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资源形态的心理学:心理资源的基本性质与核心内涵 | 作者 | 葛鲁嘉 | 
| 定价 | 63.00元 | 出版社 | 上海教育出版社 | 
| ISBN | 9787544467308 | 出版日期 | 2016-10-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胶订 | 
| 开本 | 16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本书是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心理学系葛鲁嘉教授撰写的一部系统阐述心理学作为资源的性质与内涵的理论著作。全书由十章构成,具体为“心理学的资源”“后现代的资源”“形态化的资源”“本土化的资源”“全球化的资源”“文化学的资源”“原创性的资源”“学科性的资源”“多元化的资源”和“心性论的资源”。本著作是“心理学形态研究系列”之一,该系列是作者二十年来系统研究和探索中国本土心理学的理论成果,具有系统性、原创性和学术性等特点。 | 
| 作者简介 | |
| 葛鲁嘉,1956年生,哲学博士,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心理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在本土心理学、理论心理学和文化心理学等领域具有独特的学术建树和重要的学术影响。主持教育部、吉林省、吉林大学等各类机构的科研项目10余项,出版著作30余部,发表论文120余篇,获得多项部省级科研奖。主要学术思想和研究构想涉及:本土心理学的研究,包括心性心理学、儒家心理学、道家心理学、佛家心理学、智慧心理学;新心性心理学研究,包括新心性心理学、心理资源论析、心理文化论要、心理生活论纲、心理环境论说、心理成长论本、心理科学论总;心理学形态的研究,包括常识形态的心理学、哲学形态的心理学、宗教形态的心理学、类同形态的心理学、科学形态的心理学、资源形态的心理学;理论心理学的研究,包括新理论心理学、心理学科学观、心理学新思潮、心理学本土化、心理学方法论、心理学价值论;心理学新探的研究,包括科学心理学、本土心理学、东方心理学、文明心理学、体证心理学;以及心理学分支的研究,包括新文化心理学、新历史心理学、新民族心理学、新社会心理学。 | 
| 目录 | |
|  章 心理学的资源 节 心理学的未来形态 第二节 心理资源的内涵 第三节 心理资源的确立 第四节 心理资源的考察 第五节 心理资源的分类 第二章 后现代的心理学资源 节 后现代主义的思潮 第二节 后现代主义的主张 第三节 后现代主义的影响 第四节 后现代主义的走势 第五节 后现代主义心理学 第六节 后现代心理学的体现 第三章 形态化的心理学资源 节 常识形态的心理学 第二节 哲学形态的心理学 第三节 宗教形态的心理学 第四节 类同形态的心理学 第五节 科学形态的心理学 第六节 资源形态的心理学 第四章 本土化的心理学资源 节 心理学本土化的兴起 第二节 心理学本土化的原则 第三节 心理学本土化的发展 第四节 心理学本土化的创新 第五节 本土心理学的资源化 第五章 全球化的心理学资源 节 心理学全球化的潮流 第二节 心理学全球化的出路 第三节 心理学全球化的影响 第四节 心理学全球化的研究 第五节 心理学全球化的资源 第六章 文化学的心理学资源 节 心理学的文化历史资源 第二节 中国本土的心理学资源 第三节 心理资源的挖掘与提取 第七章 原创性的心理学资源 节 心理学创新的资源基础 第二节 心理学创新的学术基础 第三节 心理学创新的思想氛围 第四节 心理学创新的理论资源 第五节 心理学创新的历史使命 第八章 学科性的心理学资源 节 大科学时代的新趋势 第二节 不同学科的研究取向 第三节 不同学科的基本性质 第四节 神经心理学研究进程 第五节 进化心理学研究论述 第六节 社会心理学研究取向 第七节 民族心理学研究方式 第八节 文化心理学研究定位 第九章 多元化的心理学资源 节 多元文化的潮流 第二节 多元文化的探索 第三节 多元文化的取向 第四节 多元文化的框架 第五节 多元文化心理学 第十章 心性论的心理学资源 节 中国心理学的本土化 第二节 中国本土心理学传统 第三节 新心性心理学的创新 第四节 新心性心理学的建构 第五节 新心性心理学的扩展 参考文献 后记  |  
| 编辑推荐 | |
| 本书探讨和论述心理学未来发展的基本形态。对于心理学的学科发展来说,所谓的资源或学科资源,是指学科生成或演化的基础条件,或指学科创生或创造的前提条件。学科的生成、发展、进步和拓展,需要文化历史和思想理论的资源,心理学同样如此。无论是关于心理行为的探索,还是关于心理科学的建设,无论是对学科对象的考察,还是对学科自身的规范,心理学都需要挖掘和提取学科的或学术的资源。心理资源体现为多样化的存在,具有多元化的形态。可以按照人的生活领域、思想领域、学术领域等,对心理资源进行界定和分类。资源形态的心理学是科学形态的心理学的进步、扩展和提升。资源形态的心理学探索是把心理学的文化、历史、思想、理论和学术资源的挖掘、开发、累积、运用等作为核心任务。 | 
| 文摘 | |
| 序言 | |
“资源形态的心理学:心理资源的基本性质与核心内涵”——这个书名在我看到的第一眼就点燃了我探索的火花。我一直认为,人类并非是被动地被环境塑造,我们自身拥有的某种内在力量,才是塑造我们人生轨迹的关键。而“心理资源”这个提法,正是我一直在寻找的那个概念。它意味着,我们并非空手而来,而是自带了许多潜在的“资本”。我特别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定义这些“心理资源”的?它们是像储蓄一样可以积累的吗?还是像能力一样可以培养的?“基本性质”和“核心内涵”这两个词,让我觉得这本书的内容会非常扎实,并非浮于表面的介绍,而是要深入到这些心理资源产生的源头,去理解它们的运作原理。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我理解,为什么有的人在逆境中依然能够保持积极,而有的人则容易被困难击垮。我想知道,这些“心理资源”是否可以像学习技能一样去学习和掌握,从而提升我们应对生活挑战的能力。这本书的标题让我感觉到一种赋权的力量,仿佛是打开了通往更强大自我的钥匙。
评分我购买这本书,主要是出于对“形态”这个词的联想。在物理世界里,我们很熟悉物质的各种形态,固态、液态、气态,以及更复杂的纳米、微观结构。那么,心理资源又以何种“形态”存在呢?它是否有其内在的组织方式?是像电路一样相互连接,形成一个系统?还是像DNA一样,编码着我们应对世界的“蓝图”?“资源形态的心理学”这个概念,让我脑海中浮现出许多有趣的图景。我猜测,作者或许会探讨心理资源是如何在不同情境下呈现出不同的“形态”,比如在学习时,专注力可能呈现为一种高度集中的“流”的形态;在面对人际冲突时,同理心则可能以一种流动、共情的形态展现。而“基本性质”和“核心内涵”则暗示了这些形态背后统一的、普遍的规律。我好奇,作者是否会提出一个理论框架,将各种看似迥异的心理资源整合起来,揭示它们共同的运作机制。这本书的名字给我一种科学探索的感觉,仿佛在解构人类内心世界的精妙构造,让我期待一场关于心理结构与功能的深度解析。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深深吸引了我,让我联想到许多平时被忽视的内在力量。我一直对“资源”这个词在心理学领域中的应用感到好奇。我们经常听到“时间管理”、“财务规划”之类的概念,它们都指向外部可获取的资源,但这本书的名字暗示了更深层次的、源自我们自身的心理资源。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界定这些“心理资源”的?是像积极心理学中提到的乐观、韧性、希望这些品质吗?还是更偏向于认知上的能力,比如专注力、记忆力,又或者是情绪上的调控能力?“基本性质”和“核心内涵”这两个词语更是勾起了我的探索欲。它意味着这本书不仅仅会列举一些心理资源,更会深入剖析它们是如何运作的,它们存在的根基是什么,以及它们在我们生活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我期待这本书能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理解自我,发现那些潜藏在我们内心深处、却能支撑我们应对生活挑战的宝贵财富。也许它会教会我如何更有效地识别、发展和利用这些资源,从而在面对压力、挫折甚至逆境时,能够更加从容和强大。这本书的名字让我产生了一种被赋能的预感,仿佛它是一张藏宝图,指引我找到通往内心力量的路径。
评分当我第一次瞥见“资源形态的心理学:心理资源的基本性质与核心内涵”这个书名时,我的脑海中立刻涌现出各种与“资源”相关的联想。我们生活在一个物质资源日渐稀缺的时代,但这本书的主题似乎指向了另一种更为珍贵、也更为持久的资源——心理资源。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构建“心理资源”这个概念的?它是否包含了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所说的“心理素质”、“心理韧性”,又或者是指向一些更深层的、更本质的内在能力?“基本性质”和“核心内涵”这几个词,让我预感到这本书的内容会非常系统和深入。我希望它能帮助我理解,这些心理资源是如何形成的,它们在我们的大脑中是如何运作的,以及它们是否可以通过后天的学习和训练得到增强。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为我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来审视自身,发现那些被忽视的、却能支撑我应对生活压力的内在力量。这本书的书名给我一种探索未知的兴奋感,仿佛它是一份藏宝图,指引我去挖掘自己内心深处的宝藏。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资源形态的心理学》给我一种别样的启发。我经常思考,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所说的“资源”,除了金钱、时间、人脉之外,还有哪些更为根本、更为内在的东西能够支撑我们的成长和发展。这本书的出现,似乎就在试图填补这个认知上的空白。它提出的“心理资源”概念,让我觉得非常贴切。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将“心理”这个抽象的概念,与“资源”这个更为具象的词语结合在一起的。是通过研究行为模式、认知过程,还是通过神经科学的发现?“基本性质”和“核心内涵”这些关键词,暗示了作者并非浅尝辄止,而是要深入到这些心理资源的最底层,去探寻它们存在的本质。我设想,这本书可能会像一本心理学的“原材料指南”,告诉我们,我们自身就蕴含着取之不尽的“原材料”,而关键在于如何认识它们,如何去“加工”和“利用”它们。这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了期待,希望能够从中获得一些关于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的实用指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