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書名稱: | 人,做得到任何事 |
| 作 者: |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 |
| 定價: | 39.8 |
| ISBN號: | 9787569922707 |
| 齣版社: | 北京時代華文書局 |
| 開本: | 32 |
| 裝幀: | 平裝 |
| 齣版日期: | 2018-4-1 |
| 印刷日期: | 2018-4-1 |
《人,做得到任何事:阿德勒心理學講義》被認為是比作者阿德勒另外一本作品《自卑與超越》更通俗易懂、廣為流傳的心理學經典著作。全書以社會興趣為核心,從原型、人格、童年、傢庭、夢境、教育、人際關係、愛情與婚姻等人生百景齣發,論道說理,所呈現的人文觀點,極具啓發性與前瞻性,有待你慢讀細思,咀嚼齣字句背後豐沛的底蘊與真義。故事即人生。他的不完美哲學、生活之道、人性省思,澄明如鏡,深入每一個人、每一段人生、每一個故事的內在,照齣更真實的一麵。
該書由颱灣地區學者吳書榆傾心翻譯,譯文流暢,金句疊齣,帶來母語般流暢的閱讀體驗。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1870~1937)
奧地利著名精神病學傢,維也納醫學博士,精神分析學派代錶之一,同時也是個體心理學的創始人。 與弗洛伊德、榮格齊名,並稱二十世紀精神分析學派的三大巨擘。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一生閱曆豐富,磨難頗多。他在幼年時期患上瞭佝僂病,看上去又矮又醜,無法進行強烈的體育活動。上學時錶現不佳,被老師評為頂多隻能成為鞋匠。他的父親鼓勵他說,你必須不相信任何事。即不要被眼前的睏境束縛瞭自己,不能相信當下的睏境就是人的一生,而是要勇於突破,大膽創造屬於自己的生活。這種堅強的信念造就瞭阿德勒一生的成就。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著作頗豐,主要著作有:《自卑與超越》《人類麵臨的挑戰》《神經癥的性格》《器官缺陷及其心理補償的研究》《神經癥問題》《理解人性》等。
吳書榆
颱灣大學經濟學學士、英國倫敦大學UCL經濟學碩士。曾擔任研究、企劃與行銷有關工作,目前為自由文字工作者。譯有《讓顧客主動推薦你》》《獵殺巨人》《上下管理,讓你更成功》等。
個體心理學創始人、
現代自我心理學之父阿德勒的十三堂生活自修課,
送給焦慮迷茫中對自己仍不放棄的你
★百年暢銷經典《自卑與超越》的姊妹篇,更適閤當下普通人閱讀、更具指導意義的心理學經典之作。
★《人性的弱點》作者卡耐基,《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作者史蒂芬·柯維,《思考的技術》作者大前研一均深受此書中阿德勒心理學的啓迪。
★ 專業譯者,堪稱信達雅典範的精當譯本,金句疊齣,給你如母語寫就般流暢的閱讀體驗,讓你徹底遺忘掉這是本外版書。
★ 版式疏朗有緻,重點語句加粗顯示,單頁印刷書中充滿堅固柔情的金句,助你在焦慮的空心時代,安放靈魂,找到澄淨如水的自我。
★ 身心靈作傢張德芬、心理學博士·作傢許皓宜、颱灣心理治療學會理事長·作傢王浩威、颱灣治愈係新天後·作傢鄧惠文 勇氣推薦。
深諳普通人人性的大師阿德勒帶你撫慰孤獨、迷茫的現代靈魂,給你一片充滿無限可能的光明人生。
第一講生活的科學
The Science of Living // 001
第二講自卑情結
The Inferiority Complex // 025
第三講優越情結
The Superiority Complex // 045
第四講人生風格
The Style of Life // 065
第五講早期記憶
Old Remembrances // 083
第六講態度與行動
Attitudes and Movements // 099
第七講夢與夢的解析
Dreams and Their Interpretation // 119
第八講問題兒童及其教育
Problem Children and Their Education // 139
第九講社會問題與社會適應
Social Problems and Social Adjustment // 165
第十講社會感、常識與自卑情結
Social Feeling, Common Sense and The Inferiority
Complex // 183
第十一講愛情與婚姻
Love and Marriage // 197
第十二講 性與性的問題
Sexuality and Sex Problem // 215
第十三講結 語
Conclusion // 231
附錄 阿德勒生平年錶
The Chronicle of Alfred Adler // 235
前 言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Adler Alfred,1870—1937),奧地利心理學傢,個體心理學派創始人,人本主義心理學先驅,現代自我心理學之父。阿德勒認為人們為得到滿足和實現自我而一生努力奮鬥,以補償産生自童年時期的強烈自卑感。大部分人可以滿意地實現補償,而那些沒有成功實現補償的則發展為神經癥。他與弗洛伊德和榮格並稱為20世紀精神分析學派三大巨擘。
阿德勒齣生在奧地利維也納郊區的一個猶太糧商傢庭,傢境富裕。他在傢中六個孩子中排行老三。3歲時,睡在身旁的弟弟去世,他幼年又有兩次被車撞的經曆,使他十分畏懼死亡。5歲時得瞭肺炎,痊愈後他決定當醫生。
1895年,阿德勒進入維也納大學學習,取得醫學博士學位,成為一名眼科醫師,他特彆注意身體器官的自卑,認為它是驅使個人采取行動的真正動力。後轉嚮精神病學研究,曾追隨弗洛伊德探討神經癥問題。
1896年4月到9月,他應徵服役,在奧地利軍隊的一所醫院工作。1897年到1898年,他又迴到維也納大學深造。期間,他和來自俄國的留學生羅莎(Raissa Timofeyewna Epstein)結婚。他們生育四個孩子,三女一男,其中亞曆山德拉(Alexandra)和庫爾特(Kurt)後來成為阿德勒學派的心理學傢。
1899年至1900年,他與弗洛伊德在同一個城市行醫,兩人結識並成為好友。不久,他又和威廉·斯特剋爾一起從事《心理分析匯編》的編輯工作。1902年,阿德勒與精神分析創始人弗洛伊德成為當時精神分析學派的核心成員。他是第一個虔誠地對弗洛伊德理論産生興趣的人,認識到其理論打開瞭精神病學和心理學一個新發展階段。
1908年在奧地利薩爾茨堡召開的第一次國際心理分析會議上,阿德勒發錶瞭關於“好鬥的衝動”的報告。1910年任維也納精神分析學會主席。1911年因突齣強調社會因素的作用,拒絕接受弗洛伊德將性作為人類行為的重要動機的觀點,公開反對弗洛伊德的泛性論而兩人關係破裂,阿德勒創立個體心理學(Individual Psychology),另建自由精神分析研究會。1912年改稱個體心理學會,成為一個頗有影響的學派。1914年他創辦《國際個體心理學雜誌》。1920年後他任教於維也納教育學院,並在學校係統中組織兒童指導臨床活動,成立兒童指導中心。1922年至 1930年期間,他主持召開瞭五次國際個體心理學會議。1926年任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客座教授。1932年他到長島醫學院主持美國醫學心理學的第一個講座。1934年定居紐約。1937年赴蘇格蘭亞伯丁做講演旅行時病逝。
阿德勒的學說以“自卑感”與“創造性自我”為中心,並強調“社會意識”。主要概念是創造性自我、生活風格、假想的目的論、追求優越、自卑感、補償和社會興趣。他繼承瞭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念,但其基本觀點與之大相徑庭。
個體心理學認為人的行為是由社會力量決定的。阿德勒認為人天生就是一種社會存在物,在社會生活中,人們進行交往,相互依賴,相互閤作;而弗洛伊德則強調人的生物學本能,人的成長過程是本能的自然展開,其行為是先天決定的。
個體心理學視人格為統一的整體,強調其不可分割。阿德勒認為每個人的人格都是內在各種動機、特質、興趣、價值所構成的統一整體;弗洛伊德把人格分為本我、自我、超我這些不同的部分,各部分各司其職。
阿德勒認為人是一個有意識的存在物。通常,人能意識到行為的動機,意識與無意識並非絕對對立。對某些事物,如果我們意會到瞭,那麼就是意識的;如果失於意會,那麼就是無意識的。意識的行為是人類主要的行為。
阿德勒強調未來對人的行為的影響。他認為,人既然是有意識的,就能意識到未來的種種條件,製定某種計劃用以指導自己的行為。阿德勒也承認過去的經驗(特彆是原始的經驗)對人的行為有影響,但他認為不是決定性的。
個體心理學認為性隻是人類行為的動力因素之一。阿德勒並不完全否認性的作用,但他認為性的作用在決定人的行為方麵隻扮演一個極不重要的角色。他認為,真正對人的行為起作用的還是人的社會需要。
阿德勒個體心理學思想主要概念包括以下方麵。
一是追求優越。阿德勒認為,追求優越是人們行為的根本動力,也是阿德勒個體心理學的核心。他認為人人都有一種嚮往權力意誌這種天生的內驅力,力圖做一個沒有缺陷的、完善的人。因此羨慕彆人、勝過彆人、徵服彆人等都是這種追求優越的人格體現。阿德勒區分瞭追求優越的兩種不同方法:一種是隻追求個人優越,很少關心他人,其行為往往受過度誇張的自卑感驅使。另一種是追求一種優越、完善的社會,使每個人都獲得益處。
二是自卑與補償。阿德勒把自卑與補償看作是追求優越的動力根源。他指齣,自卑與補償是與生俱來的。因為人在嬰幼兒時期,在生理、心理和社會三方麵都處於劣勢,需要依賴成年人纔能生存,他們由此必然産生自卑和補償心理。當然,這種自卑與補償心理在大多數情況下是正常的健康的反應,可以驅使人們實現自己的潛能。但是,如果不能成功地進行補償,就會産生自卑情結,導緻心理疾病的發生。
三是生活風格。阿德勒把個人追求優越的目標的生活方式稱為生活風格。阿德勒認為兒童到5歲左右便形成瞭生活風格。其傢庭關係、生活條件和經驗決定瞭他今後一生的生活特點。他提齣三種研究途徑:齣生順序、早期記憶和夢的分析。
他指齣,在傢庭中,父母對子女教養的方式或給予的關注會根據子女的齣生順序而變化,同胞兄弟姐妹之間也常常因要爭取父母的愛而相互競爭。因此,長子的性格特徵是聰明、有成就需要但害怕競爭;次子喜歡競爭、有強烈的反抗性;最小的孩子有雄心但懶散、難以實現抱負。獨生子女的性格類似於長子,因為其競爭對手往往來自學校的同學。
阿德勒根據人的記憶具有主觀性、創造性和想象性的特點,認為個體對於自己早年生活的記憶往往為人們瞭解其獨特的個性提供瞭綫索。阿德勒認為意識和潛意識共同構成一個統一的整體,因此,夢能夠顯示一個人的生活風格。
四是創造性自我。阿德勒認為,每個人在形成自己的生活風格時並不是消極被動的,人是有意識的個體,可以選擇自己的生活道路,參與決定自己的命運。創造性自我能夠使我們成為自己生活的主人,決定瞭人的心理健康與否、社會興趣正確與否。影響人的成長有三個要素,即遺傳、環境和創造能力。其中創造能力起重要作用,它與其他兩個要素結閤起來,纔能剋服人生障礙。阿德勒反對弗洛伊德的宿命論觀點,他認為人從遺傳與早期經驗中獲得的隻是一些“磚塊”。它追求經驗,甚至創造經驗以幫助個人完成他獨特的生活作風。
五是社會興趣。社會興趣是阿德勒個體心理學中的基本概念之一,是指對所有社會成員的一種情感,或指人具有一種為他人、為社會的先天思想準備和自然傾嚮。他認為人是社會性生物,人的本性具有社會興趣的潛能。社會興趣不僅是一種涉及與彆人交往時的情感,它也是一種對生活的評價態度和認同能力。阿德勒還認為有無社會興趣是衡量個體是否健康的主要標準,社會興趣的水平決定一個人生活意義的大小和對社會貢獻的程度。阿德勒認為社會興趣是人類本性的一部分,植根於每個人的潛能之中,因此,必須先發展起社會興趣,纔能形成有用的生活風格。
阿德勒指齣,可以通過人們的職業選擇、參與社會活動和愛情婚姻這三大任務的解決情況來衡量其社會興趣的發展狀況。三大任務的順利解決反映瞭個體具有豐富的社會興趣,反之則是缺乏社會興趣。缺乏社會興趣的人會産生兩種錯誤的生活風格:一種是優越情結;另一種是自卑情結。他還根據人們所具有的社會興趣錶現的特點,把人劃分為四種類型:一是統治—支配型;二是索取—依賴型;三是迴避型;四是社會利益型。他認為,前三種類型的人的社會興趣和生活風格都是錯誤的,隻有第四種類型的人具有正確的社會興趣和健康的生活風格。
1927年,《阿德勒心理學講義》(又譯作《生活的科學》,The Science of Living)在英國首次齣版,書中包括瞭個體心理學的主要原則。本書尤其有趣的是阿德勒的研究方法,他用大量的例子來說明他提齣的理論觀點。貫穿全書的主綫是具有社會需要的理解和我們的意願,有效地盡我們所能,為公共福利做齣貢獻的重要性。讀者還會發現,常識在阿德勒的思維中起著重要作用。事實上,有一個故事,在一次心理學講座上,有人評論他所說的一切都是些常識。“常識有什麼不好?”他迴答說。
阿德勒緻力於倡導與人直接相關的心理學,即生活的心理學,他教給我們生活的“常識”,幫助我們瞭解自己的人生目標,從而活齣生命的意義。人與生俱來就有追求成功和幸福的意願,但並非總能如願以償。阿德勒認為,人如果喪失瞭具有社會價值的人生目標,就會産生自卑情結,從而陷入無益的生活麵嚮。
阿德勒首創“自卑情結”一詞,首度將“補償作用”運用於心理學,開創瞭心理自助運動的先河——幫助人們與自卑感共存共榮,擁有有益的人生目標,進而活齣生命的意義。
阿德勒指齣:“每個人都有自卑感。”他所創立的個體心理學,緊扣“自卑感的問題與力量”發展,形成一套阿德勒的不完美生活哲學。自卑感是人類努力與成就的基礎,卻也是一切心理問題的根源。因此,阿德勒深入分析自卑感,揭開其副産品——“自卑情結”與“優越情結”對人們的戕害,並提齣過好生活該有的“常識”“社會興趣”與“社會適應能力”,期盼能幫助人們與自卑感共存共榮,消除情結的障礙,設定有用與健全的人生目標,進而活齣生命的意義。
阿德勒主張,決定我們生活形態的“人生風格”(the style of life)在四五歲時就由“人生原型”決定。因此,對於孩童的教育要從小開始,而且方嚮必須正確。童年時期如果齣瞭差錯(如父母過於溺愛),未來就得付齣很大的代價(如犯罪)。而對於行為齣現偏差的人,最好的方法就是減低他們的自卑感(但無須完全根除,因為自卑感也是讓人嚮上的力量),讓他們發展齣對人生有用的“社會興趣”(social interest),進而導正他們的人生目標。
《阿德勒心理學講義》以社會興趣為核心,從原型、人格、童年、傢庭、夢境、教育、人際關係、愛情與婚姻等人生百景齣發,論道說理,揭示重點,並用形形色色的臨床故事,來闡釋、佐證,非常具有可讀性和教育意義。
通過本書,你將能正確地認識自己,擁抱人人都有的自卑感,並將其化為養分,萌生勇氣,麵對一切挑戰與逆境。
人,因不完美而奮發嚮上,而人生會因不完美而更趨完美。
阿德勒說:人,做得到任何事!他不在乎過去,不認同宿命論與天注定,主張事在人為,並如此相信:唯有你自己,能決定你人生的樣貌;也唯有你自己,纔能改寫人生的劇本。阿德勒用一生觀察並剖析“何而為人”,終得此結論。請打開本講義,進入阿德勒心理學殿堂。
這本書所探討的“自卑與超越”的主題,與我一直以來對人生的一些睏惑不謀而閤。“自卑與超越姊妹篇”這樣的標注,讓我對這本書充滿瞭期待,感覺它能夠解答我內心深處的一些迷茫。在閱讀過程中,我發現這本書並沒有迴避那些令人不適的感受,而是勇敢地去麵對,並將其納入到更宏大的視角下進行解讀。它告訴我們,自卑並非是需要被徹底根除的“病癥”,而是一種普遍存在的人類情感,它甚至可以成為我們追求卓越、實現超越的催化劑。我被書中對於“勇氣的贊歌”深深打動,理解到真正的勇敢,並非沒有恐懼,而是在麵對恐懼時依然選擇前行。這種精神層麵的啓迪,遠比任何物質上的鼓勵都更為深刻。作者以一種娓娓道來的方式,講述著一個個關於自我接納、自我肯定,以及如何通過積極行動去改變現狀的故事。讀完之後,我感覺自己的內心像是經曆瞭一次洗禮,對生活中的挑戰和睏難,不再感到那麼畏懼,反而多瞭一份從容和智慧。
評分在翻閱這本書時,我被阿德勒心理學那獨特的視角深深吸引。與許多側重於分析過去、挖掘創傷的心理學流派不同,阿德勒的理論似乎更專注於“當下”和“未來”。“阿德勒心理學講義”這個書名,直白而有力,預示著這是一次深入理解阿德勒思想精髓的旅程。我一直對“自卑與超越”這個概念很感興趣,而這本書恰恰點齣瞭這兩者之間的緊密聯係。它並非簡單地將自卑視為一種負麵情緒,而是將其看作是人類成長的內在驅動力。這種解讀顛覆瞭我以往對自卑的認知,讓我開始重新審視那些讓我感到不安的瞬間,並從中尋找積極的意義。書中對“個體心理學”的闡述,更是讓我明白瞭每個人都是一個獨特的個體,擁有自己獨特的“生活目的”和“生活風格”。理解這一點,對於我們處理人際關係、理解他人的行為模式,都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我開始反思,自己很多時候的煩惱,是否源於試圖用單一的標準去衡量所有人,或者被他人的期望所束縛。這本書提供瞭理論框架,也提供瞭實踐方法,讓我可以更好地認識自己,也更好地理解他人。
評分“個體心理學阿德勒的十三堂生活自”這個書名,一下子就吸引瞭我。我一直對心理學感興趣,但往往覺得很多理論過於晦澀難懂。這本書的名字聽起來非常親切,仿佛是一個循循善誘的導師,要帶我走入阿德勒心理學的世界,而且是用一種更加生活化、更易於理解的方式。“十三堂課”的結構,也讓我覺得清晰明瞭,每一堂課都像是一個獨立的單元,可以深入探討一個特定的主題。在閱讀的過程中,我確實感受到瞭這種“生活化”的特質。書中的例子都貼近生活,讓我能夠輕易地將理論與自己的經曆聯係起來。我不再感覺心理學隻是書本上的概念,而是切實能夠指導我如何去生活的智慧。尤其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關於“課題分離”的觀點,它讓我開始思考,哪些是我真正需要負責的“課題”,哪些又是他人需要獨自麵對的“課題”。這種清晰的界限,能夠幫助我減少很多不必要的焦慮和乾涉。我開始嘗試運用書中的方法,在日常生活中做齣一些小小的調整,並欣喜地發現,這些調整正在悄悄地帶來積極的變化。
評分這本書給我帶來的最深刻感受,是關於“可能性”的覺醒。“現貨 人 做得到任何事”這樣的標題,充滿瞭能量和號召力,它像一個響亮的宣言,宣告著人類內在的巨大潛能。我一直以來都覺得自己存在一些“瓶頸”,有些事情似乎是“注定”我做不到的。然而,這本書卻用一種非常有力的方式,挑戰瞭我的這種固有的思維模式。它不講那些虛無縹緲的理論,而是聚焦於“行動”本身,並強調瞭“當下”的重要性。書中所傳遞的信息,讓我意識到,很多所謂的“限製”,其實是我們內心給自己設下的枷鎖。一旦我們能夠打破這些限製,發掘齣自己內在的力量,那麼,沒有什麼事情是真正“做不到”的。這種信念的注入,讓我對未來充滿瞭信心,也讓我願意去嘗試那些曾經不敢觸碰的事情。我不再滿足於現狀,而是開始積極地去探索,去學習,去成長。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讀物,更像是一種“精神注射”,為我注入瞭源源不斷的動力和勇氣。
評分這本書就像一扇窗,讓我得以窺見人類潛能的無限可能。讀著“現貨 人 做得到任何事”這樣的書名,我內心深處被一種強大的信念所點燃,仿佛瞬間獲得瞭某種驅動力,相信自己也能夠突破限製,實現曾經遙不可及的目標。它並非空洞的雞湯,而是以一種務實、接地氣的方式,引導讀者去審視自己的內心,去挖掘那些被遺忘或被壓抑的能量。書中的許多觀點,都讓我感到豁然開朗,像是撥雲見日。我開始思考,很多時候,阻礙我們的並非外界的客觀條件,而是我們內心深處的自我設限。那些“我做不到”的念頭,究竟是從何而來?又為何如此根深蒂固?這本書提供瞭一個全新的視角,讓我們去理解自卑感如何影響我們的行為,又如何成為我們前進的動力。它鼓勵我們擁抱不完美,接納自己的局限,但同時又不放棄對更美好自我的追求。這種平衡感,是很多勵誌書籍所難以企及的。我尤其欣賞它所傳遞的“行動主義”精神,不是停留在理論層麵,而是切實地指導我們如何去改變,去實踐。每讀完一頁,都感覺自己的內心在悄然發生著轉變,對生活充滿瞭新的期待和勇氣。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