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与人生-受用终生的实用心理学 9787509346792

心理学与人生-受用终生的实用心理学 9787509346792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隋岩 著
图书标签:
  • 心理学
  • 实用心理学
  • 人生
  • 自我提升
  • 情绪管理
  • 人际关系
  • 行为心理学
  • 幸福感
  • 个人成长
  • 思维模式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韵读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法制出版社
ISBN:9787509346792
商品编码:29966721270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3-09-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心理学与人生-受用终生的实用心理学 作者 隋岩
定价 36.00元 出版社 中国法制出版社
ISBN 9787509346792 出版日期 2013-09-01
字数 页码
版次 1 装帧 平装
开本 16开 商品重量 0.4Kg

   内容简介
在心理学看来,生命的起源便是“生”,生命的终结便是“死”,在这中间的几十年间,称其为生命的过程。由生到死,由盛到衰,由年轻到年老,就是一个不断变化的生物进化过程,也是物质重组的过程,更是数集交替的过程。
  心理学可以成为任何一段人生的良师益友,每一个生命从出生到死亡的过程,都有心理上的发展变化提供见证。《心理学与人生:受用终生的实用心理学》探讨的就是人生中的重大问题与心理学的关系,从心理学的角度解读生命中的每一个环节,将这些生活中容易被忽略,却往往也是本质的问题提出来,然后进行思考和解答。当你从页看到后一页,定会经历一次从生到死的深刻思考。
  《心理学与人生:受用终生的实用心理学》并没有承袭某一个心理学派的观点,甚至各个章节之间彼此联系不大。于是,作为读者的你可以随意翻到第34页,或者第85页,在一篇短小文章的导引下,开始回看自己的生活。

   作者简介
隋岩,知名心理作家,心理咨询师,代表作有《心理学与你》《心理学与生活》《心理学与人生》《缺失的心理课》《小清新心理学》等。

   目录

章脆弱不安的生命——人生的开端
进化论撞上心理学——进化心理学
天各一方的双生子——行为遗传
葡萄成熟时——早熟
从小吃到大——营养与饮食
无人能长生不老——身体、健康与衰老
人可以活过120岁吗——长寿村的秘诀
十月怀胎——妊娠的文化信念
人之初,性本穷——为什么贫穷?

第二章还我本来面目——自我、同一性和人格
变相的金·凯瑞——人格面具
找到你的OCEAN——人格特质
腼腆的瑞典人——人格中的文化因素
神秘九角星——九型人格
我是谁——自尊和自我概念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自我同一性
成为内心的观察者——自卑与
每个人都有吸引力——测评你的人格
一人分饰几角——角色冲突

第三章人生的三路向——道德、价值观和宗教
海因茨难题——儿童道德观的发展
非理性选择——道德的起源
道德文化之对比——美国与印度
波士顿爆炸案——炸毁的是美国价值观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困境·信仰
宗教之神秘——祈祷仪式的意义
温暖自己一点点——宗教与心理慰藉

第四章成长的烦恼——童年、生活方式和父母教养
三岁看八十——童年的终身作用
美好之外还有规则——孩子的睡前故事
不再让你哭泣——情绪与亲子关系
对话心中的小孩——为什么你没有同理心
你个没出息的东西——隐形的精神虐待
爱的人已远走——隔代教养
我是老大我怕谁——兄弟姐妹关系与出生顺序

第五章发现另-个世界——个体与社会文化
F与M之外——伪娘与假小子
脆弱,你的名字是女人——性别歧视
大陆人与海洋人——人格的文化差异
从奋斗到蜗居——态度和社会认知
做淑女还是做妖精——他人印象的影响
转角遇到达西先生——傲慢与偏见
一种思维战胜另一种思维——子
爆肝!爆肝!——社会压力与应对方式
心灵强健日记——服从与反抗

第六章与你同在的日子——隐匿的个人成长
你其实不懂孩子——情绪的发展
亲密关系的未来式——依恋与回避
今夜无人入眠——失眠症
“木有工作状态”——选择生活
朋友说,你又胖了——胖子的苦恼
谁都不和我聊天——人际沟通
给你一个熊抱——非言语沟通

第七章无处安放的内心——身份与灵魂
你是正常人吗——何谓正常
遗落的天使——梦旅人
疯狂的天才——得失只在一线之问
“啊——呜——”——愤怒的小鸟
人人如热锅上的蚂蚁——社会焦虑

第八章深知身在情长在——友谊、爱情、幸福
闪闪发光物,并非尽黄金——亲密关系
和sheldon成为朋友——策略
剪不断,理还乱——理性爱情
幸福的拾荒者——何以幸福
寻找幸福坐标——比较与幸福

第九章当死神渐渐走近——死亡与悲痛
临其穴惴惴其栗——死是生命的一环
你怕死吗——不同年龄对死亡的态度
羽化、升天、驾鹤西游——不同文化中的死亡
刺猬的优雅——死亡也是偶然
拒斥毫无意义——直面死亡,而不是逃避
的死亡方式——自杀
入殓师——死亡的仪式与哀思


   编辑推荐

   文摘

   序言

《认知科学前沿:心智的奥秘与智能的未来》 作者: 艾伦·卡特赖特, 维多利亚·陈 出版社: 启明文库 出版年份: 2023年 ISBN: 9787509361234 --- 内容提要 《认知科学前沿:心智的奥秘与智能的未来》是一部深度探索人类心智结构、认知过程以及人工智能发展趋势的综合性学术著作。本书汇集了心理学、神经科学、计算机科学和哲学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旨在为读者构建一个多维度、系统化的认知科学知识框架。 本书超越了传统心理学对行为和情绪的表层描述,深入挖掘了意识、决策、记忆的底层机制,并以前瞻性的视角探讨了强人工智能(AGI)的理论可能性与伦理挑战。作者们通过整合来自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脑电图(EEG)的实验数据与复杂的计算模型,揭示了大脑在信息处理、模式识别和语言习得过程中所依赖的精妙算法。 章节结构与核心内容详解 全书共分为六个主要部分,层层递进,从微观的神经基础推演至宏观的智能未来。 第一部分:认知科学的范式转换(The Paradigm Shift in Cognitive Science) 本部分首先回顾了认知科学自20世纪中叶兴起以来的主要思想流派,重点阐述了“符号处理范式”向“联结主义(连接主义)范式”转变的关键驱动力。 跨学科的融合: 详细分析了图灵测试、早期人工智能的局限性,以及语言学(乔姆斯基的生成语法)对心理学研究的冲击与贡献。 具身认知(Embodied Cognition)的兴起: 提出心智并非孤立于大脑的计算实体,而是与身体、环境持续交互的动态系统。通过分析运动控制对知觉加工的影响,论证了身体经验在构建意义中的核心作用。 第二部分:心智的基石:感知、注意与记忆的神经基础 本部分聚焦于认知过程中最基础的几个模块,结合最新的神经影像学发现,解释了这些过程如何在大脑皮层和皮层下结构中实现。 选择性注意的机制: 探讨了“盲视”(Blindsight)和“不留意盲视”(Inattentional Blindness)现象,分析了顶叶和额叶网络在过滤无关信息和维持工作记忆(Working Memory)中的角色。引入了预测编码理论(Predictive Coding Theory),阐释大脑如何不断基于现有信息生成对未来输入的预测,并通过误差信号来更新模型。 长时记忆的巩固与重构: 区分了情景记忆(Episodic Memory)与语义记忆(Semantic Memory)的神经回路。深入研究了睡眠阶段(尤其是慢波睡眠和REM睡眠)在记忆痕迹(Engram)整合与清理中的关键作用。强调记忆的“重构性”而非“录像带式”存储的本质。 第三部分:高级认知功能:决策、推理与语言生成 本部分探讨了人类心智的复杂运算能力,对比了直觉性判断(系统1)与分析性推理(系统2)的认知负荷与偏差。 启发式与认知偏差的定量分析: 引入了“前景理论”(Prospect Theory)和“损失厌恶”的数学模型,解释了非理性决策背后的系统性偏误。分析了锚定效应、可得性启发法在社会判断中的应用。 语言的认知神经学: 考察了布洛卡区和韦尼克区的经典模型在现代神经科学研究下的修正。重点讨论了语用学(Pragmatics)——即语言在特定语境中的意义——如何依赖于心智理论(Theory of Mind)的计算。 第四部分:意识的难题:体验的生成与信息整合 本书用一个专门的章节来处理认知科学中最具挑战性的问题——意识。 信息整合理论(IIT)的检验: 详细介绍了IIT的核心概念,即意识水平与系统内信息整合程度的量化关系,并探讨了其在判断植物或复杂网络系统是否具有“体验”潜力时的应用。 全局工作空间理论(Global Workspace Theory, GWT): 阐述了GWT如何通过“广播”机制解释信息如何从模块化的处理单元进入一个全局可访问的意识平台,从而实现跨模态的协调行为。 第五部分:人机交互与计算心智模型 本部分将认知科学的洞察应用于现代技术领域,特别是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的发展。 深度学习的认知对标: 对比了人工神经网络(ANNs)与生物神经元网络的结构和功能异同。重点分析了反向传播算法(Backpropagation)与生物学习规则(如赫布学习)之间的认知差距。 可解释性AI(XAI)的认知视角: 探讨了为什么深度学习模型往往难以解释其决策过程,并将此归因于其高维、非线性、缺乏人类因果推理结构的特性。呼吁开发更具“因果性”而非仅仅是“相关性”的AI模型。 第六部分:智能的未来:强人工智能与心智的边界 最后,作者展望了通用人工智能(AGI)可能带来的社会变革与哲学困境。 AGI的实现路径: 评估了从“类人模拟”和“涌现式智能”两种路径实现AGI的可能性。讨论了元认知(Metacognition)——即对自身思维过程的认知——是否是实现真正通用智能的必要条件。 伦理与心智本体论: 深入探讨了当机器达到或超越人类智能水平时,我们如何界定“心智”、“自我”和“权利”。本书以对人类认知局限性的深刻理解为基础,审慎地评估了智能加速的风险与机遇。 本书的独特价值 《认知科学前沿》的价值在于其无与伦比的广度和深度。它不仅仅是对现有知识的梳理,更是对未来研究方向的精准导航。本书避免了过于简化或过度炒作的论调,而是坚持严谨的实证主义立场,为学生、研究人员以及对心智本质抱有深刻好奇心的普通读者,提供了一部迄今为止最全面、最具前瞻性的认知科学导论与进阶读物。阅读本书,将是一次对人类自身心智架构进行系统性“反向工程”的非凡旅程。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最大的价值在于,它让我们有机会审视自己内心深处的那些“自动驾驶”模式。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会重复犯同样的错误,或者陷入相似的情感困境,是因为我们被一些深埋在潜意识中的信念所左右,而我们对此却浑然不觉。这本书就像一把钥匙,帮助我打开了通往自己内心世界的大门。我开始关注自己的“非理性信念”,比如“我必须完美才能被爱”或者“犯错就意味着失败”。这些信念就像无形的枷锁,限制了我的发展。通过书中提供的一些练习,我逐渐学会了挑战这些信念,用更现实、更积极的观点来替代它们。例如,我发现,与其追求完美,不如拥抱不完美,因为正是这些不完美让我显得真实和独特。同时,我也更加理解了“接纳”的重要性,接纳自己的缺点,接纳生活中的不确定性,以及接纳他人的不同。这种内心的平和与宁静,是任何外在的成就都无法比拟的。它让我不再活在对未来的焦虑和对过去的懊悔中,而是能够更加专注于当下,去感受生活的美好。

评分

对于那些在职业发展中感到迷茫的人来说,这本书简直就是一本宝藏。我一直认为,要想在事业上有所成就,光靠努力工作就够了,但这本书却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广阔的视角。书中深入探讨了“动机理论”和“目标设定”等概念,让我意识到,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会缺乏前进的动力,或者觉得工作枯燥乏味,是因为我们没有找到真正驱动自己的内在原因,或者设定的目标不够清晰和具体。我过去常常盲目地追逐一些外在的奖励,比如更高的薪水或者更显赫的职位,但很快就会感到空虚,因为这些东西并不能真正满足我内心的渴望。读了这本书之后,我开始反思自己到底喜欢做什么,什么事情能让我感到有成就感,以及我的人生目标是什么。我尝试着将大目标分解成一个个小而可实现的任务,并且在完成每个小任务时给自己一些积极的肯定。这种方法让我感觉更有掌控感,也让我重新找回了对工作的热情。而且,书中关于“情绪管理”的建议,在面对工作中的压力和挫折时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我学会了如何识别自己的负面情绪,并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而不是让情绪影响我的判断和行动。

评分

我一直对“学习”这件事有着很深的思考,总觉得自己学习效率不高,而且学到的东西很快就忘记了。这本书在“学习心理学”这块的内容,给了我非常大的启发。它不只是教你死记硬背的方法,而是从根本上分析了我们为什么会学习,以及如何才能更有效地学习。我读到关于“记忆的原理”和“专注力训练”的部分,才明白原来我们的大脑在接收信息时是有选择性的,而且需要有策略地去组织和巩固。我尝试着运用书中提到的“间隔重复”和“主动回忆”的方法,比如在学习新知识后,间隔一段时间再去回顾,而不是一次性全部看完。这种方法让我感觉学到的知识更加牢固,也更容易在需要的时候提取出来。更重要的是,这本书让我认识到,学习不仅仅是为了获取知识,更是为了培养一种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不断成长的思维模式。我开始更加享受学习的过程本身,而不是仅仅盯着最终的结果。这种心态的转变,让我的学习不再是一件痛苦的事情,反而变成了一种乐趣。我感觉自己的知识储备在不断增加,思维也变得更加敏捷。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叫《心理学与人生-受用终生的实用心理学》,isbn是9787509346792。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原来生活中的很多困扰,那些让我们辗转反侧、郁郁寡欢的小情绪,背后都有如此清晰的心理学原理在支撑。以前总觉得心理学离我们很遥远,是专业人士才需要研究的学问,但这本书却像一位慈祥的长者,娓娓道来,把那些看似高深的理论,用最贴近生活的例子一一阐释。我尤其印象深刻的是关于“认知偏差”的部分,我这才恍然大悟,很多时候我之所以会误解别人,或者因为一些小事耿耿于怀,并不是因为对方真的有多么恶意,而是我自己的大脑在“偷懒”,选择了最简单、最便捷但往往不够准确的解读方式。比如,我以前总是容易因为朋友的回应慢一点就胡思乱想,怀疑他们是不是不在乎我,读了这本书才知道,这可能只是对方当时刚好在忙,或者注意力在别的地方,而我却把这个小小的空档放大成了一个巨大的负面信号。书中提供的调整认知方式的方法,比如学会换位思考,或者积极寻找证据来反驳自己消极的念头,真的非常实用。我尝试着在日常生活中运用这些方法,感觉整个人都变得轻松了不少,不再容易被自己的情绪牵着鼻子走,生活也好像因此增添了一抹亮色。

评分

这本书真的给了我很多关于人际关系的启发。一直以来,我都在人际交往中感到有些力不从心,总觉得自己很难真正走进别人的内心,也难以获得别人真正的信任。读了这本书之后,我才明白,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难以建立深入的联系,是因为我们缺乏有效的沟通技巧。书中关于“倾听的艺术”和“积极反馈”的内容,让我受益匪浅。我过去常常急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或者在别人说话的时候就想着自己接下来要说什么,而忽略了真正去理解对方话语背后的情感和需求。现在我开始有意识地放慢语速,用眼神和肢体语言表达我的关注,并且在对方说完之后,用自己的话复述一遍,确认我是否理解到位,或者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鼓励对方继续分享。这种细微的改变,却带来了巨大的不同。我发现,当我真正用心去倾听的时候,对方会感到被尊重和理解,他们的戒备心会降低,也更愿意敞开心扉。而且,当我给予积极的反馈,比如“我能感受到你当时的沮丧”或者“你的这个想法很有意思”,对方也会觉得我是一个能够站在他们角度思考的人。这种相互的理解和支持,让我的社交变得更加顺畅和愉快,也让我对建立更深层次的友谊充满了信心。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