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每天懂一点行为心理学
定价:28.00元
售价:19.0元,便宜9.0元,折扣67
作者: 匠英一;郭勇
出版社:江苏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07-01
ISBN:9787539945552
字数:
页码:210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22kg
语言是靠不住的,因为人可以操纵语言,说出谎话。人的动作却不会做假,只会反映内心的真实想法。因此,如果我们能了解身体动作所代表的含义,就能读懂别人隐藏的心思。如果能掌握通过动作读取别人内心的技巧,便可以消除人际关系中的种种烦恼。
n 《每天懂一点行为心理学》以大家亲身经历的生活小事为例,用心理学的知识和思维模式加以探讨,解读各种情境下小动作的含义。希望您读过《每天懂一点行为心理学》后能够掌握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种种表面现象的技巧,体验到“动作与心理”的有趣联系,并进而培养出犹如FBI般的敏锐洞察力。
匠英一,1990年创立(株)认知科学研究所。从认知科学的角度,对无意识、直觉等进行研究,并应用其研究成果解决市场管理、营销等方面的心理问题。此外,他还担任多家企业的顾问,活跃于杂志专栏、演讲和电视访谈节目等众多领域。 主要著作有《一分钟看穿对方的心理》《公开,洞察对手的心理练习册》《科学认识“意识的秘密”》《“动作与心理”词典》《图解好学易用的心理技巧》等。
通过动作看透上司的心理(1) 从不离开自己座位的上司 有的上司喜欢把部下叫到自己身边来训话,也有的上司会亲自跑到部下的座位旁,下达命令。这两种上司的行为和心理存在什么差异呢? 从不离开座位的上司和亲自跑腿的上司 Y君的上司A经理,每次向部下做出指示、下达命令或者询问情况时,都会亲自跑到部下的座位旁。另外一个上司B经理,每次都会拿起电话说: “喂!你过来一下。”像这样把部下喊到他的身边来,而从没见他离开过自己的座位。
n A经理的做法平易近人,非常体谅部下,自然也能得到部下的爱戴。B 经理则不怎么受欢迎,这边部下忙得不可开交,他却常因一点小事就把部下呼来喊去,部下对他简直烦透了。那么,这两位上司的行为和心理到底有什么差别呢? B经理把办工桌看作自己的势力范围 分析两位上司的异同时,关键点在于他们领地意识的强弱。从这一点,我们也能看出哪位上司充满自信,哪位上司是在虚张声势。
n 首先,总爱把部下喊到自己办公桌旁训话的B经理,他只把办公桌当做自己的领地。因为他缺乏自信,所以只有把部下叫到自己的势力范围之内时,才能保住自己的威严。
n 另一方面,A经理就对自己的能力和领导力充满自信。所以,他不管走到哪里,都会把那里当做自己的势力范围。为了引导部下发挥出自己的能力,他会积极主动地走过来,不会觉得这样有失上司的威信。
n 另外,作为部下,还可以通过这种行为来推测上司的心理状态。例如,当上司拿到部下写好的计划书时,如果把部下叫到他的旁边询问计划书的细节,可能说明上司对这个计划是否可行没什么信心。如果上司拿着计划书走到部下旁边进行询问,则说明上司对这个计划很是期待。
n 透过行为解读男朋友的心理(1) 嫉妒真的是爱情的印证吗? 当人深爱着另一个人时,嫉妒心会变得很强。我们身边经常能看到这样的例子。有人说嫉妒正是爱情的印证,但果真如此吗? 嫉妒心强的男朋友 A君和C是一对情侣,开始交往的时间并不长,但感情如胶似漆,分开一分钟都会开始彼此想念。不过,有一点让C感到非常困扰,那就是A君的嫉妒心非常强,甚至要求C把手机电话簿中所有男性的电话都删除。C深爱着A君,或者说被爱情冲昏了头脑,于是答应了男朋友的要求。可是作为旁观者,我们都觉得A君的要求实在太过分了。他的这种嫉妒心真的是对C爱情的印证吗? 实际上,这种嫉妒心体现出想出轨的欲望 这种情况下,C一定要注意了。实际上,嫉妒心强的人,出轨的欲望也很强。人自己想做某件事时,也会感觉别人同样想做这件事。这种心理在心理学上称为“投影”。
n 也就是说,A君嫉妒心强,内心会猜疑:“她是不是想出轨?”而背后隐藏的心理是“因为我想出轨,所以她肯定也在想同样的事情。”所以,尽管C根本没有想出轨的想法,也没有做任何可疑的事情,A君还是开始嫉妒了。特别是那种,认为自己决不能出轨,而压抑自己欲望的人,嫉妒心会越强。
n 另外,“投影”还有一个令人头痛的地方,本人对自己内心深处隐藏的欲望几乎没有察觉到。拿A君来说,他根本不知道自己内心隐藏着出轨的欲望,因此他也不清楚自己嫉妒心的真正起因,反而还认为是因深爱引起的呢。
n 通过行为看透朋友的心情(1) 越是认真的人,喝醉后越容易发生“剧变” 人的真心不仅可以从语言看出来,还能根据其态度进行解读。特别是在酒桌上,喝醉后的样子能把人的本性暴露无遗。
n 人喝醉后的样子千奇百怪 毕业十年后的同学会上,多年没见的老同学们分外亲切。在推杯换盏之中,聚会的热烈气氛被推到了顶点。此时,大多数人都醉了,放眼看去,那醉相还真是千奇百怪。有的人仰面大睡,有的人手舞足蹈,有的人自吹自擂,还有的人和清醒时没什么两样…… 酒精的魔力 通过人的醉相,大体可以解读出他的性格。有的人喝醉后性格会发生 “剧变”,例如旁若无人地唱歌、大笑、大哭,简直和平时判若两人。这种酒后大变身的类型,平时多是认真、理性的人。这样的人容易积累精神压力,而在喝醉后,他们会借着酒劲把压力一下子释放出来。
n 另外,喝醉后不停自吹自擂的人,很可能是平时自卑感极强的人。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怀有的自卑感、劣等感,会在酒后以一种相反的形式呈现出来,那就是自吹自擂。通过这种方式,他们可以弥补自己的自卑感,并获得精神上的满足。
n 还有的人即使在不讲虚礼、可以开怀畅饮的酒桌上,依然能够冷静地控制自己的酒量,即使多喝了几杯,依然像没事人一样。这种人多属于警惕性高、不想把真实心意表露出来的类型。他们害怕因为不胜酒力而把真实的自己暴露出来。
n 不过,也有的人会在酒桌上向我们吐露心声或故意揭露一些秘密。对于这样的人,我们还是小心为妙。他们利用这样的场合和气氛倾吐心声,也许是想引我们说出某些秘密信息,正所谓“酒后吐真言”嘛,所以不可不防。
n ……
这本书给我带来了一种全新的视角来看待人际关系。我一直以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更多的是基于情感的交流,但这本书让我认识到,很多时候,非语言的信号和潜意识的心理机制,也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例如,书中对“肢体语言”的解读,让我意识到,一个人说的话可能和他的身体动作是矛盾的,而身体动作往往更能反映出真实的想法。这让我开始更加留意自己在与人交流时的非语言表达,也更加敏锐地捕捉对方传递的潜台词。我记得有一次,我和朋友聊天,我明显感觉到她虽然嘴上说着“没事”,但她的眼神和坐姿却显得有些不安。读了这本书之后,我才明白,原来她的身体语言在“抗议”着她的语言。这种细微之处的洞察,让我觉得非常受用。这本书就像是一把钥匙,帮我打开了理解他人心灵的秘密通道,让我能够更深刻地感知人与人之间的微妙互动。
评分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感受是,原来那些看似不经意的习惯背后,都有着复杂的心理机制在运作。作者通过大量的案例,深入浅出地剖析了人类行为的内在逻辑。我记得有一次,我在超市购物,明明自己已经列好了清单,但最后结账时却发现买了很多计划外的东西。读了这本书之后,我才恍然大悟,原来这背后可能包含了商家精心设计的“诱饵策略”,比如商品摆放的位置、价格标签的设计等等,都在悄悄地影响着我的购买决策。这种“被操纵”的感觉,一开始让我有点不舒服,但很快就被一种对人类心智运作规律的强烈好奇所取代。这本书让我学会了更加审慎地看待外界的信息,也更加关注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而且,书中对于“认知偏差”的讲解也让我大开眼界,原来我们的大脑在处理信息时,会存在各种各样的“捷径”,这些捷径有时候会让我们做出错误的判断。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提供了知识,更提供了一种思考问题的全新角度,让我能更客观、更理性地看待自己和他人的行为。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循序渐进的,它不是一次性地抛出大量晦涩的理论,而是通过一个又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将复杂的心理学概念娓娓道来。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于“奖励机制”的分析,这让我明白了为什么有些人会对某些事物如此着迷,比如社交媒体上的点赞和评论,以及一些游戏中的成就系统。这种“间歇性强化”的力量,确实是惊人的。读了这本书之后,我开始有意识地审视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奖励”来源,并开始思考,哪些是真正有益的,哪些只是短暂的刺激。此外,书中关于“习惯养成”的章节也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我一直想培养一些良好的习惯,比如早起、阅读,但总是坚持不下来。这本书为我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让我不再盲目地尝试,而是能够更有策略地去建立和巩固自己的好习惯。这本书的内容非常实用,既有理论深度,又有实践指导,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的佳作。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很有意思,那种沉静的蓝色配上一个若有所思的人影,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拿到手后,它的纸质也相当不错,触感温润,文字清晰,阅读体验很棒。我一直对人类的思维和行为模式感到好奇,总觉得很多时候我们自己也搞不懂自己为什么会那样做。这本书的出现,就像是为我打开了一扇认识自我的新窗口。我特别喜欢作者的写作风格,不是那种枯燥的学术论述,而是用了很多贴近生活的例子,比如我们在排队时为什么会自觉地跟着前面的人走,或者为什么在人群中我们会更容易感到放松。这些例子都非常生动,让我觉得那些原本听起来有点深奥的心理学概念,一下子变得鲜活起来,而且很容易理解。我尤其对书中关于“从众心理”的讨论印象深刻,很多时候我们并没有真正思考过,就轻易地接受了大多数人的观点,这让我开始反思自己在生活中的一些决策,是不是也受到了这种心理的影响。这本书不仅仅是讲述理论,更重要的是引导读者去观察和思考,这让我觉得它是一本真正能带来改变的书。
评分这本书就像是一本“生活说明书”,让我对身边形形色色的人和事有了更深的理解。我以前总是觉得,有些人做事为什么那么固执,或者为什么有些人会那么容易被说服。读了这本书之后,我发现这些行为都有其心理根源。比如,书中关于“确认偏误”的解释,让我明白了为什么有些人一旦形成某种观点,就很难接受与之相反的证据。这让我不再轻易地评判别人,而是尝试去理解他们行为背后的动机。同时,这本书也给了我一些实用的沟通技巧。我曾经在工作中遇到过一个很难沟通的同事,总是听不进我的建议。读了这本书后,我尝试着运用书中的一些方法,比如先肯定对方的观点,再委婉地提出自己的看法,效果竟然出奇地好。这种在现实生活中感受到改变的力量,是阅读任何一本纯理论书籍都无法带来的。这本书的逻辑非常清晰,层次分明,即使是第一次接触行为心理学的人,也能很快地进入状态,并从中获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