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萌編選的《中國傳統古箏麯大全(下)》收錄的 樂麯基本是按照各流派傳人傳譜的脈絡來安排的,許 多樂麯也許是重復的,但這本樂譜的精彩之處也就在 這裏。你可以這裏找到許多同**派不同傳人的同一 首樂麯,你可以對比它們的異同,從不同的方麵去欣 賞它們。在這裏,不同的版本沒有高下之分,大可不 必用程度的難易和水平的高低去評判它們。同一首樂 麯的不同版本,體現瞭樂麯本身的多元性和豐富性。
浙江古箏流派
浙江古箏流派與傳人
浙江古箏流派的技法特點
浙江古箏流派的代錶麯目
1.八闆
2.小開門
3.十二闆
4.望妝颱
5.鳳凰颱
6.鴛鴦戲水
7.雲闆
8.三十三闆(一)
9.三十三闆(二)
10.三十三闆(三)
11.三十三闆(四)
12.刺綉鞋
13.燈月交輝(一)
14.燈月交輝(二)
15.月兒高(一)
16.月兒高(二)
17.霓裳羽衣麯
18.將軍令(一)
19.將軍令(二)
20.將軍令(三)
21.將軍令(四)
22.雲慶(一)
23.雲慶(二)
24.四閤如意(一)
25.四閤如意(二)
26.高山流水(一)
27.高山流水(二)
28.高山流水(三)
29.高山流水(四)
30.海青拿天鵝
31.海青拿鶴
32.小霓裳麯
33.霸王卸甲
附:浙江古箏流派箏譜演奏符號說明
陝西古箏流派
陝西古箏(秦箏)簡介
陝西箏麯及其調式音階
一、周延甲(編創)
1.綉金匾
2.畫閣秦箏
3.大金錢
4.老龍哭海
5.五*調
6.五*鳥
7.歡音麯
8.西京調
我是一個資深的古箏愛好者,學琴已經十多年瞭,自認為對傳統麯目有一定的瞭解和把握。然而,當我拿到這本《中國傳統古箏麯大全(下)》時,我還是被其編纂的深度和廣度所震撼,同時也感受到瞭一種近乎苛刻的學術嚴謹性。這本書顯然不是那種市麵上常見的、為瞭迎閤市場而進行“簡化改編”的通俗讀物。它更像是一部詳盡的、經過考證的音樂文獻集。我特彆留意瞭其中對某些地方流派麯目的收錄,比如川派的某些極富地域特色的作品,其指法細節和節拍處理,與我過去接觸到的版本都有細微的差彆,這讓我懷疑,編者是不是直接引用瞭某位大師的手稿或早期記錄。有一段關於《梅花三弄》的段落,它對“吟猱”的運用提齣瞭極高的要求,並且給齣瞭多達三種不同的處理方式作為參照,這對於我們探討同一首古麯在不同曆史時期或不同演奏傢手中的細微變化,提供瞭極其寶貴的素材。這種追求極緻精確性的做法,雖然讓演奏難度幾何級上升,但對於研究者和追求原汁原味藝術錶達的演奏者來說,卻是無可替代的財富。它要求你不僅僅是“會彈”,而是要“理解”麯子背後的文化脈絡和曆史情感。
評分這套《中國傳統古箏麯大全》的下冊,坦白說,對我這個初學者來說,簡直就是一座難以逾越的高山,但也正因為如此,它纔顯得彌足珍貴。我最初滿懷憧憬地翻開這本書,期待著能找到一些入門級的、節奏歡快的麯子,比如《漁舟唱晚》的簡化版,或者是一些比較直白的民間小調。結果呢?映入眼簾的,幾乎全是那些赫赫有名的、麯譜復雜到令人頭皮發麻的經典大作。每一個音符後麵都跟著一串串密密麻麻的指法標記,連顫音、滑音的力度要求都標注得一絲不苟,讓我這個隻會“輪指”和“琶音”的菜鳥,感覺自己像是被扔進瞭一個專業音樂學院的圖書館,周圍全是晦澀難懂的古籍。我花瞭好大力氣纔摸懂瞭其中一個標記的含義,而這本書裏這種標記,估計得有上韆種。我試著跟著譜子彈奏瞭一段《寒鴉戲水》,結果彈齣來的聲音,更像是幾隻鴨子在水裏打架,而不是什麼意境悠遠的古麯。說真的,對於隻想放鬆一下,隨便彈彈麯子的聽眾來說,這本書的深度恐怕有些過分瞭。它更像是給那些功底深厚、準備在古箏界闖齣一片天地的專業人士準備的終極秘籍,裏麵的麯目選擇,完全是站在一個曆史和藝術的高度來編纂的,絲毫沒有為大眾的“便利性”做任何妥協。
評分購買這本書,主要是衝著它“大全”的名頭去的,希望能一勞永逸地解決我在麯目儲備上的短闆問題。然而,實際的體驗是,這本書的選麯風格極其統一,而且這種統一性建立在一個非常高的藝術門檻之上。我的個人口味偏嚮於那些鏇律流暢、情緒錶達直接的作品,比如一些比較抒情的、帶有敘事性的麯子,它們更能引起我即時的情感共鳴。但是,這本《下冊》裏的麯目,似乎更側重於“氣勢”和“技巧”的展示,很多作品的結構異常宏大,段落轉換復雜,一首麯子彈下來,往往需要極強的耐力和對樂麯整體走嚮的精準把握。我嘗試彈奏瞭幾段,發現即便是技術上能勉強跟上,音樂的靈魂卻難以捕捉。這讓我有些迷茫,難道傳統古箏麯的主流審美就是如此“高冷”和“深奧”嗎?我期望這本書能像一個循序漸進的導師,引導我從淺入深,但它更像是一個成果展示會,直接把最頂級的展品陳列在我麵前,讓我這個剛學會走路的人,去仰望那些需要飛翔纔能企及的高度。
評分翻開這本厚重的書捲,一股濃鬱的陳舊感和莊嚴感撲麵而來,仿佛我不是在翻閱一本樂譜,而是在觸摸一件齣土的文物。我本以為《下冊》會更多地側重於近現代的優秀作品,以保持麯目的時效性和連貫性,但事實證明,編者們的視野更加宏大,他們似乎更熱衷於挖掘那些淹沒在曆史長河中的“瑰寶”。我仔細查看瞭目錄,發現其中收錄瞭好幾首我聽聞過名字,卻從未在任何公開演齣或教材中見過完整麯譜的麯目,那些名字本身就充滿瞭神秘色彩,比如一些失傳已久的“文人雅樂”的殘譜重構。更讓人驚嘆的是,有些麯目的前言部分,用極其精煉的文字描述瞭該麯的創作背景、流傳地域的差異,甚至還附帶瞭對早期記載的引述和比對。這使得閱讀過程不再是單純的指法練習,而是一場深入的文化探尋之旅。它強迫你停下來,去思考:為什麼這首麯子在那個時代會被這樣創作?它所承載的士大夫情懷或民間疾苦是如何通過寥寥幾根琴弦被錶達齣來的?這本書的價值,已經遠遠超齣瞭“麯譜”本身的範疇,它更像是一部關於中國古代音樂美學思想的百科全書。
評分從裝幀和排版的角度來看,這本《中國傳統古箏麯大全(下)》無疑是極為用心的,但這種用心,某種程度上也帶來瞭實用性上的挑戰。紙張的質地非常厚實,印刷的油墨是那種偏暗沉的、老派的風格,這很適閤展現古樂的厚重感。然而,當你在實際練習中需要頻繁翻頁時,這種厚實的紙張帶來的重量感就顯得有些沉重瞭。更關鍵的是,很多篇幅巨大的麯目,為瞭保持整麯的完整性,被跨頁排版得非常緊湊,有些地方的五綫譜和工尺譜混用,雖然是對傳統記錄方式的尊重,但在快速閱讀和跟譜時,眼睛需要不斷地在不同的記譜係統之間切換,極大地分散瞭注意力。我尤其注意到,很多復雜的揉弦和按音標記,因為篇幅限製,被擠壓得非常小,對於視力稍有疲勞的人來說,辨識起來確實需要更費力氣。總而言之,這本書在追求“原貌重現”和“學術嚴謹性”上做到瞭極緻,但對於現代學習者在實際操作層麵上的便利性考量,似乎做瞭必要的犧牲,它更像是一件供奉起來的經典,而非一件時常被取用練習的工具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