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萌编选的《中国传统古筝曲大全(下)》收录的 乐曲基本是按照各流派传人传谱的脉络来安排的,许 多乐曲也许是重复的,但这本乐谱的精彩之处也就在 这里。你可以这里找到许多同**派不同传人的同一 首乐曲,你可以对比它们的异同,从不同的方面去欣 赏它们。在这里,不同的版本没有高下之分,大可不 必用程度的难易和水平的高低去评判它们。同一首乐 曲的不同版本,体现了乐曲本身的多元性和丰富性。
浙江古筝流派
浙江古筝流派与传人
浙江古筝流派的技法特点
浙江古筝流派的代表曲目
1.八板
2.小开门
3.十二板
4.望妆台
5.凤凰台
6.鸳鸯戏水
7.云板
8.三十三板(一)
9.三十三板(二)
10.三十三板(三)
11.三十三板(四)
12.刺绣鞋
13.灯月交辉(一)
14.灯月交辉(二)
15.月儿高(一)
16.月儿高(二)
17.霓裳羽衣曲
18.将军令(一)
19.将军令(二)
20.将军令(三)
21.将军令(四)
22.云庆(一)
23.云庆(二)
24.四合如意(一)
25.四合如意(二)
26.高山流水(一)
27.高山流水(二)
28.高山流水(三)
29.高山流水(四)
30.海青拿天鹅
31.海青拿鹤
32.小霓裳曲
33.霸王卸甲
附:浙江古筝流派筝谱演奏符号说明
陕西古筝流派
陕西古筝(秦筝)简介
陕西筝曲及其调式音阶
一、周延甲(编创)
1.绣金匾
2.画阁秦筝
3.大金钱
4.老龙哭海
5.五*调
6.五*鸟
7.欢音曲
8.西京调
从装帧和排版的角度来看,这本《中国传统古筝曲大全(下)》无疑是极为用心的,但这种用心,某种程度上也带来了实用性上的挑战。纸张的质地非常厚实,印刷的油墨是那种偏暗沉的、老派的风格,这很适合展现古乐的厚重感。然而,当你在实际练习中需要频繁翻页时,这种厚实的纸张带来的重量感就显得有些沉重了。更关键的是,很多篇幅巨大的曲目,为了保持整曲的完整性,被跨页排版得非常紧凑,有些地方的五线谱和工尺谱混用,虽然是对传统记录方式的尊重,但在快速阅读和跟谱时,眼睛需要不断地在不同的记谱系统之间切换,极大地分散了注意力。我尤其注意到,很多复杂的揉弦和按音标记,因为篇幅限制,被挤压得非常小,对于视力稍有疲劳的人来说,辨识起来确实需要更费力气。总而言之,这本书在追求“原貌重现”和“学术严谨性”上做到了极致,但对于现代学习者在实际操作层面上的便利性考量,似乎做了必要的牺牲,它更像是一件供奉起来的经典,而非一件时常被取用练习的工具书。
评分购买这本书,主要是冲着它“大全”的名头去的,希望能一劳永逸地解决我在曲目储备上的短板问题。然而,实际的体验是,这本书的选曲风格极其统一,而且这种统一性建立在一个非常高的艺术门槛之上。我的个人口味偏向于那些旋律流畅、情绪表达直接的作品,比如一些比较抒情的、带有叙事性的曲子,它们更能引起我即时的情感共鸣。但是,这本《下册》里的曲目,似乎更侧重于“气势”和“技巧”的展示,很多作品的结构异常宏大,段落转换复杂,一首曲子弹下来,往往需要极强的耐力和对乐曲整体走向的精准把握。我尝试弹奏了几段,发现即便是技术上能勉强跟上,音乐的灵魂却难以捕捉。这让我有些迷茫,难道传统古筝曲的主流审美就是如此“高冷”和“深奥”吗?我期望这本书能像一个循序渐进的导师,引导我从浅入深,但它更像是一个成果展示会,直接把最顶级的展品陈列在我面前,让我这个刚学会走路的人,去仰望那些需要飞翔才能企及的高度。
评分这套《中国传统古筝曲大全》的下册,坦白说,对我这个初学者来说,简直就是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山,但也正因为如此,它才显得弥足珍贵。我最初满怀憧憬地翻开这本书,期待着能找到一些入门级的、节奏欢快的曲子,比如《渔舟唱晚》的简化版,或者是一些比较直白的民间小调。结果呢?映入眼帘的,几乎全是那些赫赫有名的、曲谱复杂到令人头皮发麻的经典大作。每一个音符后面都跟着一串串密密麻麻的指法标记,连颤音、滑音的力度要求都标注得一丝不苟,让我这个只会“轮指”和“琶音”的菜鸟,感觉自己像是被扔进了一个专业音乐学院的图书馆,周围全是晦涩难懂的古籍。我花了好大力气才摸懂了其中一个标记的含义,而这本书里这种标记,估计得有上千种。我试着跟着谱子弹奏了一段《寒鸦戏水》,结果弹出来的声音,更像是几只鸭子在水里打架,而不是什么意境悠远的古曲。说真的,对于只想放松一下,随便弹弹曲子的听众来说,这本书的深度恐怕有些过分了。它更像是给那些功底深厚、准备在古筝界闯出一片天地的专业人士准备的终极秘籍,里面的曲目选择,完全是站在一个历史和艺术的高度来编纂的,丝毫没有为大众的“便利性”做任何妥协。
评分我是一个资深的古筝爱好者,学琴已经十多年了,自认为对传统曲目有一定的了解和把握。然而,当我拿到这本《中国传统古筝曲大全(下)》时,我还是被其编纂的深度和广度所震撼,同时也感受到了一种近乎苛刻的学术严谨性。这本书显然不是那种市面上常见的、为了迎合市场而进行“简化改编”的通俗读物。它更像是一部详尽的、经过考证的音乐文献集。我特别留意了其中对某些地方流派曲目的收录,比如川派的某些极富地域特色的作品,其指法细节和节拍处理,与我过去接触到的版本都有细微的差别,这让我怀疑,编者是不是直接引用了某位大师的手稿或早期记录。有一段关于《梅花三弄》的段落,它对“吟猱”的运用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并且给出了多达三种不同的处理方式作为参照,这对于我们探讨同一首古曲在不同历史时期或不同演奏家手中的细微变化,提供了极其宝贵的素材。这种追求极致精确性的做法,虽然让演奏难度几何级上升,但对于研究者和追求原汁原味艺术表达的演奏者来说,却是无可替代的财富。它要求你不仅仅是“会弹”,而是要“理解”曲子背后的文化脉络和历史情感。
评分翻开这本厚重的书卷,一股浓郁的陈旧感和庄严感扑面而来,仿佛我不是在翻阅一本乐谱,而是在触摸一件出土的文物。我本以为《下册》会更多地侧重于近现代的优秀作品,以保持曲目的时效性和连贯性,但事实证明,编者们的视野更加宏大,他们似乎更热衷于挖掘那些淹没在历史长河中的“瑰宝”。我仔细查看了目录,发现其中收录了好几首我听闻过名字,却从未在任何公开演出或教材中见过完整曲谱的曲目,那些名字本身就充满了神秘色彩,比如一些失传已久的“文人雅乐”的残谱重构。更让人惊叹的是,有些曲目的前言部分,用极其精炼的文字描述了该曲的创作背景、流传地域的差异,甚至还附带了对早期记载的引述和比对。这使得阅读过程不再是单纯的指法练习,而是一场深入的文化探寻之旅。它强迫你停下来,去思考:为什么这首曲子在那个时代会被这样创作?它所承载的士大夫情怀或民间疾苦是如何通过寥寥几根琴弦被表达出来的?这本书的价值,已经远远超出了“曲谱”本身的范畴,它更像是一部关于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的百科全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