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货《中國書畫 日本收藏:關西百年收藏記事》典藏藝術 繁体中文书

现货《中國書畫 日本收藏:關西百年收藏記事》典藏藝術 繁体中文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中国书画
  • 日本收藏
  • 关西收藏
  • 艺术史
  • 典藏
  • 文化
  • 艺术
  • 收藏
  • 百年收藏
  • 繁体中文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中国图书进出口深圳公司
出版社: 典藏藝術家庭
ISBN:9789866049880
商品编码:10052554138

具体描述

中國書畫??1??76??1??74日本收藏:關西百年收藏記事

  • 作者:  
  • 譯者:
  • 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15/06/15
  • 語言:繁體中文
  • 定價:620
  • 歷經百年動盪的文化至寶,如何重回美術殿堂的永恆居所?
    日本關西家族的鑑藏記錄!
     
    1911年可謂歷史上最具關鍵性的一年,這一年辛亥革命爆發,清朝瓦解,中國陷入政治分裂之中。在這動盪時代,大批的書畫珍品因為戰亂隨之散佚,更有皇室公親、高官大臣趁著逃難之際,紛紛將手中的藏品銷往市場上拋售,並意圖運往海外。

    日本京都學派學者內藤湖南,以保護東洋文物為使命,極力呼籲關西的政治、財經界人士群起蒐集中國書畫,於是上野理一、阿部房次郎、黑川幸七……等關西家族紛紛響應,在他的號召下,這些因戰亂而輾轉流離異鄉的中國書畫,逐漸匯聚在這半徑不足一百公里的關西地區。之後,山本悌二郎、住友寬一、橋本末吉等著名收藏家的收藏投入了關西中國書畫收藏。歷經百年,這些寶貴的書畫名品或捐贈或寄藏,於關西各大美術館重新找到了一個永久性的寄身之所。

    本書是華文世界第一本針對關西中國書畫收藏的完整紀錄,對於關西重量級藏家的收藏人生、博物館、美術館的中國書畫典藏皆有精彩詳實的介紹。難得一見的大師作品都將在本書一一揭開其神祕面紗。書中每一篇文章皆由各館所研究員執筆撰寫,內容紮實極具深度並輔以珍貴圖片對照,讀來令人讚嘆與驚豔。行過百年,關西已成為傲視全世界的中國書畫寶庫之一,對於喜好研究與欣賞中國書畫的讀者來說,本書絕對是最珍貴且極重要的參考文本。

    聯合推薦

    王耀庭──前國立故宮博物院書畫處處長
    白適銘──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教授
    傅 申──國際知名中國書畫鑑定專家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關西中國書畫收藏研究會】


    關西中國書畫收藏研究會,是以日本關西一帶的美術館和博物館學藝員、大學研究人員、及收藏家為成員,於2010年展開活動,目的在針對關西中國書畫收藏形成的歷史和作品的歷史意義進行調查研究。參加館是大阪市立美術館、大和文華館、和泉市久保惣記念美術館、京都國立博物館、泉屋博古館、黑川古文化研究所、澄懷堂美術館、藤井齊成會有鄰館、觀峰館、協力館是澀谷區立松濤美術館。其成果經活用後,於2011年出版了介紹各館收藏歷史的《中國書畫探訪》(東京:二玄社);同年1月至翌年2月間,又推出了「關西中國書畫收藏展」,以參加館為會場進行相關展示,期間並主辦「關西中國書畫收藏的過去和未來」國際研討會。此外還發行了《關西九館所藏中國書畫錄》Ⅰ??1??76??1??74Ⅱ(2013、2015),介紹各館收藏作品及附屬資料。

    目錄

    前言
    大正時代崛起的關西收藏家/曾布川寬

    1   京都國立博物館│ 上野理 一, 1848-1919 須磨彌吉郎 ,1892-1970
    賓老的軟毫和硬筆桿──筆墨精神:連接中國書法與繪畫的一個概念/西上實
    他,澎湃的中西外交藝動──一位外交官眼中的中國近代繪畫:須磨彌吉郎論東西藝術/呉孟晉

    2   大阪市立美術館 阿部房次郎 1868-1937 │岡村蓉二郎,1910-1991
    蘇東坡和燕文貴,在大阪!/弓野隆之
    拓本收藏家──岡村蓉二郎三五事/弓野隆之

    3   澄懷堂美術館│山本悌二郎,1870-1937
    「非常宗炳」的山本悌二郎:澄懷堂中國書畫收藏歷程/伊藤みのり

    4   黑川古文化研究所│黒川幸七,1871-1938
    低調的大器,後浪的巔峰:關西富商──黑川家第二代黑川幸七精彩的收藏活動/竹浪遠

    5   大和文華館 │矢代幸雄,1890-1975
    「美的殿堂」裡的中國繪畫-矢代幸雄與大和文華館的收藏/植松瑞希

    6   泉屋博古館 │住友寬一,1896-1956
    無為庵,孤高獨行收藏癡:住友寬一的收藏──「住友收藏的中國繪畫」展」/實方葉子

    7   澀谷區立松濤美術館│橋本末吉,1902 1991
    松濤美術館之橋本收藏:橋本家族與桑名鐵城收藏/味岡義人

    8   觀峰館│原田觀峰,1911-1995 
    原田的精玉,發亮於石間:觀峰收藏之中國書畫──其收藏及特色/瀨川敬也

    9   和泉市久保惣 念美術館│林宗毅,1923-2006
    林宗毅,好畫百軸的喜樂:定靜堂收藏與和泉市久保惣記念美術館/河田昌之

    圖片索引
    館藏資訊

    大正時代崛起的關西收藏家

    文|曾布川寛(日本京都大學名譽教授、黑川古文化研究所所長)
    翻譯|蘇玲怡


    關西地區擁有為數眾多的中國書畫收藏,庋藏於公、私立博物館和美術館之中。針對這些至今已成為中國書畫寶庫的關西地區收藏,以下將分類概述。
     
    關西大型的核心收藏──上野理一、阿部房次郎、山本悌二郎、黑川幸七和藤井善助
    第一類,可舉關西收藏核心的上野理一、阿部房次郎、山本悌二郎、黑川幸七、藤井善助等人的大型收藏為例。它們都是同時於明治末至大正、昭和初期,以關西為中心興起的中國書畫蒐集熱潮中所購得的收藏。

    1910年辛亥革命前夕,京都帝國大學的內藤湖南與同事狩野直喜、富岡謙藏等一行人為了調查敦煌文獻來到北京,他們在此所見到的,也正是這樣的景象。後來,他們造訪了當時首席收藏家端方的宅邸,看到以(傳)郭熙〈溪山秋霽圖卷〉為首的許多件「令人驚訝的傑作」,那些都是在以前傳入日本的中國繪畫中不曾見過的作品,也就是在這個時候,內藤湖南對中國書畫、特別是中國繪畫的眼界大開。回國後,他馬上把此番親身見聞告訴大阪朝日新聞社的社長上野理一,這也成為上野理一轉而關注中國美術的一個契機。此時,內藤湖南將他向羅振玉(1866-1940,中國近代金石學家)借觀並帶回日本的宋拓〈聖教序〉轉讓給上野理一,此作便成為上野氏收藏、甚至是關西收藏中最早的一件作品。

    緊接著1911年10月,武昌起義導致革命爆發,轉眼便波及中國各地,被派往四川鎮壓革命的端方被殺,其收藏品則隨之散佚;而很早就察覺局勢危及的羅振玉,也帶著女婿王國維和家族成員,連同自己擁有的多件文物亡命日本,寓居京都。此一革命的序幕拉開後,大量的中國書畫作品流入日本求售,其流通的窗口便是位於大阪的出版社「博文堂」。博文堂依賴內藤湖南、長尾雨山、羅振玉等人來鑑定作品,往來的客戶包括關西金融界重要人士兼中國書畫愛好者的上野理一、阿部房次郎、黑川幸七、藤井善助、小川為次郎等人,以及東京的山本悌二郎、菊池惺堂等。至此,以建構關西地區中國書畫收藏為目標的學者、收藏家及文物商等人所形成的理想組合,終於確立了下來。

    關西收藏活動領導──內藤湖南開啟日人眼光
    可以說,內藤湖南經常引領關西地區的中國書畫收藏活動,居於指導者的角色,不過,若說到他這番不尋常的熱情之最終目的,借用其子內藤乾吉的話,便是「開啟我國人對於中國書畫的正確鑑賞眼光」。對內藤湖南而言,他明確地認識到早先傳入日本、並且受到日本人珍視的中國書畫(特別是繪畫),並不是在其來源地中國受到重視的正統繪畫,而只不過是地方色彩濃厚的作品;因此他認為,藉由實際呈現作品的方式來修正對正統繪畫的看法是有必要的。此一主張乃是基於,他發覺到自己在北京所親睹的繪畫,和收藏在日本的繪畫兩者之間是有一段落差的。

    促成這些收藏家從事收藏的另一個原因,在於他們認為東方的文物應當保留在東方。這樣的想法,在很多方面受到提倡「大亞洲主義」的孫文及曾與其接觸的犬養木堂思想之影響。對此有所共鳴的山本悌二郎,不只試圖全面收集中國歷代書畫名家,還將李成〈喬松平遠圖〉等藏品著錄在《澄懷堂書畫目錄》及《宋元明清書畫名賢詳傳》等鉅著中。另外,年輕時曾至上海留學的藤井善助,由於目睹了文物流散到歐美各國的景況,於是決心從事包括書畫在內的中國文物收藏,他的藏品則有黃庭堅〈李太白憶舊遊詩卷〉和王庭筠〈幽竹枯槎圖卷〉等名品。

    其他類型重要的收藏家──
    住友家族、橋本末吉、矢代幸雄、須磨彌吉郎、林宗毅和原田觀峰
    另一方面,雖然關西地區同樣收藏有宋元明清時期的書畫,但其藏品並不僅限於中國,而是以東洋美術作為主軸,連同日本、朝鮮及中國書畫一起收藏。住友春翠和矢代幸雄的收藏,可視為是第二種類型。住友春翠是住友家的第十五代主人,以中國古代青銅器的收藏聞名於世,不過他對中國書畫也有所關注,收藏了(傳)南宋閻次平的〈秋野牧牛圖〉和清代沈銓的〈雪中遊兔圖〉等名作。另外,美術史學者矢代幸雄在大和文華館創立時,也接受委託從事蒐集藏品的工作,得到了(傳)北宋末趙令穰〈秋塘圖〉、南宋李迪〈雪中歸牧圖〉等珠玉小品。

    第三種類型則側重在明清時代,如住友寬一和橋本末吉的收藏。住友寬一是前述住友春翠的長子,他的收藏,於明清作品中,又更限定在明末清初的這一段時期,尤其是「明末三僧」石谿、石濤、漸江和八大山人這些所謂的明代遺民繪畫。另一位橋本末吉,雖然普遍地收藏明清繪畫,但其中明末清初怪異畫風和江南都市畫派的作品,亦可自成一大收藏。在橋本的藏品中,最引人注目的莫過於作為其收藏核心的石銳〈探花圖卷〉、吳彬〈溪山絕塵圖〉、龔賢〈雲林山居圖〉等名作,這些全都得自於桑名鐵城的收藏;同樣地,住友寬一收藏中赫赫有名的作品,八大山人的〈安晚帖〉、石濤的〈廬山觀瀑圖〉也是由此而來。桑名鐵城是京都的一位篆刻家,和富岡鐵齋等人都有往來。他曾於1897年和1899年兩度前往中國,主要在上海、蘇州從事收藏活動,在他私人出版的《九華印室鑑藏圖錄》一書中,光是明清繪畫就收錄有八十五件。

    最後第四種類型,是須磨彌吉郎、林宗毅、原田觀峰等人所收藏的中國近現代書畫。須磨彌吉郎於二次大戰前,在中國擔任了十一年的外交官,利用公務之暇從事收藏,他和當時北京、上海、廣州等地的畫家都有接觸,大量收藏了齊白石、劉海粟、高劍父等人的作品。而林宗毅是台灣名門林本源家族的一支,後入日本籍,收藏有明清及近現代的書畫。至於原田觀峰則是大半輩子投入書法教育的書法家,收藏了大量作為書法資料的近現代書畫。前述橋本末吉的收藏,除了吳昌碩和齊白石兩人之外的近現代繪畫藏品也是大致如此。

    不論如何,正是因為這些藏品,使得身在日本,也能夠近距離地接觸中國的近現代書畫。而像這樣子將關西地區的中國歷代書畫精選、匯集起來,不只是為了回報這些收藏家對書畫的熱愛,也希望在心滿意足欣賞的同時,能將這些作品好好地保存下去。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6049880
    • 叢書系列:
    • 規格:精裝 / 192頁 / 18.2 x 25.7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中國書畫 日本收藏:關西百年收藏記事》 一书,作为一部深度聚焦于特定历史时期、特定地域的艺术品收藏史实的专著,其内容必然围绕以下几个核心维度展开: --- 一、 关西地区与中国书画的早期接触及渊源 本书的立足点在于“关西”,即以京都、大阪为中心的日本近畿地区。要详尽描绘该地区对中国书画的接纳过程,需要追溯至更早的时代背景。 1. 佛教东传与早期审美基础: 首先,必须梳理自奈良、平安时代起,佛教艺术(包括造像、经文书法)如何为日本艺术界提供认识中国艺术(尤其是魏晋、唐代风格)的文化土壤。虽然这些早期接触点并非直接聚焦于世俗意义上的“书画”,但它们构建了日本对“笔墨精神”的基础理解。 2. 江户时代与文人趣味的萌芽: 重点分析江户时代,特别是幕府后期,随着中日贸易和文化交流的间歇性恢复,中国绘画和书法如何通过特定渠道(如长崎出岛的荷兰商人转手或直接的官方交流)进入关西地区。此时期的收藏活动往往集中于特定的藩主、富商或知识分子阶层。 人物群像的刻画: 选取几位关键的关西地区早期收藏家(如大阪的豪商或京都的学者),分析他们的收藏偏好——是偏爱宋元院体,还是更倾心于明末清初的文人画派?他们的收藏动机是纯粹的审美,还是带有政治或社会地位的考量? 3. 明清绘画的涌入与风格辨识: 着重分析明清之际的中国书画(如董其昌、八大山人、石涛等)如何被日本收藏家吸收。由于时代较近,此时的鉴定和流传记录相对清晰,书籍应详述这些作品的最初版本、题跋、以及在日本被赋予的“号”或“名目”。 --- 二、 明治维新后的收藏格局重塑 明治维新是日本社会结构发生巨变的时期,对艺术收藏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影响。本书必须详细分析这一转折点。 1. 旧体制解体与艺术品的流散: 随着旧幕府体制和武士阶层的衰落,大量原本收藏于寺庙、藩邸或贵族手中的中国书画开始流入市场。这是关西地区收藏家得以大量购藏的“黄金时期”。 2. 关西资本的力量与专业化收藏: 对比东京(关东)的收藏多由政府力量或新兴工业资本主导,本书需要凸显关西地区,尤其是大阪和神户的“实业家”群体在收藏中所扮演的独特角色。他们往往更务实,对艺术品的商业价值和历史传承有敏锐的嗅觉。 个案研究: 深入分析某一或两个在关西地区具有代表性的家族收藏体系,例如,他们如何系统性地建立起从唐摹本到清代精品系列的收藏脉络。 3. 艺术教育与鉴赏体系的本土化: 分析关西地区的大学(如京都大学、大阪大学)的文人学者如何参与到中国艺术的研究中,他们撰写的鉴定目录、研究论文如何反过来影响了私人收藏的方向和标准。这标志着收藏从单纯的“拥有”向“学术研究”的深化。 --- 三、 战前与战后的流变与保存 “百年收藏”必然跨越两次世界大战,作品的流传和保存是核心议题。 1. 两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详述在战争动荡期,关西地区收藏家采取了哪些措施来保护这些珍贵的中国艺术品,避免其流入西方或被战火损毁。可能包括秘密转移、寄存于银行金库、或转让给信誉可靠的本土机构。 2. 战后经济复苏与收藏的再定位: 战后,日本经济的重建如何影响了艺术品市场的活力。部分家族可能因经济压力出售藏品,而新的富裕阶层则开始接手。本书需区分哪些作品留在家族手中,成为后世的“秘藏”,哪些则通过拍卖会或私下交易进入了新的收藏系统。 3. 收藏的“公开化”趋势: 分析20世纪下半叶,关西地区的部分收藏家如何响应时代号召,开始将其部分珍藏向公众展示(如设立私人美术馆、或将精品捐赠给地方公立博物馆)。这对于研究中国艺术史,特别是流传史,提供了至关重要的第一手资料。 --- 四、 典藏艺术与学术价值的体现 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记录“谁拥有过什么”,更在于探讨这些藏品对中日艺术史研究的贡献。 1. 鉴定学与著录的细致考证: 每一件重要的书画作品,都应有详细的著录信息,包括其在日本的历次展览记录、被权威学者(如日本的矢部恒吉、中国的美术史家)的评价、以及与中国本土著录的相互印证。 2. 风格比较与审美差异: 通过关西收藏的实例,探讨日本收藏家对中国特定时期(如元四家、清初四僧)作品的接受程度和审美侧重,这能揭示中日两国在艺术品位上的微妙差异和相互影响。 3. 艺术品流传路径的重建: 最终,本书旨在描绘出一条清晰的、自中国本土流出,经由关西特定路径,最终沉淀于日本的艺术品“生命线”。这些记录无疑是重建二十世纪上半叶全球艺术品流动的关键拼图。 --- 综上所述,本书《中國書畫 日本收藏:關西百年收藏記事》 是一部扎根于地域史、结合了艺术史、社会经济史的综合性学术著作,其核心工作是通过详实的考据和人物侧写,为理解中国书画如何在特定历史断代下,跨越国界,并在日本近畿地区形成一个独立而重要的收藏谱系提供坚实的史料支撑。它并非对中国艺术的通史性叙述,而是对特定“流出”与“接受”过程的深度挖掘。

用户评价

评分

拿到这本书的瞬间,我立刻被它那种厚重感所吸引,这绝对不是一本随随便便的印刷品,从装帧设计上就能感受到出版方对内容的尊重。虽然我还没来得及仔细研读,但仅仅是翻阅目录和前言,就能感觉到作者在资料搜集上的巨大投入。我特别关注那些关于“典藏艺术”的描述,这通常意味着作品的稀有性和历史地位。我猜想,这本书很可能不仅仅是罗列作品清单,而是会深入挖掘每一件藏品背后的收藏家族故事,比如他们是如何建立起如此庞大的书画体系的,其中的家族秘闻和传承的艰辛想必是引人入胜的。对于我这种业余爱好者来说,能了解到一个家族是如何培养出鉴赏眼光和收藏精神,比单纯看图要有趣得多。如果书中能穿插一些当时社会风貌的描绘,比如战乱时期收藏家们如何冒着风险保护艺术品,那这本书的文学性和历史感就更强了,绝对是值得反复品味的佳作。

评分

我一直认为,通过他者的视角来审视我们自己的文化遗产,往往能带来全新的认识和启发。这本书既然聚焦于“日本收藏”这一特定视角,想必会对中国书画的一些流派、风格在日本受到的不同解读和推崇做出独到的分析。比如,某些在中国本土可能被低估的画家或作品,会不会因为关西收藏家的偏爱而在日本获得了极高的声誉?这种文化上的“异地评价”是非常微妙和值得玩味的。我非常期待看到作者如何平衡“介绍”与“评论”的比例,既要客观描述收藏现状,又要有基于深厚学养的批判性眼光。如果能对不同时期的收藏倾向进行对比分析,比如明治维新前后收藏重点有何变化,那这本书的学术价值无疑将大大提升。另外,从“繁体中文书”这个信息来看,阅读体验上应该会更加亲切自然,这对于深入理解其中蕴含的文化细节至关重要。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真的很有吸引力,光是“关西百年收藏”这几个字,就让人联想到那些沉淀了岁月痕迹的珍贵艺术品。我一直对日本的收藏文化非常好奇,特别是关西地区,那里的历史底蕴深厚,想必藏品也一定独具特色。这本书如果真的能深入剖析这个百年收藏史,那对于我们研究中日艺术交流史来说,绝对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料。我期待看到书中对早期艺术品流传脉络的梳理,比如哪些重要的中国书画作品是如何从中国流向日本,又如何在关西地区被一代代人珍视和保护下来的。这不仅仅是艺术鉴赏,更像是一部活的历史,通过这些艺术品的眼睛,我们可以窥见那个时代社会变迁的缩影。当然,如果能配上高质量的图版和详细的考证说明,那就更完美了,毕竟对于收藏家和研究者来说,细节决定成败。我希望作者在讲述故事的同时,也能保持学术的严谨性,让每一个论点都有据可查,这样这本书的价值才能真正体现出来。

评分

这本书的厚度和重量感,从侧面反映了其内容的丰富性和研究的深度。我设想,这本书的叙事风格一定非常沉稳内敛,符合日本文化中对“物哀”和“侘寂”的追求。我希望看到的,不仅仅是“谁拥有了什么”,更是“为什么是他们拥有”以及“这件作品对他们意味着什么”。例如,是否有某幅画作,因为其特殊的意境或笔法,成为了某个家族的精神图腾?这种精神层面的链接,远比单纯的市场价值来得深刻。我期待这本书能提供一个广阔的视野,让我们看到中国书画在东亚文化圈中的完整生命轨迹,而不是仅仅局限于其发源地。如果能在最后几章探讨一下这些“关西百年收藏”的未来走向,比如当代日本收藏界的传承困境或者新的收藏热点,那就更具前瞻性了。

评分

说实话,我对艺术史和收藏史的交叉领域特别着迷,这本书的书名恰好击中了我的兴趣点。我猜想,这本书的结构可能会非常清晰,或许会按照时间线或者不同的收藏家族来划分章节。我个人最想了解的是那些“记者”视角的记录,即作者在进行田野调查时,与现任藏家或相关研究人员的直接对话记录。这些一手资料往往比二手整理更加生动和可靠。如果书中收录了大量珍贵且罕见的展览图录或者私人文献的影印件,那这本书的价值就不仅仅是文字叙述了,它本身就成为了一件研究工具。我希望作者能够描绘出关西收藏家们在面对中国艺术时的那种敬畏与热忱,这种跨越国界的文化认同感,在今天这个全球化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和具有现实意义。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