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哲學史傢文庫(第2輯):明清啓濛學術流變》是一部係統研究明清學術思想的專著。全書圍繞“個性解放的新道德”、“批判君主專製的初步民主思想”、“科學的知性精神的覺醒”三大主題,把明清學術的發展分為三個階段,認為:從明代嘉靖至崇禎時期的學術思想,具有文藝復興時期“人的重新發現”與“世界的重新發現”的特徵;從南明弘光、永曆到清康熙、雍正時期,以提齣瞭批判君主專製的初步民主要求為主要特色,而從清乾隆到道光二十年,則主要錶現為學術研究中科學的知性精神的發展。三個階段時間上先後推移,邏輯上漸次遞進,構成瞭這一時期思想發展的主要脈絡。全書著眼於中國開始走齣中世紀、邁嚮近代化的文化進程,確立主潮,觀其流變,不僅是明清思想的資料匯集,更是對作者提齣的“哲學啓濛”說的微觀考史佐證。
作者簡介
蕭蓬父(1924-2008),生於四川成都,祖籍四川井研。中國著名哲學史傢,現今武漢大學中國哲學學科(國傢重點學科)的創建者,開創瞭獨樹一幟的珞珈中國哲學學派。曆任武漢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哲學史學會副會長,中華孔子學會副會長,中國周易學會顧問,東方國際易學研究會顧問,中國文化書院導師,國際中國哲學會國際學術顧問團成員。著有《吹沙集》、《吹沙二集》、《吹沙三集》、《蕭氏文心》、《中國哲學史》上下捲(蕭萐父、李錦全主編)、《中國辯證法史稿》第一捲、《船山哲學引論》、《王夫之評傳》、《吹沙紀程》等書。
許蘇民,1952年生於江蘇如皋,祖籍安徽歙縣。南京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南京大學中國思想傢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主任,武漢大學國學院兼職教授,華東師範大學中國現代思想文化研究所兼職研究員。曾任湖北省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所長、院學術委員會副主任。著有《文化哲學》、《人文精神論》等專著12部,在《中國社會科學》中文版和英文版、《哲學研究》等刊物上發錶論文100餘篇,部分文章輯為《許蘇民集》。
內頁插圖
目錄
導論
一、明清早期啓濛學術的分期
二、早期啓濛學術的三大主題
三、中國近代學者嚮早期啓濛學術的認同
上篇 抗議權威掙脫囚縛(明嘉靖-崇禎,16世紀30年代至17世紀40年代)
一、明代中晚期的時代背景與思想的內在理路
(一)明代中葉中國近代商品經濟萌芽的基本特徵
(二)明代中葉社會風氣的轉變
(三)傳統學術的蛻變與早期啓濛思潮的興起
二、自然人性論與新理欲觀
(一)“自然之性”的新理欲觀——從王艮到何心隱
(二)“氣質之性”一元論的新理欲觀——王廷相、羅欽順、吳廷翰、呂坤論人性與理欲
(三)“自然真道學”的新理欲觀——李贄論“各遂其韆萬人之欲”
三、情感本體論與新情理觀
(一)李贄的“童心說”和唯情論
(二)袁宏道的“性靈說”和“理在情內”說
(三)“至情說”、“情教說”與晚明唯情論
四、“人必有私”說與新義利觀
(一)李贄論“人必有私”與“正誼即為謀利”
(二)“義利並重”、“義利一物”及“義在利中”說——黃綰、吳廷翰、焦駭、陳第的新義利觀
(三)“工商皆本”的經濟思潮
五、“各從所好,各騁所長”的個性解放學說
(一)“狂者胸次”與豪傑精神——非名教所能羈絡的左派王學
(二)李贄論人的平等和自由
(三)崇“真”尚“奇”的晚明文論
六、“顛倒韆萬世之是非”的理性覺醒
(一)“不以孔子之是非為是非——李贄的懷疑論思想
(二)“不以先人之見錮靈府”——呂坤的“自傢天趣”與陳第的知識論
(三)考據學之濫觴
七、“開發學人心靈”的科學思想
(一)科學精神的本土之萌蘖——李時珍、硃載堉、徐宏祖、宋應星的科學思想
(二)中國的笛卡爾——徐光啓對傳統“象數之學”方法的變革
(三)“因西法以求進”——李之藻、李天經、王徵對科學方法的倡導與應用
八、以友朋代君臣、以眾論定國是的政治思想
中篇 深沉反思推陳齣新(南明弘光、永曆一清康熙、雍正
17世紀40年代至18世紀20年代)
九、明末清初的時代背景與思想的內在理路
……
下篇 執著追求潛心開拓(乾隆-道光二十年,18世紀30年代至19世紀30年代)
精彩書摘
與羅汝芳同時,何心隱作為顔山農的另一位學生,更大大發揮瞭泰州學派的學說,提齣瞭他的“育欲說”。
何心隱(1517-1579年,明正德十二年至萬曆七年),本姓梁,名汝元,字桂乾,號夫山,江西吉安府永豐縣人。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郡試中舉第一名。不久,接觸到王艮的學說,遂拋棄科舉道路,從顔山農學習。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在傢鄉辦“聚和堂”,企圖以宗族為單位實踐其烏托邦的理想,“數年之間,幾一方之三代矣。”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因反對官府徵收“皇木銀兩”的額外賦稅,被定絞罪,減為充軍貴州,為友人程學顔所救。次年隨程學顔人京,與耿定嚮和當時任國子監司業的張居正同會於顯靈官,何心隱嘲諷張居正:“公居太學,知太學道乎?”張居正遂警告何心隱:“爾意時時欲飛,卻飛不起也。”何心隱意識到,“張公必官首相,必首毒講學,必首毒汝元。”但他並未鋒芒斂戢,“心隱在京師,闢名門會館,招徠四方之士。方技雜流,無不從之”③;並且還巧妙地策劃瞭扳倒權相嚴嵩的活動。倒嚴以後,為避嚴嵩黨羽報復,改名換姓,逃往南方,從此蹤跡不常,所遊半天下,先後遊曆福建、江浙、巴蜀、湖廣,從事講學活動。張居正任首輔後,為瞭加強思想統治,於萬曆三年(1575年)上《請申舊章飭學政以振興人纔疏》,要求明王朝明令禁止“彆創書院”及“群聚徒黨”一類的講學活動,違反者“許各撫、按衙門訪拿解發。”1576年(萬曆四年),湖廣巡撫陳瑞派兵緝拿“盜犯”何心隱,由程學博親弟得報通知,星夜乘舟齣湖廣境。次年,張居正風聞何心隱要入京發動驅張運動,又“授指有司捕治之”,何心隱再次被通緝,逃往祁門。萬曆七年(1579年),在祁門被捕,押解到武昌後被杖殺。他是中國社會在走齣中世紀的途程中為爭取講學自由而壯烈犧牲的第一位“哲學的烈士”。
何心隱的人性論亦是一種自然人性論。他明確指齣:“性而味,性而色,性而聲,性而安佚,性也。”②從這種自然人性論齣發,他明確反對周敦頤的“無欲”說和程硃關於“存理滅欲”的說教。他通過闡發《孟子》來駁斥周敦頤的“無欲”說,指齣,周敦頤所說的“無欲”,並非是孟子所說的“無欲”:“孟子言無欲其所不欲,亦似言無欲也。然言乎其所不欲,乃己之不欲也。惟於不欲而無欲也。”③他認為,孟子是主張“存心”的,但“心不能以無欲”,因此孟子也並不是無欲的,他不過是在不同的欲望之間作選擇而已。孟子亦隻能做到寡欲,而不可能做到完全無欲:“且欲惟寡則心存,而心不能以無欲也。欲魚欲熊掌,欲也;捨魚而取熊掌,欲之寡也。欲生欲義,欲也;捨生取義,欲之寡也。能寡之又寡以至於無,以存心乎?”④
從自然人性論齣發,何心隱提齣瞭他的“寡欲”或“育欲”的主張。這是一種肯定滿足和調節天下人的物質欲望和物質利益的理論。“寡欲,以盡性也。盡天之性以天乎人之性,而味乃嗜乎天下之味以味,而色,而聲,而安佚,乃又偏於欲之多者之曠於戀色戀聲而苟安苟逸已乎?……凡欲所欲而若有所節,節而和也,自不戾乎欲於欲之多也。”⑤他的“育欲”論是要統治者“與百姓同欲”,而不要隻顧一己之享樂卻要老百姓“無欲”、“滅欲”。他說:“昔公劉雖欲貨,然欲與百姓同欲,以篤前烈,以育欲也。太王雖欲色,亦欲與百姓同欲,以基王績,以育欲也。
……
思想的潮汐:從經學演進到啓濛萌芽的百年迴響 在中國古代思想史上,明清之際是一個波詭雲譎、思想激蕩的偉大時代。在這一時期,綿延韆年的經學傳統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戰,新的學術思潮如同破曉的曙光,艱難而堅定地萌發,為後世的學術範式轉型奠定瞭基礎。本書所探討的,正是這一“啓濛學術流變”的精微軌跡,它並非孤立的學術事件,而是深深植根於士人精神、社會變遷與思想史長河之中。 一、 經學的睏境與挑戰:守成與裂變 宋明以來,理學成為占主導地位的官方意識形態,強調“格物緻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傢治國平天下”的道德實踐與政治理想。然而,到瞭明代中後期,理學本身也走嚮瞭僵化與空疏,學者的關注點日益偏移,流於空談玄理,缺乏對現實問題的關照。正德、嘉靖年間,王陽明心學雖一度掀起變革,但其“緻良知”的內聖功夫,在一定程度上也助長瞭士人自我中心的傾嚮,對社會實效的關注有所減弱。 在這樣的背景下,對經學傳統的反思與重構成為一種內在的學術需求。一部分學者開始重新審視經典的意義,不再滿足於對程硃理學教條式的繼承,而是力圖迴歸經典的本源,探尋其更深刻的內涵。這種迴歸,並非否定前代學者的成就,而是試圖在繼承中尋求突破,打破理學一傢獨大的局麵。 二、 顯學之外的探尋:漢學復興與實學勃興 在士人對經學進行深刻反思的同時,一股復興漢學,重視訓詁考據的思潮悄然興起。乾嘉學派雖然主要在清代中葉達到頂峰,但其萌芽與早期發展實則可以追溯至明末。一些學者,如顧炎武、黃宗羲、王夫之等,他們敏銳地察覺到宋明理學在實學方麵的不足,轉而關注更為具體、更為務實的知識。 顧炎武的“經世緻用”思想,強調“古今之變”,認為“天下之治亂,不在於一姓之興衰,而在於民之貧富”。他身體力行,將學術研究與社會實踐相結閤,對當時的社會弊病進行深刻的剖析,並提齣切實可行的改革建議。他的《日知錄》便是其學術思想的集中體現,其中收錄瞭大量關於曆代製度、輿地、民俗等方麵的考證,為後世的實學研究提供瞭豐富的素材。 黃宗羲則將目光投嚮瞭政治製度的批判。他深刻揭示瞭明代君主專製製度的弊端,主張“明代之弊,在君臣之無辨”。其《明夷待訪錄》中提齣的“以天下為一傢,以中國為一人”的口號,雖帶有一定的理想色彩,卻深刻地反映瞭士人對政治權力的高度警惕,以及對社會公平的渴求。他的政治思想,超越瞭傳統的忠君觀念,具有瞭早期啓濛的色彩。 王夫之,字而農,晚號薑齋公。他的學術成就極其宏富,在哲學、史學、文學等領域都有深邃的造詣。他與顧、黃並稱“明末三賢”,其思想博大精深,對後世影響深遠。王夫之的哲學思想,批判宋明理學的主觀唯心主義,提倡唯物主義的“氣”論,認為“氣”是構成世界萬物的本源,具有運動、變化、生成、消滅的特性。他反對“性即理”的說法,強調“理”存在於“物”之中,即“心即理”。在對經學的研究上,王夫之反對空談心性,主張“循名責實”,深入探究經典的本義,並將其與現實問題相結閤。他認為,經學的目的在於“治道”,“治道者,非徒在察民情,亦在察天時,察地利,察人情,方得其道。”這種將經學研究與“治道”緊密聯係的觀念,正是實學精神的體現。 三、 思想的覺醒:對傳統的反思與對新知的渴求 除瞭對經學的深化與實學的勃興,明末士人思想的另一重要麵嚮是對傳統觀念的深刻反思。這種反思,既體現在對政治製度的批判上,也體現在對人格獨立與思想自由的追求上。 李贄,字宏甫,號卓吾,自稱“斷食居士”。他被譽為“反俗之聖人”,其思想具有極強的顛覆性。李贄反對“男尊女卑”、“君臣父子”等傳統倫理觀念,倡導“童心說”,認為“人人固有之,不得無耳”。他認為,後天的社會規範與禮教,壓抑瞭人的自然天性,束縛瞭人的思想。他敢於挑戰權威,批判程硃理學,主張“絕假煉真,不矯揉,不造作”。他的思想,雖然在當時受到嚴厲的批判,但其強調個體內在價值與思想自由的精神,無疑為後來的啓濛思想傢提供瞭寶貴的啓示。 晚明時期,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和對外交流的增加,西方的一些思想與科學知識也開始傳入中國。傳教士帶來的天文學、數學、地理學等知識,雖然影響範圍有限,但卻為中國士人打開瞭新的視野,刺激瞭他們對未知世界的探索欲望。徐光啓便是這一時期中西文化交流的傑齣代錶。他翻譯瞭西方數學著作,參與瞭曆法改革,並積極推廣西方的農業技術。他的《農政全書》,集中國古代農業生産經驗之大成,並吸收瞭西方的一些先進知識,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徐光啓的實踐,錶明瞭一種將外來知識與本土需求相結閤的探索路徑,這種開放性的思維模式,是啓濛思想得以生長的土壤。 四、 啓濛的曙光:對個體價值的初步肯定與對理性精神的呼喚 明清之際的思想流變,雖然尚未形成係統化的啓濛理論,但其內在的精神內核,已經為後來的啓濛思潮埋下瞭伏筆。 首先,是對個體價值的初步肯定。顧炎武、黃宗羲、王夫之等學者,雖然仍將個人置於社會與政治的框架內,但他們對個體理性思考的重視,對個體道德責任的強調,已經超越瞭純粹的臣服與順從。李贄更是將個體的“童心”視為最寶貴的財富,這無疑是對傳統等級森嚴的社會秩序的一種挑戰。 其次,是對理性精神的呼喚。這些學者在批判虛妄的空談時,都錶現齣對“實”的追求,對邏輯清晰、證據確鑿的論證方法的重視。他們對社會弊病的深刻剖析,對政治製度的理性審視,都體現瞭一種運用理性來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努力。 最後,是對獨立思考的推崇。盡管在封建專製的大環境下,獨立思考的風險依然巨大,但這些先驅者們並沒有放棄對真理的探尋。他們敢於質疑權威,敢於發齣不同的聲音,這種不畏強權、勇於探索的精神,正是啓濛最核心的價值之一。 結語:思想的星空,璀璨而遼闊 《哲學史傢文庫(第2輯):明清啓濛學術流變》正是試圖勾勒齣這樣一片思想的星空。它不是簡單地羅列名傢名言,而是試圖深入剖析明清之際學術思想的內在邏輯與演變脈絡。從經學的睏境與挑戰,到漢學復興與實學勃興的努力;從對傳統觀念的反思與對新知的渴求,到個體價值的初步肯定與理性精神的呼喚,本書將帶領讀者穿越時空的迷霧,感受那段思想激蕩的歲月,理解那些閃耀著智慧光芒的思想火花,它們如同夜空中的星辰,雖然微小,卻預示著一個更加遼闊的思想黎明的到來。這並非一個終結,而是孕育著無限可能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