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鸳鸯茶
2.迷雾
3.辛德勒的名单
4.月亮河
5.卡农
6.吉卜赛之歌
7.水上音乐
8.
9.婚礼合唱曲
10.婚礼进行曲
11.丹麦王子进行曲
12.爱的致意
13.海上探戈
14.枫叶舞
15.美少女之舞
内容简介
弦乐四重奏自十八世纪以来,就是很受欢迎的室内乐演出形式。根据美国的弦乐杂志《Strings》的新统计,如今美国的专业四重奏组有128个,平均每年演出上百场,这还不包括有上千组业余四重奏组。由此可见四重奏深受音乐家和广大音乐爱好者的青睐。
现在中国有许多学习音乐的青少年和儿童,编者认为很重要的是要培养和激发他们对音乐的兴趣爱好,通过兴趣来提高他们的学习态度和音乐修养。让他们喜欢音乐需要一个过程,而重要的是让他们在音乐中找到快乐,好的办法就是多拉重奏、齐奏。不仅让他们学习了音乐,收获了自信,感受了和声的美妙,更让他们体会了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了学习的兴趣。
这里将为大家介绍一些四重奏作品,希望大家通过演奏四重奏,更多了解音乐;通过学习这些不同的曲目,增加对不同时期音乐和音乐家的了解,提高自身的音乐素养。这些乐曲既可作为音乐会的演出节目,也可作为娱乐休闲的精品。
作者简介
严曼,1997年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管弦系小提琴专业,师从丁芷诺教授。2002年赴新西兰梅西音乐学院攻读硕士学位,师从唐纳德·莫利斯教授。毕业后考人惠林顿交响乐团任副首席职位,是该团第I位担任此职务的中国人。2005年作为第I提琴加入新西兰帕瑞塔室内乐团。2007年被美国百老汇公司邀请担任乐团首席,并在亚洲巡演音乐剧《国王和安娜》、《灰姑娘》。
这套《世界通俗名曲弦乐四重奏小品集总谱》实在是让我这个业余爱好者爱不释手,虽然我期待的是能找到一些更具挑战性的巴赫或贝多芬的早期作品改编,但眼前的这本曲谱,简直是为那些想要在家里轻松享受四重奏乐趣的人量身定做的。首先,从装帧上看,这本书的纸张厚实,印刷清晰度高得惊人,即便是那些非常细微的连奏记号和指法提示,在柔和的灯光下也能看得一清二楚,这对于在昏暗的练习室里阅读乐谱的我们来说,绝对是个福音。我特别欣赏的是,它收录的曲目虽然是“通俗名曲”,但编配上显然是经过了专业人士的精心打磨,没有那种为了迁就四重奏而生硬拼凑的感觉,每一个声部的线条都很流畅自然,尤其是大提琴声部,总能找到既支撑和声又不失旋律性的精妙处理。不过话说回来,如果能附带一些不同历史时期演奏风格的简短说明,那就更完美了,例如,对于德彪西或拉威尔的作品,演奏上对踏板和音色的要求非常微妙,光看谱子,初学者很难把握那种“印象派”的空灵感。总的来说,这是一本非常扎实的入门或进阶曲集,它成功地架起了古典殿堂与日常聆听之间的桥梁,让那些耳熟能详的旋律,通过严谨的四重奏形式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评分翻阅这本书,我立刻被其封面设计的古典美学所吸引,那种略带复古的字体和淡雅的背景色,让人感觉这不仅仅是一本乐谱,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从内容层面来看,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对于“小品”概念的精准把握——这些曲子都不长,大多在三到五分钟之间,非常适合作为音乐会的暖场曲或者乐器考试中的展示曲目。它们节奏明快,情感表达直接,不需要太多的铺垫就能迅速抓住听众的注意力。CD中的示范演奏在这方面做得尤为出色,它清晰地展现了每首小品在情绪转换上的要点,比如从忧郁的行板到欢快的快板,那种过渡是瞬间完成的,体现了高超的控制力。但是,如果说有什么遗憾,那就是作为一本“总谱”,它对总谱的呈现方式可以更加清晰。虽然它包含了所有声部的乐谱,但如果能像一些专业的总谱那样,在关键的小节上用箭头或注释标明各声部之间的“对话点”或者“重音交接点”,将会对指挥者(通常是第一小提琴手)的协调工作起到巨大的帮助。目前的排版虽然美观,但在紧张的排练过程中,快速定位这些互动点稍显费力,需要演奏者事先做大量的标记工作。
评分作为一名长期从事室内乐排练的业余中提琴手,我对于四重奏曲目的选择有着近乎偏执的要求——声部之间的平衡性是重中之重。在这本《世界通俗名曲弦乐四重奏小品集总谱》中,我最欣赏的一点是,编者显然非常理解中提琴在古典四重奏中的“尴尬”地位,没有简单地将它降格为纯粹的填充和声。很多小品,尤其是改编自管弦乐或钢琴曲的部分,中提琴都有机会承担起独立且富有歌唱性的旋律线,这极大地提升了我在排练中的参与感和满足感。此外,乐谱上的指法标注非常实用,特别是那些涉及到大幅度把位移动的段落,提供了不止一种演奏方案,这对于不同水平的演奏者来说都是极大的便利。不过,如果从更宏观的曲目选择角度来看,我觉得“通俗”的尺度把握得有些偏向于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的浪漫主义风格,少了些许二十世纪中后期现代主义风格的影子,比如布里顿或者肖斯塔科维奇那些富有冲击力的作品,如果能加入一两首这类作品的精简版改编,想必能让整本曲集在风格上更加多元和耐人寻味。
评分我对这本总谱的评价是,它的实用性远超其艺术性,是一种非常面向市场的成功产品。它的设计初衷显然不是为了成为演奏家案头常备的“圣经”,而是为了满足广大琴友在各种场合——无论是朋友小聚还是社区演出——快速上手演奏一些大家耳熟能详旋律的需求。因此,它的难度梯度设置得非常平滑,从第一小提琴的炫技段落到大提琴的支撑,都保持在一个“令人愉悦的挑战”的范围之内,你不会因为一个突如其来的高把位或一个复杂的切分音而卡壳半天。然而,正因为这种追求“通俗”和“易上手”的定位,导致某些篇章在处理上显得有些过于保守和安全。例如,在处理一些著名的歌剧选段时,它更多地保留了原曲的宏大叙事感,但却牺牲了室内乐特有的那种精雕细琢的细节处理,少了些许呼吸感和即兴的色彩。对于我这样的高级爱好者来说,我更希望看到一些大胆的、带有改编者个人印记的创新性处理,而不是仅仅将复杂的管弦乐织体生硬地分解到四个声部中去,不过,对于那些刚组建四重奏的新手团体,这本书无疑是他们建立自信心的最佳跳板。
评分我买这本书主要是冲着那张附带的CD去的,希望能听到权威的演奏版本作为参考,毕竟,光靠眼睛看谱子,很多时候是无法体会作曲家或改编者想要表达的细微情感和速度变化的。然而,CD的音质表现,说实话,略微有点让人失望。整体上,录音听起来似乎是在一个过于“干涩”的录音棚里完成的,缺乏大型音乐厅那种自然混响带来的空间感和深度,使得原本应该恢弘或细腻的弦乐对话,听起来有些平面化。当然,演奏者的技巧是毋庸置疑的,他们对节奏的把控非常精准,特别是快板乐章,颗粒感十足,体现了极高的专业水准。但如果让我苛求一些,我会说,在处理那些慢板的抒情段落时,情感的张力略显不足,仿佛是技术上的完美复刻,却少了那么一丝灵魂的共鸣。我对这本书的期望值本来就比较高,毕竟定位是“正版”,自然会期待与之匹配的顶尖音频制作。所以,对于那些主要想通过CD学习演奏“味道”的读者来说,可能需要另寻高明,或者需要自己对录音进行一些后期处理,才能更好地还原乐曲的真实魅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