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丛刊(2016年第5期 总53期)

书法丛刊(2016年第5期 总53期)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苏士澍 著
图书标签:
  • 书法
  • 书法作品
  • 艺术
  • 文化
  • 文学
  • 期刊
  • 2016年
  • 第5期
  • 总53期
  • 中国书法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巧艺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文物出版社
ISBN:9771002679167
商品编码:29919976933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6-09-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书法丛刊(2016年第5期 总53期)

定价:16.00元

售价:11.7元,便宜4.3元,折扣73

作者:苏士澍

出版社:文物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9-01

ISBN:9771002679167

字数

页码:96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书法丛刊(2016年第5期 总53期)》是中国专门刊登古代书法作品的刊物,主要发表古代书法珍品和有关研究文字。作品主要从国内各文博单位的藏品中精选,其中大部分是发表的精品,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学术性、资料性。《书法丛刊(2016年第5期 总53期)》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受到书法界和广大书法爱好者的欢迎。

目录

河南博物院藏明清法书概况
河南博物院藏碑志书法艺术价值综述
董其昌行书临杨凝式《韭花帖》册页赏析
张瑞图草书轴《韦应物七绝诗》赏析
清 郑燮草书李贺诗轴
梁同书书法赏析
董诰行书轴赏析

图版目录
明 下铎行书《启手》册
明 左国玑行书诗卷
明 董其禺行书临杨凝式《韭花帖》册
明 张瑞图草书轴
清 傅山行书《天生自燕告予》册
清 汪士铉行书《乐志论》卷
清 郑燮草书李贺诗轴
清梁同书楷书《鲍氏义田记》卷
清 董诰行书录陈洪绶诗句轴
清 董诰行书节录《林泉高致》轴
清 董诰行书七言律诗轴
清 爱新觉罗,永瑆行书临古法帖卷
清 张问陶行书诗条幅
清 林则徐行书录元好问诗轴
清 何绍基行书七言联轴
明 董其昌行书杜甫《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诗》卷
清 何绍基行书论米芾书绒扇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河南博物院藏明清法书概况
河南博物院藏碑志书法艺术价值综述
董其昌行书临杨凝式《韭花帖》册页赏析
张瑞图草书轴《韦应物七绝诗》赏析
清 郑燮草书李贺诗轴
梁同书书法赏析
董诰行书轴赏析

图版目录
明 下铎行书《启手》册
明 左国玑行书诗卷
明 董其禺行书临杨凝式《韭花帖》册
明 张瑞图草书轴
清 傅山行书《天生自燕告予》册
清 汪士铉行书《乐志论》卷
清 郑燮草书李贺诗轴
清梁同书楷书《鲍氏义田记》卷
清 董诰行书录陈洪绶诗句轴
清 董诰行书节录《林泉高致》轴
清 董诰行书七言律诗轴
清 爱新觉罗,永瑆行书临古法帖卷
清 张问陶行书诗条幅
清 林则徐行书录元好问诗轴
清 何绍基行书七言联轴
明 董其昌行书杜甫《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诗》卷
清 何绍基行书论米芾书绒扇


翰墨流芳:中国传统艺术的时代回响 一部探寻中国传统艺术精神与当代实践的深度研究合集 本书籍汇集了当代学界、艺坛精英们对中国传统艺术,特别是书法、绘画、篆刻等核心门类的深入思考与研究成果。它并非仅仅是技法层面的罗列,而是一次对中国艺术精神内核的哲学性追问与时代性审视。全书内容兼顾了宏观理论建构与微观个案分析,力求在继承与创新之间架起坚实的对话桥梁。 第一辑:古典的文本与现代的阐释 本辑聚焦于中国传统艺术经典文本的重新解读与学术梳理。学界通过对传世碑帖、古代画论、文人笔记的细致考订与辨析,试图揭示这些经典在特定历史语境下所承载的审美理想与文化抱负。 例如,其中一篇重要的考证文章,详细分析了“魏晋风度”在书法审美中的物化过程,通过比对不同时期士人交往的书札与应酬之作,阐明了“自然天成”这一核心美学范畴的形成路径。研究者不仅关注笔墨线条的形态学分析,更深入挖掘了书写者在特定情境下的心性流转与人格投射。 另一篇重量级论文则将目光投向了宋代文人画的“意在笔先”理论。文章跳出了传统上对“形似与神似”的二元对立讨论,转而探讨了宋代理学思潮如何渗透入绘画的创作观念中,使得“写意”不再仅仅是技巧层面的取舍,而成为一种关乎个体生命体悟与宇宙观的表达方式。通过对苏轼、米芾等人的题跋进行文本语义学分析,作者构建了一套新的理论框架,用以衡量文人画在表达主体精神深层结构上的有效性。 第二辑:媒介革新与艺术本体的张力 随着科技的发展与社会结构的变迁,传统艺术的物质载体与传播方式也经历了深刻的变革。本辑探讨了在当代媒介环境下,书法、篆刻等艺术门类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其中,关于“数字化复原与碑刻拓片研究”的报告尤为引人注目。研究团队利用高精度三维扫描与图像处理技术,对一些遭受自然侵蚀或人为损坏的古代摩崖石刻进行了虚拟重构。报告详细展示了技术手段如何帮助我们“复见”历史的真实笔法,同时也引发了关于“数字摹本是否具有原作的艺术效力”的伦理学讨论。 在篆刻领域,有学者对现代印石材料的运用进行了实验性研究。他们不再局限于传统的青田石、寿山石,而是尝试利用新型聚合材料进行创作,探讨材料的物理属性(如硬度、受力反馈)如何影响刀法节奏与篆刻的“金石气”。这种跨界的尝试,体现了传统手工艺在面对新材料时的适应与进化能力。 第三辑:跨文化对话与全球视野下的中国艺术 本辑将视角拉向国际舞台,关注中国传统艺术在与西方艺术思潮、多元文化交流中的互动与碰撞。 一篇比较研究深入剖析了中国书法与西方抽象表现主义绘画在创作过程中的异同。研究者对比了抽象表现主义画家波洛克“行动绘画”的随机性与中国草书的“一气呵成”,指出两者看似殊途同归,但在其背后的哲学驱动力——前者更多指向潜意识的爆发,后者则根植于深厚的文化符号系统与禅宗哲理——存在本质的区别。这种对比并非为了简单地褒贬优劣,而是为了更清晰地界定中国艺术的独特价值坐标。 此外,对“海外收藏与流失文物中的艺术史重建”的课题也进行了详尽的论述。通过对欧美重要博物馆馆藏的中国古代书画进行文献回顾与风格比对,作者试图填补国内研究中因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空白,还原那些“身在异乡”的国宝级作品在它们诞生之初的历史背景与文化流通轨迹。 第四辑:艺术教育与当代审美观念的培养 本书的最后一辑回望基础教育与艺术普及工作,探讨如何在新时代背景下,有效地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艺术的审美教育。 针对当前中小学书法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重技轻神”现象,有教育专家提出了“情境化教学模式”。该模式主张将书法学习与中国古典文学、历史故事相结合,让学生在理解“为何写”的基础上,再深入探究“如何写”。通过对唐诗宋词意境的体悟,引导学生体会线条背后的情感张力与文化内涵。 同时,本辑也关注了公众的审美素养提升。其中一篇面向大众读者的文章,以浅显易懂的语言,阐释了中国艺术中“虚实相生”“阴阳平衡”等核心观念,帮助普通观众建立起一套有效的、非西方中心主义的艺术欣赏方法论,从而更深刻地理解传统艺术的魅力所在。 总而言之,本书是一部立足于深厚学术积累,同时又面向时代前沿的综合性艺术研究文集,它以严谨的学风,展现了中国传统艺术在当代社会中依然旺盛的生命力与广阔的未来图景。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期《书法丛刊》在理论探讨方面也下足了功夫,其深度与广度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篇关于“当代书法的传承与创新困境”的讨论,在当下这个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时代,显得尤为重要和及时。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给出是非对错的判断,而是从多个维度进行了深入剖析,既肯定了传统借鉴的重要性,也强调了艺术家独立思考与个体表达的必要性。读罢此文,我仿佛进行了一场头脑风暴,许多之前模糊的概念变得清晰起来,对于如何在继承古人精髓的基础上,融入现代审美情趣,创造出具有时代特征的优秀作品,有了更清晰的思路。同时,对于书法创作中一些较为尖锐的争议,作者也尝试着提供了一些理性的解读,避免了流于片面或情绪化的表达,这种求真务实的态度,在学术期刊中尤为可贵,也让我从中获得了许多启发,思考如何在自己的学习和创作实践中找到平衡点。

评分

初拿到这本《书法丛刊》时,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其厚重的质感与沉静的封面设计,即便不翻阅内页,也能感受到一股扑面而来的学术气息。翻开扉页,目录清晰地呈现出本期涵盖的各个版块,从名家新作到理论探讨,再到书法史研究,内容可谓包罗万象。尤其令人期待的是几位当代一线书家的新近力作,他们的笔墨间流淌着的是时代精神与个人感悟的完美结合,不仅仅是技法的展现,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思考。每一幅作品都仿佛在诉说着一段故事,无论是雄浑苍劲的隶书,还是灵动飘逸的行草,亦或是古朴典雅的楷书,都经过了作者深厚的功力与独到的见解。细细品味,能从中体会到笔画的起承转合,墨色的浓淡枯湿,章法的疏密聚散,无一不体现出作者对文字神韵的深刻把握。这不仅仅是一场视觉的盛宴,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让人不禁沉浸其中,忘却了时间的流淌。

评分

作为一名对书法史怀有浓厚兴趣的爱好者,本期的“书法史钩沉”版块无疑是我的重点关注对象。这一次,编辑部似乎将目光聚焦在了某个被学界忽略已久的细节之处,通过严谨的文献考证与细致的图像分析,为我们揭开了某些传统观念下模糊不清的面纱。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论述过程中所展现出的那种抽丝剥茧般的严谨态度,他们不轻易下结论,而是层层递进,将零散的史料碎片巧妙地编织成一条清晰的逻辑线,最终指向一个令人信服的观点。这种研究方法不仅展现了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也为我们学习者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范例,让我们知道如何才能真正地走进历史,理解那些流传千古的墨迹背后所蕴含的时代背景、文化思潮以及书家个人的际遇。这种深入骨髓的研究,比单纯的临摹与欣赏更能触及书法的灵魂,让我对中国书法的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

评分

对于初学者而言,能够在这本《书法丛刊》中找到一些实用的指导性内容,无疑是一件幸事。本期中关于“经典碑帖的临习方法”的系列文章,便为我这样的初学者提供了宝贵的参考。作者并没有将临习过程简化为一味地描摹,而是从选帖、识帖、读帖到用笔、用墨、结体,层层递进地阐述了科学的临习路径。尤其是对于一些常被初学者忽视的细节,比如如何去感受“笔墨的顿挫变化”,如何在“字形结构上求得均衡与变化”,都有非常具体的讲解和示范。文章还配有大量的图例,直观地展示了不同阶段的临习效果,以及作者在临习过程中所做的标记和心得体会。这使得枯燥的临习过程变得更加生动有趣,也让初学者能够看到自己进步的可能性,从而更有信心和动力去坚持下去。

评分

不得不说,每一次翻阅《书法丛刊》都能带给我意想不到的惊喜,而这一期,我在“书法艺术与生活”的版块中得到了极大的慰藉。这个版块的文章,往往以一种更加贴近读者的方式,讲述书法如何融入日常生活,如何成为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本期中一篇关于“茶与书法的意境融合”的文章,便让我耳目一新。作者将品茶的宁静与书法的沉思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描绘出一种慢生活的美好图景。读来,仿佛能闻到淡淡的茶香,听到笔尖在纸上划过的轻响,感受到一种超然物外的平和心境。文章中穿插的几幅作品,也恰到好处地契合了主题,没有刻意的雕琢,却处处流露出自然的韵味。这让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书法并非高高在上的艺术,它也可以是生活的一部分,是可以为我们的精神世界带来更多色彩与滋养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