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纳孩子,接纳不的自己

接纳孩子,接纳不的自己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侯瑞鹤 著
图书标签:
  • 亲子关系
  • 育儿
  • 自我成长
  • 情绪管理
  • 接纳
  • 心理学
  • 家庭教育
  • 沟通
  • 成长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夜语笙箫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妇女出版社
ISBN:9787512713109
商品编码:30169256922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6-08-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接纳孩子,接纳不的自己

定价:38.00元

作者:侯瑞鹤

出版社:中国妇女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8-01

ISBN:9787512713109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 萨提亚大师约翰·贝曼倾情做序推荐!? 中科院儿童心理学博士送给父母的10堂修行课!? 基于萨提亚模式,结合多年的心理咨询案例以及教养孩子的经历,揭示亲子关系的真相。? 帮助父母更好地认识和接纳自己,从而更好地接纳孩子。? 从来没有的父母,只有不断成长的父母。? 父母的自我觉察和自我成长,比亲子育儿技巧更重要。

内容提要


这是一本难得的儿童心理学理论与儿童教养实践相结合的著作。作者对儿童的心灵进行了深度剖析,帮助父母了解亲子问题背后的心理过程和机制,探索和发现问题的真相,从而创造适合自己的育儿方法。父母首先要接纳不的自己,然后才有力量接纳真实、不的孩子,从而与孩子建立起亲密的亲子关系,让孩子成长为更好的自己。

目录


章 做好父母,从自我成长开始

学做父母是一生的功课 / 2

孩子是父母无意识的呈现 / 5

做真实完整的妈妈 / 9

为何别人的育儿经养不好你的孩子 / 13

第二章 良好家庭关系是良好亲子关系的基石

缺乏安全感的孩子一生都在寻求关注 / 18

在母婴共生期,被“无视”的爸爸该如何存在 / 23

让缺席的爸爸不缺位——写给单亲妈妈 / 29

别让父母的童年创伤传递给孩子 / 34

第三章 接纳是对孩子有效的管教

接纳孩子的情绪,管教孩子的行为 / 40

接纳是对孩子有效的管教 / 44

尊重和接纳孩子,才能真正与孩子做朋友 / 50

帮助孩子给情绪“消毒” / 54

让孩子及时释放恐惧情绪 / 59

如何听,孩子才能对你说心里话 / 64

第四章 别让你的主义害了孩子

“妈妈”将导致孩子的残缺 / 70

做不焦虑的妈妈 / 75

别让规则僵化成规条 / 79

对孩子的禁止其实是一种引诱 / 85

让孩子“听话”,正向引导比威胁更有效 / 90

“理想小孩”的期望,让孩子难以自我认同 / 96

第五章 独立是父母送给孩子好的礼物

养育孩子就是为了更好地分离 / 104

让孩子学习自己做决定 / 110

过分追求独立,会让孩子失去自我 / 115

孩子叛逆或许是好事 / 122

父母真的不该“护犊子”吗 / 128

让孩子学会独立思考 / 134

第六章 不要剥夺孩子体验挫折的权利

哄孩子笑,不如允许孩子哭 / 140

提高孩子的挫折商,让孩子受挫不受伤 / 144

无法受挫的不是孩子,而是父母的“内在小孩” / 150

“坏”妈妈是孩子心理成长的动力 / 155

父母不同的信念,诱导孩子不同的表现 / 162

第七章 大拇指教育是把双刃剑

帮助孩子提高自我价值感 / 168

越的孩子越容易自卑 / 174

不要随便说出“你棒” / 178

第八章 你不知道的那些婴幼儿心理

在宝宝婴儿期,做有求必应的妈妈 / 184

了解宝宝的心理,让宝宝顺利断奶 / 190

成长的迷恋——俄狄浦斯情结期 / 195

脏话的力量——为何孩子对“屎尿屁”津津乐道 / 203

“耍赖”的真相——孩子为何说话不算数 / 210

孩子的梦藏着心灵的秘密 / 216

用故事滋养孩子的心灵 / 220

家族故事让孩子更好地实现自我认同 / 226

第九章 帮孩子顺利度过幼儿园时期

宝宝入园,妈妈先过分离焦虑这道关 / 232

妈妈这样做,让孩子爱上幼儿园 / 239

做好准备工作,帮助宝宝提前适应幼儿园 / 243

提高孩子的人际适应力,从幼儿园开始 / 248

第十章生不生二宝,不应该由大宝说了算

父母是否生二宝,都别让大宝“背黑锅” / 254

如何让大宝像你一样期待二宝的到来 / 259

如何看待同胞竞争和爱 / 262

作者介绍


侯瑞鹤,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硕士。长期在一线从事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现任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健康中心专职教师、心理咨询师;壹心理、教育特约专栏作者。著有专著《路特心理健康思想解析》,所属丛书被评为“《中国教育报》2014年度教师喜爱的100本书”前十名。

文摘


序言



穿越迷雾,遇见更好的自己:一本关于理解、成长与和解的心灵指南 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我们每个人都在各自的人生旅途中摸索前行。或许你正被生活的重担压得喘不过气,或许你在人际关系中感到困惑与疲惫,又或许你内心深处藏着一份不被理解的孤单。本书并非要描绘一幅虚幻的完美蓝图,也不是提供一套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万能公式。相反,它是一扇通往自我觉察与内在和解的窗户,邀请你一同踏上一场深刻的自我探索之旅。 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我们常常被要求“做得更好”,被鼓励“更加优秀”,仿佛只有不断超越、不断完善,才是唯一的生存之道。然而,这种持续的追逐,往往让我们忽视了内心真实的声音,遗忘了那些不那么“完美”的自己。那些曾经的脆弱、犯过的错误、不被他人接纳的特质,它们并未消失,而是潜藏在心底,影响着我们的情绪,塑造着我们的行为,有时甚至成为我们前进道路上的绊脚石。 本书的核心,在于倡导一种更为温和、更为人性化的成长方式。它不鼓吹“无条件乐观”,也不宣扬“完美主义的解脱”。它承认,生活中存在挫折,存在遗憾,存在我们无法改变的事实。然而,恰恰是在面对这些不完美时,我们才有了真正成长的契机。它鼓励我们,停止对抗那些我们认为“不好”的部分,转而尝试去理解它们,去接纳它们。因为,这些“不完美”,往往是我们独一无二的印记,是我们之所以成为“我们”的重要组成部分。 理解,是疗愈的起点 在本书的篇章中,我们将一同深入探究“理解”的意义。理解,不仅仅是认知层面的明白,更是一种情感上的共情。我们将从多个角度,审视那些让我们感到“不被接纳”的根源。这可能源于童年经历中某些未被满足的需求,可能源于成长过程中习得的、让我们自我设限的信念,也可能源于社会文化对“成功”和“优秀”的单一评判标准。 我们会探讨,为何我们如此渴望外界的认可,以至于我们宁愿压抑真实的自我,去迎合他人的期待。我们将分析,那些隐藏在焦虑、恐惧、愤怒背后的心理机制,它们是如何悄悄地影响着我们的决策和情绪。这并非是要将责任完全归咎于外部环境,而是要帮助我们认识到,我们自身内在的运作模式。当我们开始理解这些模式的形成原因,我们就拥有了改变的可能性。 例如,你是否曾因为一次失败而长期耿耿于怀,反复审视自己当时的每一个错误?你是否曾因为不擅长某个领域而觉得自己“不够好”,甚至放弃了尝试的机会?本书将引领你看到,这些看似消极的反应,其实是某种保护机制在发挥作用,是为了避免再次受伤。而真正的解脱,并非是消除这些情绪,而是学会与它们共处,并从中汲取智慧。 接纳,是自由的钥匙 “接纳”这个词,听起来简单,但在实际生活中却充满挑战。我们常常将接纳误解为“放弃”或“认命”,仿佛一旦接纳了不完美的自己,就意味着停滞不前。然而,真正的接纳,恰恰是释放能量,走向自由的第一步。 当我们开始接纳自己那些“不被喜欢”的特质时,我们便不再需要耗费大量精力去隐藏、去伪装。那些曾经被我们视为“缺点”的部分,在理解的光芒下,或许会展现出不一样的色彩。它们可能是一些独特的天赋,一些与众不同的视角,或者是一些让我们更加有韧性的品质。 本书将提供一系列实用的方法和思考维度,帮助你逐步建立起自我接纳的能力。这包括: 认识你的“阴影面”: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些不愿面对的、自己认为不好的部分,它们构成了我们的“阴影”。本书将引导你温和地观察和理解这些阴影,认识到它们并非邪恶,而是构成完整人格的一部分。 停止与过去的自己作战:我们常常会因为过去的错误或遗憾而自责不已。本书将教你如何放下对过去的执着,以一种更宽容的态度对待曾经的自己,认识到过去的每一次经历,都是成长的垫脚石。 学会自我关怀:在追求目标的同时,我们是否也学会了关照自己的身心健康?本书将强调自我关怀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日常的点滴行动,滋养内心的能量。 摆脱“应该”的束缚:我们常常被“应该”的观念所绑架,认为自己“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做些什么事。本书将帮助你辨别哪些是真实的自我需求,哪些是被社会和他人灌输的“应该”。 和解,是力量的源泉 当理解与接纳在内心生根发芽,我们便会迎来真正的“和解”。这份和解,并非是与他人争执的妥协,而是与自己的深度对话与握手言和。当内心不再充满冲突和内耗,当我们不再将自己视为“敌人”,一种前所未有的力量便会油然而生。 这种力量,不是外在的强大,而是内在的稳定与从容。它让我们在面对挑战时,不再轻易被击垮;它让我们在经历失去时,能够更快地找回内心的平静;它让我们在与他人互动时,能够更加真诚与坦荡。 本书将通过生动的案例、深刻的洞察,展示一个人如何通过理解与接纳,最终实现与自己的和解,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更加健康、更加深刻的人际关系。它将告诉你,当你不再拼命证明自己“不差”,而是开始珍视自己的独特性时,你反而会散发出更具吸引力的光芒。 成长,是一场永不停止的探索 本书并非宣告旅程的终点,而是开启一段更美好的旅程。自我理解、自我接纳、自我和解,是成长过程中永不落幕的主题。每一次新的经历,每一次新的挑战,都可能带来新的觉察。 这本书,是你心灵旅途中的一位挚友,一位引路人。它邀请你放慢脚步,倾听内心的声音,与那个不那么完美的自己温柔相遇。它相信,当你真正学会接纳自己,你就拥有了改变世界的力量,因为你成为了那个最真实的、最强大的自己。 在这本书中,你不会找到“应该”如何生活的教条,也不会读到“如何快速成功”的秘籍。你将看到的是,如何一步一步,在理解与接纳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条通往内心平和与力量的道路。这是一次关于爱自己的伟大冒险,一次关于活出真我的精彩篇章。愿你在这个过程中,找到久违的宁静,发现一个更温暖、更坚韧、更丰盈的自己。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我起初是被书名吸引了。在现实生活中,我常常感到自己不够好,在各个方面都是如此。而当我成为父母后,这种“不够好”的感觉更是被放大了无数倍。我总是担心自己无法给予孩子最好的,总是担心自己的疏忽会给他们带来伤害。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是一种颠覆性的体验。它没有给我什么“秘诀”或者“技巧”,而是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宏大、更深刻的视角。作者用一种非常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孩子行为背后真实的心理需求,让我从一个完全不同的角度去审视那些曾经让我头疼不已的“问题”。 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对于“不完美的自己”的探讨,真的像一道光照进了我内心最阴暗的角落。我一直以为,我需要变得足够强大、足够优秀,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父母,才能真正地爱我的孩子。但这本书告诉我,恰恰是我的“不完美”,我那些曾经的伤痛,那些我引以为耻的经历,才是我能够真正与孩子产生深刻联结的源泉。它让我明白,接纳自己的脆弱,接纳自己的局限,并不意味着放弃成长,而是意味着一种更真实、更有力量的爱。我感觉自己被理解了,被看见了,这是一种久违的温暖和勇气。

评分

这是一本让我耳目一新的育儿读物。我读过不少关于如何与孩子沟通、如何解决孩子行为问题的书,但它们大多停留在方法论层面,而这本书则更侧重于内在的觉察和转化。作者非常巧妙地将“接纳孩子”和“接纳不完美的自己”这两个看似独立的主题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非常独特的视角。她深入剖析了我们在育儿过程中,是如何将自己内心的投射和期待强加给孩子的,以及当我们无法实现这些期待时,我们又是如何苛责自己的。 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不完美”的定义。她并没有将它视为一种缺陷,而是将其看作是成长和连接的桥梁。当我读到书中关于如何通过接纳自己的“不完美”来真正理解孩子的“不完美”时,我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豁然开朗。这种“由内而外”的转变,让我意识到,很多时候,我们以为是孩子的问题,其实是我们自己内心的映照。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有力量,不落俗套,充满了智慧和洞察力。它不是那种让你看完后觉得“我做不到”的书,而是让你在阅读过程中,一点点地被唤醒,被赋能,最终找到属于自己的、属于家庭的和谐之道。

评分

我是一位在职妈妈,每天在工作和家庭之间疲于奔命,早已习惯了将自己逼到极致,追求完美。拿到这本书时,并没有抱太大的期望,以为只是又一本关于育儿的鸡汤。然而,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完全不同。它没有空洞的说教,也没有不切实际的理想化描绘。作者用一种非常诚恳、甚至有些直接的笔触,揭示了我们在育儿过程中,尤其是面对孩子所谓的“顽固”或“挑战性”行为时,是如何将自己的焦虑和不安全感投射出去的。我读到那些关于“我们以为的爱,其实可能是一种控制”的论述时,内心受到了极大的触动,仿佛被一记重锤击中。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并没有将“接纳不完美的自己”写成一种对现状的妥协,而是将其定义为一种积极的内在力量。她强调,只有当我们能够坦然面对自己内心的不确定、自身的局限性,甚至那些我们一直试图隐藏的“失败”经验时,我们才可能真正地、不带评判地去看见和接纳我们的孩子。这种“自己先被疗愈,才能疗愈孩子”的逻辑,让我醍醐灌顶。它让我意识到,我一直以来试图在孩子身上寻找的“完美”,其实是我自己内心缺失的。这本书的文字非常有力量,不是那种煽情的,而是那种深入骨髓的,让人读完后久久不能平静。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感受,与其说是阅读,不如说是一种精神上的洗礼。我曾经带着许多的困惑和不安来阅读它,总觉得自己在育儿的道路上磕磕绊绊,总觉得自己不够好,无法给予孩子足够的爱和引导。这本书的作者,用一种极其真诚和富有洞察力的笔触,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她没有回避育儿过程中的那些艰难和挑战,而是深入挖掘了这些挑战背后,我们父母自身的情绪和心理需求。我被作者对孩子行为的细腻解读所深深吸引,她让我看到了孩子身上那些“不被喜欢”的特质,其实可能蕴藏着他们独特的潜能和表达方式。 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对“接纳不完美的自己”的论述,简直是为我量身定做的。我一直以来都沉浸在自我苛责的泥沼中,总觉得自己的付出不够,自己的能力不足。但这本书告诉我,恰恰是那些我们自认为的“不完美”,那些曾经的伤痛和遗憾,才是我们能够真正理解和接纳孩子,甚至疗愈孩子的重要资本。作者用一种非常温柔而坚定的力量,引导我认识到,自我接纳不是一种软弱,而是一种强大的力量,它能让我们以更平和、更真实的心态去面对生活,去拥抱我们的孩子。这本书的文字,有一种直抵人心的力量,让人在掩卷之后,依然感受到那份深刻的温暖和启发。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震撼,远比我最初预期的要强烈得多。我一直以为“接纳孩子”和“接纳不完美的自己”这两个主题会是分开论述,或者以一种比较温和、循序渐进的方式展开。但读完后,我才发现作者将这两者巧妙地编织在一起,形成了一个深刻而又充满力量的整体。开篇的几章,我被作者对孩子成长过程中各种“问题行为”的细腻洞察所吸引,她没有简单地将孩子归类为“好”或“坏”,而是深入分析了行为背后的需求和情绪,这让我开始反思自己过去对待孩子的方式,很多时候,我只是看到了表面的叛逆或不听话,却忽略了他们内心的脆弱和渴望。 更让我惊喜的是,作者并没有止步于对孩子的理解,而是顺理成章地将这份理解延伸到了我们自己的内心。她用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剖析了我们在育儿过程中所遇到的焦虑、挫败感,以及那些根植于我们自身童年经历的“不完美”。我曾经以为,作为父母,就应该无所不能,就应该时刻保持冷静和智慧。然而,这本书让我明白,恰恰是那些“不完美”的时刻,那些我们感到力不从心、甚至有些狼狈的瞬间,才是我们真正成长的契机。她让我看到,接纳自己这些“不完美”的特质,并不是一种退步,而是通往更深层次自我和解的关键。那种如释重负的感觉,直到现在我还在回味。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