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宁全集(第9卷 1904.7-1905.3 第2版 增订版)/列宁全集

列宁全集(第9卷 1904.7-1905.3 第2版 增订版)/列宁全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苏] 列宁 著,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局 译
图书标签:
  • 列宁
  • 马克思主义
  • 俄国革命
  • 历史
  • 政治
  • 理论
  • 全集
  • 第9卷
  • 增订版
  • 1904-1905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ISBN:9787010132099
版次:2
商品编码:12234391
包装:精装
丛书名: 列宁全集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63
字数:488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列宁全集(第9卷 1904.7-1905.3 第2版 增订版)/列宁全集》从1984年开始发行第1卷,是根据《列宁全集》俄文第五版并增收《列宁全集》俄文版中的部分文献编辑而成的。全集共60卷,共2600万字,收载列宁文献9000多篇,比第一版新增6000篇。全集分三大部分,即著作卷、书信卷和笔记卷。著作卷(第1~43卷),收载列宁的著作、文章、报告、决议草案、批示、指示、命令、一些具有独立著述性质或涉及重大方针政策的书信形式的文献。书信卷(第44~53卷),收辑了列宁各个时期的书信,与《列宁全集》中文第一版相比,这一部分文献增加数量*多。著作卷和书信卷的附录,还包括某些正式文献的提纲、草稿、有关的笔记和批语等。笔记卷(第54~60卷),收辑了列宁为研究某些专题所作的文献资料的摘录、提要和批注等。该版各卷有编者写的前言,介绍该卷所收文献的写作背景和主要内容。书后附有资料性的注释、简介、人物和人名索引、列宁引用和提到的文献资料的索引、记述列宁主要实践活动和理论活动的年表。《列宁全集(第9卷 1904.7-1905.3 第2版 增订版)/列宁全集》的出版,有力地推动中国人民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学习和研究的深入。
  《列宁全集(第9卷 1904.7-1905.3 第2版 增订版)/列宁全集》是其中的第9卷,收载列宁在1904年7月底至1905年3月期间的著作。

目录

前言
1904年
我们争取什么?(告全党书)(7月底)
告全党书(7月底)
*致五个中央委员寄往俄国(8月5日[18日])
给拥护党的第二次代表大会多数派的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各中央代办员和各委员会委员的信(8月5日[18日])
*多数派日内瓦小组的决议草案(8月25日C9月7日]以后)
*致格列博夫(弗·亚·诺斯科夫)(8月29日(9月11日])
*尼·沙霍夫《为召开代表大会而斗争》小册子序言 (9月)
进一步,退两步尼·列宁给罗莎·卢森堡的答复(9月)
*《农民与社会民主党》一文的两个提纲(不早于9月)
关于成立多数派委员会常务局的通知草案(10月20日[11月2日]以前)
一个热心效劳的自由派(10月)
地方自治运动和《火星报》的计划(10月30日和11月8日[11月12日和21日]之间)
*关于党内状况的报告提纲我的报告提纲(11月19日[12月2日])
给同志们的信(关于党内多数派机关报的出版)(11月29日[12月12日])
*关于危机的宣传讲话提纲(1904年秋)
*关于社会民主党纲领的三次讲话的提纲(1904年秋)
关于成立组织委员会和召开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三次(例行)代表大会的通知(12月11日[24日]以后)
俄国的新公债(12月16日[29日]以后)
关于中央机关与党决裂的声明和文件(12月22日[1905年1月4日])
专制制度和无产阶级(12月22日[1905年1月4日])
无产者的漂亮示威和某些知识分子的拙劣议论(12月22日[1905年1月4日])
是结束的时候了(12月22日[1905年1月4日])
地方委员会的代表会议(12月22日[1905年1月4日])
*《前进报》编辑部给彼得堡通讯员来信所加的按语(12月22日[1905年1月4日]以后)
*创建日内瓦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图书馆发起人小组的声明(12月底)
*《他们是如何为自己辩护的?》一文提纲要点(12月28日和1905年1月11日[1905年1月10日和24日]之间)

1905年
旅顺口的陷落(1月1日[14日])
……
附录
插图

精彩书摘

  《列宁全集(第9卷 1904.7-1905.3 第2版 增订版)/列宁全集》:
  不久以前,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的19个党员(其中包括第二次代表大会代表、一些委员会的委员和其他党组织的成员以及没有加入党组织的革命者)举行了一次非正式会议。拥护党的第二次代表大会多数派观点的同志们的这次会议,讨论了我们党内危机和摆脱危机的办法问题,并决定向俄国社会民主党全体党员发出下述呼吁。
  同志们!党的严重危机正在无限期地延续下去。混乱现象日益加剧,使新的冲突不断产生,全面地和极严重地妨碍正常的工作,日益破坏党和党中央机关报之间的联系,而中央机关报则已完全变成了一个小组的,主要是国外小组的机关报。搜寻意见分歧,提出早就解决并已成为过去的老问题,向彻头彻尾的机会主义者献媚,在论述中表现出极大的混乱,无耻地藐视党的代表大会、大,会的讨论和决定,嘲笑党的组织和纪律,嘲笑大多数建立了党并在地方从事工作的革命者,根据无法证实的材料和未经核对的匿名者的报道恶毒地和吹毛求疵地讥笑党内各革命派委员会工作中的缺点,——这就是我们在新《火星报》这个制造混乱的策源地上看到的一切,这就是已被代表大会否定的那个利用个人让步制造新的增补问题上的争吵和进行破坏党的活动的编辑部所给予我们的一切。
  然而,俄国当前所处的历史时刻要求我们党把它的全部力量都动员起来。工人阶级的激昂的革命情绪和居民中其他阶层的不满情绪日益增长,战争和危机、饥饿和失业日益严重地破坏专制制度的基础,可耻的战争的可耻结局已为期不远,而这个结局必然会使这种激昂的革命情绪增长许多倍,使工人阶级同它的敌人进行面对面的斗争,并要求社会民主党采取最坚决的进攻措施。建立团结一致的党组织,采取坚定不移的革命马克思主义的方针,使党内斗争在适当的应有范围内进行,从而使这种斗争不致破坏组织,不致妨碍正常工作,——俄国整个工人运动的这些迫切要求无论如何也要立即予以实现,因为目前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的声誉及其所取得的全部威信有完全丧失的危险。
  达到这个目的的第一个步骤,我们认为就是要使我们党内各种派别集团相互间采取十分明朗的、坦率的和直爽的态度。有的时候,为了事业的利益,要避而不谈局部的分歧,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如果认为我们党目前正处于这样的时候,那就犯了最可悲最不可原谅的错误。对少数派所作的个人让步并没有制止住混乱现象,争论的问题已经直截了当地提出来了,有人已经向全党提出了直接的挑战,而只有萎靡不振和愚昧无知的人才会幻想恢复一去不复返的东西,幻想可能掩盖某种东西,隐讳某种东西,粉饰和隐藏某种东西。不,袖手旁观的政策,消极克制的政策,自由放任的政策在我们的党内斗争中已经完全不适用了。如果再支吾搪塞、耍手腕和默不作声,那不但是徒劳无益和令人蔑视的,而且简直是犯罪。
  ……

前言/序言

  本卷收载列宁在1904年7月底至1905年3月期间的著作。
  20世纪初,俄国也像世界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一样,资本主义进入了帝国主义阶段。俄国是世界资本主义体系中最薄弱的一环。俄帝国主义的特点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同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方面的极端严重的农奴制残余交织在一起。这种农奴制残余阻碍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使无产阶级受到特别残酷的剥削,使农民过着一贫如洗的生活,使非俄罗斯民族受到沉重的压迫。在1899-1903年的世界性经济危机下,俄国广大劳动人民的境况更加恶化。大批工厂倒闭,工人失业人数剧增,工人家庭陷于饥寒交迫之中。农民经常遭受破产,过着更是难于忍受的贫困和饥饿的生活。地主的压迫、资本家的压迫、民族的压迫同沙皇专制制度的暴虐结合在一起,使得阶级矛盾特别尖锐。社会发展的根本需要和劳动人民的切身利益迫切要求推翻沙皇政府。在城市中频繁发生政治罢工和游行示威。1900-1904年俄国共发生1034次工人罢工。从1904年夏季开始的罢工浪潮席卷了彼得堡、伊万诺沃一沃兹涅先斯克和下诺夫哥罗德,并波及高加索。从1904年11月起,许多城市举行了反对日俄战争的游行示威。12月发生的巴库工人大罢工,有5万人参加,引起了若干城市的同情罢工。这一切显示了俄国无产阶级第一次作为一个阶级和其他阶级一起同沙皇政府对峙。农民也纷纷起来斗争。1900-1904年在俄国农村地区发生的骚动共670次,比过去10年多2倍。农民拒交官府的苛捐杂税,抢夺甚至焚烧地主庄园,砍伐地主的森林。俄国边疆地区的被压迫民族的民族解放运动趋于炽烈。资产阶级和自由派地主对政府的不满也在增强。1904年1月开始的日俄战争给俄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而沙皇军队在对日作战中的惨败又使专制制度受到极严重的打击。1905年1月9日(星期日),彼得堡14万多工人组成和平的游行队伍前往冬官向沙皇呈递请愿书。沙皇军队奉命对手无寸铁的工人和他们的妻子儿女进行镇压,打死打伤数千人,史称“流血星期日”。1月10日,彼得堡继续发生工人同军队的武装冲突,莫斯科开始了总罢工。沙皇政府的血腥罪行激起了全国工人群众向沙皇专制制度斗争,抗议罢工遍及全国。仅1905年1月就有44万工人参加罢工,比过去10年的罢工总人数还多。事变急剧发展,俄国第一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开始了。
  俄国革命运动的发展迫切需要无产阶级政党的正确的政治领导。但由于在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上形成的多数派(布尔什维克)和少数派(孟什维克)在会后尖锐对立,俄国无产阶级政党未能得到巩固,未能使自己的队伍真正团结起来,未能采取统一的行动。这样,党对革命运动的领导遭到削弱,党在群众中的工作蒙受损失。列宁把第二次代表大会以来党内出现的这一危机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第三阶段是党内生活的最困难阶段,这时,危机已严重到几乎使整个党的工作陷于停顿,党的中央机关在党的大多数工作者中没有应有的威信,到处出现的双重组织彼此在工作上互相牵制,党不能得到无产阶级的信任。
《列宁全集》(第9卷 1904.7-1905.3 第2版 增订版) 一、 概述 《列宁全集》(第9卷 1904.7-1905.3 第2版 增订版)聚焦于弗拉基米尔·伊里奇·乌里扬诺夫(列宁)在1904年7月至1905年3月期间的重要著述和言论。这一时期,俄国社会正经历着深刻的变革与动荡,为二十世纪波澜壮阔的革命史写下了关键的一笔。本卷作为“第2版 增订版”,意味着它不仅收录了该时期列宁的核心思想和策略部署,更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了更为详尽的梳理、补充和校订,力求呈现出最完整、最准确的历史文献。 本卷的核心价值在于,它将读者带入了一个风云际会的历史瞬间,深入理解列宁这位杰出的革命家、理论家如何在那一年多的关键时间里,审时度势,以其敏锐的政治洞察力和深邃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引领俄国工人运动和布尔什维克党走向新的阶段。从对时局的分析,到对革命策略的探讨,再到对党内路线的坚持,本卷都提供了第一手资料,是研究俄国革命史、列宁主义发展史以及二十世纪世界历史不可或缺的珍贵文献。 二、 时代背景:风雨欲来的革命前夜 1904年至1905年初,俄国正处于沙皇专制统治的晚期,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工业化的进程加速,工人阶级队伍不断壮大,但他们的政治权利却被严重压制。农民阶级同样饱受地主阶级的剥削,生活困苦。知识分子和进步力量对沙皇的专制统治普遍不满,要求改革的呼声日益高涨。 与此同时,帝国主义列强的争夺日益激烈,俄国与日本在远东地区的矛盾也逐渐升级。1904年2月,日俄战争爆发,这场战争在初期一度成为沙皇政府转移国内矛盾的手段,但随着战争的节节失利,沙皇政权的腐朽无能暴露无遗,反而极大地加剧了国内的政治危机。战争的失败,不仅削弱了俄国的国际地位,更在民众心中点燃了对现行制度的强烈不满。 在这种内忧外患的复杂背景下,俄国工人运动和革命力量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列宁正是在这样的历史洪流中,以前瞻性的目光,指导着革命队伍前进的方向。 三、 核心内容与主题分析 本卷收录的列宁著作和文章,集中反映了他在这一时期对革命理论、策略以及组织建设等一系列核心问题的思考和论述。虽然具体目录和内容会根据“第2版 增订版”的编纂细节有所不同,但以下几个方面无疑是该卷内容的重中之重: 1. 对革命形势的深刻分析与判断: 列宁在这个时期,对俄国国内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状况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对即将到来的革命浪潮做出了精准的预判。他敏锐地捕捉到沙皇政权在日俄战争中的失利所带来的政治真空和民众的普遍不满,认为这是推翻沙皇统治的绝佳时机。他的分析不仅局限于宏观层面,更深入到社会各阶层的利益诉求,为革命的动员奠定了理论基础。 2. 关于革命性质、动力和任务的探讨: 列宁在这一时期,进一步阐述和发展了关于俄国革命性质的学说。他坚持认为,俄国的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其主要任务是推翻沙皇专制,扫除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并为向社会主义革命过渡创造条件。他深刻分析了工人阶级在革命中的领导作用,以及农民阶级作为革命重要同盟军的地位。对于革命的动力,他强调了国内矛盾的激化和国际形势的变化,并将日俄战争视为一个加速革命到来的催化剂。 3. 革命策略的制定与调整: 在日俄战争和国内日益增长的革命浪潮的推动下,列宁对革命策略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调整。他强调了武装斗争的重要性,但同时也重视政治斗争、宣传鼓动和组织建设。他可能在此卷中详细论述了如何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包括合法与非法斗争相结合的方式,来壮大革命力量,瓦解沙皇统治。对于如何建立和巩固无产阶级政党,以及如何团结其他革命力量,他也提出了具体的指导方针。 4. 党内路线的坚持与斗争: 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内部在革命策略、组织原则等问题上存在着尖锐的分歧。列宁在这一时期,继续坚持和发展布尔什维克的正确路线,旗帜鲜明地反对孟什维克的机会主义和修正主义。他可能在此卷中,针对党内存在的右倾和“左倾”的错误倾向,进行了有力的批判,强调了无产阶级政党的独立性、纪律性和革命性,为巩固党的组织和统一思想发挥了重要作用。 5. 对国际工人运动的关注与指导: 尽管主要精力集中在俄国革命,但列宁从未脱离国际工人运动的视野。他会在此卷中,对当时其他国家的工人运动动态、社会主义思潮的发展等进行关注和评论,并将俄国革命的经验置于国际工人运动的宏大背景下进行思考,为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贡献理论和实践的智慧。 6. 战争与革命的辩证关系: 日俄战争是这一时期最重要的国际事件,列宁对此进行了深刻的理论分析。他可能在此卷中,阐述了帝国主义战争的本质,以及如何将帝国主义战争转变为国内的革命战争,从而加速革命的到来。他对战争的论述,深刻揭示了战争与革命之间的复杂而辩证的关系。 四、 “第2版 增订版”的意义 “第2版 增订版”的字样,预示着本卷在内容上具有更强的权威性和完整性。这意味着: 更详尽的文献收录: 相较于初版,增订版很可能收录了更多该时期列宁的手稿、信件、公开演讲,以及党内会议的记录等,这些新增的材料能够为读者提供更丰富、更细致的历史信息。 更准确的文本校订: 增订版通常会经过更为严格的文本校订,纠正了初版中可能存在的印刷错误、翻译失误或史实不符之处,使得文献更加精准可靠。 更深入的注释和研究: 增订版往往会增加更详尽的注释,包括对文中人名、地名、事件、术语的解释,以及对列宁思想发展脉络的梳理。同时,也可能收录一些学界对该卷内容的最新研究成果,为读者提供更深入的理解视角。 更完善的史料价值: 增订版的出现,进一步提升了《列宁全集》作为一部史学巨著的文献价值和研究价值,为历史学者、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者以及任何对二十世纪历史感兴趣的读者提供了更为宝贵的研究工具。 五、 结语 《列宁全集》(第9卷 1904.7-1905.3 第2版 增订版)不仅是一部重要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集,更是研究俄国革命史、列宁主义发展史、以及二十世纪世界格局演变的不可或缺的文献。它所展现的列宁在革命前夕的深刻洞察、坚定信念和卓越智慧,对于理解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以及思考当今世界的政治与社会问题,仍然具有极其重要的借鉴意义。本卷的增订,无疑为我们深入学习和研究列宁思想及其历史贡献,提供了更为坚实和丰富的基础。

用户评价

评分

这卷书的时代背景,简直就是一出欧洲政治舞台上的大戏,看得人热血沸腾,又深感历史的沉重。1904年下半年到1905年春天,俄国社会正处于一个极其微妙的临界点,日俄战争的溃败阴影笼罩着沙皇的统治,而国内的革命火苗也烧得越来越旺。我印象最深的是列宁对孟什维克那种“原则性”的批评,那种仿佛站在历史制高点上,一眼就能望穿对手未来走向的决绝和尖锐,读起来让人不禁思考,在革命的紧要关头,到底什么是真正的“正确道路”。他对于党的建设、对于无产阶级领导权的论述,简直就是一本活生生的斗争教科书,字里行间充满了对未来胜利的坚定信念,但同时又夹杂着对现实环境的残酷认知。这种混合的情绪,让这本书读起来绝不是枯燥的理论堆砌,反而像是一场与时间赛跑的、充满策略与智慧的博弈记录。尤其是在论及工人运动与农民问题的结合时,能清晰感受到他那种深植于底层、却又具备宏大战略眼光的思想魅力。

评分

每一次翻开这套《列宁全集》的某个特定时期卷册,都像是一次精准的“时空穿梭”,而这第九卷给我的感觉是,时间似乎被按下了加速键,一切都在快速地酝酿、爆发的前夜。书中的文本风格变化非常明显,不像早期那样专注于纯粹的哲学思辨或理论批驳,而是更多地转向了实际的组织工作和政治宣传的艺术。我特别留意了他对“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两种动员模式的权衡,那种对革命机器运作细节的把控,精细得令人咋舌。感觉他不像是在写文章,更像是在绘制一张复杂的军事部署图,每一个符号、每一个指令都有其特定的目的和影响。不同于那种高高在上的理论家形象,这卷书里的列宁,更像是一个时刻保持警惕的革命家,他必须在沙皇的严密监控下,用极其隐晦却又充满力量的文字,鼓舞和指引着分散的革命力量。这种在极端压制下保持思想锐度的能力,才是最令人佩服的地方。

评分

我习惯于将全集的这些卷册看作是一部连续的传记,而这九卷恰好落在了列宁政治生命中的一个“渡劫”期。日俄战争的失败,如同给沙皇政权敲响了丧钟,也为革命者提供了难得的“窗口期”。书中那些对时局的分析,那种将国际冲突与国内阶级斗争紧密挂钩的宏大视角,令人叹为观止。我特别欣赏他如何在极端受限的环境下,依然能保持对理论体系的不断完善和修正。这本书的价值,远超出了单纯的政治宣言,它更像是一部关于如何在绝境中维持思想纯洁性和组织战斗力的“生存手册”。每一次阅读,都会带来新的体会,它要求读者不仅要有耐心,更要有批判性思维,去分辨哪些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哪些是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深刻洞见。这是一次对意志力、智力和历史同理心的多重考验。

评分

这次阅读体验,让我对列宁的文风有了更立体的认识。这九卷中的这段时期,他的语言仿佛被淬炼过,少了些许初期的激昂,多了几分老练的政治家特有的冷峻和精确。尤其是在讨论政治经济学和社会结构的那几篇,他的逻辑链条如同钢铁铸就,环环相扣,不留一丝可乘之机。我常常需要停下来,反复咀嚼他对于“机会主义”的定义,那种深入骨髓的批判,不仅仅是针对具体的人或事,更是对一种思想倾向的彻底否定。读到一些关于组织机构扁平化和效率提升的讨论时,简直能感受到他那种近乎偏执的对效率和纪律的追求。对于非专业读者来说,这可能需要更强的背景知识支撑,但对于想要深入理解布尔什维克主义“内核”的人来说,这卷书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切口,直接探入其思想生成的“熔炉”。

评分

说实话,如果不是对俄国革命史有一定了解,初次接触这卷书的某些篇章可能会感到有些晦涩,因为它大量引用了当时报刊文章中的论战背景。但一旦适应了这种节奏,就会发现其中蕴含的巨大信息量和思想张力。它完美地捕捉了1904年末布尔什维克和孟什维克之间在策略和组织问题上的分歧白热化阶段。我个人对其中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早期雏形”的论述特别感兴趣,那种对国家机器未来形态的设想,是如此的清晰和不妥协。对比后世的实践,阅读这些诞生于黎明前的黑暗中的文字,让人产生一种奇特的疏离感和敬畏感——他们当时是多么坚定地相信自己所描绘的未来,即使代价是巨大的牺牲。这绝不是一本简单的“历史文件汇编”,它是一系列充满火药味的思想交锋现场记录,充满了那种“历史必然性”的强大说服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