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1舌尖上的老北京——文化篇
第一章老北京小吃文化特色
1.魅力北京,风味古都
2.京华小吃的各色讲究
3.京味浓郁的老北京小吃十三绝
第二章老北京小吃文化意韵
1.皇室贵胄与北京小吃的情缘
2.市井烟火,舌染凡尘
3.文化守望:风味饮食里的士大夫情怀
Part2一口软糯品清欢——粘货篇
第三章艾窝窝
1.昔年“不落夹”,今朝“爱窝窝”
第四章豆面糕
1.谐趣的“驴打滚”
2.御膳间里的“小驴儿”
3.城南旧事:只余浮光如梦长
第五章豌豆黄
1.源起民间的宫廷小吃
2.味淡方知其香浓
3.雕刻童年:豌豆黄上的“英雄传说”
第六章冰糖葫芦
1.糖葫芦的“前世今生”
2.宋光宗的食疗方子
3.天涯倦客:失落的味觉记忆
第七章萨其马
1.民俗礼仪的传承者
2.缪传多多“萨其马”,原是音译得其名
3.忠贞爱情: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第八章三不粘
1.奇特的鸡蛋变身
2.沈园惊梦:红颜花落泪倾城
3.迷雾重重道渊源
Part3炊烟起处忆燕都——烙烤篇
第九章焦圈
1.制法考究的油炸果
2.酸甜辣咸:“五缺一”的人生况味
第十章馓子麻花
1.松酥香脆的寒食
2.割股奉君的典故
第十一章褡裢火烧
1.胡同里的珍馐
2.商业传奇:瑞宾楼的百年风情
第十二章薄脆
1.香脆诱人的薄饼
2.薄脆的雅谈史录
第十三章蜜三刀
1.甜润软糯的蜜点
2.苏东坡试宝刀与苏北三刀糕点
第十四章蛤蟆吐蜜
1.喜感十足的豆沙烧饼
2.千古烧饼,偶得蛤蟆吐蜜
第十五章茯苓饼
1.洁白赛雪的滋补品
2.清宫膳食故事:茯苓饼祛病又延寿
第十六章油炸鬼
1.蓬松油润的面果子
2.世情民心:爱恨油炸鬼
第十七章肉末烧饼
1.酥香肉嫩的烧饼
2.梦中啖饼一晌贪欢
第十八章铬炸饴
1.美味可口的绿豆卷
2.民间过节餐,谐音为搁着
第十九章春卷
1.一卷不成春
2.贤妻创春卷
第二十章自来红
1.棕红绵软的京式月饼
2.源自拜月,寄予团圆
第二十一章硬面饽饽
1.深夜售卖的面饽饽
2.游牧民族的干粮
3.状元逸事:康熙钦点饽饽状元
第二十二章门钉肉饼
1.厚如门钉的肉饼
2.缘于慈禧的宫廷名吃
Part4谁家面食天下工——蒸煮篇
第二十三章烧麦
1.玲珑娇俏的餐点
2.乾隆赐匾都一处
第二十四章小窝头
1.可爱的玉米小塔
2.饱暖之后为何求
第二十五章炒疙瘩
1.千锤百炼的面疙瘩
2.旧时穆家寨,现世恩元居
第二十六章羊眼包子
1.小若羊眼的包子
2.饮馔宫廷:康熙钦点,慈禧喜食
……
Part5粗料细作方为肴——肉食篇
Part6郁郁京味百转回——流食篇
这本书的包装和设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第一印象,封面选用了一张泛黄的老照片,上面是几位身着长衫的男子围坐在一张小桌旁,桌上摆满了各式各样的糕点和小吃。字体设计也颇具匠心,采用了传统的毛笔书法,黑白分明,透着一股历史的厚重感。翻开书页,纸张的质感非常好,略带粗糙,但又不失细腻,触感温润。印刷清晰,色彩饱满,即使是黑白插图也显得十分生动。我特别喜欢书中一些旧报纸、老广告的复刻,它们像一个个时间胶囊,把我拉回到了那个年代。每一页的排版都非常舒适,留白恰到好处,不会让人觉得拥挤。我甚至注意到书脊的设计,是那种可以完全摊开的胶装,阅读起来非常方便,而且不容易损伤书页。从这些细节之处,我能感受到作者和出版方在制作这本书时倾注的心血,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让人赏心悦目,充满了期待。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方式非常吸引人,作者似乎是一位老北京的智者,坐在京城的某一个茶馆里,一边品着盖碗茶,一边用一种闲适而又充满智慧的口吻,向我们讲述着他记忆中那些令人垂涎的小吃。他并没有采用枯燥的学术研究方式,而是将历史知识、民俗风情、地方传说巧妙地融入到对各种小吃的介绍之中。比如,在介绍炒肝的时候,他会穿插一段关于老北京人对“肝”的独特情结,以及炒肝从早市小摊到成为一道经典菜肴的演变过程,让人读来津津有味。又比如,在谈到年夜饭上的某些点心时,他会提及与春节相关的各种习俗和寓意,使得这些小吃不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成为了整个文化大背景下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种娓娓道来的叙述,让整个阅读过程充满了趣味性和亲切感,仿佛我不仅仅是在读书,更像是在听一位长者讲述他的人生故事,而这些故事的主角,正是那些我从未亲身经历过的,却又深深吸引着我的老北京风味。
评分坦白说,我最初是被这本书的标题所吸引,以为它会是一本专注于食谱和制作技巧的书籍,但深入阅读后,我才发现它远不止于此。这本书更像是一部关于北京饮食文化的“百科全书”,更是一曲赞颂老北京民俗风情的“散文诗”。作者对于每一种小吃的历史渊源都进行了深入的挖掘,从它最初的雏形,到后来的演变,再到与社会变迁、人物故事的联系,都梳理得十分清晰。例如,在讲述豆汁的时候,他不仅介绍了它的制作方法,更详细地讲述了它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阶层人群中的地位和口碑,以及那些关于豆汁的各种趣闻轶事。这种宏观的视野和微观的细节相结合的写作方式,让我对北京小吃的理解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我开始意识到,这些看似简单的小吃,背后承载着的是这座城市的记忆,是人们生活的缩影,是历史变迁的见证。
评分这本书在语言运用上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者的文字充满了画面感和动感,仿佛能够透过文字直接看到、听到、闻到那些生动鲜活的场景。他善于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将对小吃的描述写得活灵活现。比如,他用“咬一口,酥得掉渣,甜得恰到好处”来形容某种糕点,瞬间就勾起了我的食欲;用“那一声声悠长的吆喝,伴随着锅碗瓢盆的碰撞声,在胡同里回荡,勾勒出最朴实的市井生活画卷”来描写小贩的叫卖声,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个喧嚣而充满烟火气的年代。而且,他在描述一些历史事件或人物时,也显得十分精准而生动,将冰冷的历史变得有温度。例如,在提及某一位历史人物与某一种小吃的渊源时,他并没有生硬地堆砌史实,而是将人物的性格、当时的社会背景与小吃的特点巧妙地结合起来,使得整个叙述更加引人入胜。这本书的语言艺术,无疑为我对北京风味小吃的理解增添了丰富的色彩。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直观的感受是它所营造出的那种浓郁的文化氛围。我仿佛能闻到空气中弥漫着豆汁的醇厚、炸酱面的酱香、糖葫芦的清甜,还有那刚出炉的驴打滚的香糯。作者在描述每一种小吃时,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食材和制作方法,而是用一种诗意的方式,将它们的历史、文化、制作背后的故事娓娓道来。读到关于炸酱面的段落,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老北京胡同里,家家户户升起的袅袅炊烟,以及在夏日午后,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拌着香喷喷的炸酱面,那种温馨而朴实的场景。而对于那些曾经叱咤风云的宫廷小吃,作者又用一种严谨的笔触,描绘出它们精致的制作工艺和背后蕴含的皇家典故,让人不禁感叹那个时代的精工细作和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这本书让我不仅仅是“认识”了这些小吃,更是“体验”了它们所承载的北京这座城市的灵魂。
评分快递速度简直了!超快
评分还好
评分闺女爱看?特别喜欢好好好好啊
评分给孩子买的,孩子很喜欢。
评分给孩子买的,孩子很喜欢。
评分还好
评分快递速度简直了!超快
评分快递速度简直了!超快
评分给孩子买的,孩子很喜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