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中国电影记忆与国家形象建构 |
| 作者 | 李娟 |
| 定价 | 68.00元 |
| 出版社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 ISBN | 9787520118583 |
| 出版日期 | 2018-03-01 |
| 字数 | |
| 页码 | |
| 版次 | 1 |
| 装帧 | 平装-胶订 |
| 开本 | 16开 |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本书分别以21世纪以来国产电影中的主流电影、现实电影、艺术电影、动画电影、公路电影、武侠电影、都市电影、青春电影、微电影、贺岁电影等作为研究对象,在抽取了300多部国产电影的基础上,对国产电影作品做逐一分析,集中讨论国产电影与国家形象塑造之间的互动关系,对建构民众对于民族、国家的历史记忆与集体认同,从而不断树立中国大国形象、提升国家软实力,具有积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
| 作者简介 | |
| 作者简介:李娟,女,汉族,祖籍山东济南,中国党党员,1975年6月出生。现任河南省社会科学院中原文化研究杂志社副社长、副研究员,主要从事文艺理论与电影文化研究,先后在《人民日报》《中国社会科学报》《文艺报》《中州学刊》《郑州大学学报》《广西社会科学》《中华文化论坛》等发表专业学术文章50多篇,参与出版著作3部,曾经主持省部级项目4项,获得河南省文艺成果奖、河南省社科成果奖。获得河南省青年理论宣讲家、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等荣誉称号。 |
| 目录 | |
| 绪 论 节 文化记忆与影像话语 第二节 全球对话与电影叙事 第三节 电影的创作与生产 第四节 国产电影与国家形象研究 章 主流电影与国家形象建构 节 主流电影的意识形态与叙事转型 第二节 主流电影的大众诉求与叙事生态 第三节 主流电影的艺术审美与叙事经验 第四节 主流电影的国际视野与叙事认同 第五节 主流电影叙事与国家形象建构 第二章 现实题材电影与国家形象建构 节 历史记忆的阐释 第二节 伦理情感的记录 第三节 底层生活的写实 第四节 现代都市的描绘 第五节 现实题材电影叙事与国家形象建构 第三章 艺术电影与国家形象建构 节 生态主题 第二节 都市故事 第三节 叙事艺术 第四节 现实题材 第五节 艺术电影叙事与国家形象建构 第四章 动画电影与文化记忆建构 节 民间故事中的记忆建构与文化资源 第二节 现代空间中的成长主题与游戏文本 第三节 武侠元素中的传统美学与文化生态 第四节 科幻题材中的情感认同与文化交流 第五节 动画电影的文化记忆与叙事方式 第五章 公路电影与当代价值重构 节 城乡结构变迁下的价值失衡与重构 第二节 跨地空间想象中的心灵逃遁与回归 第三节 生命寓言景观里的人性挣扎与救赎 第四节 时空移动背景下的情感焦虑与追寻 第五节 国产公路电影的价值取向与叙事视角 第六章 武侠电影与国家形象建构 节 武侠叙事与英雄想象 第二节 江湖图景与现世隐喻 第三节 暴力美学与文化原罪 第四节 女性意识与成长话语 第五节 武侠电影叙事与国家形象建构 第七章 都市电影与国家形象建构 节 都市秩序与文化母体 第二节 都市空间与价值形态 第三节 都市图景与情感结构 第四节 都市边缘与成长主题 第五节 都市电影叙事与国家形象建构 第八章 青春电影与国家形象建构 节 励志主题 第二节 叛逆主题 第三节 疗愈主题 第四节 青春电影叙事与国家形象建构 第九章 魔幻电影与国家形象建构 节 东方伦理与当代建构 第二节 叙事母题与影像幻化 第三节 奇幻元素与文化特征 第四节 视觉奇观与价值形态 第五节 魔幻电影叙事与国家形象建构 第十章 微电影与国家形象建构 节 情感共鸣与创意体验 第二节 青春主题与草根经验 第三节 神魔故事与奇幻题材 第四节 特殊人群与普通梦想 第五节 微电影的创作与国家形象建构 第十一章 贺岁电影与国家形象建构 节 冯小刚的贺岁电影 第二节 喜剧色彩 第三节 爱情题材 第四节 文艺特质 第五节 贺岁电影叙事与国家形象建构 第十二章 21世纪国产电影与国家形象建构 节 国产电影创作与增强文化自觉 第二节 世界电影与国家形象建构 第三节 国产电影与建构国家形象的力量 第四节 电影叙事模式与国家形象建构 后 记 |
| 编辑推荐 | |
| 文摘 | |
| 序言 | |
我翻开这本书,首先被其中对“国家形象建构”这一概念的探讨所吸引。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一个国家如何向世界展现自己,其形象的塑造至关重要。我一直认为,文化是沟通的桥梁,而电影作为一种强大的文化输出媒介,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这本书会不会深入剖析中国电影在国际舞台上是如何“讲述中国故事”的?我希望它能探讨在不同历史时期,中国电影在对外传播中扮演的角色,以及其呈现出的形象变化。是怎样的影片,成功地让世界了解了中国的历史文化,又有哪些影片,为中国在国际社会树立了现代、开放的形象?我特别想了解,在一些重要的国际电影节上,中国电影的哪些主题和风格更容易获得认可,又有哪些元素是西方观众所期待或好奇的?书中是否会分析一些具体的案例,比如某个特定时期的电影浪潮,是如何在国际上引起关注,并从而改变了外国人对中国的看法?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宏观的视角,让我理解电影不仅仅是娱乐,更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它在塑造和维护国家形象方面的深远影响。
评分这本书名中“中国电影记忆与国家形象建构”的组合,引发了我对“记忆”和“形象”之间微妙关系的思考。在我看来,一个国家的形象,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其文化产品,尤其是电影,在国内外观众心中形成的“记忆”。那么,这些“记忆”是如何被“建构”出来的呢?这本书是否会探讨,电影是如何将中国的历史、文化、社会现实,以及民族精神,通过艺术化的语言转化为具有视觉冲击力和情感感染力的影像?我期待书中能够深入分析,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国电影在国际传播中是如何选择和呈现“中国故事”的,以及这些故事的叙事方式和主题选择,是如何影响了世界对中国的认知。例如,从早期的革命题材影片,到改革开放后的都市情感剧,再到近年来日益受到关注的商业大片,它们各自在向外界传递着怎样的信息,又在观众心中留下了怎样的“中国记忆”?我希望书中能够提供丰富的案例和深刻的分析,让我理解电影作为一种强有力的文化符号,是如何参与到国家形象的塑造和传播中,并最终形成一种长期的、深远的“国家记忆”的。
评分拿到这本书,我最先吸引我的,是书名中“中国电影记忆”这几个字。我一直对老电影情有独钟,那些黑白的、泛黄的胶片,承载着几代人的青春、梦想和时代变迁。每一次重温,都能在影像的碎片中找到共鸣,仿佛穿越了时空,与那个时代的普通人一同经历着喜怒哀乐。我很好奇,这本书是否会深入挖掘这些经典的背后故事,那些不为人知的拍摄花絮,或是导演、演员们创作时的心路历程?我希望它能像一位资深的影评人,带领我回顾那些塑造了我们集体记忆的电影,不仅仅是那些获奖影片,更包括那些默默无闻却又充满时代气息的普通人的故事。例如,我想知道那些讲述新中国成立初期工人生活的电影,是如何通过镜头展现他们的勤劳与奉献的?再比如,改革开放后涌现的那些反映社会变革的影片,又如何捕捉到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和生活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丰富的案例,通过对具体电影的分析,勾勒出一幅幅生动的时代画卷,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是如何成为我们珍贵的回忆载体的。
评分当我注意到书中包含“建构”这个词时,我立刻联想到它背后所蕴含的复杂过程。国家形象的建构,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过了漫长而精心的策划与实践。我很好奇,这本书会从哪些角度来分析中国电影在这一过程中的作用?它是否会探讨,电影创作者们在创作过程中,是如何有意识地将某些价值观念、历史叙事或社会理想融入影片的?我特别想知道,那些在特定时期被视为“主旋律”的电影,是如何在艺术表达与国家宣传之间找到平衡的?它们是如何通过故事、人物和情感的渲染,来传递官方所倡导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同时,我也对那些可能并非直接“宣传”但却在无形中塑造了国家形象的影片感兴趣。比如,那些展现中国人民的勤劳、智慧、坚韧等品质的影片,是否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对中国的认知?我希望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分析,揭示电影在国家形象建构这一宏大工程中,扮演的具体角色和运作方式,以及其中可能存在的挑战与策略。
评分这本书的另一部分内容,让我对“记忆”这个词有了更深的思考。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记忆,但集体的记忆又是如何形成的?我一直觉得,电影就像是集体记忆的放大器和保存器。它将个体零散的经历、情感和时代特征,以一种可视化的方式固定下来,并传播给更多的人。我好奇这本书是否会探讨,中国电影在多大程度上塑造了我们对某些历史事件、社会现象,甚至是地域风貌的集体记忆?比如,当我们想到某个特定年代,脑海中是否会自然浮现出与之相关的电影场景?书中会不会分析一些经典的“时代符号”是如何通过电影深入人心的?例如,某些特定的服装、建筑、生活方式,甚至是语言习惯,都可能因为一部或几部具有代表性的电影而成为我们对那个时代的鲜明印象。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例子,说明电影如何参与到集体记忆的建构过程中,以及这种建构的机制是什么。同时,我也想知道,是否存在一些被电影“过度呈现”或“遗忘”的方面,以及这种选择性记忆会对我们如何看待过去产生何种影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