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茶艺爱好者 ◆ 爱茶人士进阶必备手册
◆ 上百种名茶的品鉴知识
◆ 各式茶具使用技巧指导
◆ 辨水泡茶品茶经典指南
内容简介
茶本为一种植物,具有可食用、助健康、益长寿的功能,所以有“茶乃天地之精华”的说法。本书引领读者从茶叶知识入门,了解茶系分类,并且精选常见的知名茶叶,通过产地、鉴赏、存放、典故等仔细剖析,几乎涵盖了中国茶的所有门类,内容翔实丰富,文字通俗易懂,可增强读者的茶叶鉴赏知识。
本书中对茶具、各种茶的冲泡、茶与水的关系、茶艺展示等,均通过精美图片的高清展示,带您走进茶的世界,领略茶的独特韵味。
作者简介
双福美食文化工作室,国内顶尖的美食图书制作机构。制作作品贴近百姓家庭,实用性和可操作性超强。出版多本畅销美食图书。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凡色泽调和、光滑明亮、油润鲜艳的红茶与绿茶,通常是原料细嫩或做工精良的产品,品质优,反之则次。
红茶与绿茶茶叶经开水冲泡3 ~ 5 分钟后,倾出茶汁于评审碗内,嗅其香气是否正常。以花香,果香、蜜糖香等令人喜爱的香气为佳。而烟、馊、霉、老火等气味,往往是由于制造处理不良或包装贮藏不良所致。
凡茶汤醇厚、鲜浓者表示浸出物含量多而且成分好。茶汤苦涩、粗老表示浸出物成分不好。茶汤软弱、淡薄表示浸出物含量不足。
评审汤色主要看茶叶的新鲜程度和鲜叶的老嫩程度。绿茶要清碧浓鲜,红茶要红艳而明亮。低级或变质的茶叶沏出的茶,则水色混浊而晦暗。
评审叶底主要是看色泽及老嫩程度。芽尖及组织细密而柔软的叶片愈多,表示茶叶嫩度愈高。叶质粗糙而硬薄,则表示茶叶粗老及生长情况不良。叶底色泽明亮调和且质地一致,表示制茶技术良好。
目录
Part1 寻一缕茶香
中国茶区分布图……………………………………2
认识茶类大家族……………………………………4
七大茶系的制作工艺与特点………………………9
茶叶保存技巧揭秘…………………………………10
茶的功效简解………………………………………12
Part2 赏鉴各地名茶
绿茶
西湖龙井…………16
安化松针…………19
顶谷大方…………19
洞庭碧螺春………20
顾渚紫笋…………23
紫阳毛尖…………23
黄山毛峰…………24
惠明茶……………27
狗脑贡茶…………27
六安瓜片…………28
涌溪火青…………31
鸠坑毛尖…………31
信阳毛尖…………32
南京雨花茶………35
遵义毛峰…………35
太平猴魁…………36
通天岩茶…………39
雁荡毛峰…………39
崂山绿茶…………40
云雾毛尖…………43
庐山云雾…………44
蒙顶茶……………47
太白顶芽…………48
安吉白片…………51
恩施玉露…………52
普陀佛茶…………55
雪峰毛尖…………55
峨眉毛峰…………56
老竹大方…………59
磐安云峰…………60
桂林毛尖…………61
云南白毫…………61
红茶
正山小种…………62
外山小种…………65
祁门工夫…………66
闽红工夫…………69
滇红工夫…………70
川红工夫…………73
宁红工夫…………74
金骏眉……………77
黑茶
云南普洱茶………80
安化黑茶…………83
六堡茶……………84
湖北老青茶………85
四川边茶…………85
黄茶
君山银针…………86
温州黄汤…………89
沩江白毛尖………89
蒙顶黄芽…………90
霍山黄芽…………90
白茶
贡眉………………91
白毫银针…………92
白牡丹……………95
乌龙茶
黄金桂………………96
安溪铁观音…………99
武夷大红袍………102
文山包种…………105
武夷肉桂…………106
闽北水仙…………109
冻顶乌龙…………112
凤凰单枞…………115
阿里山高山茶……118
金萱茶……………121
花茶
茉莉花茶…………124
珠兰花茶…………127
桂花茶……………128
菊花茶……………131
金银花茶…………134
Part3 泡茶、泡香茶
认识常用的茶具
茶叶罐……………140
随手泡……………141
茶盘………………142
茶壶………………143
盖碗………………145
品茗杯……………146
闻香杯……………146
公道杯……………148
过滤网和滤网架…149
赏茶荷……………150
养壶笔……………151
茶巾………………151
普洱茶针…………152
茶道组合…………153
茶宠………………154
水盂………………155
茶与水的搭配
水温影响茶………156
水质影响茶………158
泡茶名泉一览……160
不同茶类的冲泡方法
冲泡绿茶…………162
冲泡红茶…………164
冲泡黄茶…………166
冲泡黑茶…………167
冲泡白茶…………169
冲泡花茶…………170
品茶技巧与注意事项
品茶技巧…………172
品茶注意事项……175
品茶的过程总结…176
茶语问答…………180
Part4 茶艺展示
红茶茶艺…………190
乌龙茶茶艺………202
绿茶茶艺…………220
附录 品茶、评茶四阶段常用语及说明………………………………230
精彩书摘
我国茶区分布辽阔,地跨中热带、边缘热带、南亚热带、中亚热带、北亚热带和暖温带。即东起东经122°的台湾地区东部海岸,西至东经95°的西藏自治区易贡, 南自北纬18°的海南岛榆林,北到北纬37°的山东省荣成县,东西跨经度27°,南北跨纬度19°。在垂直分布上,茶树最高种植在海拔2600 米高地上,而最低仅距海平面几十米或百米。在不同地区,生长着不同类型和不同品种的茶树,从而决定着茶叶的品质
及其适制性和适应性,形成了一定的茶类结构。
我国茶区划分采取3 个级别,即一级茶区,系全国性划分,用以宏观指导,分为4个,即江北茶区、江南茶区、西南茶区、华南茶区;二级茶区,系由各产茶省(区)划分,进行省区内生产指导;三级茶区,系由各地县划分,具体指挥茶叶生产。
江北茶区位于长江中、下游北岸, 南起长江,北至秦岭、淮河,西起大巴山,东至山东半岛,包括甘南、陕西、鄂北、豫南、皖北、苏北、鲁东南等地。
江北茶区是我国最北的茶区,茶树大多为灌木型中叶种和小叶种,主产绿茶。此区年平均气温为 15 ~ 16 摄氏度,冬季绝对最低气温为零下10 摄氏度。年降水量较少,为700 ~ 1000 毫米,且分布不均,土壤多属黄棕壤或棕壤,是中国南北土壤的过渡类型,不少茶区酸碱度略偏高,但少数山区有良好的微域气候,故茶的质量亦不亚于其他茶区。
江南茶区位于中国长江中、下游南部,长江以南。大樟溪、雁石溪、梅江、连江以北,包括粤北、桂北、闽中北、湘、浙、赣、鄂南、皖南、苏南等地均属江南茶区,为中国茶叶主要产区,年产量大约占全国总产量的2/3,主产茶类有绿茶、红茶、黑茶、以及品质各异的特种名茶。江南茶区大多处于低丘低山地区,也有海拔在1000米以上的高山地区,如浙江的天目山、福建的武夷山、江西的庐山、安徽的黄山等。这些地区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为15 ~ 18 摄氏度,冬季气温一般在-8摄氏度;年降水量1400 ~ 1600毫米,春夏季雨水最多,占全年降水量的60% ~ 80%,秋季干旱。茶区土壤主要为红壤,部分为黄壤或棕壤,少数为冲积壤。该茶区种植的茶树大多为灌木型中叶种和小叶种,以及少部分小乔木型中叶种和大叶种。江南茶区是发展绿茶、乌龙茶、花茶和名特茶的适宜区域。
西南茶区位于中国西南部,米仑山、大巴山以南,红水河、南盘江、盈江以北,神农架、巫山、方斗山、武陵山以西,大渡河以东的地区,包括黔、川、滇中北和藏东南,是中国最古老的茶区。该茶区茶树品种资源丰富,有灌木型和小乔木型茶树,部分地区还有乔木型茶树,主产红茶、绿茶、沱茶、紧压茶和普洱茶等,是中国发展大叶种红碎茶的主要基地之一。该茶区地形复杂,大部分地区为盆地、高原,土壤类型亦多。在滇中北多
为赤红壤、山地红壤和棕壤;在川、黔及藏东南则以黄壤为主,有少量棕壤,土壤有机质含量比较丰富,土壤状况也适合茶树生长。西南茶区内同纬度地区海拔高低悬殊,气候差别很大,大部分地区属亚热带季
风气候,冬不寒冷,夏不炎热。
华南茶区位于中国南部,大樟溪、雁石溪、梅江、连江、浔江、红水河、南盘江、无量山、保山、盈江以南,闽中南、台、粤中南、琼、桂南、滇南等范围内均属华南茶区,为中国最适宜茶树生长的地区。华南茶区内有乔木、小乔木、灌木等各种类型的茶树品种,茶资源极为丰富,生产红茶、乌龙茶、花茶、白茶和六堡茶等。该茶区年平均气温为19~22摄氏度,最低月(1 月)平均气温为7~14摄氏度;茶年生长期10个月以上;年降水量是中国茶区之最,一般为1200~2000毫米,其中台湾地区雨量特别充沛,年降水量常超过2000 毫米。茶区土壤以赤红壤为主,部分地区也有红壤和黄壤分布,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丰富。
前言/序言
书籍简介: 《品茗识味:中国茶文化溯源与品鉴指南》 作者: [虚构作者名,例如:林远、陈思远] 出版社: [虚构出版社名,例如:华夏文源出版社] 出版时间: [虚构年份,例如:2023年春] --- 卷首语:在沸水中沉浮的千年风雅 茶,不仅仅是一种饮品,它是一部流动的历史,一幅活态的文化画卷,更是中国人精神世界中不可或缺的底色。从遥远的巴蜀古道到今日的城市角落,那一捧青翠或黝黑的叶片,承载了多少文人的雅兴、农人的辛劳、以及哲人对天地的叩问? 本书《品茗识味:中国茶文化溯源与品鉴指南》,并非侧重于茶具的实用操作或具体的冲泡技艺,而是致力于带领读者进行一次深入的、穿越时空的文化漫游。我们试图剥离那些被现代商业过度包装的表象,回归到茶的本真——其诞生、演变、与社会形态的紧密交织之中。 第一篇:茶之源流——从药用到饮品的历史长河 本篇聚焦于中国茶文化的宏大叙事背景,探讨茶如何从西南地区的药用植物,一步步走入寻常百姓的日常生活,最终登上历史舞台的中心。 第一章:神农遗风与茶的初识 追溯茶叶最早的文字记载与民间传说,分析“神农尝百草”的故事中,茶扮演的角色。深入探讨早期饮茶的形态——是煮饮、还是捣烂入菜?结合考古发现与古籍文献,勾勒出汉代及魏晋南北朝时期,茶在特定地域(如巴蜀、江南)的早期传播路径。重点解析此时期,茶与宗教(如佛教的“戒荤腥”传统)的初步融合。 第二章:唐宋鼎盛:从煎茶到点茶的技艺革命 唐代是茶文化形成的关键时期。我们详细剖析陆羽《茶经》的时代意义,不仅是技法手册,更是对早期茶道精神的奠基。深入研究唐代的“煎茶法”,分析其对水、火、茶具的严苛要求。 随后,笔锋转向宋代,详述“点茶法”的兴起及其与文人士大夫阶层的深度捆绑。通过对宋代点茶器具(如建盏)的考证,展示宋代美学如何影响饮茶方式。宋徽宗的《大观茶论》被作为核心文本进行解读,阐释“斗茶”风气背后所蕴含的精致主义与士人精神的投射。 第三章:明清转型:散茶的胜利与制茶工艺的定型 明代是茶制法的历史性转折点。本书详细论述朱元璋“罢造团茶,兴制叶茶”的行政命令如何彻底改变了中国的饮茶习惯。我们将分析明代以来,绿茶、红茶、乌龙茶、黑茶等主要茶类的制茶工艺是如何在地方实践中逐步成熟、固化,并最终形成我们今天所熟悉的六大茶类基础的。这一部分的论述,侧重于制茶工艺背后的气候、地理与人文的相互作用。 第二篇:茶之风骨——人文精神与审美取向 本篇将视角从历史进程转向文化内涵,探讨茶如何成为中国传统文人精神世界的重要载体。 第四章:诗酒茶禅:士人的精神寄托 探讨茶与儒、释、道三家的复杂关系。在禅宗中,茶如何助“定”与“慧”?在道家思想中,茶如何体现“自然无为”?在儒家中,茶又如何融入“中庸之道”与待客之道?选取苏轼、卢仝、白居易等代表人物的诗文,细致分析他们笔下的“茶境”与“心境”的统一。重点分析“清”、“静”、“和”、“真”这四大审美概念在茶事活动中的体现。 第五章:器具的语言:器物与人心的对话 摒弃对茶具的单纯介绍,转而探讨器具的“文化属性”。从唐代的“瓷州窑”到宋代的“五大名窑”,再到明清紫砂壶的崛起,分析不同材质、形制的茶具如何反映了不同时代对“茶味”的理解和追求。例如,紫砂壶的“不夺香”哲学,如何契合了文人追求材质本真的审美倾向。 第六章:地域茶韵:山水形塑的地域文化 中国幅员辽阔,山水差异造就了风格迥异的茶区文化。本篇将选取数个具有代表性的茶区(如徽州、武夷山、云南、西湖),通过考察当地的民俗、建筑、乃至方言,来阐释地域文化如何赋予了特定茶叶独有的“风骨”。例如,武夷岩茶的“岩骨花香”与当地的丹霞地貌、以及当地人内敛坚韧的性格之间的隐秘联系。 第三篇:茶之广用——跨界影响与当代意义 本书的第三部分,旨在拓宽视野,展示茶文化在社会结构、外交往来以及当代生活中的辐射力。 第七章:丝路与茶马古道:贸易与民族的纽带 详细梳理茶叶作为战略物资,在古代长距离贸易中的核心地位。重点分析“茶马互市”的社会经济结构,探讨茶叶如何在边疆地区扮演“以茶代粮”的功能,成为维系民族关系、稳定边疆的物质基础。分析其在对外贸易(如与蒙古、藏族地区)中的文化角色,而非仅仅是商品。 第八章:茶与生活美学:从待客到修身 系统阐述中国传统礼仪中,茶事活动的规范与哲学意义。包括正式的“待客茶礼”所体现的敬意、日常“闲坐品茶”所追求的松弛,以及“茶话会”中隐含的社交潜规则。探讨如何将茶文化的“慢节奏”与“正念”引入现代快节奏生活中,作为一种有效的精神调节方式。 结语:重拾沏茶时的片刻宁静 《品茗识味》试图提供一个全面而深邃的视角,去理解中国茶文化这棵大树的根系与枝干。它邀请的不是一位急于学会冲泡技巧的学徒,而是一位愿意坐下来,倾听历史讲述者,共同探索“一杯茶里乾坤大”的同道中人。通过对历史的梳理、对哲思的探究、对人文精神的挖掘,我们期望读者在合上书卷后,再次面对一盏热茶时,能品出其中蕴含的千年风骨与民族气节。 本书特色: 重史观,轻技法: 完全聚焦于茶的历史演变、文化内涵与社会功能。 跨学科研究: 结合了历史学、社会学、美学等多重视角解读茶文化。 文献引用扎实: 对《茶经》、《大观茶论》及历代地方志、诗词进行深入的文本分析。 叙事宏大: 旨在描绘一幅中国茶文化的宏伟蓝图,而非局限于单一的冲泡步骤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