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简谱部分
内容推荐 《中国合唱作品精选(民歌卷2)(双谱版)》面向广大合唱爱好者和有音乐基础的业余合唱队。选编的合唱曲均为耳熟能详、推广、传唱较多的版本。此套乐谱较其他社出版的同类书优势在于:1.把不同风格种类的合唱谱分册收编,尽可能把分散的广为流传歌曲或乐谱难寻的热门歌曲收集起来、扩大了曲目量,让读者一目了然,避免了同一本书拥有多种种类的混乱状态。2.在同一本书里,每首歌都有简谱和线谱对照方便选择,适合不同演唱者的读谱需要。避免了其它合唱谱只有线谱或只有简谱,甚或简、线谱分别成册使用上的麻烦。3.每首乐谱后附排练提示,让歌者准确、快速地把握乐曲风格、排练要点,追求更好的合唱效果。
说实话,我对这本书的期望值本来就不算特别高,毕竟市场上这类“精选”作品集常常伴随着各种各样的编配问题,但这本《歌唱书籍 中国合唱作品精选民歌卷2》在实际应用层面上的不足,还是超出了我的预料。我买它主要是为了获取那些经典民歌的权威或至少是可信赖的声乐版本,希望能用于合唱团的排练或者我个人的艺术处理。然而,拿到乐谱后,我发现很多地方的标记都非常模糊不清,或者干脆就是缺失了。比如,在处理一些具有地方色彩浓郁的颤音或装饰音时,书上仅仅是一个简单的音符,没有任何关于“如何处理”的注释,这对于不熟悉特定民歌风格的演唱者来说,简直是灾难。更不用提和声处理了,作为“精选”集,如果不能提供扎实且适合合唱的声部配置,那它的参考价值就大打折扣了。我对比了几个熟悉的选段,发现这里的和声进行有时显得过于单薄,缺乏必要的厚度和层次感,尤其是在需要宏大效果的段落,听起来总觉得少了点什么。而且,排版上的小错误也时有发生,有几处反复出现的节奏标记错误,如果不是我仔细核对过多个版本,很可能就会在排练时造成混乱。总而言之,它更像是一个匆忙拼凑起来的初稿,而不是一个经过专业编辑、反复推敲的正式出版物。对于合唱指导老师来说,这本书大概只能作为一张草图或者一个讨论的起点,想要直接拿来使用,那必须花费大量额外的时间去修正和重新设计,这完全违背了购买“教程”的初衷——省时省力,获得标准范本。
评分从装帧和设计的美学角度来说,这本书也流露出一种明显的时代脱节感。虽然内容才是核心,但对于一本声乐学习工具而言,其易用性和视觉引导同样重要。这本书的封面设计显得极其保守和老气,缺乏现代设计的美感,仿佛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印刷品风格,这对于吸引年轻一代的学习者来说,是一个不小的障碍。更重要的是,内部的图文编排缺乏现代教材应有的互动性和可视化元素。在讲解气息、共鸣腔体等抽象概念时,书中的插图少得可怜,而且质量不高,很多示意图过于简单化,甚至可以说是误导性的。比如,它试图用一个模糊的剪影来解释横膈膜的运动,但那个图像根本无法清晰地展示肌肉群的实际工作状态。一个好的声乐教材应该大量运用清晰的解剖图、流程图和对比图表来辅助讲解复杂的生理过程,让读者能够“看见”声音的产生。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不到位,完全依赖读者的想象力去构建声乐机制的画面,这无疑增加了学习的难度和不确定性。总而言之,这本书在内容深度、应用指导和视觉呈现上都存在着严重的短板,与其自诩为“正版唱歌教材”,不如说是对声乐教学资源的一种资源浪费。
评分从纯粹的“教材”角度来看,这本《歌唱书籍》简直是一场灾难性的阅读体验。我并不是一个科班出身的声乐学习者,但我对音乐理论和实践有着持续的热情,我希望能通过系统化的读物来填补我知识体系中的空白。这本书试图构建一个从基础到进阶的学习路径,但它的逻辑跳跃性太大了。前一页还在讲解最基础的发声器官位置,下一页突然就开始讨论某种复杂的歌剧美声技巧,中间完全没有平滑过渡,让人感觉像是在攀爬一座陡峭且没有梯子的悬崖。这种编排方式,对于初学者来说是极其不友好的,很容易造成知识的断裂感和挫败感。它没有提供任何有效的自我检测机制,比如,读完某个章节后,读者应该如何判断自己是否真正掌握了该部分的要点?书中没有附带任何音频材料——这在当代声乐教材中几乎是不可想象的失误。没有声音的引导,文字描述再精妙也只能停留在“纸上谈兵”的层面。一个声乐教程的灵魂在于“听”与“模仿”,而这本书在这方面完全失职,它把一个极度依赖听觉和实践的学科,硬生生地变成了一本纯粹的文本阅读材料。我尝试去想象一个完全没有老师指导的人,拿着这本书试图学习唱歌,我只能得出结论:那个人最终会感到迷茫、受挫,并且可能养成一些难以纠正的发声习惯。出版商在发行此类书籍时,难道不应该考虑一下读者的学习曲线和实际需求吗?
评分这本书的“民歌卷2”这个定位也让人费解,它所选取的曲目范围似乎非常局限,而且所谓的“精选”标准也令人疑惑。我期待的是一个涵盖中国地域广阔、风格多样的民歌宝库,能体现出不同声区、不同情感表达方式的精品集合。但实际内容感觉更像是作者个人偏好或特定地区曲目的堆砌,缺乏一种宏观的、具有学术价值的甄选眼光。例如,很多脍炙人口、具有极高艺术价值的经典民歌在书中被一笔带过,而一些相对冷门、甚至可能存在争议性改编的版本却占据了显著篇幅。这种选择上的偏差,使得这本书作为一本“民族声乐教程”的代表性大打折扣。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歌谱,更是关于这些民歌背后文化背景、历史流变、以及最佳演唱处理手法的阐释。这本书在文化解读方面几乎是空白的,它把这些承载着民族情感和历史记忆的音乐作品,仅仅当作一堆可以被随意改动的音符来对待。对于想要深入挖掘中国民族声乐精髓的学习者来说,这本书提供的帮助微乎其微。它更像是一份粗略的歌目清单,而不是一本深入研究的“精选”指南。如果想系统学习中国民歌的演唱艺术,我更倾向于寻找那些有详尽注释和文化背景介绍的学术性出版物,而不是这种显得有些敷衍的“演唱教材”。
评分这本所谓的“歌唱书籍”简直让人啼笑皆非,我本来是抱着极大的热情期待能找到一些真正能提升我演唱技巧的干货,结果拿到手发现,内容空洞得像一个精美的空壳。翻开扉页,那印刷质量倒是过得去,字体排版也算规整,但一旦开始阅读,问题就层出不穷了。书里充斥着大量陈词滥调,什么“保持气息的稳定”、“声音要打开”这类话术,几乎在任何一本初级声乐入门教材里都能看到,毫无新意可言。更令人气恼的是,对于如何具体操作这些理论,这本书几乎没有提供任何可行的练习方法或步骤指南。比如,当它提到“处理高音的穿透力”时,读者需要的应该是详细的口型示范、舌位调整的图示或者针对特定音区的小练习片段,但这本书里除了空泛的形容词,剩下的就是一些我根本用不上的、理论得有点脱离实际的术语堆砌。我试着跟着书中的某些“指导”练习了几次,结果发现完全是南辕北辙,不仅没有改善我的发声问题,反而让我对自己原有的良好习惯都产生了怀疑。如果作者想写一本面向大众的科普读物或许还行,但既然冠以“精选”、“教程”之名,就应该拿出真材实料,而不是拿这些华而不实的文字来糊弄求知若渴的歌者。我严重怀疑作者本人是否真正理解声乐教学的复杂性和精微之处,或者说,他/她是否真的具备将复杂技巧转化为易懂步骤的能力。对于一个真正想在歌唱上有所突破的人来说,这本书的价值几乎为零,我宁愿花时间去听一些高水平的演唱录音,从中揣摩和模仿,效率都比啃这本书高得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