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万千心理 临床克莱茵:克莱茵学派精神分析的历史、临床理论与经典案例
定价:58.00元
作者:(英)R. D. 欣谢尔伍德(R. D. Hinshelwood)
出版社: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9-01
ISBN:978751841273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克莱茵学派的文章通常并不容易阅读,因其内容常常是远离意识的,或者说,需要与深潜在意识之下的潜意识进行联结。那么,无论你是初学者,还是在心理治疗领域浸润多年的人士,都带着你的经验来阅读吧,带着你的热情或天真,迷惑或质疑。
内容提要
本书从临床与历史的视角对克莱茵学派的思想进行了全面的阐述。精神分析的理论大多来源于分析与治疗的临床工作,本书展示的正是梅兰妮·克莱茵以及她的追随者如何通过治疗个案的经验发展出一套完整的临床理论。无论是想了解克莱茵学派精彩的历史,还是作为临床训练的教材,本书都是一本不可或缺的读物。
目录
引言 献给困惑的读者
部分:基本原理
章 精神分析的背景
第二章 内摄与投射
第三章 无意识幻想
第二部分 梅兰妮·克莱茵的贡献
第四章 儿童分析的方法
第五章 内在客体
第六章 抑郁位置
第七章 偏执分裂位置
第八章 投射性认同
第九章 死本能与嫉妒
第二部分后记 全能或真实
第三部分 情感接触与“K”连接
第十章 反移情
第十一章 认识与被认识
第十二章 俄狄浦斯式认识
第十三章 被扰动
第十四章 僵局与人格组织
第十五章 改变与发展
第三部分后记 克莱茵学派技术的发展
回顾 前进与历史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作者简介
鲍勃·欣谢尔伍德(Bob Hinshelwood) 当代克莱茵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英国埃塞克斯(Es)大学精神分析学教授,英国精神分析协会(BPaS)及国际精神分析协会(IPA)会员,英国皇家精神医学会会员,曾任英国伦敦卡塞尔(Cassel)医院临床主任。他著作颇丰,包括《克莱茵学派理论词典》《团体中发生了什么?》《比昂的来源》《躺椅上的研究》等。他的著作已被翻译成十多种语言。另外,他还是《英国心理治疗杂志》《治疗性社区》《精神分析与历史》三本学术杂志的创办者。
译者暨丛书主编简介
杨方峰 北京理工大学航天工程学士,英国埃塞克斯(Es)大学精神分析学硕士,师从当代克莱茵学派分析师鲍勃·欣谢尔伍德(Bob Hinshelwood)教授,曾在伦敦Tavistock临床中心学习心理咨询与治疗课程,现为国际精神分析协会(IPA)精神分析师候选人,英国巴斯(Bath)大学管理学博士候选人,研究方向为组织机构的心理分析与组织机构的情绪,国际组织机构心理分析协会(ISPSO)会员,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注册心理师。
文摘
序言
拿到这本《万千心理 临床克莱茵:克莱茵学派精神分析的历史、临床理论与经典案例》后,我最期待的就是书里关于“临床理论”的部分。克莱茵的理论,比如客体关系、破坏性本能、俄狄浦斯情结的早期化等等,这些概念在我看来都充满了前瞻性和颠覆性,尤其是她对婴儿精神生活的关注,简直就像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我很好奇,在实际的临床工作中,这些理论是如何被应用的?比如,当一个病人表现出强烈的防御机制,或者存在严重的现实扭曲时,克莱茵派的治疗师会如何去理解和处理?书中是否会提供一些具体的治疗技术,例如解释、移情、反移情等,来指导治疗师如何在治疗关系中运用这些理论?我特别想知道,对于那些看似“难以触及”的深层心理冲突,克莱茵学派有什么独特的洞察和干预方法?如果书里能清晰地阐述这些理论在实际临床中的落地过程,并且能够解释清楚其背后的逻辑和原理,那对我来说将是极大的收获。毕竟,理论再精妙,如果不能指导实践,就显得有些空洞了。
评分这本《万千心理 临床克莱茵:克莱茵学派精神分析的历史、临床理论与经典案例》我翻了好一阵子了,虽然书名听起来就挺“硬核”,但说实话,我一开始是抱着一种“挑战一下自己”的心态去看的。克莱茵的理论,我之前接触的都是一些零散的概念,比如“偏执-分裂性位置”和“抑郁性位置”,听起来就够让人晕的。这本书的切入点似乎是从历史讲起,这让我觉得挺好的,至少不是一开始就对着一堆抽象的术语发呆。我好奇的是,她那些看似“极端”的观点,比如婴儿早期就存在的攻击性和幻想,是怎么在那个年代被提出的?又是如何一步步发展壮大,形成了一个独立的学派?书里会不会穿插一些关于克莱茵本人的人生经历,或者她与其他精神分析大师(比如弗洛伊德、安娜·弗洛伊德)之间的争论?这些细节如果能深入挖掘,肯定会非常有趣,也能帮助我更直观地理解她的思想是如何形成的。毕竟,任何理论都不是凭空产生的,背后的故事往往比理论本身更能打动人。我期待这本书能像一个引路人,带我穿越克莱茵学派那复杂而迷人的思想迷宫,让我对精神分析这个领域有更深刻、更立体的认识。
评分这本书《万千心理 临床克莱茵:克莱茵学派精神分析的历史、临床理论与经典案例》的书名本身就充满了吸引力,尤其是“克莱茵学派”这几个字,让我联想到那些深刻而又极具挑战性的精神分析思想。我关注的是这本书能否在“历史”这个维度上,为我呈现出一个清晰的克莱茵学派的发展脉络。我很好奇,克莱茵本人是如何在精神分析的早期,提出那些大胆而又革命性的观点,并最终形成一个独立于弗洛伊德家族的学派?书里是否会详细介绍她与其他重要人物,如梅兰妮·克莱因本人、汉斯·萨克斯、琼·里维埃尔以及后来的罗洛·梅等人的关系和学术交流?我更想知道,这些历史事件和人物之间的互动,是如何塑造了克莱茵学派的核心理论和临床实践的?了解一个学派的起源和演变,就像是在追溯一条河流的源头,能够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其当下的形态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评分读《万千心理 临床克莱茵:克莱茵学派精神分析的历史、临床理论与经典案例》这本书,我最最期待的就是“经典案例”的部分。说实话,克莱茵的理论听起来有点抽象,如果光看理论,很容易感觉像是雾里看花。但是,如果有几个详细、生动的案例,那就完全不一样了。我希望这些案例能涵盖不同年龄段、不同心理问题的患者,这样我才能更直观地看到克莱茵学派的理论是如何解释和治疗这些复杂情况的。比如,对于儿童患者,克莱茵派是如何通过游戏来理解和处理他们的内心世界的?对于成人患者,当他们面对童年创伤、人际关系困难,或者严重的焦虑和抑郁时,克莱茵派的治疗师又是如何一步步引导他们走出困境的?我尤其想知道,书中会不会披露一些治疗过程中令人惊叹的转折点,或者那些看似棘手的病例是如何最终得到改善的?好的案例分析,就像是给晦涩的理论插上了翅膀,让我能够真正理解理论的价值所在,也能从中汲取治疗的智慧。
评分对于《万千心理 临床克莱茵:克莱茵学派精神分析的历史、临床理论与经典案例》这本书,我最大的期待在于它是否能够真正地“接地气”,让那些原本听起来高深莫测的克莱茵理论,变得更容易被理解和接受。我希望作者不仅仅是陈述理论,更重要的是能够用一种易于理解的方式,解释清楚这些理论的“为什么”和“怎么做”。比如说,当提到“偏执-分裂性位置”时,书里是否会通过一些生动形象的比喻,来帮助我理解婴儿早期的这种心理状态?又比如,在讲解“破坏性本能”时,能否给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表现,让我能够将理论与现实联系起来?我特别希望这本书能够成为一本“工具书”,不仅能够解答我对于克莱茵理论的疑问,更能指导我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或者在与人交往中,运用这些心理学洞察来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如果这本书能做到这一点,那么它就不仅仅是一本理论著作,更是一本实用的心理指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