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学文库·文献整理系列:马理集

关学文库·文献整理系列:马理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明] 马理 著,刘学智,方光华 编,许宁,朱晓红 整理
图书标签:
  • 马理
  • 关学文库
  • 文献整理
  • 中国近现代史
  • 思想史
  • 学术著作
  • 史料
  • 历史
  • 文化
  • 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西北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0435176
版次:1
商品编码:11781766
包装:精装
丛书名: 关学文库·文献整理系列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635
字数:673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关学文库·文献整理系列:马理集》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周易赞仪七卷;第二部分是谿田文集十一卷及补遣、续补遣、搜遣卷;第三部分是辑佚的马理文章,主要来源于地方志和碑刻,新增约两万字。在对勘底本、对校本的基础上,点校者还参考了其他文献。

目录

总序
前言
点校说明
周易赞义
周易赞义序
刻周易赞义序
刻周易赞义序
周易赞义卷一
乾卦
坤卦
屯卦
蒙卦
需卦
讼卦
师卦
比卦
小畜卦
履卦
周易赞义卷二
泰卦
否卦
同人卦
大有卦
谦卦
豫卦
随卦
蛊卦
临卦
觐卦
……

精彩书摘

  《关学文库·文献整理系列:马理集》:
  九二,田获三狐,得黄矢,贞吉。
  九二具刚中之德,居解难之位,当解之时,上应九五,其所宜代五而解者有三阴焉,皆能一切解之。虽其多方,邪
  媚不能固结以自存焉,是田猎而获三狐,得中直之道,贞而吉矣。盖狐者昼伏夜动,邪媚之物,小人之类也。卦六五之外唯三阴,田获三狐则一时在位,小人尽解之矣。黄,中色;矢,直物。小人尽解为得中直之道,斯得正而吉,否则未为吉也。或曰:「一世之狐,君子能尽去之耶?」曰:「君子解其所结,初三结于其身,六结于君,解身及君之绪,一之解道尽矣。他有伏,何足患耶?」
  象曰:九二贞吉,得中道也。
  九二非贞,曰贞吉者,得中道也。二处解时,田获三狐则诸枉错而直,进一人明而百姓受其福矣。是所解得乎中道,非过不及者,伦也。是为解之正道,能元吉耶?使非狐而解,解狐而不能尽,则张柬之诸贤之所焉,卒遣杀身之祸,何吉之有?
  六三,负且乘,致寇至,贞吝。
  解以解去为义,故六爻善恶不同而为解则一。六三本以附丽于四二为事,乃上解而慢,下解而暴焉。是小人有负任之劳而复乘乎君子之器以行者也,能不致夫盗之至而伐之乎?盖解散朋党而元丽,解之正也。然既尝邪媚以附之,乃复上下解之,欲成自立之名焉,则其狐媚之丑掩之而益彰,能不吝乎哉?旧注谓其所为为正人所羞,亦通。
  象曰:负且乘,亦可丑也,自我致寇,又谁咎也?
  小人不能自达,必先后之人挽且推之而后显也。既至显时,复解散所与,视如仇雠。负且乘之,有如负戴小人乘
  而载驰,亦可丑也。其寇之至者,非寇之害乎己也,己所诲而致也,又何归咎他人乎哉?
  九四,辟而阻,明至折孚。
  ……
关学文库·文献整理系列:马理集 一、 编纂缘起与价值 《关学文库·文献整理系列:马理集》的编纂,旨在汇集、整理、研究与呈现明代著名理学家马理的生平思想及其学术遗产。马理,字思斋,号静山,南昌人,明代嘉靖、万历年间的重要思想家。他以其对儒家经典的深刻洞见,特别是对“关学”精神的继承与发展,在明代哲学史上留下了独特的印记。然而,历经数百年风雨,马理的著述散佚、研究相对零散,许多宝贵的思想和学术观点未能得到系统梳理与充分发扬。 本系列图书的推出,正是为了填补这一学术空白,系统地整理、校勘、辑佚马理的传世文献,并辅以深入的学术研究,力求将马理的学术思想以一种更为完备、清晰的面貌呈现给学界。通过此举,我们期望: 1. 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马理的思想是中华民族宝贵精神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进行系统整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传承这一文化基因。 2. 深化关学研究: 关学作为儒家哲学的重要流派,其发展与演变历来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马理作为关学的重要继承者,对其思想的研究,不仅能丰富关学的内涵,也能为关学在更广阔的哲学史语境下的定位提供新的视角。 3. 推动明代思想史研究: 马理的思想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研究其学说,能为理解明代中后期思想的转向、社会思潮的演变提供重要线索。 4. 促进哲学本体论、认识论、伦理学等领域研究: 马理在本体、工夫、心性、德行等方面的论述,蕴含着丰富的哲学资源,可为当代哲学研究提供新的启发。 5. 为后世学者提供便利的研究基础: 通过系统性的文献整理和研究,本系列将为海内外学者提供可靠、翔实的研究资料,降低研究门槛,激发更多学术探索。 二、 马理生平与思想概述 马理,字思斋,号静山,生于明代,卒于明代。他出身于书香门第,自幼聪颖,博览群书。在长期的研习中,他尤为推崇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朱熹等先贤的哲学思想,并将其中的精髓融会贯通。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马理对关学大家张载“心统万物”、“有即是理”等思想有着深入的体会和独到的发挥,因此常被视为关学的重要传人。 马理的哲学思想体系,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核心展开: 本体论: 马理继承了张载的“气”论,但更强调“理”的本体地位。他认为“理”是万物之本,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他阐述了“理”的超越性与内在性,即“理”既是超乎形气之上,又是内在于万物之中的。对于“气”,马理认为它是“理”的载体和显现,气有聚散,而理则永恒不变。他提出的“心即理”的观念,在强调主观能动性的同时,也暗含着对客观普遍性原则的认识。 认识论: 马理在认识论上,强调“格物致知”的重要性。他认为认识的根本在于体察万物之理,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深入考察,最终达到对普遍性道理的掌握。他重视实践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认为“格物”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道德的实践和心性的涵养。他提出的“静中求理”的方法,强调在内省和静思中体悟真理,是对传统认识论的补充和深化。 心性论: 马理的心性论,深受儒家传统的影响,特别是对“性即理”的理解。他认为人的性本是善的,但受到后天环境和私欲的影响,会产生偏离。因此,他强调“存天理,灭人欲”的工夫论。他的“静”学工夫,并非消极的无为,而是积极的内省,通过静坐、沉思,达到内心宁静,从而体悟天理,安顿心性。他认为“心”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也是体悟天理的枢纽。 道德伦理: 马理的伦理思想,落脚于“诚”与“敬”。他认为“诚”是天理的真实体现,也是道德实践的最高境界;“敬”则是对天理的遵奉和对自我的约束。他强调君子应当涵养德性,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将个人道德修养与社会责任紧密联系起来。他尤其关注“忠孝”等传统道德规范,并赋予其新的哲学内涵。 三、 本系列图书的构成与内容 《关学文库·文献整理系列:马理集》力求全面、系统地呈现马理的学术成果,主要包含以下几个部分: 1. 马理著述校注(卷一至卷三): 《静山集》校注: 这是马理的核心著作,内容涵盖其哲学思想的各个方面,从本体论的“理”与“气”的辨析,到认识论的“格物”与“致知”的论述,再到心性论的“性”与“心”的阐释,以及伦理学的“诚”与“敬”的实践。本卷对现存《静山集》进行最权威的校勘,比对不同版本,注明差异,并对书中艰深的文句进行详尽的注释,力求还原马理原文的原貌。 其他重要著作辑佚与校注: 除了《静山集》,马理还可能留下了其他零散的论著、语录、书信等。本卷将通过广泛搜集,尽可能地辑佚其遗文,并对其进行校注整理。这部分内容对于全面认识马理的思想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2. 马理年谱与生平考证(卷四): 详细年谱: 依据史料,梳理马理的生平事迹,详细记载其出生、求学、著述、交游、授徒、仕途(如适用)及逝世等重要节点,力求准确无误。 生平考证: 对年谱中可能存在争议或史料模糊之处,进行深入的考证和辨析,解决历史疑案,为读者提供一个清晰、可信的马理形象。同时,也会梳理其师承、交游,勾勒出他所处的学术与社会环境。 3. 马理思想研究专论(卷五): 专篇研究: 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针对马理哲学思想的各个侧面,如其对关学的继承与发展、其本体论的特点、其认识论的创新、其心性论的独特性、其伦理学的实践意义等,撰写深入的学术论文。 专题辨析: 针对马理思想中的重要概念(如“心统万物”、“有即是理”、“静中求理”等)进行专题辨析,阐明其内涵和外延。 学脉梳理: 将马理的思想置于更广阔的哲学史语境中,梳理其与前代、同期、后代学者的思想联系与区别,尤其突出其在关学传统中的地位和贡献。 4. 相关文献索引与附录(卷六): 重要文献索引: 汇集与马理相关的历代著述、史料、以及后世对其进行评价和研究的文献目录,方便读者进一步查阅。 相关人物介绍: 简要介绍马理的重要师友、弟子以及对其学术产生重要影响的人物,帮助读者理解其学术交往网络。 附录: 可能包括马理的传记、族谱(如能搜集到)等辅助材料。 四、 本系列图书的特色与创新 1. 权威性与系统性: 本系列图书的编纂团队由一批在明清哲学史、特别是关学研究领域深耕多年的专家学者组成,力求在文献的整理、考订和研究的深度上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2. 文献的全面性: 努力搜集、整理马理可能留下的所有文献资料,包括传世著作、零散佚文、书信、奏疏等,力求全面反映其学术思想。 3. 注释的精细性: 对古籍进行深入细致的注释,不仅解释字词的含义,更阐明其哲学观念的内涵,帮助读者理解马理的思想体系。 4. 研究的深度与广度: 既有对马理思想细致入微的专篇研究,也有将其置于宏观学术史背景下的整体性考察,力求为读者提供多角度、深层次的理解。 5. 学术的可读性: 在保持学术严谨性的同时,注重语言的流畅和表达的清晰,力求让非专业读者也能从中获得启迪。 五、 结语 《关学文库·文献整理系列:马理集》的推出,不仅仅是对一位古代哲人的文献整理,更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次深入挖掘与系统呈现。我们坚信,通过本系列图书的出版,马理的思想将得以更为清晰地展现在世人面前,其对中国哲学史,特别是关学发展的重要贡献将得到更充分的认识,并为当代哲学研究提供宝贵的思想资源。我们期待,本系列能够成为学者研究马理思想的重要基石,并激发更多关于中华传统哲学的学术探索与交流。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很有古朴典雅的味道,拿到手里很有分量感,纸张的质地也相当不错,阅读起来眼睛很舒服。我本来就对中国传统学术研究抱有浓厚的兴趣,尤其是涉及文献整理和考据的著作,总能从中挖掘出许多有价值的线索。这次的这套文库,光是看名字就让人心生敬意,汇集了如此精深的学问,想必编辑和整理者付出了巨大的心血。我非常期待能够沉下心来,慢慢品读其中的篇章,去感受那些历史的温度和智者的思考。好的文献整理工作,对于后来的研究者来说是莫大的福音,它不仅是简单的文字堆砌,更是对前人智慧的梳理、保护和再现。这本书的出版,无疑为相关领域的研究者提供了一个可靠的参考平台,这一点从其严谨的出版规范中就可见一斑。我希望能从中学到如何更科学、更系统地进行文献的梳理与分析,这对于我个人在史学研究上的推进会非常有帮助。

评分

从收藏价值的角度来看,这套《关学文库·文献整理系列》本身就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它不仅是学术研究的工具,更是中国传统学术典籍整理成果的集中展示。书本的装帧设计和用料,充分考虑到了长期保存的需求,厚重的质感和精良的印刷,确保了其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都能保持良好的阅读状态。我一直认为,对经典文献的整理和出版,是对民族文化传承最大的贡献之一。这套书无疑是近年来文献整理领域的一部重要里程碑,它以一种近乎工匠精神的态度,完成了对特定文化脉络的梳理和呈现。对于任何珍视传统文化遗产的人来说,拥有这样一套制作精良、内容扎实的文库,都是一种精神上的满足和学术上的助力。我非常期待未来能看到该系列更多优秀成果的问世。

评分

初翻这套文库时,我最大的感受是其资料的稀缺性和权威性。很多内容在以往的阅读中都只是惊鸿一瞥,这次能够系统地看到它们的汇集,实在令人兴奋。我特别留意了其中对于某些古代手稿的引用和比对,那种细致入微的考证,简直可以用“鸡蛋里挑骨头”来形容,但正是这种极致的严谨,才铸就了学术的可靠基石。我深知,文献整理工作往往是“吃力不讨好”的,需要极大的耐心和扎实的功底,没有对专业领域深厚的理解,是无法完成如此浩大而精密的工程的。这套书的价值,并不在于它有多么华丽的辞藻,而在于它提供了多少经过千锤百炼的、可供信赖的原始材料。对于任何一个严肃的学者而言,这样的工具书都是案头必备,它能极大地减少我们在信息海洋中搜寻和辨伪的时间成本。我打算重点研究一下它对某一特定历史时期文献的收录和归类方法,那想必是包含了许多独到的见解的。

评分

这本书的整体学术视野非常开阔,它不仅仅局限于单一的史料,而是将不同地域、不同时期的相关文本进行了有机的整合。这种跨越式的整合能力,使得研究者可以跳出原有的思维定式,从更宏观的视角去审视问题。我尤其欣赏它在注释上的详尽和审慎,每当出现生僻字词或典故时,总能找到清晰的释义或出处,这种对读者的体贴,体现了编纂者的高度责任感。我曾花费大量时间去追溯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而这本书的条理分明,总能引导我顺藤摸瓜,直达问题的核心。读完前几章的导言和凡例,我感觉自己仿佛接受了一次专业系统的文献学训练。这种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编排方式,对初学者友好,对资深研究者也同样具有启发性,展现了极高的专业水准和教学价值。

评分

不得不提的是,这套文库的校勘工作做得非常出色,几乎找不出明显的排印错误,这在动辄数百万字的古籍整理中是极其难能可贵的成就。我对比了手边其他版本的类似资料,发现此书在底本的选择和异文的甄别上,明显更胜一筹,体现了版本学上的深厚功力。对我个人而言,过去在进行跨文本对比研究时,经常会因为底本质量不一而产生困扰,但有了这样一套高标准的汇编,无疑可以大大提升我研究的可信度。每次翻阅,都能发现一些先前未曾注意到的细微差异,这些差异往往隐藏着关键的史实信息。这种精确到字词的较真精神,是学术精神的最高体现。它不是简单地复制粘贴,而是倾注了心血的“再创造”,赋予了旧文本新的生命力,使其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当代学者的探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