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工程: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美术思潮

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工程: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美术思潮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国文联理论研究室,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著
图书标签:
  • 美术史
  • 美术理论
  • 改革开放
  • 中国美术
  • 文艺评论
  • 思潮
  • 文化研究
  • 艺术史
  • 当代艺术
  • 中国文联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巧艺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文联出版社
ISBN:9787505993303
商品编码:29906479489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5-01-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工程: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美术思潮

:35.00元

作者:中国文联理论研究室,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出版社:中国文联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1-01

ISBN:9787505993303

字数:

页码:87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工程: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美术思潮》是一部关于改革开放以来美术思潮的研究报告。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美术进入一个特殊的历史发展时期。这一时期,以解放思想为先导,以改革开放为核心,拨乱反正,大力发展生产力,中国经济自此突飞猛进,而中国文化及其艺术,也随着思想解放的浪潮,呈现一派活跃繁荣的创作景象。《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工程: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美术思潮》对这个课题进行探寻和思考,把握中国的美术形成具有自身特点的内在文化脉络。

目录


导言
上篇 重建现代性
一、对现实主义的再认识
1.“真实”与“典型”
2.重返历史
3.重提写实
二、对形式问题的再讨论
1.个性化与形式美
2.自我表现与本体语言
3.笔墨论争
4.非主题性创作

下篇 重建“宏大叙事”
一、个体性、形式意味及边缘叙事
二、近三十年创作中的转型案例
1.罗中立:1980年-2006年
2.韦尔申:1984年-1994年
3.吴山明:1987年-1995年
4.周京新:1984年-1999年
结语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艺术的灯火与时代的脉搏:二十世纪中国绘画的流变与探索 本书聚焦于中国二十世纪的绘画发展,旨在梳理和剖析自清末民初至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传统绘画在面对西方文化冲击、社会剧烈变革背景下所经历的深刻转型、内在张力与不懈探索。 本书将重点考察这一历史阶段中,不同画派、重要艺术家群体在保持民族文化主体性的同时,如何吸收外来艺术观念,并最终塑造出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绘画新风貌。 第一部分:世纪之交的文化交锋与“中西互鉴”的萌芽(约1900-1927) 本部分将首先回顾清末社会动荡对传统文人画体系造成的冲击。在“救亡图存”的时代洪流中,美术教育被提上日程,传统“四王”体系的僵化和“四僧”遗风的式微成为普遍共识。我们将深入探讨以康有为的《广艺舟双楫》为代表,对碑学兴起及其与绘画理论的关联进行审视,以及吴昌硕作为承上启下的关键人物,如何熔铸金石入画,为中国画的“现代化”奠定了坚实的笔墨基础。 重点章节将探讨留日学生群体,如李叔同(弘一法师)和蔡元培等人,如何将西方写实主义的造型观念和素描体系引入国内。分析早期美术学校的建立,如上海美术专门学校、北京国立美术学校,它们在课程设置上如何平衡中西绘画的教学比例,以及这种平衡如何引发了关于“中国画应如何革新”的早期论争。此阶段的革新,更多体现为“西学为用”的尝试,即运用西方的科学透视、光影概念来改良传统笔墨的体积感和空间处理,但尚未形成统一的理论纲领。 第二部分:传统坚守与现代转型——两大阵营的形成与张力(约1927-1949) 国共两党鼎革前后,中国社会进入了相对稳定的发展期,美术领域的分化也日益明显,主要表现为两大理论和实践路径的并行与碰撞: 一、 坚守文脉的“国画复兴”论: 本章将详细分析中国画学研究会的理念与实践,探讨他们如何试图在古法中寻找支撑现代创作的根基。重点考察齐白石、黄宾虹等大师的艺术成熟期。对于黄宾虹而言,我们将剖析其“黑密厚重”的“虹庐画法”,阐释其如何通过对古人(尤其是元代画家)用墨用皴法的深入挖掘,实现了对传统笔墨的“内在革命”,而非单纯的“形式模仿”。齐白石则代表了民间趣味与文人精神的完美结合,分析他如何以大写意手法,将日常物象提炼为具有强烈个体精神的符号。 二、 吸收西法、探求“时代精神”的“新国画”运动: 这一部分是本书的核心之一。我们将聚焦于林风眠、徐悲鸿以及“新艺术运动”的代表人物。 徐悲鸿的“素描为基础”理论,不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借鉴,而上升为重塑中国画“骨法用笔”的哲学高度。分析他如何将法国学院派的严谨造型能力,融入到对中国古代鞍马、人物题材的表现中,试图构建一种能够反映现代精神的“写实主义国画”。 林风眠及其在杭州艺专的探索,则代表了更为内敛、更偏向于“形式构成”的现代主义路径。我们将探讨他如何借鉴西方印象派和后印象派的色彩理论,以及东方民间艺术的平面化处理,创造出具有“中西融合”美感的静物和风景画。这种融合更强调意境的重构而非写实的记录。 此外,还将探讨潘天寿在“以骨胜、以黑取胜”的探索,他如何在大写意和西方几何结构之间找到一种充满张力的平衡,用现代的视觉语言重新诠释了中国画的“线”的力度。 第三部分:题材与语境的扩展——从士人情怀到大众视野(约1910-1949) 绘画题材的扩展是这一时期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本书将探讨: 1. 人物画的复苏: 传统上被轻视的人物画在现代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地位。分析以蒋兆和为代表的画家如何借鉴西方人物画的解剖学和情感表达方式,试图创作出能够承载民族苦难与希望的现代英雄形象。 2. 山水画的“在场性”: 考察画家们如何走出书斋,走出“卧游”的传统,开始描绘新的景观——都市景象、工业文明的痕迹,以及中国西南、西北的壮阔地理,使山水画从单纯的抒情寄托,走向了对“祖国大地”的写实关怀。 3. 民间艺术的影响: 介绍如常玉(旅法画家)等如何在异域对中国民间木刻、剪纸的平面装饰性进行重新发现,并将其融入到对中国题材的现代诠释中。 结语:未竟的融合与时代的转折 本书最后将总结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绘画的成果:它成功地在形式、技法、理论上完成了对传统绘画的批判性继承,并为中国画找到了在现代世界立足的可能途径。然而,这种融合充满了张力,尚未形成完全统一的“现代中国画”范式,便被1949年后新的政治与艺术思潮所接续和重塑。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清晰的脉络,理解中国绘画在关键历史节点上所经历的痛苦、挣扎与辉煌的创造过程。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光是书名就让我肃然起敬——《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工程: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美术思潮》。光是“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工程”这几个字,就透着一股官方的、系统性的研究味道,仿佛一卷厚重的史书,承载着国家对艺术发展的梳理和总结。而“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美术思潮”,这本身就是一个极其宏大且充满活力的主题。改革开放,那是一段波澜壮阔的岁月,社会各个层面都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艺术自然也不能置身事外。我脑海中瞬间浮现出那个年代各种风格的画作,从写实到抽象,从批判现实到浪漫主义,百花齐放,甚至有些时候,思想的碰撞比笔触的挥洒更令人心潮澎湃。这本书,我猜想,一定是对这段时期内,画家们的思考、批评家们的论述、以及各种艺术流派的兴衰,进行了一次深入且全面的挖掘。它不只是简单地罗列作品,更重要的是梳理那些隐藏在作品背后的思想根源,探究它们是如何孕育、发展,又如何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艺术家。我会很期待它能够像一条清晰的脉络,将零散的美术现象串联起来,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那个时代美术发展的逻辑和轨迹。

评分

拿到这本《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工程: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美术思潮》,我第一眼就被它严谨的标题所吸引,立刻联想到它应该是一部非常权威、系统的学术著作。我一直对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美术史充满好奇,因为那段时期是中国社会转型最剧烈的时期,艺术作为社会的一面镜子,必然也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与探索。我特别想知道,在那个思想逐渐解放的年代,艺术家们是如何打破旧有束缚,大胆尝试新的表现形式和艺术观念的?那些曾经被压抑的、被边缘化的艺术声音,是如何在这个时期重新焕发生机的?这本书,我想它不仅仅是关于画笔和色彩的记录,更是一部关于思想的史诗。它会像一本侦探小说,带领我一层层剥开那些艺术现象背后的社会、文化和政治语境,去理解为什么某些思潮会在那个特定时期出现,又为什么它们会以某种方式发展。我希望它能提供详实的史料和深刻的分析,让我能够更清晰地认识到,改革开放的浪潮是如何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美术的走向,塑造了我们今天所看到的艺术面貌。

评分

读到《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工程: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美术思潮》这个书名,我立刻感受到了一种学术的厚重感和历史的使命感。改革开放,对于中国来说,不仅仅是经济的腾飞,更是思想观念的巨大解放,而美术作为一种直观的艺术形式,其变革往往是最能引起社会共鸣的。我一直在思考,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中国的美术家们是如何在全球化的浪潮中,既保持本土特色,又吸收外来养分的?他们是如何在各种思潮的冲击和融合中,探索出新的艺术语言和表达方式的?这本书,我想它一定是对这段时期内,中国美术界思想脉络的一次全面梳理和深入解读。我非常好奇,书中会如何分析那些曾经轰动一时的艺术事件,那些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艺术展览,以及那些引领潮流的艺术流派。它会不会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导游,带领我穿越时空,去亲身体验那个充满探索、实验和变革的艺术时代,让我能够更深刻地理解改革开放对中国美术发展所带来的深远影响。

评分

《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工程: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美术思潮》这个书名,让我眼前一亮,充满了研究的深度和历史的价值。改革开放,对于中国艺术界而言,无疑是一场思想的洗礼和创作的解放。我一直对那个时期美术的发展轨迹充满好奇,特别是各种思潮的涌现和演变,它们是如何在社会巨变的背景下孕育而生,又是如何影响了无数艺术家的创作理念。这本书,我设想它应该是一本严谨的学术著作,会对那个时期出现的各种美术思潮进行系统性的梳理和分析。它是否会深入探讨,在对外开放的窗口下,西方各种艺术理念是如何被引入中国,并与中国传统的艺术观念发生碰撞,最终催生出新的艺术形式?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对那些具有代表性的艺术流派和艺术家的思想进行深入的剖析,揭示他们创作背后的理论依据和哲学思考。它或许会像一个大型的艺术沙盘,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美术发展的图景,细致地呈现在我眼前,让我能够更清晰地认识到,那个时代的美术思潮是如何推动中国艺术走向多元化和国际化的。

评分

对于《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工程: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美术思潮》这本书,我的期待值相当高。我一直认为,艺术的进步离不开思想的解放和理论的支撑,而改革开放无疑为中国的艺术创作注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也催生了各种各样的新思潮。这本书,我想它应该是一份珍贵的文献,记录下了那个时代艺术界思想碰撞的火花。我特别想了解,在经历了一段相对沉寂的时期后,艺术家们是如何重新审视自己与世界的关系?他们是如何在学习西方艺术的同时,又努力寻找中国自身的文化根基?那些关于“写实主义”的争论,关于“抽象艺术”的引入,关于“后现代主义”的探讨,书中是否都有深入的阐述?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个宏观的视角,将这些分散的艺术现象和思潮有机地联系起来,让我看到它们之间的演变和相互影响。我甚至可以想象,书中可能会引用大量当年艺术家的访谈、评论家的文章,甚至是当时的学术会议记录,这一定会让内容更加生动和真实,仿佛我置身于那个风起云涌的艺术年代。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