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音乐理论教材 法国艺术歌曲精(2)国外艺术歌曲教程书籍 安徽文艺出版社

正版音乐理论教材 法国艺术歌曲精(2)国外艺术歌曲教程书籍 安徽文艺出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音乐理论
  • 艺术歌曲
  • 法国艺术歌曲
  • 国外艺术歌曲
  • 教材
  • 教程
  • 安徽文艺出版社
  • 音乐教学
  • 声乐
  • 高等教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海源阁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安徽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39641652
商品编码:29867383429
丛书名: 法国艺术歌曲精选2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07-01

具体描述

 

 

 

目录

总序
引论
译者简介
法语语音基础知识

弗兰克
1.列杖
2.玫瑰花的婚姻
3.浪漫曲
4.夜曲
5.假如有一片迷人的草地
5.天神赐粮

拉洛
7.月儿叙事曲
8.布列塔尼歌曲
9.女奴
10.回忆

马赛
11.安慰
12.回忆

戈达尔
乃.请上船!
14.爱
15.你是否记得?

夏布里埃
16.大肥火鸡的叙事曲
17.粉红色小白猪的牧歌
18.小鸭子的田园曲

肖松
19.蜂鸟
20.丁香花季节

维亚尔多
21.干花
……
圣桑斯
杜邦
德彪西

 

  • 版 次:1
  • 页 数:219
  • 字 数:250000
  • 印刷时间:2013-7-1
  • 开 本:大16开
  • 纸 张:胶版纸
  • 印 次:1
  • 包 装:平装
 

 

 

内容推荐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列杖、玫瑰花的婚姻、浪漫曲、夜曲、假如有一片迷人的草地、天神赐粮、月儿叙事曲、布列塔尼歌曲等。

 

 


《二十世纪西方音乐思潮与风格演变》 导论:时代的转折点——二十世纪音乐的全新语境 二十世纪是西方音乐史上一次前所未有的剧变时期。在经历了浪漫主义的鼎盛与瓦解后,作曲家们开始探索新的声音语言、结构逻辑与情感表达方式,试图回应工业化、两次世界大战以及社会剧变的深刻影响。本书旨在系统梳理这一时期(约1900年至2000年)西方音乐的主要思潮、关键流派、代表人物及其作品的演变脉络,深入剖析技术革新如何重塑了听觉体验与音乐本体论。我们不仅关注技术层面的变化——如十二音体系、序列主义、电子音乐的诞生——更侧重于探讨这些技术背后的哲学动因和社会背景。 第一部分:对传统的颠覆与现代性的探索(1900-1945) 第一章:印象主义的色彩与象征主义的回响 本章聚焦于德彪西(Claude Debussy)和拉威尔(Maurice Ravel)如何从瓦格纳式的宏大叙事中抽离,转向对音色、和声色彩的精微描绘。印象主义并非简单的“模仿自然”,而是对听觉感知的碎片化捕捉与重构。我们将分析其对五声音阶、全音阶的运用,以及如何利用管弦乐队的细微变化来营造氛围而非明确的情感。同时,探讨受法国文学象征主义影响下的音乐语言特点。 第二章:野性与原始力量——俄罗斯的复苏与斯特拉文斯基的突破 伊戈尔·斯特拉文斯基(Igor Stravinsky)的早期作品,特别是《火鸟》、《彼得鲁什卡》和里程碑式的《春之祭》,标志着现代主义音乐的暴力美学。《春之祭》中对原始节奏的执着、多重节拍的并置以及对传统调性的冲击,彻底改变了20世纪音乐的节奏观。本章将详细解析这些作品中复杂的复调节奏结构及其在巴黎首演时引发的争议,以及这些作品如何为后续的抽象音乐奠定了基础。 第三章:第二维也纳学派的结构性革命——调性瓦解的必然性 阿诺德·勋伯格(Arnold Schoenberg)是系统性地挑战调性体系的核心人物。本章将深入探讨其从晚期浪漫主义风格向无调性过渡的阶段,直至十二音技法(Dodecaphony)的系统性建立。我们将分析十二音矩阵的构建原理,以及这套严谨的作曲体系如何试图在失去传统调性引力的音乐空间中重建逻辑联系。同时,讨论阿尔班·贝尔格(Alban Berg)在十二音体系中融入表现主义情感张力的实践,以及安东·韦伯恩(Anton Webern)对音色和间隔的极简主义处理。 第四部分:地域性的声音探索与新古典主义的回潮 本章对比分析了两次世界大战期间,不同地域的作曲家如何应对现代性的挑战。讨论新古典主义(Neoclassicism)作为对巴洛克和古典时期形式的回归,如何在结构清晰度和新和声语言之间寻求平衡,以应对前卫音乐的过度主观性。重点分析普罗科菲耶夫(Sergei Prokofiev)和欣德米特(Paul Hindemith)的“新客观性”表达,以及巴托克(Béla Bartók)如何将民族民间音乐的原始能量与西方现代和声技巧巧妙地融合。 第二部分:战后的激进探索与多元化转向(1945-2000) 第三章:序列主义的全面化与概率的引入 二战结束后,作曲家们倾向于更极端的理性化。本章阐述了皮埃尔·布列兹(Pierre Boulez)领导下的“全面序列主义”(Total Serialism),即将音高、时值、力度、音色等所有音乐元素纳入序列控制的尝试。随后,探讨卡尔海因茨·施托克豪森(Karlheinz Stockhausen)在序列化基础上对空间和时间概念的探索。最后,分析约翰·凯奇(John Cage)的出现如何以“机遇音乐”(Aleatoric Music)彻底颠覆了作曲家的控制欲,引入了概率论和东方哲学思想。 第四章:电子音乐的崛起与声音的解放 电子音乐的诞生是20世纪技术进步对音乐实践最直接的影响。本章将区分“电子音乐工作室”(如科隆的WDR工作室)对纯粹电子声响的合成,以及法国的“具体音乐”(Musique concrète),后者以录制的真实世界声音为素材。详细分析米歇尔·菲利波特(Michel Philippot)和后来的合成器技术如何拓展了声音的边界,以及电子媒介如何最终被整合到管弦乐配器中。 第五章:极简主义与回归听觉的简单性 在经历了序列主义和偶然音乐的智力高压后,自1960年代起,极简主义(Minimalism)音乐以其重复的动机、缓慢的节奏变化和清晰的听觉结构,提供了一种截然不同的审美体验。本章重点分析拉·蒙特·扬(La Monte Young)、特里·莱利(Terry Riley)、史蒂夫·赖奇(Steve Reich)和菲利普·格拉斯(Philip Glass)的作品,探讨其在过程音乐、相位技术以及与非西方音乐(如印度音乐)的关联。 第六章:后现代语境下的风格杂糅与“新浪漫主义” 20世纪末,音乐界开始对“现代主义”的激进探索产生反思。后现代主义的特点是风格的并置、戏仿(Pastiche)和对历史母题的挪用。本章探讨了诸如索菲亚·古拜杜丽娜(Sofia Gubaidulina)等作曲家对精神性、宗教符号的回归;以及诸如阿尔弗雷德·施尼特凯(Alfred Schnittke)的“复调主义”(Polystylism),即在同一作品中并置多种历史风格的能力。这标志着20世纪音乐在严肃性与可听性之间寻找新的平衡点。 结语:未完成的遗产——通往21世纪的展望 本书的总结部分将回顾二十世纪音乐如何从追求绝对的逻辑(序列主义)走向拥抱偶然与过程(极简主义),最终在多元的文化语境中找到了新的表达方式。二十世纪留下的技术工具和观念遗产,至今仍在深刻影响着当代音乐的创作实践。 本书特色: 清晰的脉络梳理: 将复杂的思潮划分为可理解的阶段,便于读者把握时间线上的逻辑关系。 技术与哲学的结合: 不仅仅讲解“如何写作”,更探讨“为何如此写作”的时代背景。 跨学科视野: 关联到文学、艺术、哲学以及科学技术对音乐发展的影响。 强调关键作品分析: 选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进行深入的结构和和声分析。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本“教程”,它的实践指导性也做得非常到位,这让我对安徽文艺出版社的编辑功力深感佩服。通常这类书籍要么偏理论,要么偏演奏示范,很难找到一个平衡点。这本书巧妙地将两者融合在一起。在每一首选曲的解析后,它都会提供一些非常实用的练习建议,比如针对特定音区的情感处理,或者某个复杂节奏型的分解练习方法。我发现,即使是我自己在家对着钢琴练习时,都可以直接套用书中的提示来调整我的呼吸和咬字方式。更让我惊喜的是,它对不同声部(例如男高音、女中音)在同一首歌曲中可能存在的细微处理差异也做了说明,这极大地丰富了我的理解,让我意识到艺术歌曲的魅力在于其极高的可塑性和诠释空间。这不像是一本死板的教科书,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教授在你身边,手把手地教你如何解构一首作品,并赋予它你自己的生命力。

评分

这本书的实际内容,远比我最初仅凭封面想象的要丰富和深入得多。我特别欣赏作者在选取曲目和编排顺序上的匠心。它并非简单地罗列知名度最高的几首作品,而是构建了一个清晰的脉络,从早期德语艺术歌曲的奠基之作开始,逐步过渡到浪漫主义时期的巅峰,再到晚期受印象主义影响的作品。对于我这种非专业出身但对音乐抱有深厚兴趣的人来说,最难能可贵的是它对“歌词与旋律如何完美结合”这一核心问题的探讨。很多教程只教你怎么唱高音或者怎么处理和声,但这本书真正触及了艺术歌曲的灵魂——文本的音乐化。书中对歌词意境的分析,如何通过音高、节奏和速度的微小变化来体现诗歌的情感张力,简直是醍醐灌顶。我甚至发现,读完一章后,再去听那些熟悉的歌曲录音,感觉就像是第一次真正“听懂”了它们,之前的理解都停留在表面。这种从“听众”到“理解者”的转变,正是这类专业书籍的终极价值所在,它拓宽了我的音乐审美边界。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着实吸引人,那种典雅的米黄色调配上精致的字体排版,一下子就让人感受到了这是一本颇有分量的学术之作。我是在一个略显阴郁的午后,在一家老旧的书店里偶然翻到它的。当时我正为我那位想考音乐学院的表妹寻找一些扎实的理论参考书,毕竟市面上很多教材要么过于浅薄,要么就是翻译腔过重,读起来生涩难懂。但这本书的装帧和目录给我的第一印象是:这绝对是经过精心编排和挑选的。特别是看到“国外艺术歌曲教程”这个标题时,我心里一动,因为我深知,要真正理解欧洲古典音乐的精髓,脱离了艺术歌曲的语境,就像是只看树木不见森林。我当时翻阅了几页,那些乐谱的排版清晰度极高,即便是对初学者来说也不会感到压力,而对于有一定基础的人,其中的注解和导读部分则提供了丰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解读,让人感觉不仅仅是在学习技巧,更是在与那些伟大的作曲家进行跨越时空的对话。这种兼顾了学术严谨性与阅读友好度的设计,实在难能可贵,是那种值得放在书架上时常翻阅、每次都能有所得益的好书。

评分

我必须提及本书在语言的流畅度和术语的解释上的用心。许多引进的音乐理论书籍,即便是经过翻译,也常常因为过于直译而显得佶屈聱牙,生硬地将德语或法语的专业术语硬塞给中文读者,导致学习者在理解概念时产生隔阂。然而,这本书在处理这些复杂的音乐术语时,做到了既保留其原有的学术精确性,又用非常贴合中文习惯的语言进行阐释。比如,对于“Fermata”或“Rubato”的解释,它不仅给出了字面意思,还结合了具体的音乐语境来描述这种“呼吸”的感觉,让读者能够真正把握住其在情感表达中的作用,而非仅仅记住一个名词。这种对读者的体贴,极大地降低了学习的门槛,让那些本来可能因为畏惧“理论”而却步的人,也能自信地拿起这本书进行系统学习。这是一种真正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编撰思路,非常值得赞赏。

评分

总而言之,这本书已经超越了我对一本普通“艺术歌曲教程”的期待。它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扇通往欧洲音乐文化殿堂的精致侧门。我从中学到的,远不止音符和和弦的排列组合,而是关于如何理解十九世纪欧洲知识分子阶层的情感表达方式、诗歌与音乐如何相互成就的深层哲学。即便是作为旁观者,仅仅是阅读和欣赏书中对这些作品的深入剖析,也足以让人感到心满意足。它让我对“完美”的音乐作品有了更具象、更丰满的认知。对于任何一个热爱古典音乐、渴望深入探究艺术歌曲精髓的爱好者或者学生来说,这本书都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宝藏,它提供的知识深度和广度,足以支撑起长期的学习和研究,绝对是近年来音乐类书籍中的一股清流。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