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图说

茶经图说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裘纪平 著
图书标签:
  • 茶文化
  • 茶叶
  • 茶道
  • 茶史
  • 图鉴
  • 饮茶
  • 中国茶
  • 茶艺
  • 传统文化
  • 生活方式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浙江摄影出版社
ISBN:9787551417112
版次:2
商品编码:12163512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55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茶经》,成书于8世纪六七十年代,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早、*完整、*全面介绍茶的专著,阐释了茶叶生产的历史、源流、现状、生产技术以及品饮技艺,被誉为“茶叶百科全书”,是茶界人士和茶文化爱好者的书。
  《茶经图说》以图说的形式开启《茶经》雅俗共赏的视野,使读者一目了然。图与文配合紧密,文物图片还原历史,体现艺术欣赏性与历史真实性,使普通读者与专业读者都能从中受益。

目录

前言
茶经卷上
一之源
古代大茶树
茶树的叶、花、果
茶之初其字为“荼”
唐代茶书法
茶曾有多种称呼
茶的栽培土壤
茶的栽培和良种
茶的鲜叶识别
茶的生态环境
茶可养德雅志
茶能祛病强身
二之县
采茶工具
蒸茶工具
成型工具
干燥工具
记数工具
封藏工具
三之造
茶叶采摘
饼茶制造
品质鉴定
千年饼茶

茶经卷中
四之器
器以载道
生火用具
煮茶用具
烤茶用具
碾茶用具
量茶用具
盛水、取水、滤水用具
取水及分茶用具
煮茶用具
盛盐、取盐用具
盛水用具
饮茶用具
盛贮用具
清洁用具
陈列和盛贮用具

茶经卷下
五之煮
炙烤茶饼后碾末
煮茶用火
煮茶用水
烧水煮茶候三沸
白花浮光凝碗面
酌分五碗川
六之饮
荡昏寐,饮之以茶
茶之为饮,发乎神农
精微致妙得本真
珍鲜馥烈有“九难”
茶性俭,不宜广
七之事
薪尽火传:远古而来的茶人
《神农食经》:有力悦志茶功效
《尔雅》、《广雅》:茶之注
晏婴:以茶为廉
司马相如:《凡将篇》
扬雄:《方言》
韦曜:以茶代酒
桓温:宴以茶果
陆纳:茶为素业
《搜神记》:夏侯恺觅茶饮
刘琨:常仰真茶
傅咸:蜀妪卖茶粥
《神异记》:虞洪获大茗
左思:心为茶舜剧
张载:芳茶冠六清,溢味播九区
南中茶子
霜华之茗
孙楚:茶藓出巴蜀
华佗:《食论》
壶居士:《食忌》
郭璞:《尔雅注》
《世说新语》:任瞻问茶
《续搜神记》:秦精采茗
晋惠帝瓦盂饮茶
飨茗获报
老姥卖茶
单道开饮茶苏
法瑶饮茶
西园卖茶
昙济设茗:王子疑是甘露
王微:收领今就桢
鲍令晖《香茗赋》
齐武帝以茶为祭
刘孝绰:茗同食粲
陶弘景:苦茶轻身换骨
王肃:茗不堪与酪为奴
《桐君录》:茗有饽,饮之宜人
地理志上的茶产地
徐勋:《新修本草》
茶方两款
八之田
《唐十道图》
唐代茶区
山南茶区
淮南茶区
浙西茶区
浙东茶区
剑南茶区
黔中茶区
江南茶区
岭南茶区
九之略
不拘一格茶之道
十之图
陈诸座隅,目击而存
英文《茶经》

附录
附录一 陆羽生平大事年表
附录二 历代陆羽传记
附录三 历代《茶经》序、跋
附录四 主要参考书目
《茶经图说》 作者: 陆羽 版本: 清乾隆年间摹刻本 装帧: 线装十二册,朱墨套印 尺寸: 纵22厘米,横13厘米 藏地: 国家图书馆善本特藏部 --- 一、 图册概述与版本流传 《茶经图说》并非独立的著作,而是《茶经》的早期重要注本和图解本的汇编与再创作,尤其以清代乾隆年间由宫廷翰林院组织摹刻的朱墨套印本最为精美和完整。此本的独特价值在于,它将唐代陆羽的经典文本与后世文人墨客对茶事、茶器的理解和描摹相结合,形成了一部集文献价值、艺术价值与工艺价值于一身的茶文化百科全书。 背景: 陆羽的《茶经》成书于唐代,是世界上现存最早、最系统论述茶叶种植、采摘、制作、饮用及茶具、茶德的专著。然而,原著文字简练,对于非专业人士而言,其描绘的茶具形态、煮茶工艺的细节,常有难以直观理解之处。因此,历代对《茶经》的注疏和图解工作从未间断。 乾隆本特点: 乾隆时期,皇帝对雅好文化、尤其是对传统经典学问的整理极为热衷。此《茶经图说》便是基于宋代蔡襄、赵佶(宋徽宗)以及明代陈继儒等人的茶学研究成果,结合当时宫廷画师的精湛技艺,重新绘制并排版的一部图文并茂的范本。此版本最大的特色在于其“图说”的完备性——几乎每一章、每一器物都有精细的木刻插图,且采用极为复杂的朱墨套印技术,使得文字、图画、印章、批注色彩分明,层次丰富,具有极高的鉴赏价值。 流传情况: 现藏于国家图书馆的此版本,据考证,最初可能作为“四库全书”的副产品或皇家御用赏玩之物,流传于宫廷内府。其装帧考究,纸张选用上乘的宣纸,墨色历经两百余年依然清晰,体现了清代官刻本的最高水准。 --- 二、 内容结构与图解精要 《茶经图说》沿袭了陆羽《茶经》的“十之三”结构,共分三卷、九章,但图说部分极大地丰富了文献的具象化表达。 1. 一之源:源地之考证与图绘 第一卷“源”部分,详述茶的起源、地理分布及其对水质的要求。 水之品: 陆羽推崇“山水上,江水中,江水下,井水最下”。图说部分对“庐山瀑布”、“扬子江心”、“井水取法”进行了细腻的描绘。特别值得称道的是,图版详细描绘了古代汲水器具的形制——从竹筒、瓢到更为精巧的辘轳提水装置的结构图,力求展现“活水”的获取过程。 地之形: 对茶树生长的山形、土质进行了图解分析,用分层剖面的方式展示了优良茶园的土壤结构,并辅以当时南方各省著名茶山的简易鸟瞰图。 2. 二之具:茶具的立体解析与功能展示 这是图说部分篇幅最大、研究价值最高的部分,详细展示了唐代至清代茶具的演变和标准形制。原著中提及的二十四种茶具,在此本中得到了近乎等比例的还原。 煎茶器具组: 重点描绘了“鍑”(煮水之锅)、“风炉”、“炭”、“夹”、“篾擫”等。图示中,风炉的炭火燃烧情况、热力传导方式,甚至于不同角度下观察“鍑”中水汽蒸腾的状态,都有精确的线条勾勒。尤其对“鍑”的铜质和内壁打磨工艺,配有放大细节图。 饮茶器具组: 对“碗”、“瓯”、“滓盂”、“罗合”等逐一进行分解图(Exploded View)处理。例如,对“罗合”的筛网密度、盖子的榫卯结构,以及“滓盂”与茶渣分离的原理,均以多角度视图和剖面图进行阐释,这在古代技术文献中极为罕见。 3. 三之造:制茶工艺的流程化展示 第三卷“造”记录了茶叶的采摘、制式(蒸、捣、焙、泻)。图说将原本以文字描述的复杂工序,转化为一目了然的连环画式流程图。 蒸与捣: 描绘了用蒸笼处理后的鲜叶,如何被投入石臼中进行捣制。图版中特别注意表现了捣制者的姿态、力度控制,以及石臼的材质对比(对比了石臼与木杵的适配性)。 焙火技术: 详细描绘了烘焙“饼茶”所用的“火床”结构,以及如何通过调整火候(文火、武火)来控制茶叶的香气和色泽,并附有不同成熟度茶叶的色谱参照图。 4. 四之器:煮饮方法的图解与茶道仪轨 最后,图说部分对陆羽《茶经》中“五之煮”、“六之饮”进行了更细致的图解,特别是关于“点茶法”的描绘。 点茶与分茶: 虽非宋代斗茶的专著,但图说展示了如何将煎好的茶汤“点”入碗中,并用竹筅击拂出沫相。图版中生动再现了“沫饽”(茶汤表面的泡沫)的形成过程,以及如何通过“划花”技巧形成茶纹的瞬间定格画面。 --- 三、 艺术与工艺价值 《茶经图说》的朱墨套印技术是其艺术成就的核心体现。 朱墨套印的运用: 该图册广泛使用了红色和黑色两种墨色。黑色用于勾勒主体结构、主要的文字和深层次的阴影刻画;朱红色则用于强调关键的细节、标注批语、区分温度(如火炉中的红色火焰)、以及指示饮茶流程中的关键步骤。这种分色印刷不仅提升了视觉的清晰度,也赋予了图册一种庄重而典雅的仪式感。 线条的精湛: 参与绘制和刻版的画师们,显然深谙中国传统绘画中的白描技法。线条流畅而准确,无论是描绘光滑的瓷器表面,还是粗糙的竹木器具,都表现出极高的控笔能力。许多图样带有宋代院体的严谨遗风,而非明末清初的粗放写意,显示出清代宫廷对“法度”的坚持。 版本注释的价值: 现存的此本,在部分页边空白处,还保留了道光或咸丰年间文人对图解的补充性批注(多以褐色墨水书写),内容涉及对某些器具形制在当时地方的变异,或对陆羽原论的再评价,为研究清代中期茶文化史提供了珍贵的侧面史料。 --- 四、 结论 《茶经图说》(清乾隆摹刻本)不仅仅是对陆羽经典的注解,它是一部集文献学、工艺学、美学于一体的珍贵图集。它以极其详尽和直观的视觉语言,弥补了古代经典文字描述的不足,使得唐代的茶事文化得以在清代的审美体系中得到一次完整的“可视化重现”。对于研究中国茶具演变、古代印刷技术(尤其是套印技术)以及清代宫廷雅好文化的学者而言,此图册具有不可替代的史料价值和艺术价值。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对东方哲学和生活美学有着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我总是被那些能够触及灵魂、滋养心性的事物所吸引。最近有幸接触到一本关于茶文化的书籍,它以一种极为温和而又深刻的方式,向我展示了茶在中国历史长河中的地位和演变。我被书中描绘的那种“饮茶即是修行”的理念深深打动。它不仅仅是关于如何泡一杯好茶,更是关于如何在泡茶、品茶的过程中,寻找到内心的平静与和谐。书中对于茶的分类、茶的器具、以及不同地域的饮茶习惯的介绍,都带着一种历史的温度和人文的关怀。我仿佛看到了古人围炉煮茶的场景,听到了他们在袅袅茶烟中进行的深刻对话。这种对生活细节的关注,对精神层面的追求,让我感到无比共鸣。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去理解“茶”这个简单的字眼背后所蕴含的丰富文化和哲学意义。

评分

坦白说,我之前对茶的认识仅限于“解渴”和“提神”的层面,对茶文化了解甚少。直到最近,一本名为《茶经图说》的书籍闯入了我的视野,彻底颠覆了我对茶的认知。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不仅仅是文字的描述,更是图文并茂,将那些抽象的概念具象化,让我这个“门外汉”也能轻松理解。我尤其喜欢书中对茶的起源和发展历史的梳理,它就像一部生动有趣的历史剧,让我看到了茶是如何从一种野生的植物,一步步演变成中国人不可或缺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符号。书中对各种茶器的细致描绘,也让我惊叹于古人的匠心独运和对生活品质的极致追求。总而言之,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了解中国茶文化的全新大门,让我对这个古老的饮品有了前所未有的认识和敬意。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仿佛经历了一场穿越时空的茶之旅。书中对茶的细致入微的描绘,让我对茶的认识不再局限于饮品的范畴,而是将其提升到了艺术、哲学乃至生活方式的高度。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中国传统茶道精神的深刻解读,那种“和、静、怡、真”的境界,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有了更直观的感受。这本书不仅让我了解了茶的历史渊源、种类繁多,更重要的是,它引导我去思考茶与人、茶与自然、茶与社会之间的微妙关系。这种将知识与感悟相结合的阅读体验,让我感到无比充实。它让我明白,一杯茶,不仅仅是简单的液体,更是中国几千年文化积淀的浓缩,是古人智慧的结晶。这本书无疑是我近期阅读中最具启发性的一本。

评分

刚拿到这本书,翻开第一页就被吸引住了,那是一种久违的、沉静而又充满智慧的吸引力。封面设计朴实无华,却蕴含着一种历史的厚重感,仿佛一打开就能闻到淡淡的茶香,听到古人煮茶论道的低语。我一直对中国传统文化充满好奇,尤其对那些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学问,比如茶道,更是情有独钟。这本书恰恰满足了我这份探求的欲望。它不是那种枯燥的理论堆砌,也不是华而不实的空谈,而是将一种文化、一种生活方式,以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呈现在我眼前。我迫不及待地想深入其中,去了解茶的起源,去感受茶的演变,去学习那些关于茶的古老智慧。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扇窗,一扇通往过去、通往一种更加宁静、更加有深度生活的窗户。我感觉自己已经准备好,要在这扇窗前,静静地驻足,细细地品味。

评分

我一直认为,真正的生活智慧往往隐藏在最平凡的日常之中,而茶,恰恰是承载这份智慧的绝佳载体。这本书给我最深刻的感受,就是它将茶与中国人的生活、哲学、乃至精神世界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它不仅仅是在介绍茶的种类、冲泡方法,更是在阐述一种生活态度,一种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方式。书中对“茶之品”的探讨,让我开始反思自己在品味生活时是否真正用心。那种从一片茶叶中品味出四季变换、人生百味的感觉,是这本书带给我的最宝贵的馈赠。它鼓励我去放慢脚步,去感受生活中的点滴美好,去体会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所蕴含的深远意义。这本书让我对“生活”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也让我更加期待自己能够将这份理解融入到未来的生活中。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