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走嚮全球化時代的中國哲學:從世界思想史看中國哲學的現代轉型與當代重建》從曆史和世界視野中,從古今與中西的對話中,將中國現代哲學概念的原貌和底蘊呈現齣來,從中國現代哲學的緣起與定型、革命化的定型、新時代的轉嚮、走嚮全球化的展望,將哲學思想的發展與具體曆史情境結閤起來,分析瞭中國現代哲學的兩個方麵:一是中國現代哲學的基本概念,二是中國現代哲學的經典體係。對中國現代哲學概念的多方麵呈現,同時也就呈現瞭其曆史的巨大作用和在新的形勢下的局限,從而為重新構築當代中國哲學體係提供概念基礎。
作者簡介
張法,男,浙江師範大學人文學院特聘教授,長江學者,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哲學學科評議組成員,中華美學學會副會長,美國哈佛大學訪問學者(1996-1997),加拿大多倫多大學訪問學者(2002-2003),北京大學跨文化研究中心學術委員,中國人民大學美學學科博士生導師,北京師範大學文藝學研究中心學術委員。主要研究領域為美學、審美文化、思想史。著作有《美學導論》《中國美學史》《20世紀西方美學史》《中西美學與文化精神》《中國藝術:曆程與精神》《走嚮全球化時代的文藝理論》《佛教藝術》等18部,另有閤著5部,主編5部,論文200餘篇。
內頁插圖
目錄
前記 中國思想的世界意義
第一編 中國現代哲學:緣起與初型
引言 從世界思想史的演進看中國現代哲學的緣起
一、人類思想的演化:從原始思想到現代性思想齣現之前
二、西方、中國、印度思想的特點
三、從宇宙之道與人類之道的角度看世界思想史的演化
四、西方思想的率先現代化升級對人類思想和中國思想的影響
第一章 中國現代哲學的現實緣起
一、西方堅船利炮的齣現對中國世界觀的影響
二、西方武器導緻的夷洋之變及其內蘊的哲學暗變
三、從西器到西學:知識體係與哲學觀念的關聯
四、舊學與新學:中國哲學與西方哲學對接中的失敗
第二章 中國現代哲學語匯從古代漢語型到現代漢語型的演化
——中國現代哲學語匯的緣起與定型之一
一、中國現代哲學語匯的緣起與定型的基本圖景
二、中國現代哲學之新,首在語匯
三、現代哲學新詞初潮:古代漢語型語匯
四,現代哲學新詞大潮:從古代漢語型語匯到現代漢語型語匯
第三章 嚴復哲學譯詞:內容、特徵、命運、意義
——中國現代哲學語匯的緣起與定型之二
一、嚴復哲學譯詞的主要特徵
二、嚴復對古代漢語的批判成為刺嚮自己的投槍
三、中國現代化進程的特殊性與嚴復譯詞的命運
第四章 日本新詞成為中國現代哲學基本語匯的主要原因
——中國現代哲學語匯的緣起與定型之三
一、日本新詞進入中國的復雜語境
二、日本新詞取得勝利的日本因素
三、日本新詞取得勝利的中國因素
四、日本新詞與中國現代的思想演進
第五章 哲學內容演進和漢語語匯演進的二重奏
——中國現代哲學語匯的緣起與定型之四
一、中國現代哲學語匯演進的四個階段與兩種方嚮
二、在現代漢語規律中的中國現代哲學語匯的演變
三、中國現代哲學語匯上的演進:西方哲學方嚮
四、中國現代哲學語匯上的演進:蘇俄方嚮
五、西方哲學方嚮與蘇俄哲學方嚮的基本特徵
第六章 哲學辭典與中國現代哲學語匯的定型
——中國現代哲學語匯的緣起與定型之五
一、哲學辭典呈現齣中國現代哲學語匯的演進
二、從哲學框架看兩類哲學辭典對中國現代哲學語匯的規範意義
三、兩類辭典的語匯解釋上的差異
第七章 哲學一詞的中文定型與中國現代哲學地圖的形成
——中國現代哲學的理論緣起與初型之一
一、中國現代哲學的緣起與“哲學”一詞的中文定型
二、“哲學”一詞定型的意義與中國現代哲學地圖的形成
第八章 西方哲學、新儒學的演進與中國現代哲學的初型
——中國現代哲學的理論緣起與初型之二
一、西方哲學的理論形態的主要境界
……
第二編 中國現代哲學:革命化的定型
第三編 中國現代哲學:新時代的轉嚮
第四編 走嚮全球化時代的中國哲學
精彩書摘
正像復雜的現代性/全球化時代需要結構思維來穩定人們的思想一樣,紛繁的現代性/全球化時代也需要解構思維來解放人們的思想,每當一個深層結構被找齣,在穩定人們思想的同時,又束縛瞭人們的思想,深層結構之為深層結構,必須以絕對真理的麵貌齣現,一定要把自己宣布為絕對真理,因此,深層結構總是要排斥一切在何為本質和何為深層結構上不同的思想,要管理一切在現象上與深層結構上不同的思想。因此,一切與已經認為是深層結構的不同的思想,要想取得自己的存在權利,必須解構宣布自己為深層結構的那些深層結構,把那些深層結構還原為僅僅是深層結構的候選者,僅僅是關於本質的一種解釋。解構思維要解構的就是結構思維的獨斷論性質,就是深層結構對真理的獨占。在紛繁復雜的現代性/全球化的時代,找齣結構需要一種高超的智慧,解構已經找齣的結構同樣需要一種高超的智慧,真正的結構思維總是代錶著時代思想所能達到的最高度,而真正的解構思維總是代錶瞭對時代必然存在局限性的超越。結構思維與解構思維是現代性/全球化時代必然要齣現的兩種思想智慧,正是在結構和解構這兩種思維智慧的不斷較量和相互攻防中,西方思想從一座高峰奔嚮另一座高峰。
(四)結構思維與解構思維:世界性的互動與對話
雖然,結構思維是在西方主導的世界現代性進程進入復雜形勢之後,即由近代進入現代之後,齣現的思維方式,但是,卻反映瞭整個世界在現代性進程中西方與非西方的復雜互動。在西方,結構思維既是西方思想的本質主義傳統的繼續和智慧提升,又是西方中心主義在現代性進程中的慣性發展和智慧升級,它在這兩個方麵,給西方思想以一理論性的穩定,既代錶瞭西方文化在統一西方思想上的高度智慧,又代錶瞭西方思想在統一全球思想上的高度智慧。結構思維是使西方思想一體化的思維,也是使世界思想一體化的思維。
……
前言/序言
《世界思想潮流中的中國哲學:曆史脈絡與未來展望》 引言:文明對話的新篇章 人類文明的演進,從來不是孤立的個體,而是相互映照、彼此激蕩的宏大敘事。思想的交流與融閤,更是推動社會進步、重塑人類精神麵貌的關鍵力量。在21世紀這個前所未有地緊密相連的全球化時代,不同文化、不同思想體係之間的對話變得尤為重要。中國哲學,作為世界上最古老、最成熟的思想傳統之一,在自身漫長的發展曆程中,曾有過輝煌的成就,也經曆過深刻的變革。如今,麵對全球化帶來的機遇與挑戰,中國哲學正站在一個曆史性的轉摺點上,它既要傳承自身的精髓,又要迴應時代的課題,更要以開放包容的態度,參與到世界思想的大舞颱中,貢獻中國智慧。 本書《世界思想潮流中的中國哲學:曆史脈絡與未來展望》正是基於這樣的時代背景,旨在勾勒齣中國哲學在全球化浪潮中的發展脈絡,探討其如何從曆史深處汲取養分,又如何迴應現代社會的復雜議題,並展望其在未來世界思想格局中的可能走嚮。本書並非聚焦於某一本具體的著作,而是以一種宏觀的視野,審視中國哲學在中國乃至世界思想史中的地位、演變以及其內在的生命力。 第一部分:中國哲學的曆史根基與核心精神 要理解中國哲學在當代的轉型與重建,首先必須深入挖掘其深厚的曆史根基。中國哲學並非鐵闆一塊,而是在數韆年的實踐與反思中,形成瞭多元而又統一的思想體係。 1. 早期思想的勃興與奠基: 諸子百傢的輝煌時代: 從春鞦戰國時期開始,中國哲學迎來瞭第一個黃金時代,湧現齣以孔子、老子、墨子、莊子、孟子、荀子等為代錶的眾多思想傢。他們各自從不同的角度,對“道”、“仁”、“義”、“禮”、“智”、“信”等核心概念進行瞭深刻的論述,構建瞭儒傢、道傢、墨傢、法傢等主要思想流派。這些流派不僅探討瞭個人修養、傢庭倫理,更觸及瞭政治製度、社會治理、國傢發展等宏大命題,為後世中國社會的發展奠定瞭思想基礎。 儒傢思想的主流地位: 儒傢思想,尤其是在漢代“罷黜百傢,獨尊儒術”之後,逐漸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其強調“修身、齊傢、治國、平天下”的理想,以及“仁者愛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道德準則,深刻地影響瞭中國人的價值觀念、行為方式以及社會結構。對“天人閤一”、“中庸之道”、“和而不同”等概念的理解,更是構成瞭中國哲學關於人與自然、人與社會關係的獨特視角。 道傢思想的智慧啓示: 道傢思想,以其“道法自然”、“無為而治”的理念,為我們提供瞭另一種理解世界和人生之道。其對“道”的神秘體驗、對“自然”的尊重、對“虛靜”的推崇,構成瞭中國哲學中重要的非理性、直觀的思考維度,與儒傢的積極入世形成互補。 其他思想流派的補充: 墨傢強調“兼愛”、“非攻”,其樸素的實踐精神和邏輯思辨,為中國哲學增添瞭不同的色彩。法傢則以其務實的治國理念,深刻影響瞭中國的政治實踐。這些多元的思想,共同構成瞭中國哲學豐富而復雜的圖景。 2. 佛教傳入與中國哲學的融閤: 東方智慧的交匯: 佛教自漢代傳入中國以來,與中國本土哲學,尤其是儒傢和道傢,展開瞭長期的對話與融閤。禪宗的齣現,便是這種融閤的典範。它將印度佛教的深刻哲理與中國哲學注重實踐、強調直覺的特點相結閤,形成瞭獨具特色的中國佛教哲學。 新儒傢的興起: 佛教的傳入,極大地豐富瞭中國哲學的內涵。在宋明時期,以程硃理學、陸王心學為代錶的新儒傢,在吸收佛教和道傢思想的基礎上,對儒傢思想進行瞭新的闡釋和發展。他們試圖在“格物緻知”的實踐與“窮理盡性”的體悟之間建立聯係,構建瞭更為係統和深刻的哲學體係。 3. 近代以來的挑戰與反思: 西學東漸的衝擊: 19世紀以來,隨著西方列強的入侵和西學的大規模傳入,中國傳統哲學麵臨前所未有的挑戰。西方近代科學、民主思想、哲學體係的衝擊,迫使中國知識分子開始反思中國哲學的價值和齣路。 救亡圖存中的哲學探索: 在民族危亡的關鍵時刻,中國哲學傢的思考與迴應,往往與國傢民族的命運緊密相連。對西方思想的引進、對傳統文化的批判性繼承,成為這一時期中國哲學研究的主鏇律。無論是康有為的“大同思想”,梁啓超的“新民說”,還是陳獨秀、鬍適等人的啓濛思想,都體現瞭中國知識分子在現代化進程中對哲學意義的追尋。 馬剋思主義的引入與中國化: 馬剋思主義的傳入,為中國革命和建設提供瞭新的理論指導。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等一係列中國化的馬剋思主義理論成果,更是將馬剋思主義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閤,在實踐中不斷發展和創新。 第二部分:全球化時代中國哲學的現代轉型 進入21世紀,全球化以其前所未有的速度和深度,改變著世界的麵貌,也深刻地影響著中國哲學的發展方嚮。中國哲學不再僅僅是“中國”的哲學,而是在與世界思想潮流的互動中,進行著深刻的現代轉型。 1. 與西方哲學的對話與互鑒: 批判性藉鑒與吸收: 中國哲學在全球化時代,積極與西方哲學進行對話。它既要批判性地吸收西方哲學中的優秀成果,例如分析哲學的方法、現象學的深度、存在主義的關懷等,也要警惕西方哲學中的某些局限性,避免簡單的照搬和模仿。 構建中國特色的哲學話語: 在對話中,中國哲學力求構建自身獨特的哲學話語體係。例如,如何在現代語境下重新闡釋“天人關係”、“仁愛精神”、“和而不同”等傳統觀念,使其煥發新的生命力,並能為解決當代全球性難題提供啓示。 中國哲學概念的國際傳播: 隨著中國國際影響力的提升,諸如“和而不同”、“天人閤一”、“道”等中國哲學概念,也逐漸進入國際思想界的視野,成為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思想對話的重要橋梁。 2. 應對現代社會的復雜議題: 全球化挑戰下的身份認同: 在全球化衝擊下,中國哲學如何幫助個體和民族在多元文化中保持文化主體性,構建健康的身份認同,成為一個重要課題。 科技倫理與人機關係: 隨著人工智能、基因編輯等科技的飛速發展,中國哲學需要迴應由此帶來的倫理睏境,例如對生命本質的理解、對人類尊嚴的維護,以及構建和諧的人機關係。 可持續發展與生態文明: 中國哲學中“天人閤一”、“道法自然”的思想,為理解人與自然的關係提供瞭獨特的視角。如何在可持續發展的時代背景下,重新審視人與自然的關係,構建生態文明,成為中國哲學的重要使命。 全球治理與人類命運共同體: 在全球治理麵臨嚴峻挑戰的今天,中國哲學所蘊含的“天下大同”、“協和萬邦”等理念,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瞭深刻的思想資源。 3. 哲學研究方法的現代化: 跨學科研究的興起: 現代中國哲學研究不再局限於傳統的哲學領域,而是積極與其他學科,如曆史學、社會學、心理學、文學、藝術學等進行跨學科的對話與閤作,以更全麵、更深入地理解哲學問題。 藉鑒現代學術範式: 中國哲學研究也積極藉鑒西方現代學術研究的範式和方法,例如曆史文獻學的嚴謹考證、邏輯分析的清晰性、實證研究的可靠性等,以提升研究的科學性和規範性。 數字時代的哲學思考: 互聯網、大數據等數字技術的發展,為哲學研究提供瞭新的工具和視角。如何利用數字技術,對海量的哲學文本進行分析、梳理,以及思考數字技術對人類思維方式、社會結構的影響,也成為新的研究方嚮。 第三部分:中國哲學在當代重建的未來展望 中國哲學的現代轉型,最終指嚮的是其在當代,乃至未來世界的重建。這種重建,不是對傳統的簡單復歸,也不是對西方的全盤照搬,而是一種創造性的轉化和發展。 1. 構建具有世界意義的中國哲學: 貢獻中國智慧,解決世界難題: 中國哲學需要超越地域和文化的限製,提煉齣具有普遍意義的價值理念和思想方法,為解決當今世界麵臨的共同挑戰,如貧富差距、環境危機、文化衝突等,提供中國智慧。 促進文明互鑒,豐富人類精神: 在多元文明共存的時代,中國哲學應以更加開放包容的心態,參與到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鑒中,與其他文明的思想火花碰撞,共同豐富人類的精神世界。 “道”的現代闡釋與全球價值: 深入挖掘“道”的哲學意蘊,並將其與當代社會的諸多議題相結閤,例如“道”與可持續發展,“道”與生命倫理,“道”與全球治理等,從而探索其在構建人類共同價值中的可能性。 2. 哲學研究的深化與創新: 對“道”的本體論、認識論、價值論的深入研究: 進一步從本體論、認識論、價值論等多個維度,深入挖掘“道”的豐富內涵,並與現代哲學理論進行對話,拓展其思想邊界。 “人”的哲學: 重新審視中國傳統哲學中關於“人”的理解,例如“天人閤一”中的“人”與自然的關係,“仁”的思想在現代社會的應用,以及如何在科技時代重新定位“人的主體性”。 “智”的哲學: 探索中國傳統哲學對“智慧”的理解,如何將其與現代科學技術發展相結閤,形成符閤時代需求的“智慧”觀,並將其應用於社會治理和個人發展。 “和”的哲學: “和而不同”、“協和萬邦”等“和”的理念,在處理國際關係、社會和諧、文化交流等方麵具有重要意義。需要對其進行深入的理論闡釋,並探索其在構建和諧世界中的實踐路徑。 3. 哲學教育與傳播的創新: 普及與推廣: 中國哲學需要走齣學術象牙塔,以更加生動、易懂的方式,嚮更廣泛的社會群體進行普及和推廣,讓更多人瞭解和熱愛中國哲學。 國際化視野的培養: 在哲學教育中,應更加注重培養學生的國際視野,鼓勵他們進行跨文化比較研究,掌握外語,積極參與國際學術交流。 利用新媒體平颱: 充分利用互聯網、社交媒體等新媒體平颱,創新哲學內容的呈現方式,吸引年輕一代的關注,讓中國哲學在數字時代煥發新的生機。 結語:通往未來的思想之路 中國哲學,在漫長的曆史長河中,孕育瞭無數的智慧結晶。在全球化時代,它麵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也迎來瞭浴火重生的機遇。從世界思想史的宏大視角審視中國哲學,我們看到的是一條充滿活力、不斷發展的生命綫。通過對曆史的深刻理解,對現代議題的積極迴應,以及對未來的不懈探索,中國哲學必將在全球思想的大潮中,找到屬於自己的獨特位置,為人類文明的進步貢獻更加豐富的思想資源。這不僅是對中國哲學自身的重建,更是對人類共同精神傢園的構建,是一條通往更加智慧、更加和諧的未來的思想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