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序 引言:新世纪中国舞蹈的开局能否取得崭新的突破 第-章 走入“后身韵时段”与古今之争的中国古典舞 第-节 一叶知秋看作品的嬗变 一、诗化的舞蹈结构 一、多变的肢体语言 三、独特的节奏处理 四、灵活的道具运用 第二节 令人侧目的创作走势 第三节 探佚与创新中的文化指规 一、放浪形骸的狂士——《谢公屐》 二、清风飞舞的吟唱——《风吟》 三、心闲气静时一挥——《书韵》 四、如推若引留且行——《绿带当风》 五、便凌云去也无心——《竹梦》 第二章 “原生态”与“学院派”激烈碰撞着的中国民族民间舞 第-节 《大地之舞》与《大河之舞》只一字之差 第二节 课堂元素教学与舞台剧目编创只一步之遥 一、杨丽萍的《雀之灵》与田露的《孔雀飞来》 一、万素的《扇妞》与张晓梅的《扇骨》 第三节 “淡极方知艳”的原生态歌舞集《云南映象》 一、场次结构的区隔 一、朴实无华的理念 三、何谓原生态歌舞 第三章 走向大众的艺术经典——中国芭蕾舞 第-节《红色娘子军》闪亮革命英雄旗帜 第二节《大红灯笼高高挂》打民族传统牌 第四章 反对传统的现代舞与打破传统的当代舞 第-节 《雷和雨》是中国现代舞还是现代中国舞 第二节 军旅舞蹈演绎着当代舞的主旋律 第三节 “无土栽培”能否盛开当代舞的艺术之花 第五章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的电视舞蹈 第-节 “虚拟的舞蹈世界”——舞蹈影像、DTV、舞蹈数字化面面观 一、舞蹈影像 二、DTV 三、舞蹈数字化 第二节 GCTV电视舞蹈大赛让舞蹈走进了千家万户 第三节 乘“春晚”的春风吹绿的舞蹈——《千手观音》 第四节 舞台化的艺术传播产业 第六章 方兴未艾的社会舞蹈与新兴舞蹈的异军突起 第-节 《别》样的艺术国标舞 第二节 中国音乐剧的《梦想》成真 第三节 校园舞蹈中扭起的《新韵秧歌》 结语 一、舞剧的大制作能否获得观众的认同与市场回报 二、敢问新世纪中国舞蹈的“精神家园”路在何方 参考书目 原版后记 新版后记
《新世纪中国舞蹈文化的流变(修订版)》荣获上海市图书一等奖,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成果二等奖,北京市教育委员会科技创新平台项目,北京舞蹈学院科研成果拓展资助项目。《新世纪中国舞蹈文化的流变(修订版)》由金浩编著,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
编辑推荐 《新世纪中国舞蹈文化的流变(修订版)》关注的是曾经作为小众艺术的舞蹈艺术。通过对新世纪以来重要舞蹈作品的评述探讨,探究其各个舞种在新世纪如何完成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应对新的艺术市场、新的艺术发展机遇等问题。 作者简介 金浩(笔名:古风),北京舞蹈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部党总支书记兼副主任、中国古典舞系专业理论教研室主任,中国舞蹈家协会会员,北京舞蹈家协会会员,中国少数民族舞蹈学会会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美育专业委员会会员,北京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主要学术著作有:《新世纪中国舞蹈文化的流变》(专著·获上海市图书一等奖、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成果二等奖)、《新世纪中国古典舞发展十年观》(专著)、《中国古典舞身韵教学法》(合著—获北京市高教精品教材项目奖)、《中国古典舞简明教程》(主编)、《中国古典舞基础训练》(主编)、《舞蹈表演专业教学法》(执行主编)、《中国民族民间舞作品赏析》(副主编)、《舞蹈鉴赏》(副主编)、《桃李舞春秋》(副主编)、《中国古典舞剑舞教程》(编委)。曾获首届中国舞蹈“荷花奖”理论评论二等奖;中国青少年艺术大赛第七届“桃李杯”舞蹈比赛“园丁奖”;文华艺术院校奖第八 届“桃李杯”舞2舀比赛“学术论文一等奖”;文华艺术院校奖第九届“桃李杯”舞蹈比赛“学术论文二等奖”;中国文联第八届文艺评论二等奖;北京市文联第五届、第六届文艺评论二等奖;北京舞蹈学院2008—2009学院奖“学术论文一等奖”。作为《中国古典舞表演教学研究》完之一,此课题获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撰写北京舞蹈学院校庆50周年专场晚会《如此多娇》文字台本。本人在国家大剧院、国子监国学大讲堂、超星名师讲坛及多所大学开设艺术讲座,担任北京理工大学、北京化工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中央财经大学等高校的艺术特长生评委。多次出访美国、英国、法国、西班牙、韩国进行艺术交流。
巨牛图书专营店——专业正版音乐书服务商!
巨牛图书专营店——专业正版音乐书服务商!
我必须承认,我对古代舞蹈的文献考据部分尤为关注,因为这往往是学术研究中最容易出现“想当然”的地方。令人欣慰的是,这本书在处理这些早期资料时表现出了极高的专业素养。它不满足于简单的引用《周礼》或《史记》,而是穿插了大量考古发现和敦煌壁画的图像证据来佐证或反驳某些传统观点。例如,书中对“傩戏”和早期祭祀性舞蹈的源流探讨,就充分结合了人类学和社会学的最新研究成果,提供了非常多元和审慎的解释视角。这种跨学科的视野极大地拓宽了传统舞蹈史的研究边界,使得我们对早期中国舞蹈的想象不再局限于宫廷的煌煌大殿,而是深入到了乡村的田间地头,看到了它与民众日常生活更紧密的联系。这种扎根于实证的学术态度,是衡量一本优秀教材的重要标准。
评分这本新近翻阅的舞蹈史著作,着实让人眼前一亮,它不仅仅是一本规整的教材,更像是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作者在梳理中国舞蹈文化脉络时,那种对历史细节的精准把握和对时代变迁的深刻洞察力,让人印象深刻。尤其是在论述不同历史时期舞蹈风格如何受到社会思潮、政治气候乃至民间审美趣味的复杂影响时,论述得鞭辟入里。我特别欣赏它在引入跨学科视角方面的努力,比如将舞蹈艺术与服饰变迁、音乐演进进行对比分析,使得原本可能显得枯燥的理论陈述变得生动立体起来。阅读过程中,我数次停下来,沉浸在那些对古代宫廷乐舞场景的细腻描摹之中,仿佛能闻到空气中弥漫的香料气息和听到丝竹之声。书中的图版选择也颇为用心,那些罕见的文物拓片和历史照片,为理解舞蹈动作的形态提供了宝贵的视觉依据。总的来说,它为我打开了一扇深入理解中国古典美学体系的大门,其广度和深度,远超预期。
评分我最近在研究当代舞台艺术的本土化表达,因此翻阅了不少相关书籍,而这本教材在探讨近现代舞蹈观念转型时,展现出一种极其批判性的眼光。它没有将近代的舞蹈变革简单归结为“西学东渐”的单向输入,而是深入剖析了中国本土舞者在吸收外来技法后,如何进行“再创造”和“再诠释”的过程。书中对于20世纪中叶民族舞剧创作中,如何平衡写实主义与浪漫主义手法的争论,有着非常精彩的论述。作者对几位关键舞蹈家的艺术实践进行了深入的个案分析,这些分析不仅翔实可靠,更重要的是,它们揭示了艺术家在特定历史语境下所面临的艰难抉择和艺术担当。读完这部分,我对“中国风格”舞蹈的内在张力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它绝非一成不变的符号堆砌,而是一个充满活力和内在矛盾的动态生成过程。这种对复杂性的尊重和细致的梳理,是许多同类著作所欠缺的。
评分从排版和装帧的角度来看,这本书也体现了一种对读者的尊重。纸张的质地厚实,墨迹清晰,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不容易疲劳。虽然教材难免厚重,但合理的章节划分和目录索引设计,使得查找特定内容时非常便捷高效。更重要的是,它在知识体系的更新上做得非常及时。我留意到其中关于近年来新兴的“城市空间舞蹈项目”和“数字媒体在舞蹈创作中的应用”的部分,这些内容显示出编著者对当代艺术前沿动态的持续关注,确保了教材内容的生命力和前瞻性。这不仅仅是对“过去”的梳理,更是对“现在”的有效介入和对“未来”的积极展望。总体而言,它是一部兼具学术深度、教学实用性和时代敏感性的杰出著作,真正做到了“承古启今”。
评分对于初学者而言,这本教材的结构清晰度绝对是其一大亮点。知识的递进安排非常符合学习规律,从基础的动作语汇到复杂的理论构建,过渡得自然流畅,没有突兀的断层感。我特别喜欢它在每章末尾设置的“拓展阅读”和“思考题”,这些设计无疑鼓励读者从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探索者。更不用说那些详尽的术语解释部分,它们严谨而准确,避免了许多舞蹈理论书籍中常见的晦涩难懂。尽管内容涉及大量学术概念,但作者的语言风格始终保持着一种亲切而有力的引导性,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在旁边细心讲解,而非冷冰冰的文本堆砌。这使得即便是对舞蹈理论接触不多的读者,也能循着清晰的路径,逐步建立起对中国舞蹈文化体系的完整认知框架。这种对教学效果的深度考量,让它在同类教材中脱颖而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