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古話說“百年樹人”。沒有可供藉鑒的現成經驗。《優秀是一種習慣:給天下父母的育兒通鑒》通過對中華民族優秀傳統的剖析,現實社會對“人”的素質需要,結閤當代世界兒童教育研究的前沿成果,承前啓後,視角獨特,觀點獨到,可讀性強,可操作性強。希望給獨生子女父母和老師們的教育思路、方法以完整係統的參照,使得我們的國傢民族世世代代後繼有人!     
作者簡介
     魏殿生,男,1948年9月齣生,江蘇阜寜人。1963年獲浙江省中學生作文比賽二等奬,同年考入當時浙江省麵嚮全省招生的兩所重點中學之一的金華一中。1966年高考延期,作為處於青春叛逆期的應屆高中畢業生,狂熱投身“文化大革命”。後到蘭溪農村插隊務農,在杭州鋼鐵廠當過學徒、工人、秘書,繼而走上領導崗位。在職期間兩次齣謀劃策、排難解紛挽救企業於危亡邊緣。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則以作文。從讀《中國通史》、《史記》、《資治通鑒》、《續資治通鑒》、《宋史》、《明史》、《清史稿》等史書及《古文觀止》、《四書》、《周易》中領悟到,領袖人物其個人思想、素質及領導方法等對事業成功的影響。綜觀古今,以前無古人的獨到視角撰寫瞭《領導三昧》,被列入2001年浙江省嚮中國共産黨建黨80周年獻禮的書目。此後,由《領導三昧》一書引發思考,追溯尋找成功者幼年期、少年期對父母的養育要求及人纔成長的一般規律,寫成《優秀是一種習慣——給天下父母的育兒通鑒》。此為“人生三部麯”的第二部。目前,正在寫作“人生三部麯”的第三部《五十而學易》。易,即《周易》,意欲在該書中探求中華文化中人生爐火純青的最高境界——一個人事業有成後直至晚年的為人處世之道。     
內頁插圖
          目錄
   引言
第一章 品格勝於知識
第一節 三歲看老
第二節 寵子不發
第三節 人生本錢
第四節 誌嚮遠,成就大
第二章 知識改變命運
第一節 學習,彆無他途
第二節 “早教”是非
第三節 恩怨老師
第四節 動手,多動手
第三章 自主而非叛逆
第一節 自主意識覺醒
第二節 益友,損友
第三節 心理問題
第四節 人際交往
第四章 人生的三大財富
第一節 “奧德賽”時期
第二節 關係是財富
第三節 挫摺,玉成人生
第四節 社會大學
附錄:懷恩師
結束語      
精彩書摘
     三歲看老養育子女,做父母的一要管理,二要犧牲。這裏說的管理包含交流、溝通、說服、教育、訓練和強製手段的綜閤運用。管理的本質是行為,而不是認知。這意味著世界上不存在一種最好的管理方法。對子女的任何管理實踐都離不開環境和變化。一個優秀的父母會根據孩子齣現的不同情況采取相應的措施。而不是指責孩子這樣不好、那樣不行。沒有均衡發展的孩子,隻有講道理的父母。有種說法說“那個孩子從小不學好”。孩子自發學好是不可能的,盡管他(她)生來並不壞。壞人都是在成長過程中學壞的,這就要求父母加以管教。隻有管教瞭孩子纔會學好,任其發展隻能變壞。因為壞的東西能滿足人們自私的生理欲望,比如貪、饞、懶、好色等等。這裏說的犧牲是指父母必須放棄很多與教育孩子相衝突的休閑、娛樂時間,需要重新學習知識、重新認識社會、思考人生,再學做人。我特彆要強調指齣的是。父母在養育子女上的這種付齣絕對是與孩子的人生成就成正比的。你付齣多少。孩子就迴報多少。每個人都有支撐其一生的對父母的迴憶。這是勝讀萬捲書的活生生的熏陶。培育孩子就是培育“未來”。孩子一齣生,先天條件就已決定。父母能夠為孩子做的最重要的事,就是為他們創造一個好的“生長環境”。這是父母能夠控製的事情。成為父母是人生的轉摺點。當父親會使男人增強責任心,當母親會使女人更富愛心。在他們自己的孩童時代,不一定會聽父母的話,但為人父母後就不一樣瞭。經曆社會磨煉後會總結反思自己、校正自己,在自己養兒育女的行為中,彌補上一代教育的缺失。有副古代對聯說得好:“讀書好,種田好,學好便好;創業難,守業難,知難不難。”要做到後繼有人,當父母的首先要樹立起良好的教育觀。很多年輕父母希望把“最好的”奉獻給孩子:進最好的幼兒園,上最好的小學、中學……實際上,教育中最重要的是父母要努力改變自己,做到言傳身教。父母是鏡子,孩子未來好的和不好的習慣都照得齣來。嬰兒是天地造就的精靈。孩子一齣生就有瞭與生俱來的本能和聰明,懂得瞭選擇,要求更多的關愛和嗬護。比如抱著不哭,放著就哭;抱著還哭,抖著纔不哭;抖著不肯,還要抱齣去走著纔不哭等等。現在的醫生都嚮初為人母的新媽媽強調,一定要讓孩子自己吸奶,不能用奶瓶喂奶。因為新生兒喝奶瓶不花力氣,一旦喝過奶瓶,就不再肯花力氣吮吸母親的乳房瞭。這不但不利於新生兒的吮吸鍛煉,還可能引起二次汙染。這時為人父母者就要從孩子走好一生道路和成纔齣發,對孩子引導管理。嬰兒時期的教育是大多數父母的盲區。雖說一生中人的性格脾氣都會隨環境的改變而有或多或少的改變,但那都是微調,性格的基本麵是在嬰幼兒時期形成的。三歲看老,三歲之前的時期是孩子的人生觀形成的極為重要的階段。這時的孩子是一張白紙,就是通常所說的赤子之心。大人引導、教育什麼,他(她)就全盤接受什麼,不會有點滴的遺漏和取捨。這種引導、教育決定孩子日後是否能融入主流社會,確立主流社會認可的人生觀和行為習慣。三歲之後,孩子的活動範圍日益擴大,接觸的外人日益增多,外界的乾擾日甚一日,管教的難度會大大增加,教育效果會大打摺扣。人對外界的認知有個“先入為主”的規律,往往用先前已知的知識作為標準來評判後來信息的是與非。國外學者做過一個實驗,給一批參加測試的人一個命題。這個命題是錯誤的,但這點事先並不告訴被測試者。要求參加測試的每個人運用自己的知識證明這個命題的成立或者不成立,最後再公布答案。結果發現那些認為命題成立的人在得知自己錯瞭之後仍相信自己的觀點是正確的,頑固地尋找支持其觀點成立的理由,並有意無意地忽略那些不支持自己觀點的信息。國外學者把這種現象稱為“信念頑固癥”,又叫“過度自信現象”。很多人意識不到這一點,往往不辨是非,自覺、不自覺地把自己並不十分正確或完全不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灌輸給孩子,這無形之中養成孩子不為他人認可的習慣、性格。我們經常可以看到一些父母在大庭廣眾之中責罵不聽話的孩子,這是因為有些孩子長到三四歲,連父母也不認可他(她)的行為習慣瞭。要知道,改變孩子的一個不良行為,在三歲之前隻要幾天時間;到瞭小學階段就要用幾個月;而到瞭中學就要花幾年時間;此後,要改變他(她)的行為習慣。幾乎是不可能的。有的孩子成年後即使受到社會的強製矯正、嚴厲懲處,也難以改變壞習慣。這就如同一棵小樹的成長,小苗時一擺弄就直,而長大成瞭歪脖子樹,就奈何它不得瞭。兒童是在模仿中學習的,三歲之前尤其如此。在父母為子女所能做的事情當中,沒有什麼比做個好榜樣更重要的瞭。比如,’一個父母之間總是任性地為小事吼叫和爭吵的傢庭,對子女來說難道不是一個無可躲避的牢籠?孩子沒有正常的成長環境,又哪來積極的人生態度?沒有積極的人生態度,又怎能融入主流社會?杭州有一對父母,他們的兒子從小品學兼優,德智體全麵發展,在幼兒園時的小創作“新型昆蟲觀察器”獲得日本長獺會青少年科技奬。小學時獲浙江省“十佳少先隊員”和全國“百名好少年”榮譽稱號,發明的“新型世界鍾”獲第七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一等奬。初中時成為中國少年科學院首批13名小院士之一。其後各種奬勵榮譽不斷,高中畢業被保送上清華大學,不但是清華大學的科技之星,還是清華大學學生網球協會的會長。杭州許多父母希望知道這對父母的育兒秘籍,在新聞媒體答應不披露其真實姓名的情況下,他們化名黃杏美夫婦給那些父母們講瞭一課。他們坦言:沒有教不會的孩子,隻有不會教的傢長。這就是教育齣人們心目中完美子女的傢長的肺腑之言。
  ……      
前言/序言
     上蒼給我們一個孩子,我們應還給他(她)一個怎樣的人生?還給社會一個怎樣的青年?
  20世紀80年代,一位英國學者訪問改革開放初期的中國,迴國後發錶瞭一篇文章,說中國今後的發展肯定超過英國,他的依據非常簡單:隻要對比兩國小學生讀書的用功努力程度就會明白。在中國經濟規模躍居世界第二的今天,我們要承認這個英國人的眼光獨到。他看到的那個年代剛好是中國1978年實行“隻生一個”計劃生育政策後齣生的獨生子女讀小學的年代,百廢待興,教育優先。“文化大革命”10年蠻荒之後,人人都如飢似渴地學習知識,想把荒廢的時間搶迴來。而第一代獨生子女更是承載瞭當時全民族太多的期望,以分數成績論學生的優劣是再自然不過的,誰也不會去想日後有什麼負麵結果。
  現在,中國獨生子女已經超過1億人,每個父母都想當世界上最好的父母.按自己的想法去培養子女,竭盡全力給子女提供條件,希望他們成纔。但方法得當與否心中並不清楚,對自己拋灑滿腔熱血的效果也不得而知。有些事等到子女長大瞭纔會明白過來:做錯瞭的無可補救。盡管養兒育女沒絕對完美的答案,但把本書經過實踐驗證的觀點作為鏡子經常照照,肯定能給你帶來全新的視角和啓示。“種瓜得瓜,種豆得豆。”這本書不會使這個充滿物競天擇的世界變得更好,但能使你孩子的人生變得更好。
  本書的看點有四個:
  一、我的兒子初中畢業後考入杭州高級中學(現杭州一中),後又畢業於浙江大學,都是浙江乃至國內的名校。但是再迴首,檢視自己的育兒經曆,得失自知,感慨良多。我還是要說:當年,我們不懂育兒!自己曾深信過的不少流行的育兒理論和觀點誤人父母、誤人子女。所以,我把我的經驗教訓寫齣來,有助於天下初為人父、初為人母者育兒成纔、育兒成器。
  二、我的孩子現在已自立於社會,當他度過那段青澀的年華,三十而立成傢後與我們平等討論他的成長時,他坦率指齣我們在他的成長教育過程中的不足和進入社會後,社會對他的無情且硬性的“補課”。
  三、本人是中國改革開放後國內最早研究企業管理的人之一,著有《領導三昧》。妻子是有30多年教齡的小學高級教師,一直擔任班主任。在這裏,我從一個人成年之後,入世、用世的成敗和一生命運是否通達這個特定的視角。追溯一個人童年教育與其命運的因果關係,並以此檢驗、鑒彆流行的子女教育理論觀點的正確與否。本書觀點具有一般所謂的“教育傢”沒有達到的深度和廣度。在這裏,本書嚮天下獨生子女父母宣傳“優秀是一種習-憤”的育兒理念,從小養成子女日後適應社會的好習慣。上者成纔,建功立業;次者成器,為世所用,根絕逆子、逆女、惡子、惡女的産生。
  四、孩子是父母生命的延續。養育獨生子女是一錘子買賣。養好瞭一切都好,養不好就會成為心中永遠的痛。養育子女的失敗是人生最大的失敗、永久的失敗,導緻一生沒有瞭結果。
  古話說“百年樹人”。隻生一胎政策前無古人,沒有可供藉鑒的現成經驗。本書通過對中華民族優秀傳統的剖析,現實社會對“人”的素質需要,結閤當代世界兒童教育研究的前沿成果,承前啓後,視角獨特,觀點獨到,可讀性強,可操作性強。希望給獨生子女父母和老師們的教育思路、方法以完整係統的參照,使得我們的國傢民族世世代代後繼有人!
  魏殿生
  2013年3月    
				
 
				
				
					尋常傢中的不凡成長:一套貫穿童年的實用育兒指南  在人生的漫長旅途中,每一個孩子都是一顆待綻放的種子,而父母,便是那辛勤耕耘的園丁。我們懷揣著最深沉的愛與最殷切的期望,希望他們能茁壯成長,成為獨立、有能力、內心充實的人。然而,育兒之路並非坦途,充滿瞭未知、挑戰與無數個需要智慧抉擇的時刻。這套《尋常傢中的不凡成長:一套貫穿童年的實用育兒指南》並非一套空洞的理論說教,也不是一套束之高閣的宏大敘事,而是一份貼近生活、充滿溫度的實踐手冊,旨在幫助每一位父母,在平凡的傢庭日常中,發掘並培養孩子身上那份不凡的潛質,引導他們走嚮一個充實而有意義的人生。  本書的寫作初衷,源於對當下育兒方式的深刻洞察與反思。我們看到,信息爆炸的時代,育兒觀念琳琅滿目,各種“秘訣”、“錦囊”層齣不窮,卻往往讓父母們感到無所適從,甚至陷入焦慮。而真正有效的育兒,並非依賴於某種神奇的 formula,而是建立在對孩子深刻的理解、對成長規律的尊重,以及一套係統、連貫、貼閤實際的教育方法之上。因此,我們將目光聚焦於“習慣”的力量——那些構成孩子日常的點滴,那些塑造他們性格、能力與價值觀的基石。  本書並非隻針對某個年齡段的父母,而是力求覆蓋孩子從嬰幼兒期到青春期的成長全過程。我們深知,不同階段的孩子有著不同的需求與挑戰。因此,我們會從嬰幼兒時期如何建立安全感、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入手,逐步深入到學齡期如何激發學習興趣、培養獨立思考能力,再到青春期如何引導情緒管理、建立健全的價值觀念。每一章的編排都緊密銜接,環環相扣,力求為父母提供一套貫穿始終的育兒思路。  關於嬰幼兒時期:打下堅實的情感與生活基礎  在孩子生命的最初幾年,建立安全依戀關係是重中之重。本書將詳細闡述如何通過迴應孩子的需求、給予充分的關愛,讓孩子感受到被愛與被保護,從而建立起對世界和他人的基本信任。我們將深入探討母乳喂養的益處與技巧,輔食添加的科學原則與注意事項,以及如何通過親子遊戲促進孩子的早期認知與情感發展。  更重要的是,我們會引導父母關注“習慣”的早期培養。例如,規律的作息能夠幫助孩子建立穩定的生物鍾,減少哭鬧,促進健康成長;自主進食的訓練,不僅能培養孩子的動手能力,更是培養獨立意識的開端;而良好的如廁習慣,則是在尊重孩子生理發育規律的基礎上,進行的耐心引導。本書不會提供“瞬間戒奶嘴”或“一天搞定睡覺”的速成法,而是強調理解孩子的發展節奏,通過耐心、一緻的引導,讓這些基礎習慣自然而然地融入孩子的生活。  關於學齡期:點燃求知欲,塑造學習力  當孩子進入小學,學習成為生活的主鏇律。但我們所倡導的學習,並非隻是為瞭應付考試,而是要點燃孩子內心深處的求知欲,培養他們主動學習、樂於探索的能力。本書將探討如何與孩子一起規劃學習時間,培養專注力,以及如何引導孩子獨立完成作業,而非簡單地代勞或強迫。  我們會提供一係列的親子閱讀策略,幫助父母發掘閱讀的樂趣,為孩子構建豐富的精神世界。同時,我們將重點關注如何培養孩子的批判性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不僅僅是通過課本知識,更可以通過生活中的觀察、提問,以及鼓勵孩子嘗試不同的解決方案來達成。例如,當孩子遇到難題時,父母可以引導他們分析問題的原因,思考可能的解決辦法,並鼓勵他們勇於嘗試。  此外,本書還將涉及如何幫助孩子建立良好的社交技能。在學校環境中,如何與同學相處,如何處理衝突,如何成為一個有同理心的人,都是孩子成長過程中必不可少的課題。我們將提供實用的建議,幫助父母引導孩子在社交中學會傾聽、閤作與尊重。  關於青春期:理解與引導,共築心靈橋梁  青春期是孩子成長中最具挑戰的階段之一,也是父母最容易感到無力的時候。身體的巨變、情緒的波動、自我意識的覺醒,讓孩子們在獨立與依賴之間搖擺。本書將站在理解與尊重的角度,深入剖析青春期孩子的心理特點,引導父母如何與青春期的孩子建立更有效的溝通。  我們將分享如何與孩子談論敏感話題,如性彆意識、網絡安全、學業壓力等,並強調傾聽與共情的重要性。父母不再是發號施令者,而是成為孩子可以信賴的朋友和引導者。本書將提供具體的溝通技巧,幫助父母學會如何錶達自己的觀點,同時又能尊重孩子的想法,避免不必要的衝突。  更重要的是,我們將關注如何幫助青春期孩子塑造健全的價值觀和人生觀。在這個信息爆炸、價值觀多元的時代,幫助孩子辨彆是非,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和人生追求至關重要。我們將探討如何引導孩子認識社會,培養社會責任感,以及如何鼓勵他們發掘自己的興趣和潛力,為未來的職業生涯和人生道路打下基礎。  貫穿始終的核心理念:尊重、陪伴與榜樣  貫穿全書的核心理念,是“尊重、陪伴與榜樣”。     尊重,意味著我們要尊重孩子的個體差異,尊重他們的成長規律,尊重他們的感受與想法,而不是將自己的期望強加於他們。    陪伴,意味著我們要高質量地陪伴孩子,不僅僅是身體上的存在,更是情感上的投入與心靈上的交流。在孩子需要的時候,我們始終是他們最堅實的後盾。    榜樣,意味著父母自身的言傳身教遠比任何理論都更有說服力。我們希望父母通過自身的行動,嚮孩子展示積極的生活態度、健康的價值觀和不斷學習的精神。  本書的語言風格力求平實、親切,避免使用過於專業的術語,讓每一位父母都能輕鬆理解並實踐。我們相信,育兒並非一場艱苦的戰役,而是一次充滿愛與智慧的旅程。通過本書,我們希望能夠點亮父母們心中的迷霧,增強他們的育兒信心,讓他們在平凡的傢庭生活中,收獲不凡的成長喜悅,陪伴孩子一起,踏上屬於他們的精彩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