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百变

上海百变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上海
  • 城市漫游
  • 文化
  • 旅行
  • 生活方式
  • 建筑
  • 历史
  • 美食
  • 摄影
  • 现代都市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巧艺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ISBN:9787532291380
商品编码:29906585158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4-08-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上海百变

:78.00元

作者:汤康伟;浮图工作室 摄影

出版社: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8-01

ISBN:9787532291380

字数:

页码:223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十九世纪末、二卡世纪早中期和当今摄影家对上海城市建筑的时空对话,城市特色建筑连同周遭语境所形成的城市文化环境和历史背景,一种世界主义风格。

内容提要


上海固然很少秦砖汉瓦的古建筑,但是历经100多年形成的近代都市氛围,却于全围其他城市。读者可以从《上海百变》中鉴赏到半个多世纪前和当今两代摄影家对同一座城市建筑的隔时空对话,这些建筑连同周遭语境所形成的城市文化环境和历史背景,充满了世界主义风格。百变城市遭遇瞬间定格的摄影镜头,可谓动静相宜。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城市,那个城市就是自己的灵魂。生活在上海这座向世界开放了160多年的城市里的人们历经时世变迁,中国人、西方人、本地人、外地人,在这100多年的交往中,已逐渐边缘不清,混为一种新型的城市市民——上海人,阿拉上海人正可通过《上海百变》来解读自己心灵中的这座城市。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外滩全景,1925年
外滩全景,2014年
从浦西看浦东,1880年代
从浦西看浦东,2014年

前言
老城厢故事
豫园湖心亭九曲桥,1859年
豫园湖心亭九曲桥,2010年
老城隍庙,1860年代
老城隍庙,2005年
文庙魁星阁,1860年代
文庙魁星阁,2011年
文庙,1860年代
文庙,2010年
小东门,1860年代
东门广场,2010年
大境关帝庙,1860年代
大境阁,2010年
新北门,1900年代
丽水路北端,2011年
小南门救火会钟楼,1930年代
中华路小南门,2011年
中华路邮电局,1920年代
中华路邮电局,2011年
老西门红房子妇科医院,1884年
老西门红房子妇科医院,2011年
外滩苏州河溯源
苏州河、黄浦江交界处,1930年代
苏州河、黄浦江交界处,2013年
百老汇大厦远眺外滩,1940年代
上海大厦远眺外滩,2011年
外白渡桥苏州河口,1920年代
外白渡桥苏州河口,2011年
外滩,1930年代
第三次改造后的外滩,2014年
外滩十六铺码头,1930年代
改造后的十六铺码头,2011年
华懋饭店,1930年代
和平饭店,2011年
汇丰银行大楼与海关大楼,1930年代
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和上海海关,2011年
理查饭店,1930年代
浦江饭店,位于黄浦路15号,2011年
外滩公园,1940年代
黄浦公园,2011年
亚细亚大楼,1920年代
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2011年
外滩爱多亚路口,1920年代
外滩延安东路口,2011年
外滩爱多亚路口,1920年代
外滩延安东路口,2014年
洋泾浜,1900年代
延安东路越江隧道口,2011年
浦东远眺外滩,1920年代
浦东远眺外滩,2011年
苏州河下游鸟瞰,1934年
苏州河下游乌瞰,2011年
苏州河外白渡桥鸟瞰,1920年代
苏州河外白渡桥鸟瞰,2011年
苏州河一景,1930年代
苏州河口外滩源,2011年
苏州河江西路桥,1930年代
苏州河江西路段,2011年
从上海邮政总局大楼西面远眺黄浦江,1930年代
从上海邮政总局大楼西面远眺黄浦江.2011年
理查饭店和外白渡桥,1920年代
浦江饭店和俄罗斯领事馆,2011年
乍浦路桥和光陆大楼,1930年代
乍浦路桥和光陆大楼,2011年
百老汇大厦,1934年建成
上海大厦,2011年
南苏州路,1920年代
南苏州路,2011年
英国总领事馆,1873年建成
中山中一路33号,2011年
百老汇大厦和外白渡桥,1930年代
上海大厦和外白渡桥,2013年
北外滩虹口码头,1910年代
北外滩国际邮轮码头,2014年
信号台和十六铺码头,1920年代
信号台和浦江游船码头,2014年

问史南京路
汇中饭店,1908年建成
和平饭店南楼,2009年
南京路,1920年代
南路,2011年
圣三一教堂,1893年建成
圣三一教堂,2011年
南路福建路口,1920年代
南路福建路口,2011年
南路四大公司,1930年代
南路世纪广场,2010年
先施公司和永安公司,1920年代
上海时装公司和永安百货公司,2010年
先施公司,1930年代
上海时装公司,2010年
南路鸟瞰,1920年代
南路鸟瞰,2010年
南京路鸟瞰,1930年代
南京路鸟瞰,2011年
南路永安新厦,1930年代
南路,2010年
南京大戏院,1930年建成
上海音乐厅,2011年
永安公司,1918年建成
永安百货公司,2011年
大新公司,1936年建成
上海百货商店,2010年
南路口西藏路口,1930年代
南路口西藏路口,2010年
上海大马路,1920年代
南京路步行街,2010年
南路荣昌祥西服号等商铺,1920年代
南路第百货商店,2011年
南京路新世界游乐场,1930年代
新世界商城,2010年
跑马厅鸟瞰,1930年代
……
东方巴黎:霞飞路徐家汇八仙桥
北四川路虹口与江湾


尘封的航线:一艘失落商船的百年回响 作者:陈默 出版社:远方文丛 页码:588 装帧:精装,附赠手绘航海图复刻版 --- 内容简介: 《尘封的航线》并非讲述都市变迁或现代生活的繁复更迭,它是一部沉浸式的历史航行记录,聚焦于二十世纪初,一艘名为“海燕号”的中国商船在南洋航线上的神秘失踪,以及由此牵扯出的几个家族跨越百年的命运纠葛。 本书以严谨的考据和细腻的笔触,重构了那段被历史尘埃掩埋的航海岁月。故事始于一九二一年,上海的黄浦江畔,那时的上海,是东西方文化激烈碰撞的前沿,是冒险家和投机者的天堂。船主林道成,一个从宁波府学堂走出的年轻商人,雄心勃勃,决心用“海燕号”打开一条属于中国人的、不受列强完全控制的东南亚贸易通道。 第一部分:启航前的波涛 作者深入挖掘了林道成家族的档案,展现了晚清至民国初期,中国民族资本家在夹缝中求生存的艰辛。林道成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海商,他接受过新式教育,精通法文,渴望将上海的丝绸、茶叶运往新加坡、槟城,再带回南洋的锡矿和香料。 书中细致描绘了“海燕号”的建造过程,从船体设计、船员招募到货物装载,每一个环节都透露出那个时代中国工匠的智慧与不易。我们看到了林道成与他的商业伙伴——一个来自香港的英国船务代理人——之间微妙的权力博弈。同时,书中也刻画了船上形形色色的乘客:背负着家族期望的留学生、寻求新生活的底层劳工,以及一位神秘的、只携带了一卷古老乐谱的昆曲伶人。他们的背景和动机,如同潮水下的暗礁,预示着未来的风暴。 第二部分:南洋的迷雾 “海燕号”在首次远航中表现出色,成功地在爪哇岛站稳了脚跟。然而,随着贸易量的增加,竞争也日益残酷。本书的第二部分,将场景切换至热带的港口城市。 陈默以近乎纪实的手法,还原了二十年代南洋贸易圈的生态——高耸的椰子树下,华人会馆的暗流涌动,英荷殖民政府的严格管制,以及与日本商社的激烈倾轧。书中不乏对当地风土人情的深入描写,包括马六甲的海峡风情、巴达维亚(今雅加达)的多元种族冲突,以及马来半岛的矿业纠纷。 “海燕号”的航线越来越深入禁忌的区域。一桩看似普通的货物短缺事件,演变成了一场牵涉到走私和政治间谍活动的漩涡。书中披露了一系列根据口述历史和私人信件重建的“灰色交易”,揭示了在帝国主义和民族主义的双重挤压下,个体命运的脆弱与无奈。 第三部分:消失的坐标 一九二三年秋末,满载着橡胶和锡锭的“海燕号”从新加坡返航途中,在台湾海峡附近彻底失去了音讯。官方的报告语焉不详,认定为台风所致。 然而,作者通过对战后(二战后)的民间记录、渔民的零星回忆以及档案中被涂改的批注,提出了一个颠覆性的假设:失踪并非完全是自然灾害的结果。 书中花费大量篇幅,追溯了“海燕号”最后几天可能经过的航线。作者实地探访了台湾和福建沿海的几个偏远渔村,挖掘出关于“海燕号”可能遭遇海盗、误入军事演习区,甚至涉及一场未遂的政治物资转移的民间传说。这些碎片化的信息,被作者巧妙地编织成一张巨大的网,指向一个远比单纯海难更为复杂的真相。 第四部分:回响与继承 故事并未止步于失踪。第三代和第四代后人,在现代的上海和台北,偶然发现了关于“海燕号”的线索。一名年轻的历史系学生,在整理祖父遗物时,发现了一张残缺不全的船用日志,其中记载了在最后一次无线电信号发出前,船长试图发出的最后一段加密信息。 本书的后记部分,展现了现代人如何面对历史的遗留问题。他们不仅要寻找一艘船的残骸,更是在探寻祖辈身上承载的民族尊严和商业精神。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使《尘封的航线》超越了一般的历史叙事,成为一曲关于商业理想、身份认同和历史谜团的宏大挽歌。 本书特色: 深度考据: 运用大量未公开的家族信件、海关记录和殖民地档案,还原二十年代中国航运业的真实面貌。 地理沉浸感: 精准描绘了从上海到南洋群岛的沿海地貌与港口风貌,如同读者亲历了那段艰险的航程。 悬疑架构: 以一个失踪事件为主线,层层剥开历史迷雾,引人入胜。 《尘封的航线》是一部献给所有探寻历史真相和海洋精神的读者、对那个动荡年代里中国人的商业冒险充满好奇心的读者的力作。它不仅仅记录了一艘船的命运,更记录了一个时代对“远方”的渴望与挣扎。

用户评价

评分

终于拿到心心念念的《上海百变》,翻开它,就像推开了一扇尘封已久的老上海画卷,瞬间被那熟悉的、却又带着几分陌生的气息包围。我一直对这座城市的过去有着浓厚的兴趣,总觉得它身上承载了太多故事,太多传奇。这本书恰好满足了我这份好奇心,它不像那些枯燥的历史教科书,而是用一种非常生动、鲜活的方式,一点点地剥开这座城市的层层面纱。从最初的几页开始,我就被那些细腻的笔触所吸引,作者仿佛是一位饱经风霜的老上海人,娓娓道来,将那些曾经辉煌的街区、曾经热闹的市井、曾经风光无限的人物,都一一呈现在眼前。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老建筑的描写,那些石库门、那些洋房,在文字中重新焕发了生命,仿佛我真的能听到它们在诉说着昔日的繁华与沧桑。每一次翻页,都像是进行一次时空穿梭,让人沉醉其中,久久不能自拔。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上海的书,更像是一把钥匙,打开了我心中对这座城市无尽的想象。

评分

对于一个对都市传说和隐藏故事特别着迷的人来说,《上海百变》简直就是一本宝藏。我一直觉得,任何一座伟大的城市,在其光鲜亮丽的表象之下,都一定隐藏着无数不为人知的秘密和轶事。这本书似乎也印证了我的想法,它没有拘泥于大历史的宏大叙事,而是将目光投向了那些鲜为人知,却又充满魅力的细节。读到书里关于某些老街巷背后故事的片段,我简直惊叹不已,那些看似平凡的角落,竟然藏着如此曲折离奇的往事。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巧妙,常常在看似不经意的描写中,就勾勒出一段引人入胜的传奇。我尤其印象深刻的是关于一些曾经在上海叱咤风云却又销声匿迹的人物的故事,他们的人生轨迹,他们的恩怨情仇,都像是一部部精彩的电影在我脑海中上演。这本书让我对上海这座城市的理解,又上升到了一个全新的维度,原来我们每天走过的街道,都承载着如此厚重的故事。

评分

每次翻开《上海百变》,都像是在探访一位老朋友。我并非上海本地人,但这座城市独特的魅力一直吸引着我,让我想要去了解它、认识它。这本书就像是那位无私的朋友,慷慨地向我展示了她最真实、最动人的一面。我尤其喜欢书中对那些普通人的生活细节的描绘,那些市井烟火气,那些街头巷尾的笑语,都让我感受到了上海这座城市的人情味。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亲切,仿佛就在我耳边低语,讲述着一个个关于上海的故事。我常常会在阅读的时候,不自觉地联想到自己对这座城市的想象,那些书中描绘的场景,在我的脑海中一一浮现,甚至比我亲身经历的还要真切。这本书让我更加热爱上海,也更加理解了这座城市之所以能吸引如此多人的原因。

评分

我是一个非常喜欢“猎奇”的人,尤其对那些充满年代感的、带有神秘色彩的事物情有独钟。《上海百变》这本书,简直是为我量身定做的。它没有那种一本正经的学术腔调,反而充满了故事感和戏剧性,让人读起来欲罢不能。我最喜欢的部分是书中关于一些“老上海的传说”和“不为人知的秘密”的描写,这些内容往往带着一种神秘的色彩,让人浮想联翩。读到那些关于隐藏在繁华背后的故事,关于那些曾经影响过这座城市走向的幕后人物,我简直感到自己仿佛置身于一个巨大的迷宫之中,每一次阅读都像是解开了一个新的谜团。作者的文笔非常老练,善于营造气氛,总能在不经意间勾起读者的好奇心。这本书让我对上海这座城市的认识,不再是简单的符号和地标,而是充满了鲜活的生命力和无限的可能性。

评分

作为一名对城市发展变迁有浓厚兴趣的研究者,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深入浅出、又兼具学术性和可读性的关于上海的书籍。《上海百变》在我看来,恰恰达到了这个平衡点。它没有用过于生硬的理论来阐述,而是通过一个个具体生动的案例,将上海这座城市的演变过程展现得淋漓尽致。从最初的港口小镇,到如今的国际大都市,每一个阶段的蜕变,书中都有细致的描绘。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描述不同时期上海的社会风貌、经济格局以及文化特色时的准确性和深度。例如,关于不同时期上海的商业发展、市民生活的变迁,以及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融合的过程,书中都有令人耳目一新的论述。这本书的参考价值非常高,它为我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视角来理解上海这座城市的复杂性和独特性。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