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音乐学院、艺术院校音乐表演专业古典吉他演奏和教育本科方向示范教材国内一项古典吉他省级科研项目——黑龙江省文化厅2008年科研立项:《关于艺术院校音乐表演专业古典吉他本科方向人才培养模式和学科建设相关问题的研究》终审成果、重点建设教材。
  大庆石油学院艺术学院、哈尔滨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古典吉他演奏和教育本科方向.校级公共选修课指定教材。
  黑龙江省吉他文化艺术协会古典吉他考级标准、指定培训教材。     
作者简介
     杨育林,男,艺名:蜚声。1972年3月27日出生,中共党员,我国首位正式在职吉他专业副教授,哈尔滨师范大学艺术学院音乐学硕上研究生。研究方向:西班牙民族音乐和古典吉他演奏与教育、教学研究。教研方面:曾先后在《吉他》、《乐器》、《艺术教育》、《艺术研究》等国家级期刊、省级专业刊物上发表了《歌与舞中的两班牙音乐——玛拉兹的(两班牙小夜曲)解析》、《论古典吉他小组教学的利弊》、《关于推广和普及古典吉他艺术的几点看法》、《浅析(大霍塔舞曲)创作成功的原囚》等多篇古典吉他类专业论文。编著有《吉他教学演奏考级教程》(执行主编、中国歌剧舞剧院考级委员会编,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民谣吉他演奏技巧教程》(环宇出版社出版)、《古典吉他技巧教程》等吉他专业书籍。科研方面:2006年7月,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大庆石油学院科技发展基金立项课题:《关于在大学中推广和普及吉他演奏艺术的作用和形式的研究》;2008年5月,作为项目负责人,以大庆石油学院为申报单位,主持申报的“黑龙江省文化厅2008年文化艺术科学”课题项目,顺利通过省文化厅专家组的审核,正式立项,项目名称为《关于艺术院校音乐表演号业古典吉他本科方向人才培养模式和学科建设相关问题的研究》,2009年6月,作为项目负责人,以大庆石油学院为申报单位,联合哈尔滨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黑龙江大学艺术学院共同申报的黑龙江省2009年教育厅人文社科面上项目并获批,项目名称为《普通高校音乐表演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创新研究——兼论小组教学和一一对一教学的关系》。
    2002年起至今,个人事迹多次被中国音乐家协会吉他学会会刊登载,包括《未来吉他音乐人的摇篮一一大庆蜚声吉他培训学校》(《音乐DIY))第三期第46页)、  《播种音乐的春天——访大庆蜚声吉他培训学校校长杨育林》(《吉它》2005年3月第一期第40页)、《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访中国音乐家协会吉他学会秘书长助理杨育林》(《吉它》2006年7月第六期),并成为中国吉他学会会刊第一期专家特刊的封面人物。2007年6月30日,《大庆晚报》以《永不落幕的吉他》为题,对其个人事迹以整版报道。
    现任:
    中国音乐家协会吉他学会秘书长助理、常务理事、专家评委,黑龙江省吉他文化艺术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大庆音乐家协会常务秘书长,大庆市音乐家协会吉他专业委员会会长兼理事长,大庆石油学院艺术学院音乐系古典吉他、民谣专业专业(本科、大专、附中)主课教授,哈尔滨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管弦系吉他本科专业客座教授等。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部分 古典吉他艺术发展简史
第一章 古典吉他乐器简史
第一节 古典吉他乐器进化改良简史
第二节 古典吉他乐器改良历史纪年
第二章 古典吉他音乐发展简史及各时期代表人物、作品研究
第一节 文艺复兴时期的古典吉他音乐
第二节 巴洛克时期的古典吉他音乐
第三节 古典主义时期的古典吉他音乐
第四节 浪漫主义时期的古典吉他音乐
第五节 弗拉门戈吉他学派的风生水起
第六节 近代时期的古典吉他音乐
第七节 现代时期的古典吉他音乐
附录 古典吉他历史事件年表
第二部分 古典吉他基础音乐理论
第一章 古典吉他常用基本乐理
第一节 乐音体系基本概念
第二节 古典吉他五线谱基础
第二章 古典吉他和声学基础知识
第一节 音程知识
第二节 和弦初步知识
第三节 调式知识
第四节 和弦功能和和声分析
第三章 古典吉他乐曲作品分析常识
第一节 古典吉他乐曲常用曲式结构简介
第二节 古典吉他乐曲常用体裁简介
第三部分 古典吉他乐器演奏法
第一章 古典吉他乐器法常识
第一节 古典吉他综述
第二节 古典吉他各部位名称和左右手分工
第三节 古典吉他的定音规律和调弦方法
第四节 古典吉他常用琴弦品牌和安装方法
第五节 古典吉他的内部结构、常用板材介绍
第六节 古典吉他的选购和保养常识
第七节 学习古典吉他演奏的必备工具
第二章 古典吉他演奏法基础
第一节 古典吉他演奏基本姿势
第二节 有关右手指甲的问题
第三节 古典吉他把位音型音阶
第四节 古典吉他右手演奏方法和空弦练习
第五节 左手按弦技术
第六节 左手独立支配训练
第三章 古典吉他常用调式简介
第一节 古典吉他基本音型音阶训练
第二节 C大调和a小调
第三节 G大调和e小调
第四节 D大调和b小调
第五节 A大调和#fm小调
第六节 E大调和#c小调
第七节 F大调和d小调
第四章 古典吉他专业技巧训练
第一节 古典吉他双音演奏训练
第二节 圆滑音演奏法
第三节 滑音演奏法
第四节 装饰音演奏法
第五节 消音、顿音和Pizz演奏法
第六节 泛音演奏法
第七节 轮指演奏法
第八节 特殊演奏法
第四部分 古典吉他考级曲目汇编
专业一级
专业一级 练习曲科斯特练习曲
专业一级 作品A 圆舞曲
专业一级 作品B 囚徒之歌
专业一级 作品C 樱花
专业二级
专业二级 练习曲 阿瓜多必弹低音练习曲
专业二级 作品A 莫斯科郊外的晚上
专业二级 作品B 送别
专业二级 作品C 快乐的农夫
专业二级 作品D 蝴蝶
专业三级
专业三级 练习曲 阿瓜多圆滑音练习曲
专业三级 作品A 船歌
专业三级 作品B 浪漫曲
专业三级 作品C 小步舞曲
专业三级 作品D 朱里亚尼练习曲2号
专业三级 作品E 卡路里行板
专业四级
专业四级 练习曲 月光(b小调音阶练习曲)
专业四级 作品A 月光(b小调和弦练习曲)
专业四级 作品B 泪
专业四级 作品C 雨滴
专业四级 作品D 爱的罗曼史(主题)
专业四级 作品E 小罗曼史
专业四级 作品F 阿瓜多倚音练习曲
专业五级
专业五级 练习曲 卡尔卡西轮指练习曲
专业五级 作品A 阿狄利塔
专业五级 作品B 白鸽
专业五级 作品C 玫瑰
专业五级 作品D 夜曲
专业五级 作品E 拉利亚的祭典
专业六级
专业六级 练习曲 亚马逊河的传说
专业六级 作品A 委内瑞拉华尔兹1号
专业六级 作品B 卡纳瑞欧兹舞曲
专业六级 作品C 蜂鸟
专业六级 作品D 在小麦田
专业六级 作品E 樱花主题变奏曲
专业七级
专业七级 练习曲 维拉·罗伯斯练习曲第7号
专业七级 作品A 阿尔汉布拉宫的回忆
专业七级 作品B 以往的颤音
专业七级 作品C 阿拉伯风格绮想曲
专业七级 作品D 安达路西亚
专业七级 作品E 巴里奥斯华尔兹第4号
专业八级
专业八级 练习曲 巴里奥斯音乐会练习曲第1号
专业八级 作品A 《爱的罗曼史》主题变奏曲
专业八级 作品B 阿斯图利亚斯的传说
专业八级 作品C 大教堂
专业八级 作品D 莫扎特《魔笛》主题变奏曲
专业八级 作品E 西班牙小夜曲
专业八级 作品F 皮革探戈
专业九级
专业九级 练习曲 巴里奥斯音乐会练习曲第2号
专业九级 作品A 梦中森林
专业九级 作品B 塞维利亚
专业九级 作品C 大霍塔舞曲
专业十级
专业十级 作品A 回忆组曲
专业十级 作品B 大序曲
专业十级 作品C 伟大的独奏
主要参考书目与文献      
前言/序言
     古典吉他(Classical guitar)艺术是吉他艺术的一个重要分支,是吉他艺术的灵魂所在。贝多芬曾说过“一把吉他就是一个小型的管弦乐队”,指的就是古典吉他。古典吉他传入我国后,吸引了众多的爱好者,但由于受思想认识和乐器质量的限制,古典吉他在传入我国二三十年一直处于低潮、业余状态。
  1990年以来,在中央音乐学院客座教授陈志先生的积极努力下,中央音乐学院古典吉他专业已经建立了由附小、附中、大学到研究生的完整的教学体系,并单独设立了古典吉他教研室。陈志教授以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国家一级文艺专家的身份被聘为硕士生导师。与此同时,西安音乐学院、四川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天津音乐学院、南京艺术学院、武汉音乐学院相继开设了古典吉他本科专业,古典吉他在音乐学院已基本普及。
  多年以来,育林老师一直致力于古典吉他的推广普及工作,在古典吉他教学和理论研究方面取得了突出业绩。育林老师调入我校,并于2006年7月26日被评为吉他专业副教授,2008年正式在我校艺术学院音乐系音乐表演本科专业建立古典吉他、民谣吉他本科方向。他还利用业余时间受聘于母校哈尔滨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任吉他专业客座教授,并在音乐表演专业开设了古典吉他、民谣吉他本科专业,这也应该是国内第一个在全国重点大学和师范院校同时开设吉他本科专业的范例。在发展吉他教学事业的同时,作为高校教师,他坚持以科研、教研指导教学,2008年5月,他作为项目负责人,以大庆石油学院为申报单位,主持申报的黑龙江省文化厅2008年文化艺术科学课题项目,顺利通过省义化厅专家组的审核,正式立项,该项目应该是国内吉他业界第一项省级科研课题。配合科研课题的进行,2008~:10月,西班牙著名古典吉他大师何塞·恩里克斯访华,受育林的邀请,在我校艺术学院举办了高水平的吉他音乐会暨艺术学院音乐系古典吉他建业纪念音乐会,并结合科研课题举行了专题座谈会。2009年6月,他又作为项目负责人,以大庆石油学院为申报单位,协同哈尔滨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黑龙江大学艺术学院相关同仁共同申报了黑龙江省2009~!教育厅人文社科而上项目并获批,项目名称为《普通高校音乐表演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创新研究——兼沦小组教学和一对一教学的关系》。    
				
 
				
				
					璀璨的和声:巴洛克时期吉他演奏技法与文献探微  本书导言:  在十六、十七世纪的欧洲,吉他(或其前身,如维胡埃拉、文艺复兴吉他)的地位如同今日的钢琴般重要,它不仅是宫廷贵族彰显品味的乐器,更是民间音乐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本书旨在深入挖掘巴洛克时期(约1600年至1750年)吉他音乐的独特魅力、演奏技法及其在历史演进中的关键文献地位。我们将绕开现代古典吉他教学的既定框架,专注于还原那个时代吉他手的真实声音与技术体系。  第一章:巴洛克吉他的形制演变与材料科学  本章将追溯吉他从文艺复兴时期的五组弦(或六组)发展到巴洛克时期标志性的五组弦(Double-course)的物理结构变化。我们将详细分析不同时期制琴师(如西班牙的安东尼奥·德·托雷斯之前的制琴师)所采用的木材选择,例如云杉、雪松在早期乐器上的应用,以及肠线与金属弦的过渡阶段对手指触感和音色带来的影响。  重点剖析巴洛克吉他琴颈、指板的尺寸与比例,以及它与早期鲁特琴之间的技术继承关系。我们还将通过对现存珍贵乐器(如波士顿博物馆藏品、柏林博物馆藏品)的测量数据分析,重建其理想的音梁结构与内部支撑系统,这直接决定了其相对现代古典吉他更为纤细、清晰的音色特征。  第二章:手指的革命——巴洛克拨弦技术(Pulsación)的精细解构  古典吉他的右手技术多建立在“指甲与肉的平衡”之上,但巴洛克吉他的拨弦技术则截然不同。本章将聚焦于当时主流的“Pulsación”技法,即使用指肉或指尖进行拨奏,辅以指甲的辅助或完全不用指甲。  1. 拨弦方向与力度控制: 分析教材中记载的“向上拨弦”(Tirar)与“向下拨弦”(Apretar)的区别。重点探讨如何通过控制前臂和手腕的微小动作,实现巴洛克音乐中对装饰音的快速、清晰处理,而非现代古典吉他追求的饱满连贯性。 2. 指位与拨弦区域的动态变化: 探讨早期演奏家如何根据和声密度,在靠近琴码(Bridget)和靠近音孔(Rose)之间频繁切换,以获取“亮度”(Brillantez)与“柔和”(Suavidad)的音色对比,这是理解巴洛克装饰性的关键。 3. 琶音与分解和弦的演奏范式: 区别于现代快速轮指,巴洛克时期的琶音(Arpeggios)更注重节奏的精确性与清晰度,我们将还原教材中描绘的“均匀散点”式演奏法。  第三章:左手的精妙体操——把位、横按与颤音的古代实践  巴洛克吉他的左手技术面临着更高的挑战,主要源于其组弦结构和对颤音(Trémolo的前身)的特殊要求。  1. “横按”(Ceja/Barré)的演变: 当时横按的使用频率远高于现代,尤其是在低把位。我们将研究当时演奏家如何使用拇指辅助或完全依靠食指的压力来完成快速的横按转换,以及这种技术对和弦音色的影响——往往带有较强的“颗粒感”。 2. 颤音(Trémolo)的早期形式: 与后来的浪漫主义颤音不同,巴洛克时期的颤音更倾向于快速的重复音或交替拨奏(Alternating strokes),以模拟管乐器的持续音。本书将根据西班牙和意大利的文献,重构这些早期颤音的指法指位。 3. 装饰音的精确执行: 聚焦于“颤音”(Trillo)、“倚音”(Appoggiatura)和“回音”(Eco)的演奏规范。这些装饰音不是附加物,而是旋律本身的有机组成部分,其速度和长度必须严格遵循当时的音乐惯例。  第四章:核心文献的解读与演奏实践(1650-1720)  本章是本书的实践核心,我们将精选几部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巴洛克吉他文献,进行逐曲的演奏技术分析。  1. 加斯帕尔·桑斯(Gaspar Sanz):《吉他独奏曲集》(Instrucción de Música para la Guitarra Española, 1674)      分析其中对“舞曲”(Danza)的节奏处理,特别是如何利用五组弦的特性来表现巴洛克舞蹈的律动,如帕萨梅佐(Passamezzo)与萨拉班德(Sarabande)。      重点研习桑斯对“指法标记”(Fingering notations)的系统性,并将其与现代标记进行对比,揭示技术演变的断裂点。  2. 罗伯特·德·维塞(Robert de Visée):《为吉他而作的曲集》(Pièces de Guittarre Écrites à l'Usage de ce Livre)      侧重分析维塞对法国宫廷风格的融入,特别是其对“切分音”和“节奏的自由处理”(Tempo Rubato的雏形)的运用。      深入探讨维塞作品中出现的复杂对位织体,以及如何利用早期吉他的音域限制,巧妙地构建出复调的听觉效果。  第五章:从指弹到谱写——巴洛克吉他记谱法的迷思与破解  巴洛克吉他主要使用五线谱(而非六线谱)进行记谱,但其演奏实践却有着独特的“简写”习惯。  1. 五线谱的结构与调弦的关联: 解释巴洛克吉他常见的“调弦”(Accordatura)——例如D-G-C-E-A或E-A-D-F-B——如何影响了五线谱上音符的位置与实际演奏中的指法对应。 2. “数字谱”与“和弦图”的交叉印证: 探讨当时如何利用简单的数字或符号来指示和弦的指位,以及这些简易图表与完整五线谱之间的互文关系。 3. 演奏中的即兴与“填充”: 总结巴洛克演奏家对旋律线进行“和声填充”(Harmonic filling)和“速度润饰”的惯例。理解当时的乐谱是“骨架”,演奏者的技艺才是“血肉”。  结语:历史的共鸣  本书并非旨在将学习者训练成历史复兴主义者,而是提供一个技术和历史的深度视角,理解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乐器与演奏者如何共同塑造了音乐的形态。通过掌握这些失传的技法,演奏者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巴洛克音乐的“气息”与“结构”,从而以更具历史自觉性的方式,重现那些失落的璀璨和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