突发性和情绪化的瞬间几乎没有着墨。比如,当孩子因为一点小事而大发雷霆时,书里教你“深呼吸,耐心倾听”,这在实际操作中简直是天方夜谭,我试过,结果气得我差点没把书扔出去。它似乎假设了一个没有外部压力、经济宽裕、时间充裕的完美父母形象,这对于我们这些需要在工作和家庭之间疲于奔命的普通家长来说,简直是一种“精神折磨”——让你觉得自己是个不合格的父母。我需要的不是这种居高临下的指导,而是真正能解决“燃眉之急”的实用技巧,而不是一堆看似专业实则空洞的理论堆砌。它的语言风格过于学术化,充满了不必要的专业术语,读起来非常费劲,像是在啃一本枯燥的教科书,而不是一本旨在帮助家长的实用读物。总而言之,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它在云端描绘了一个美好的育儿蓝图,却从未真正踏入我们这些凡人父母的泥泞战场。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深的印象就是“说教感”太强了。通篇下来,感觉不是在阅读一本帮助我的书籍,而是在接受一份来自权威机构的、带着严厉口吻的“育儿考核标准”。它似乎把所有非书中所述的育儿方式都归类为“不科学”或“落后”,这种非黑即白的二元对立论调,让人读起来非常不舒服。我期待的是一种包容和多元的视角,认可不同家庭有不同的育儿哲学,但这本书却固执地推销一种“标准答案”。特别是关于“情感表达”的那一章,它要求父母必须做到“绝对的情绪稳定”,这对任何一个有血有肉的人来说都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读到这里,我甚至开始怀疑,作者是否真的了解人类的情绪是如何运作的。如果作者自己都做不到书中描述的那样完美,那么这份指导就失去了应有的说服力。这本书更像是一份写给“理想中的自己”的备忘录,而不是给“正在挣扎的父母”的橄榄枝。它的语言结构充满了复杂的从句和嵌套的逻辑,让人难以快速吸收信息,更像是在进行一场费力的文字破译工作,而不是轻松愉快的学习过程。
评分我花了几个周末的时间试图消化这本书里的“大道理”,但越读越感到一种强烈的疏离感。这本书似乎完全站在了一个“局外人”的角度来审视育儿这件事,仿佛作者从未真正体会过半夜被孩子哭声吵醒的疲惫,或者在公共场合面对孩子失控行为时的那种窘迫与无助。它用大量的篇幅去论证“为什么要做某事”,却很少提供“怎么具体地去做”的操作指南。举个例子,关于建立规则和界限的部分,理论上说得头头是道,听起来非常“专家”,但它没有给我提供任何可行的脚本或应对不同情境的预案。当我实际遇到孩子挑战权威时,我翻遍了相关章节,找到的只有“坚定立场”四个字。这就像一个游泳教练在岸上滔滔不绝地讲解水流动力学,却从不教你如何换气一样,理论的完美与实践的苍白形成了巨大的反差。而且,书中对现代社会育儿中的一些核心焦虑,比如电子产品的使用、学业竞争的压力等等,处理得过于轻描淡写,仿佛只要父母足够“科学”,这些外部因素就会自动消融。这种对现实困境的“美化处理”,让这本书的实用价值大打折扣,读完之后,我还是得回到现实中自己摸索。
评分当我翻到最后一页,合上这本书时,脑子里留下的只有一片模糊的“健康”、“发展”、“互动”等高频词汇,但具体到我的孩子身上,我依然不知道下一步该怎么走。这本书似乎太过沉迷于构建一个“完美模型”,以至于忽略了育儿过程中最核心的要素——爱与连接的细腻感受。它用大量的篇幅去描述生理指标和认知里程碑的“达标率”,却对亲子间那些无声的、非语言的交流技巧着墨甚少。我希望看到的是如何更好地“共情”我的孩子,如何在他遇到困难时,给予他真正需要的心理支持,而不是一套标准化的应对流程。这本书在情感层面的描摹近乎于零,它更像是一本给“技术人员”看的育儿手册,缺乏人情味和温度。书中的案例分析也显得刻意和做作,所有问题的解决都显得过于迅速和彻底,与我日常经历的漫长、反复的育儿拉锯战相去甚远。整体来看,这本书更像是一个严肃的学术报告,旨在展示研究成果,而非一本真正深入生活、解决实际问题的实用工具书。它有“专家”的腔调,却没有“过来人”的温度。
评分说真的,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和排版确实是没得挑剔,拿在手上很有分量感,设计得赏心悦目,但内容嘛,简直让人摸不着头脑。我特别关注了它关于早期认知发展的那几个章节,希望能找到一些新颖的、不同于网上那些泛滥信息的独到见解。但失望的是,我看到的都是几年前就已经被反复提及的观点,比如“多进行亲子互动”、“保证充足的睡眠”这类,简直就是把常识用一套复杂的“科学术语”重新包装了一遍。最让我抓狂的是,它对“个性化教育”的讨论停留在表面。它强调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但随后给出的建议却是“一刀切”的标准流程。我试着根据书中的建议为我的孩子调整作息,结果适得其反,孩子的生物钟完全被打乱了。这本书似乎更热衷于构建一个宏大的“育儿体系”,却忽略了家庭环境、文化背景乃至孩子那天早晨的心情这些细微却决定性的变量。阅读体验极其不连贯,仿佛东拉一榔头西扯一把剪刀拼凑起来的,前言还在谈论神经科学,后脚就跳到了儿童营养学,两者之间的衔接生硬得让人尴尬。对于一个寻求连贯、有逻辑指导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简直是一场思维上的跳跃马拉松,跑下来只觉得头晕目眩,收获甚微。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