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互聯網心理學:尋找另一個自己
定價:55.00元
作者:(英)Alison Attrill(艾莉森 艾特瑞爾)
齣版社:電子工業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7-06-01
ISBN:9787121313653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膠訂
開本:128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聚焦社群時代的在綫關係、社交媒體和心理健康,一本“互聯網 ”時代的網絡生存手冊。
互聯網走進人們的生活雖然僅僅二十多年,但帶給我們的變化卻是巨大的,給我們內心帶來的衝擊也是的。本書係統介紹瞭互聯網各個領域的心理學知識,我們可以看見,從綫下的研究轉到綫上後,人們的心理發生瞭什麼樣的變化,有什麼樣的新發現和新趨勢。當“虛擬空間”生長齣獨特的“心理特性”,我們需要用心理學的方式,重新思考互聯網背後的人與社會。
內容提要
目錄
1. 導論 · 1
部分自我呈現、人格特質與在綫人際關係 · 9
2. 網絡自我呈現中的人格角色 · 10
3. 年齡和目標:是什麼決定瞭互聯網的使用? · 31
4. 在綫關係 · 48
5. 在綫群體 · 70
6. 社交媒體與網絡行為 · 88
7. 另一個世界中的自我呈現 · 111
第2部分綫上行為的心理活動和後果 · 133
8. 網絡犯罪與越軌行為 · 134
9. 網絡欺淩 · 153
10. 網絡健康心理學 · 170
11. 網絡成癮行為的心理學 · 187
12. 互聯網支持係統 · 201
13. 在綫谘詢與治療 · 220
14. 在綫隱私和安全風險 · 238
15. 綫上行為的認知因素 · 257
作者介紹
艾莉森艾特瑞爾(Alison Attrill)英國伍爾弗漢普頓大學心理學係高級講師。
文摘
序言
《互聯網心理學:尋找另一個自己》這本書,帶給我的不僅僅是知識的增長,更是一種思維方式的轉變。它讓我意識到,我們每個人在互聯網上,都可能擁有一個“平行宇宙”中的自我,這個自我或許更加大膽、更加真實,也或許更加脆弱、更加迷失。書中對“匿名性”的心理效應的分析,尤其讓我感到震撼,它解釋瞭為什麼一些人在網絡上會錶現齣截然不同的行為。這本書也啓發我去思考,如何在信息爆炸的時代,保持獨立思考的能力,不被算法和情緒所裹挾。它並非一本教你如何“徵服”互聯網的書,而是一本引導你去“理解”互聯網,理解自己在其中的位置,並最終“接納”那個在虛擬與現實之間不斷切換的自己的書。讀完它,我感覺自己對這個日益數字化的世界,多瞭一份從容和洞察。
評分這本書的書名,初見之時,便勾起瞭我內心深處的好奇。 ‘互聯網心理學’,這兩個詞組閤在一起,似乎描繪瞭一個全新的領域,一個在虛擬世界中探索人類內心運作的奇妙旅程。而‘尋找另一個自己’,更是點睛之筆,它暗示瞭在這信息爆炸、社交媒體泛濫的時代,我們每個人都有著隱藏的、或者正在形成的另一麵,而互聯網,或許正是承載這另一麵,或者幫助我們認識它的一個重要載體。我腦海中浮現齣無數個畫麵:那些在社交平颱上精心雕琢的形象,那些匿名論壇裏肆意流淌的情緒,那些在綫社群裏形成的獨特亞文化。這本書,是否會剖析我們如何在數字的鏡像中構建自我,又如何在虛擬的互動中體驗真實的情感?它會揭示網絡成癮背後的心理機製,還是會講述數字社交如何重塑我們的親密關係?我期待它能提供一些關於如何在這個虛擬空間中保持自我認同、抵禦信息繭房、以及健康地與他人建立連接的智慧。畢竟,在屏幕的光影下,我們需要的不僅僅是技術,更是一份清醒和對自我的洞察。
評分最近讀完一本名為《互聯網心理學:尋找另一個自己》的書,感覺像是經曆瞭一場意料之外的內心探索。它並沒有直接告訴你“你應該怎麼做”,而是通過大量生動的案例和深入的分析,讓我重新審視自己在網絡世界中的行為模式。我驚訝地發現,自己很多看似微不足道的上網習慣,背後都隱藏著復雜的心理動機。比如,為什麼我會對社交媒體上的點贊和評論如此在意?為什麼在論壇上,我有時會錶現齣與現實生活中截然不同的語氣?這本書就像一麵鏡子,照齣瞭我隱藏在屏幕後麵的那個“另一個我”,那個有時渴望被關注,有時又希望隱匿的自己。它讓我意識到,互聯網並非隻是一個工具,它更是一個巨大的心理場域,我們每個人都在其中扮演著角色,進行著無聲的博弈。書中關於“身份構建”和“虛擬認同”的討論尤其令我印象深刻,它啓發我去思考,在信息洪流中,如何纔能不迷失真正的自我,如何在虛擬的舞颱上扮演一個真實的角色。
評分我一直對人與技術之間的關係很感興趣,而《互聯網心理學:尋找另一個自己》這本書,恰好觸及瞭我內心深處的好奇點。它沒有泛泛而談,而是從心理學的角度,將互聯網這個龐大而復雜的概念,拆解成瞭一個個具體而微的個體體驗。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在綫身份”的探討,它提齣瞭一個很有意思的觀點:我們在互聯網上所展現的形象,往往是我們理想化自我和現實自我之間的一種摺射。這本書讓我反思,在網絡社交中,我是否過於追求一種完美的形象,而忽略瞭真實的情感交流?是否在不經意間,將自己變成瞭彆人期望的模樣?它也讓我看到瞭互聯網作為一種強大的媒介,如何在潛移默化中改變我們的認知模式,甚至影響我們的決策。讀完之後,我感覺自己對互聯網的理解,不再僅僅停留在技術層麵,而是上升到瞭一個對人類內心世界更深層次的洞察。
評分這是一本非常“接地氣”的書,雖然談論的是“互聯網心理學”這樣一個聽起來有些抽象的課題,但它卻用極其貼近我們日常生活的例子,將復雜的心理學原理變得清晰易懂。書中對“網絡成癮”的分析,讓我對自己長時間沉迷手機的行為有瞭更深刻的認識,不再僅僅是簡單的“自製力不足”,而是看到瞭背後更深層的心理需求。而關於“群體極化”的討論,更是讓我警醒,原來我們在網絡上的某些觀點,可能並非完全齣於理性思考,而是受到瞭群體效應的影響。這本書最大的亮點在於,它並沒有販賣焦慮,而是提供瞭一種理解和應對的方式。它鼓勵讀者去認識那個在互聯網世界中“尋找另一個自己”的努力,去理解這種尋找背後的動力,並最終找到一條與虛擬世界和諧共處的道路。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