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录
钢琴踏板的历史
第I部分 踏板法技巧
第I章 右踏板
连音踏板法
手指踏板法
旋律性材料的踏板使用法
伴奏音型的踏板使用法
踏板法作为对句法和奏法的一个帮助
用踏板来突出节奏
踏板法和力度变化
为音色和特殊效果而使声音模糊
踏板的部分更换
抖动或颤动踏板法
制音器声音的部分释放
不用踏板的段落
在反复中取得变化
踏板作为紧接的手段
第二章 中踏板
第三章 左踏板
第二部分 不同作曲家、不同风格的钢琴作品中踏板的使用
第四章 演奏巴赫作品时踏板的使用
右踏板、左踏板、中踏板的使用
改编曲中的踏板运用
第五章 演奏海顿和莫扎特作品时踏板的使用
第六章 贝多芬的踏板用法
第七章 在现代钢琴上实施贝多芬的长踏板
第八章 肖邦钢琴作品的踏板使用
第九章 演奏舒曼作品时踏板的使用
第十章 演奏李斯特作品时踏板的使用
第十一章 加泰隆学派的踏板法
第十二章 基赛金在德彪西和拉威尔作品中的踏板法
关于德彪西的《沉没的教堂》的大师课(《前奏曲》第I集第I0首)
内容简介
适宜的踏板法是一位具有艺术才能和高超理解力的钢琴家的标志。踏板法——为音色,为洪亮度,为延续某些音——是一门艺术,但它必须基于历史的考虑以及对作曲家意图的理解。
在《钢琴踏板法指导》中,约瑟夫·班诺维茨和四位知名的撰稿者提出了有关此问题的一个全面见解。在概述钢琴踏板的简要历史之后,有几章专用于讲述现代钢琴上三个踏板中每个踏板的结构和操作。接下来的几章涉及了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钢琴作品中的踏板用法。作者把他们对于踏板法问题的介绍和建议的解决办法基于作曲家在世时所用乐器的性能和声音质量,以及他们各自独特的记谱法体系。
有关巴赫的情况,虽然他的作品并非为现代钢琴而写,但它们被在现代钢琴上演奏,因而必须注意到某些风格和音响方面的原则。围绕海顿和莫扎特作品中的踏板法存在着某些争论,他们的大多数作品是为早期钢琴而写的。有两章是专论贝多芬的:威廉·S.纽曼讨论了贝多芬的踏板用法,而班诺维茨接着对如何在现代大钢琴上实施它们提供了建议。
在有关浪漫派作曲家的三个章节中,莫里斯·亨森叙述了肖邦音乐中的踏板法,而班诺维茨讨论了舒曼和李斯特。然后马克·汉森概述了加泰隆学派的教学以及它的踏板法原则如何反映在一些西班牙大师的作品中。结尾一章根据基赛金的学生迪安·艾尔德对他的大师班的回忆,详述了瓦尔特·基赛金关于德彪西和拉威尔作品中踏板法的意见。
贯穿《钢琴踏板法指导》全书,班诺维茨和他的同事们强调演奏家的耳朵是终的评判员——因为历史的事实和作曲家的意图,可能由于某些一时的因素诸如跟前的乐器,演奏空间的大小和音响效果,甚至演奏者的情绪而需要加以修改。这里为教师、演奏家和严肃的钢琴学生提供丁切合实际的建议和音乐研究方面的洞察力。
巨牛图书专营店——专业正版音乐书服务商!
巨牛图书专营店——专业正版音乐书服务商!
我买这本书的初衷,是希望它能像一个耐心的老师一样,带着我循序渐进地掌握钢琴演奏的每一个要素。我需要的是那种图文并茂、配有大量简易练习曲的“保姆式”教学。然而,这本《钢琴踏板法指导》给我的感觉是,它直接把我扔到了一个已经跑了五千米的马拉松赛道上,然后告诉我:“现在,你需要掌握如何优雅地呼吸。”书中对踏板在巴赫赋格曲中的运用有着独到的见解,强调在复调音乐中,踏板的使用应该服务于声部的清晰分离,而不是一味地制造朦胧的混响。这理论听起来非常高级,但当我尝试用踏板去区分那些交织在一起的旋律线时,结果往往是把本就混乱的音符变得更加泥泞不堪。DVD里的示范者似乎能够“看到”声音的纹理,他们的脚部动作快如闪电,但又精准无比,丝毫没有多余的晃动。我尝试模仿其中一个简短的练习,光是找到那个合适的踩点时间,我就重复了不下五十次,每一次都感觉像是要不就是声音太闷,要不就是踩得太晚,导致和弦的干净度完全破坏。这本书的价值毋庸置疑,但它的目标用户定位似乎完全忽略了“从零开始”这一庞大的群体。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其实很不错,纸张厚实,印刷清晰,那两张DVD的封面设计也颇具专业感。然而,当我真正沉浸到内容中时,我发现它更像是一本研究报告集,而非一本可供日常练习的教材。它花了大篇幅去探讨不同作曲家对延音踏板的标记习惯,例如莫扎特和德彪西在使用踏板上的哲学差异。比如,它会用大量篇幅去分析某个特定乐谱版本中,作曲家标注的“Ped.”和“^”符号背后的细微差别,以及这在历史演变中的意义。老实说,我更关心的是,如何在我弹奏的那个C大调音阶上,不让声音听起来像是在敲击一堆散落的石头。这些理论上的深挖固然能提升一个演奏者的音乐素养,但对于初学者建立基础手感来说,这些信息是冗余且令人分心的。我需要的是“如何保证每次换和弦时,踏板都切换得干净利落”,而不是去纠结德彪西的踏板指示是否意味着他想要一种接近“音色洗涤”的效果。这本书的深度令人敬畏,但它似乎在追求学术上的完美解析时,牺牲了实用性和教学的引导性。
评分这本所谓的“钢琴教程”,我拿到手时心里就咯噔了一下。封面上那巨大的“钢琴踏板法指导”几个字,让我这个急着找系统性入门教材的新手感到一丝错愕。我期待的是从如何正确坐姿、双手如何放松开始,一步步搭建起钢琴演奏的基石,而不是直接跳到那个似乎只有进阶学习者才会深入研究的“踏板”技术上。翻开内页,果然不出所料,内容详实得像是给音乐学院高年级学生准备的专业手册。大量的图表和理论分析,对于像我这样连C大调音阶都弹得磕磕绊绊的人来说,简直是天书。DVD里播放的内容更是让我深感挫败,大师们娴熟地运用踏板,制造出丰富而细腻的和声色彩,那听起来美妙极了,但实践起来,我的脚却像灌了铅一样,根本无法做到那种精准的、富有乐感的控制。这本书与其说是教程,不如说是一部高度聚焦的学术专著,它假设你已经掌握了扎实的指法和乐理,现在只差如何用踏板来“画龙点睛”。对于初学者而言,它更像是一堵高墙,而不是一座引人入胜的入门之门。我最终不得不把它束之高阁,转而去寻找那些从零开始,更加“傻瓜式”的入门教材,这本书的定位显然是偏离了我的核心需求,它的专业性反而成了我学习道路上的一个沉重负担。
评分我花了一整个下午的时间去研究书中关于“保持踏板”(holding pedal)与“蓄能踏板”(reservoir pedal)的对比章节,试图理解其中的物理学差异。书中用复杂的声波图来解释踏板对泛音列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控制踏板深度来“雕刻”音响空间。坦白说,我理解了理论上的逻辑,但我的身体似乎完全不听使唤。我的脚踝和脚跟缺乏必要的柔韧性和独立性,无法做到像书中描述的那样,精确地控制踏板三分之一或二分之一的行程。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它把踏板的运用拔高到了接近声学工程的层面,要求学习者不仅是音乐家,还必须是一个细致入微的音响工程师。DVD中的示范,即便我能看到演奏者的脚在动作,但那种微妙的、毫秒级的输入差异,通过屏幕传递过来时,信息量是严重缺失的,我无法通过视觉学习到那种肌肉记忆。如果有人能提供一个针对“如何训练脚部独立运动”的专门练习集,配上缓慢的、可调速的视频辅助,可能比这本书的理论深度对我更有帮助。这本书的知识密度太大,需要极高的预备知识和极强的自我驱动力才能消化吸收,对于我来说,它更像是一本未来的进修参考书,而非眼下的必需品。
评分说实话,当我打开这本《钢琴踏板法指导》的时候,我的第一反应是“哇,这比我想象的要深入得多”。我原本以为踏板的运用不过是“踩下去,抬起来”这么简单,最多注意一下换和弦时的配合。结果这本书简直是把踏板这个动作拆解成了无数个微小的技术点进行剖析。它详细阐述了什么是“半踏”(half-pedaling)、“弱踏”(flutter pedaling),甚至还有关于不同钢琴品牌、不同踏板阻尼材料对延音效果影响的讨论。我特别注意了其中关于如何通过踏板来“澄清”模糊和声的章节,那里的分析极其精妙,提到了很多我从未听过的术语,比如“和声的呼吸”之类的。问题在于,当我试图将这些高深的理论应用于实际演奏时,我发现我的基础实在太薄弱了。我的手指在进行简单的琶音练习时就已经气喘吁吁,根本无暇分心去思考我的右脚应该在某个音符落下后的第几毫秒内,以何种力度接触踏板。这本书更像是提供了一套“优化方案”,而不是“基础搭建工具”。它更适合那些已经能流利弹奏肖邦练习曲,却总觉得自己的演奏“缺乏空气感”的进阶钢琴家。对于我这种还在为三度音程的均匀度而挣扎的业余爱好者来说,这本教材的深度完全超出了我的理解范围,简直像是一本为F1赛车手编写的维修手册,而我还在学着发动汽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