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杜亞雄,男,河北人,哲學博士,1945年生。1965年畢業於西北師範學院音樂係,1981年在中國文學藝術研究院獲文學碩士學位,2002年在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獲哲學博士學位。曾在美國印第安那大學、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新西蘭維多利亞大學、布達佩斯李斯特音樂學院等高校任教。曾任中國世界音樂學會副會長、中國音樂治療學會副會長、中國少數民族音樂學會副會長等社會職務。並有《中匈民歌之比較研究》、《中國少數民族音樂概論》、《中國各少數民族民間音樂概述》、《中國民族基本樂理》、《絲綢之路的音樂文化》、《中國民族器樂概論》、《中國傳統音樂概論》、《民族音樂學概論》等十多本專著問世,並用中、英、匈文在國內外發錶過200多篇論文。
緒論
章 學科的曆史
節 學科的形成與發展
第二節 民族音樂學在中國
第二章 研究的對象
節 音樂觀及研究範圍
第二節 音樂行為及研究方式
第三節 音樂及其文化背景
第三章 田野工作法
節 準備工作階段
第二節 現場工作階段
第三節 整理工作階段
第四章 案頭工作法
節 記述工作
第二節 音樂分析
第三節 分類方法
第四節 比較研究
第五章 論文的寫作
節 論文的特徵及選題
第二節 材料的搜集和來源
第三節 寫作的程序與方法
附錄:
1.民族音樂學參考書目
2.音標錶
3.采風紀錄圖錶舉例
後記
這本書的附錄和參考書目部分,簡直就是一份無價的“學術尋寶圖”。對於一個正準備踏入專業研究領域的學習者來說,一本好的教材不僅要提供核心內容,更要指明通往更廣闊知識海洋的航綫。這本書的作者在這方麵做得極其慷慨。不僅僅是羅列瞭近現代的經典著作,更難得的是,在每章節的末尾,都附帶瞭對關鍵文獻的簡短評述,指齣瞭該文獻的貢獻點以及局限性。這意味著,我拿到這本書,就相當於同時獲得瞭一份經過專業人士篩選和鑒定的深度閱讀清單。我正是通過附錄中推薦的一本關於非州口頭傳統的錄音研究的專著,纔找到瞭解決我當前研究中一個關鍵方法論問題的突破口。這種“授人以漁”的周全設計,使得這本書的價值遠遠超齣瞭其作為一門“概論”的範疇,它更像是一個私人導師的案頭參考。
評分我對作者在處理跨文化比較視角時的細膩程度感到由衷的敬佩。很多民族音樂學的著作,在介紹不同文化時,容易陷入一種“他者化”的窠臼,即用一種固定的、甚至略帶傲慢的西方(或主流)框架去衡量和評判非主流音樂。然而,這本書的敘述方式明顯更具人文關懷和學術謙遜。它不是簡單地羅列不同民族的樂器和麯式,而是深入挖掘瞭音樂在社會結構、宗教儀式乃至日常倫理中所扮演的活的、動態的角色。比如,在論及某一高山族群的祭祀音樂時,作者沒有止步於描述其調式或音高特點,而是花費大量篇幅探討瞭樂器製作的禁忌、演奏場閤的社會等級,以及音樂如何作為一種非語言的知識,代代相傳。這種“厚度”的體現,使得讀者在學習知識點的同時,也培養瞭一種真正的跨文化理解能力和批判性思維,這纔是民族音樂學研究的真正精髓所在,也是我個人認為它超越瞭許多入門讀物的關鍵所在。
評分這本書的理論框架構建得非常宏大而清晰,讀完第一部分,我就感覺自己仿佛被領進瞭一個結構精巧的知識迷宮,但同時,作者又像一位技藝高超的嚮導,總能在關鍵節點提供清晰的指引。特彆是關於音樂人類學的核心爭論,例如“什麼是音樂”、“音樂的普適性與特殊性”等經典議題,作者的處理方式非常高明。他沒有簡單地站隊,而是對各傢學派的立論基礎、方法論差異以及其時代背景做瞭深入的剖析,讓讀者能夠自行建立起一個多維度的認知地圖。我特彆喜歡作者在梳理曆史脈絡時所展現齣的那種辯證思維,他能讓你清晰地看到,某一理論是如何在特定的曆史語境下産生,又如何在新的田野資料麵前被挑戰和修正的。這不僅是知識的傳授,更是一種研究方法的訓練。這種結構上的嚴謹性,為我後續深入研究特定分支領域打下瞭極為堅實的基礎,避免瞭那種浮於錶麵的知識堆砌。
評分坦率地說,這本書的閱讀門檻並不低,它顯然是為有一定學術準備的讀者準備的,但這種“挑戰性”恰恰是它吸引我的地方。它不迎閤“速成”心理,而是要求讀者投入時間和精力去消化那些復雜且常常是抽象的音樂社會學概念。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對“符號學”在音樂分析中的應用的探討,那一部分涉及到大量的術語和復雜的邏輯推演,我起初讀得非常吃力,需要頻繁地查閱注釋和迴顧前文。然而,當我真正掌握瞭那套分析工具後,我再迴頭看那些我過去模糊理解的音樂現象,突然間就變得清晰銳利起來。這是一種知識被“激活”的感覺。作者沒有迴避晦澀的理論,反而選擇正麵對抗,並通過大量的、極具說服力的案例來“翻譯”和“落地”這些理論,這種“嚴謹的友好”態度,讓人在感到壓力的同時,也收獲瞭巨大的學術成就感。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實在讓人眼前一亮,初拿到手時,那硬殼封麵的質感和沉甸甸的分量就透著一股“正典”的氣息。內頁的紙張選擇也十分講究,不是那種一看就廉價的反光紙,而是略帶米黃色的啞光紙張,即便是長時間閱讀,眼睛也不會感到過分疲勞。我尤其欣賞設計者在版式上的用心,字體大小和行距的排布恰到好處,使得復雜的理論概念在視覺上得到瞭有效的梳理和區分。我記得在研究某個特定音樂體係的田野調查方法論時,書中那一塊塊被框選齣來的案例分析,配上清晰的圖錶和示意圖,讓我仿佛置身於那個民族的現場,這種沉浸式的學習體驗是很多純文本教材難以提供的。他們似乎深諳“形式服務於內容”的道理,每一個設計細節都不是多餘的裝飾,而是為瞭更好地承載那些厚重的學術思想。這種對書籍本體的尊重,也反過來激發瞭我更認真對待其中內容的學習熱情。一本好的教材,不僅要內容紮實,其物理形態也應是知識傳遞的有力載體,這本書無疑在這方麵做得非常齣色,讓人願意反復翻閱,而不是束之高閣。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