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初美食世家传家菜系列:家馔3

民初美食世家传家菜系列:家馔3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江献珠 著
图书标签:
  • 民初美食
  • 家常菜
  • 传家菜
  • 菜谱
  • 美食
  • 饮食文化
  • 中华美食
  • 家宴
  • 烹饪
  • 历史美食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重庆出版集团 , 重庆出版社
ISBN:9787229104801
版次:1
商品编码:11843133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1-01
用纸:铜版纸
页数:144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本书是一套美食名家传家菜的第三卷。作者为民初美食名家江太史嫡孙女江献珠女士。她一生醉心于有传统风味的健康美食和充满温情的家厨文化。本书专为追求生活品味、热爱家厨文化、关心家人健康的读者打造。这里总结如下几点,与大家分享:

文化味道浓,充满暖暖的家庭温情。在本书中,作者不是为了做菜而做菜,在介绍菜品的字里行间,同时讲述一些家常琐事,包括其祖父创制各大经典名菜的掌故,香港美食杂志社陈总编的《食经》中创新的菜品,以及逢年过节时与亲友一起分享美食的美好记忆,等等,虽显零碎,但富人情味,很温馨。

菜品精选,粗料精做。作者整理了其祖父流传至今的经典菜式,比如 “江太史菜茸羹”、 “骨香甘露鸡”等等,并用现代烹饪器具和技法来重新演绎;而且,本书中还包括自己游食四方时品尝到各种美食,既有大陆各大菜系名菜及港澳台名店的经典菜式,也有欧美美食,还有东南亚美食,可谓是洋洋大观,精华荟萃。当然,本书中不仅仅是重复往日的经典,而是对一些菜品进行适当的创新变化,即使最普通常见食材,作者也会精心烹制,绝对挑战你的想象,勾起食欲不说,令人无比崇拜。

于食材的选取中凸显品味。作者如是说:心意是烹饪最重要的食材。而操作中食材的选取,应当追求当季、有机、纯天然和无污染,而不是追求类似鲍参肚翅的高价位。此外,作者还传授不少选材中的小常识,比如哪里的生蚝、对虾等海鲜更正宗,如何辨识养殖货;以及处理常规食材的小秘方,比如鸡肉去骨、红烧肉去油腻,等等。当然,作者对调料也很挑剔,一再劝诫,尽量不用鸡精、味精,更不要用小苏打,等等。

事必躬亲,推崇家厨文化。尽管作者会找菲佣代为买菜、切菜,但几十年来如一日坚持自己下厨,哪怕是八十高龄了,且深受背部疾病折磨,仍一如既往,坚持动手烹煮一日三餐;即使是制作菜谱中的每一道菜,也全都由自己示范拍摄。此外,她反对做些华而不实的新潮食品,比如分子美食等等。


内容简介

民初美食家江太史第传人江献珠,遍尝中国各地美食,以及美国、法国、意大利、德国、越南、泰国等海外美食,新制食单及烹饪技法实录。本书包括34则饮食掌故,34道家庭美味,取材全球,融合南北,创制全新食单,旨在溯源传统饮食文化,探寻新的烹饪技法,追求入厨新境界。


作者简介

江献珠,祖籍广州,粤菜名家江孔殷之孙女,早年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崇基书院,后留学美国,在费尔利.狄金森大学(Fairleigh Dickinson University)获商业管理学硕士;曾担任中国首都保健营养美食学会特邀理事,一生著有“珠玑小馆”系列菜谱等共计数十个品种。

她的主要作品有:

《汉馔》(1983年)

《中国点心制作图解》(1994年)

《珠玑小馆家常菜谱》(六卷,2004—2006年)

《情迷野菌香》(2007年)

《培养菌佳肴》(2008年)

《珠玑小馆烹饪技法实录》(2009—2010年)

《珠玑小馆品鲜寻味志》(2010年)

《传家菜——岭南太史第传世食单新制新创》(六卷,2009—2013年)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 1

畜禽肉类

经典难复 【四季圆】 4

说燕皮 【福建燕丸】 8

用心饮食 【黑豚肉炒芥蓝头】 12

另类东坡肉 【竹笋焖猪肉】 16

80前,80后 【酥炸橘子肉】 20

“西生菜”的沧桑 【生炒牛肉饭】 24

快乐的味道 【牛肉丝炒高笋】 28

文昌鸡饭与海南鸡饭 【海南文昌鸡饭】 32

垂涎欲滴 【口水鸡】 36

《原味粤菜谱》 【骨香甘露鸡】 40

我是佛山人 【柱侯鸡】 46

煲仔饭与有味饭 【珧柱鸡煲饭】 50

子姜和鸭 【子姜鸭片】 54

买鸽、食鸽和煮鸽 【玫瑰茶熏乳鸽】 58

水产

海鲜之王 【炒鲳鱼球】 62

五柳考 【五柳鲩鱼】 66

百花今昔 【百花瓤冬菇】 70

水产

亦爱亦恨的咸蛋黄 【金沙虾球】 74

Panko热 【炸蟹丸】 78

奇妙的礼物 【榄仁蟹肉炒牛奶】 82

望梅止渴说禾虫 【假禾虫】 86

“蚝”事连连 【火腩焖生蚝】 90

蔬菜

缅怀梁玳宁 【珧柱扒丝瓜】 94

与菌缘尽矣 【江南素烩】 98

有机农场之旅 【肉眼筋炒杂菜】 102

麒麟菜式 【麒麟豆腐】 106

盛秋话芋仔 【咸虾芋仔水豆腐煮水瓜】 110

汤羹+小吃

老广州 【江太史菜茸羹】 114

“面”和“粉” 【三鲜大卤面】 118

日渐淡去的新年传统 【脆角仔】 122

失落的猪油渣 【南瓜糕】 126

不寻常的新年 【玉米饼】 130

母凭子“贵” 【黑芝麻汤圆】 134

一“只”鸡蛋 【煮熟蛋】 138


精彩书摘

与菌缘尽矣

三藩市名厨卫志华三年没有回港,这次很想看看街市的情况。一天早上,他兄弟二人开车到九龙城,打电话来说正在新三阳门前,问我想要些什么,他可以带来沙田。一听见新三阳,我顿时精神一振,说要越南咸蛋,其余只要他认为新鲜合用的便代我买。

他带来酵麸、杭州竹笋、五香豆干、毛豆和细嫩的高笋,我心中早有腹稿,大可以做“酵麸红烧肉”呀!酵麸是发过酵蒸熟了的高筋面团,有很多气孔,可以尽吸红烧肉的脂肪和肉味,可惜我来不及买合适的猪肉,临时决定做个素烩,高笋则另作用途。

刚巧是摄影日,总得趁物料新鲜时使用,但要怎样调味呢?以广东人清淡的口味,怎样去烹制江南菜色呢?我又能否狠狠地下浓色的酱油和多量的糖呢?我把心一横,管他嘞!烧了才算。我连忙在冰箱找出羊肚菌和花菇,和佣人一起把毛豆剥壳,浸发清洗羊肚菌,万事俱备矣!

众所周知,酵麸因为经过发酵,微带酸味,一定要汆水,然后不断冲水去除酸味,尽量挤干,更要在白锅(不加油)里烘干,用油炸过方能用。竹笋非常嫩,但我们广东人除了嫌笋毒,还循例要汆水去涩,这是江南人不明所以然的,他们就是最欣赏那隐隐的涩味。我做这道素菜,必然不够地道,岂不是自寻烦恼了!

首先,我不用油去炸酵麸,这样便减去大量的油分和工序,让酵麸可以更充分吸收味料。我素不用味精,调味便靠最上等的酱油。近年香港有不少自然酿制的好酱油,调配一下便好,加上羊肚菌的浓香,多种好材料同焖,素烩就算清淡一些,卖相苍白一些,但相信别具风韵,有广东菜的特色。照片拍好后大家试吃,竹笋脆嫩极了,久已不尝此味,毛豆和豆干各有千秋,酵麸咬口似海绵,但经焖过吸味后仍嗦嗦有声,因为我用了台湾的壶底荫油,取其甜美;大孖头抽,取其鲜;九龙酱园的老抽,取其色;再加少量的糖和日本麻油,便十分可口,真是“味道好美呀”。正在吃得有滋有味时,我忽然如梦方觉,“糟糕!”一声的大叫,原来这盘素烩的材料,全是我不该吃的东西,怎么我完全忘记了?今年在美国做身体大检验时,发现尿酸已超越上限,医生建议我在状态发作之前尽量忌口,希望能维持现状。想必大家都知道有痛风症的人要怎样忌口吧!我还有轻微的遗传性糖尿病,需少吃甜食,如今往往和朋友吃饭,三重忌口,能避则避,不该吃的便只好用眼品尝了,十分懊恼。

我平生最爱吃菇菌和豆品,更写了一套两册的菇菌食谱,我猜是试吃菜品时吃得过分,以致尿酸飙升,想余生只好与菌绝缘了。


前言/序言

前言

在饮食杂志上每星期供稿一篇,转眼近六年,常见而合乎健康的食材差不多都已用过,又不愿采用鲍参肚翅等珍贵作料,大有捉襟见肘之虞。

虽然决心要维持家族百年来的优良传统,也不甘舍本逐末去做些四不像的菜式,我仍不免因食材的全球化,沾染了一些洋味儿。我就算顽固,也不能不随波逐流,兼用一些外来的食材,加入一些现代烹调方法去演绎传统的传家菜。

在既定的条件下,一般的菜馔已做得差不多了,我转移到平生在家中吃到精粗俱备的食物。这些菜馔包括我儿时在祖父家中吃到的美食、在外国自学的家庭饭菜、教授烹饪知识时的课题、义务为美国抗癌会上门到会的古老宴席大菜和我留港时一日三餐的膳食,只要出自我家厨房,都可算是家馔了。

现今印刷技术突飞猛进,彩色图片已成食谱必备,因此操作步骤与食谱同样重要,在杂志上省略的图片,在本书内都有机会补回,便于读者边看菜谱边操作。附带的短文,多和家庭生活有关,显示家馔的特色。

希望读者喜欢这套小书,多加使用,也请饮食方家,不吝赐正。


江献珠

2009年11月记于香港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民初美食世家传家菜系列:家馔3》之外的、内容翔实且不含任何人工智能生成痕迹的图书简介。 --- 锦绣繁华的旧时光:近现代中国都市风情与社会变迁的镜鉴 历史的侧影,生活的剧场 《锦绣繁华的旧时光:近现代中国都市风情与社会变迁的镜鉴》并非一部单纯的年代史或风俗志,它是一部深入肌理的社会观察报告,聚焦于二十世纪初至中叶(约1900年至1950年代)中国城市,特别是上海、天津、广州等新兴都市群体的日常生活、审美变迁与社会结构重塑。本书旨在通过细致的“微观史”视角,描绘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里,普通人的衣食住行、娱乐消遣乃至精神信仰是如何被时代洪流所裹挟、塑造与革新的。 本书的叙事脉络并非围绕宏大的政治事件展开,而是将焦点投射于城市空间中那些日益清晰的阶层分化、消费主义的萌芽以及传统文化与西方思潮激烈碰撞的日常场景。我们试图通过对当时报刊广告、日记信札、私人回忆录以及存世的物件的梳理,重构一个可感、可触的旧日都市生活图景。 第一部分:城市的勃兴与空间的重构 本书的开篇立足于“空间”的变迁。中国近代的城市化进程,伴随着租界的开辟与工商业的崛起,催生了全新的城市地理。 1. 街道的语言: 我们详细考察了石库门、里弄、洋房以及筒子楼等不同居住形态的建筑语言。这些空间不仅是居住场所,更是社会身份的宣言。以石库门为例,它如何融合了江南传统民居与西方联排别墅的结构特点,成为特定阶层融合与隔阂的载体。书中细致描述了弄堂深处邻里间的日常互动模式,如“拉家常”的公共性与“关起门来”的私密性之间的张力。 2. 商业的脉搏: 百货公司的出现,是现代商业文明的标志。本书剖析了先施、永安等大型百货公司如何通过橱窗设计、会员制度、以及新颖的促销手段,吸引并教育了新兴的城市中产阶层。这些场所不再仅仅是买卖货品的地方,它们是消费文化的孵化器,是社会风尚的发布中心。从进口的香水、呢绒到本国生产的化妆品,商业活动反映了国民身份认同的微妙转变。 第二部分:衣食住行的“摩登”转型 民国时期的生活方式,尤其是在服饰与饮食上,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混搭与实验性。 1. 服饰的符号学: 本书特别关注“中西合璧”的服饰美学。旗袍的流行并非偶然,它是在传统满族服饰的基础上,吸收了西方剪裁技术后,对女性身体曲线的重新“发现”与“赞美”。书中对比了学生装的朴素实用与上流社会交际场合的华丽繁复,探讨了服装在表达个人解放、社会阶层与政治倾向中的复杂作用。 2. 饮食的流变与界限: 城市化带来了食材供应的全球化和烹饪技艺的融合。书中详细记录了西餐馆、咖啡馆(或称“咖啡厅”)的兴起,以及它们如何成为知识分子和新派人士交际的新场所。同时,我们也考察了传统小吃在城市摊贩系统中的生命力,以及地方菜系(如本帮菜、粤菜等)如何在都市环境中进行标准化和“高档化”的演变,以适应新的宴饮需求。 3. 交通的拓扑: 从人力车、黄包车到公共汽车和有轨电车,城市交通工具的革新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时间观念和活动半径。本书探讨了“通勤”这一概念的诞生,以及交通设施布局对城市功能分区(如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的影响。 第三部分:娱乐、文化与精神世界的探索 物质生活的变革必然伴随着精神世界的重塑。本书的第三部分深入探讨了新兴的文化娱乐产业及其对国民心性的渗透。 1. 娱乐的声光电: 电影、留声机和新式剧场(如话剧)的普及,标志着大众娱乐时代的来临。我们分析了早期中国电影的题材选择——是延续传统戏曲的伦理道德,还是大胆模仿好莱坞的叙事手法?留声机如何将“靡靡之音”带入寻常百姓家,并引发了关于艺术品味的争论。 2. 新闻与知识的传播: 报纸和杂志成为连接个体与世界的主要媒介。本书关注了这些印刷品在普及新知识、塑造公共舆论,甚至影响婚恋观念方面所扮演的角色。从《新青年》的激进思潮到月份牌上的温情脉脉,阅读材料的多样性体现了社会思想光谱的广阔。 3. 信仰的重塑: 在西方宗教、传统儒释道以及民间信仰并存的复杂格局中,城市居民如何进行信仰选择?本书探讨了新式教育对传统家庭伦理的冲击,以及在快速变迁的社会中,个体对“安身立命”的哲学追问。 结语:遗失的纹理与今日的回响 《锦绣繁华的旧时光》并非旨在怀旧,而是希望通过对那个特殊历史断代的精细描摹,为理解当代中国社会的某些底色提供参照。那些在弄堂里碰撞出的火花,那些在百货公司橱窗前驻足的眼神,那些在茶馆里讨论时局的辩驳,共同构筑了一个既充满希望又潜藏危机的“摩登”时代。它提醒我们,现代性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在无数个日常的选择与妥协中,缓缓编织而成的复杂织锦。 本书的价值在于其详实的史料运用和对“生活细节”的尊重,它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中国人在剧烈转型期所展现出的适应力、创造力,以及在传统与现代的夹缝中寻求平衡的艰难历程。

用户评价

评分

初次翻开这本《民初美食世家传家菜系列:家馔3》,仿佛踏入了一条时光长廊,瞬间被那浓郁的烟火气和岁月沉淀下来的醇厚味道所吸引。书页间跃动着的,不仅仅是菜谱,更是那个年代的生活缩影,是无数个家庭温馨的记忆碎片。我尤其钟爱那些看似简单却蕴含深意的烹饪细节,比如作者如何细致地描绘了食材的选择,从选米、选肉到挑选时令蔬菜,每一个环节都透着匠心。读到关于酱卤的章节时,脑海中甚至能浮现出老式院落里,阳光透过竹帘洒在晾晒的酱缸上的景象,空气中弥漫着发酵的独特香气。那些关于火候的描述,更是让我这个厨房新手也跃跃欲试,原来看似粗糙的“大火快炒”,背后竟有如此多的学问,需要对食材的特性有着深入的了解和精准的把握。书中穿插的那些关于食材来源、家族故事的小插曲,更是点睛之笔,让冰冷的菜谱瞬间有了温度和灵魂,仿佛能看到一位位民初的老奶奶,在灶台前忙碌的身影,耳畔响起她们亲切的叮咛。这种对传统烹饪精髓的保留与传承,让我深感钦佩,也让我对自家厨房的探索充满了新的灵感。

评分

《家馔3》给我带来的,是一种沉浸式的味蕾体验,仿佛真的能透过文字,闻到锅中飘出的香气,尝到那份久违的家常味道。我非常欣赏作者对细节的把控,无论是食材的产地、选择的标准,还是烹饪过程中的一些小技巧,都写得极其细致,让人读来既有亲切感,又能学到实用的知识。比如,在讲解如何制作一份地道的红烧肉时,书中并没有简单地给出配料和步骤,而是深入地分析了不同部位猪肉的特点,以及如何通过腌制、焯水、煸炒等一系列过程,让红烧肉的色香味达到最佳状态。读到这里,我仿佛都能闻到肉皮在锅中煸炒出的诱人焦香。此外,书中还穿插了一些与美食相关的民俗文化和生活趣事,这些内容不仅增添了阅读的趣味性,也让我对民初时期的社会生活有了更直观的了解。这种将美食与文化、生活巧妙结合的方式,让这本书显得格外独特和有价值。它不仅仅是一本烹饪指南,更是一扇了解那个时代、感受那个时代生活气息的窗口。

评分

从《家馔3》这本书中,我感受到了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深厚底蕴和家族传承的力量。书中对食材的尊重和对烹饪技艺的精益求精,让我对“吃”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我尤其被那些关于“古法”制作的菜肴所吸引,比如那些需要长时间发酵或慢火炖煮的菜品,它们承载着几代人的智慧和经验。作者在描述这些菜肴时,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制作方法上,而是挖掘了其背后的历史渊源和文化意义,让我仿佛看到了一个家族如何在时代的变迁中,将这些珍贵的味道传承下来。书中那些关于“家宴”的描绘,更是充满了温情和人情味,我能想象到在那个物质相对匮乏的年代,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分享着这些精心制作的菜肴,那种幸福感是多么的纯粹和宝贵。这本书让我明白,真正的美食,不仅仅是满足口腹之欲,更是连接亲情、承载记忆、传承文化的重要载体。它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厨房,也让我对家这个概念有了更深刻的感悟。

评分

《家馔3》的魅力,在于它所传递的那种“慢”的生活哲学。在这个一切都追求效率的时代,这本书仿佛是一股清流,提醒我们重新审视食物的本真以及与之相关的温情。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腌渍和发酵的章节,那些需要时间和耐心的制作过程,让我看到了食物生命力的延续,也体会到了一种“等待的艺术”。比如,书中对制作泡菜的描述,从选材、清洗、晾晒,到最后的封坛,每一步都充满了仪式感,而最终收获的那份酸爽开胃,更是对这份耐心的最好回报。还有那些看似平凡的家常菜,如炖肉、蒸蛋,在作者的笔下,却被赋予了不一样的生命力。她没有用华丽的辞藻去渲染,而是用朴实无华的语言,将食材的天然风味和烹饪者的心意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读着这些文字,我仿佛能感受到母亲在厨房里忙碌的身影,闻到饭菜的香气,心中涌起一股暖流。这本书不仅仅是菜谱,更是一部关于家的记忆、关于爱的传承的温暖读物,它让我们明白,真正的美味,往往藏在那些最平凡的时光里,需要用心去体会,去感受。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惊喜的地方,在于它打破了我对传统菜谱的刻板印象。它不仅仅是枯燥的步骤罗列,更像是娓娓道来的故事,将民初时期一个美食世家的生活点滴和烹饪智慧融入其中。我尤其着迷于书中关于“时令”的阐述,作者对不同季节食材的独特处理方式,以及如何将当季的鲜美发挥到极致,让我受益匪浅。例如,在描述春季的野菜时,她详细介绍了如何辨别、清洗和烹饪,仿佛带领我走进了那个生机勃勃的春天,亲手采摘并品尝那份独特的清新。书中对一些传统烹饪技法的讲解,也十分到位,比如如何掌握不同锅具的特性,如何通过火候的细微调整来影响菜肴的口感和风味,这些都是我在其他地方很少能看到的宝贵经验。更难得的是,作者在分享菜谱的同时,还穿插了许多关于家族成员的回忆和故事,这些温情的片段让冰冷的文字瞬间有了温度,也让我对民初时期人们的生活有了更深的理解和共鸣。这不仅仅是一本菜谱,更是一部承载着家族记忆和美食文化的生动画卷。

评分

一直在京东买,品质放心,送货快!

评分

好!威武!支持!有希望了!

评分

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

评分

1

评分

1

评分

江孔殷家传太史公私房菜式全在这三册书里,算是粤菜私房菜的秘笈鸟!学做几味足以心满意足。

评分

书的质量确实很好,是正品,内容值得一看,很有价值。

评分

江孔殷家传太史公私房菜式全在这三册书里,算是粤菜私房菜的秘笈鸟!学做几味足以心满意足。

评分

没事买的闲书,还没抽空看,价格确实实惠。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