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一寸光阴-武汉音乐学院作曲系在2005-2010-(上.下册)
:198元
作者:钱仁平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11-01
ISBN:9787549543946
字数:
页码:856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推出《作曲简报》明确工作思路
加强教研室建设促进教学创作科研与艺术实践
我院“中国现代音乐研究中心”成立
“作曲系教师论坛”开讲
作曲系三篇学士学位论文获省级表彰
我系教师应邀出席庆祝罗忠先生八十华诞作品音乐会与学术研讨会
作曲系成功举办“本科学生艺术歌曲作品音乐会”
构建五大平台促进学科建设
我系2004年度部分科研创作成果获得科研处性奖金
点评获选作品促进音乐创作——“作曲系教师论坛”第二期成功举办
我系教师应邀赴苏州大学举办学术讲座
与谢功成教授座谈学科建设“作曲系教师论坛”举办“特别号”
严格评审热情指点作曲系举行2005届本科生毕业论文宣讲答辩会
作曲系教师与法国波尔多国立音乐学院作曲家交流
作曲系2005届硕士研究生李鹏云、葛佳嘉举办毕业作品音乐会
作曲系2005届本科毕业生举办作品音乐会
音乐教育学院2005届视唱练耳主修学生毕业汇报音乐会举办
罗忠教授来我院讲学
大规模严要求重基础激创造作曲系举行20042005学年度专业观摩会
作曲系2005届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工作结束
大师与新秀的对话——罗忠先生点评作曲学生习作
“作曲之声”No.2:“作曲系师生双钢琴作品音乐会”暨首届指挥艺术指导专业本科生毕业音乐会成功举办
刘永平副院长率队出席陈铭志先生八十华诞庆祝活动及复调教学会议筹备会
我系荣获“大学生艺术节”组织奖与艺术管理论文一等奖
“作曲系教研室研讨会”No.1:“基本乐科学科建设与管理创新研讨会”隆重举行
我系2005届三名毕业生荣获院级学士学位论文奖
作曲系调整教研室设置
作曲系党总支开展保持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
学院任命作曲系新一届教研室主任
作曲系教师论坛新学期高论连连郑英烈教授讲音级集合基本原理
我系在湖北省第五届音乐、舞蹈、曲艺新人新作大赛中获奖
“作曲系教师论坛”No.5:从调性到无调性——勋伯格的集合意识和集合思维
谢功成教授殷切寄语作曲系
第五届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奖揭晓彭志敏教授榜上有名
作曲系师生出席“2005北京电子音乐节”
彭志敏副院长率我院代表队出席曲式与作品分析理论及教学会议
作曲系党总支加强思想政治工作
作曲系开展“教学质量调研月”活动
作曲系近期获奖情况通报
作曲系完成新一届学生会改选工作
我院研究生符方泽获“金钟奖”作品奖铜奖
作曲系在“新世纪”杯中国艺术歌曲创作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
赵德义教授致届中国现代音乐创作研究年会的贺信
彭志敏、刘正维、刘健获第七届“区永熙音乐教育奖”
“届中国现代音乐创作研究年会”隆重开幕
彭志敏在“届中国现代音乐创作研究年会”开幕式上的致辞
作曲界前辈罗忠先生、朱践耳先生致贺辞
张一致“届中国现代音乐创作研究年会”的贺电
“届中国现代音乐创作研究年会”论文宣讲场简况
“届中国现代音乐创作研究年会”论文宣讲第二场简况
“作曲之声”No.4:作曲系本科学生室内乐作品音乐会
武汉音乐学院作曲系教师新作品音乐会曲目单
武汉音乐学院作曲系本科学生室内乐作品音乐会曲目单——“届中国现代音乐创作研究年会”图片花絮
谱写中西合璧之音奏响复合风格之曲——记郭文景、徐孟东主讲的“新世纪音乐论坛”第四期、第五期
“届中国现代音乐创作研究年会”专家论坛举办
我系教师在湖北省第四届文艺论文评奖活动中获优异成绩
录音艺术教研室为高校音乐类计算机课程建设研讨会
举办计算机音乐作品欣赏会
“第二届中国风格钢琴(联弹)作品比赛”决赛音乐会举行
春华秋实又一年——武汉音乐学院作曲系2005年度工作总结
武汉音乐学院作曲系2005年度教师学科建设情况统计一览表
附录
武汉音乐学院作曲系简介
一寸光阴虽短,寸寸光阴则长:一人贡献虽微,人人贡献则巨!点滴的成长累积成令人注目的成绩,武汉音乐学院作曲系2005—2010年间的发展恰是这句话的注脚。
《一寸光阴:武汉音乐学院作曲系在2005-2010(套装上下册)》展现了作曲系在党政工作、教书育人、音乐创作、理论研究、学术活动等方面的发展详情,资料丰富,体量巨大,较好地展现了这个时期武汉音乐学院作曲系的全貌。
2013年正值武汉音乐学院六十周年校庆,也是作曲系建系六十周年,《一寸光阴:武汉音乐学院作曲系在2005-2010(套装上下册)》是作曲系师生献给母校的一份厚礼。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那种质感,摸上去就有一种沉甸甸的、扎实的学术气息扑面而来。封面色彩的运用非常内敛,但又不失品味,那种深邃的蓝色调仿佛在诉说着音乐理论的严谨与广阔,而书名“一寸光阴”的字体选择更是巧妙,既有古典的韵味,又不失现代的清晰。翻开内页,纸张的选择也看得出出版方是用心的,印刷的清晰度极高,即便是那些复杂的五线谱和数学公式,也丝毫没有模糊不清的状况,这对于长时间阅读和学习的学生来说,无疑是一个极大的福音。尤其值得称赞的是,排版布局极为合理,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层次感通过适当的留白和不同的字体字号被清晰地划分出来,这大大减轻了阅读的疲劳感,让复杂的理论知识更容易被大脑吸收。装订方式也十分牢固,即便是频繁翻阅,也不担心出现散页的情况,看得出这是一本可以陪伴度过数年学习时光的良师益友。整体而言,这本书从视觉到触觉的体验,都完美地契合了其作为高等音乐院校专业教材的身份定位,是那种让人愿意捧在手里,细细品味的学习工具。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风格简直就是一股清流,它完全摒弃了学术著作常见的那种晦涩难懂、故作高深的文风。作者的笔触极为精炼和精准,每一个句子都仿佛经过了千锤百炼,信息密度极高,但读起来却异常流畅。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解释那些极其复杂的音乐结构关系时,所采用的比喻和类推手法,它们生动形象,直击要害。比如,在描述对位法的张力与释放时,作者竟然用到了建筑学中“承重结构”与“装饰线条”的对比,一下子就把抽象的听觉关系具象化了。这种“以浅显喻深奥”的能力,正是区分优秀教材与平庸教材的关键所在。更难能可贵的是,虽然语言平实,但其学术的严谨性丝毫不打折扣,每一个专业术语的使用都无可指摘,注释详尽而准确,保证了理论的准确性,同时又保持了阅读的愉悦感,做到了知识的专业性和可读性的完美平衡。
评分这本书的章节编排逻辑,可以说是一位极其有经验的音乐教育者精心设计的产物,它仿佛为我们这些初入专业殿堂的学生铺设了一条平坦而又富有挑战性的攀登之路。它并没有一开始就抛出那些令人望而生畏的复杂概念,而是遵循着循序渐进的原则,从最基础的和声学原理,稳扎稳打地引入到对复调写作的初步认识。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作者在讲解一些抽象的理论时,常常会穿插一些非常贴近实际的音乐片段示例,这些例子并非仅仅是枯燥的音符组合,而是选自那些真正具有代表性的古典或近现代作品,这使得理论不再是悬浮在空中的概念,而是立刻与我们熟悉的旋律声部联系了起来。对于我们这些习惯于“听觉学习”的音乐学生来说,这种结合是至关重要的。此外,每一单元后的练习题设置也显得极为考究,它们的设计并非为了刁难人,而是旨在巩固前文的核心要点,并且难度梯度设置得非常科学,保证了学习的连贯性和成就感,让人一步一个脚印,踏实前行。
评分在学习的过程中,我发现这本书最独特且最能体现“武汉音乐学院”教学特色的地方,在于它对于地域性音乐文化元素的巧妙融合与探讨。虽然是基础理论教程,但其中关于某些特定调式、特定织体处理的讨论,明显带有某种地域音乐色彩的影子,这使得学习内容变得更加鲜活和具有生命力,而不是仅仅照搬某些西方传统教材的框架。这种“根植本土”的视角,对于培养我们自身的民族音乐素养和创新能力有着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举例来说,在讲解某一特定和弦解决方式时,作者旁征博引了数个民族乐器或地方戏曲中的听觉习惯,这种跨学科、跨文化的对比分析,极大地拓宽了我的音乐思维边界。它不只是在教我们“怎么写”,更是在引导我们思考“为什么这样写更有效、更有韵味”。这种深层次的思辨性训练,是任何只停留在机械记忆和模仿的教程所无法比拟的,它真正地在培养我们作为未来作曲家的独立见解和批判性吸收能力。
评分关于配套资源的支持度,这本书的表现可以说是超出了预期,特别是对于“上下册”这种跨越五年周期的教材而言,同步性和系统性的维护显得尤为重要。我留意到,在每一个重要的知识点讲解结束之后,通常都会有一个明确的“延伸阅读与实践建议”栏目。这些建议绝非泛泛而谈,而是直接指向了特定的音乐文献、特定的练习曲目,甚至是特定的演奏版本,极大地拓宽了我们课后自我钻研的路径。更贴心的是,对于涉及到的某些复杂乐理计算或配器法示例,书内明确指引了可以参考的音频或互动资源链接(尽管这些链接我需要自己去探索如何激活),这显示出编者在编撰之初,就将这本书定位为一个多媒体学习生态中的核心部分,而非孤立的文本。这种前瞻性的设计,使得这套教程不仅仅是一本“静态的知识库”,而更像是一个“活的、可交互的”学习系统,对于需要跨越时间维度进行系统学习的学生来说,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和长久的服务价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