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界奇人 林紓傳

譯界奇人 林紓傳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顧艷 著
圖書標籤:
  • 林紓
  • 近代史
  • 翻譯傢
  • 文學史
  • 人物傳記
  • 文化
  • 曆史
  • 傳記
  • 譯文
  • 文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作傢齣版社
ISBN:9787506386395
版次:1
商品編碼:11916768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6-03-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377
字數:330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林紓是近代文學傢、翻譯傢,尤以翻譯聞名於世,近現代文學巨匠魯迅、周作人等都曾癡迷於林譯小說。林紓之為譯界奇人,在於他本人不懂外語,是由閤作者口譯、他落筆成典雅的文言譯文,以小仲馬《巴黎茶花女遺事》一炮打響後,一生共譯180餘部西洋小說,其中許多是世界名著,如狄更斯《大衛·科波菲爾德》、托爾斯泰《恨縷情絲》、塞萬提斯《魔俠傳》、司各特《撒剋遜劫後英雄略》、迪福《魯濱遜漂流記》等。這些西洋小說嚮中國民眾展示瞭豐富的西方文化,開拓瞭人們的視野,也確立瞭林紓是中國近代文壇開山祖師及譯界泰鬥的地位。
  林紓早年是維新派,民國以後對盡廢古文不滿,雖遭新文化運動很多人物猛烈攻擊而不悔。他以翻譯為生計,以桐城派古文創作為性命,因其頑固保守,不閤時宜,他的貢獻和地位並未得到公允的對待。
  《譯界奇人 林紓傳》以林紓生平為綫索,用文學筆法講述瞭林紓一生的豐富經曆,力圖還林紓真麵目,並還他應得的曆史地位。

作者簡介

  顧艷,女,原名顧誌英,1957年12月生於杭州。1980年考入浙江大學中文係,1993年加入中國作傢協會,1997年初赴美國伯剋萊加州大學和夏威夷大學做訪問學者。1999年被評為浙江1949年至1999年當代作傢“五十傑”之一。1989年詩集《火的雕像》獲杭州市第三屆文學奬,1993年短篇小說《黃鶯小唱》獲浙江省1988年至1992年優秀作品奬,1998年中篇小說《無傢可歸》獲浙江省1993年至1997年優秀作品奬,長篇小說《疼痛的飛翔》獲2003年第二屆中國女性文學(入圍)奬等。2009年至2012年在美國斯坦福大學訪學、演講和生活。已齣版著作27部,代錶作有《夜上海》《辛亥風雲》等。現為杭州師範大學教授。

目錄

引言 林紓——多彩多姿的一生
第一章 寒門中的童年(1852—1866)
第二章 彆處一個世界(1867—1869)
第三章 貧病交迫(1870—1873)
第四章 初為人父(1874—1876)
第五章 義俠狂人中舉(1877—1882)
第六章 禮部不第(1883—1893)
第七章 維新思想和詩歌(1894—1898)
第八章 客居杭州(1899—1901)
第九章 希望之鄉(1902—1908)
第十章 巨變與驚恐(1909—1911)
第十一章 共和之局(1912—1913)
第十二章 耆舊與遺老(1914—1915)
第十三章 宣南煙雲樓(1916—1917)
第十四章 遭遇人生滑鐵盧(1918—1919)
第十五章 孤寂者的超然(1920—1921)
第十六章 好名之心(1922—1923)
第十七章 終結與肇始(1924年)
尾聲
附錄一 林紓年錶
附錄二 主要參考文獻
後記 林紓:一個孤寂的老人

前言/序言



《譯界奇人:林紓傳》 一、 時代洪流中的孤寂行者 林紓,一個生於晚清、長於民國的名字,在中國文學翻譯史上,他是一位無法繞過的巨匠。然而,與他宏大的譯介成就相比,他本人的人生軌跡卻充滿瞭跌宕與傳奇。他並非學院派的學者,也非聲名顯赫的文人,他是一位在時代洪流中,憑藉著驚人的毅力和獨特的纔華,將西方文學的瑰寶一一搬運進中文世界的孤寂行者。 林紓,原名孝燋,字鶴公,號畏廬,齣生於福州一個沒落的書香門第。他的童年,是在那個風雨飄搖的時代背景下度過的。太平天國運動的餘波未平,西方列強的船堅炮利已經敲開瞭古老帝國的國門,韆年未變的社會結構麵臨著前所未有的衝擊。在這樣的環境中,林紓的傢庭雖然依舊遵循著傳統的讀書習文之路,但知識的光芒似乎也無法照亮整個時代的陰霾。他自幼聰慧,博覽群書,尤其對古籍典章有著深厚的造詣。然而,他的人生並沒有因此走嚮平坦,反而充滿瞭坎坷。傢庭的貧睏、親人的離世,以及個人仕途的不順,都如同沉重的枷鎖,將他牢牢地束縛在命運的軌道上。 但他骨子裏,卻有一種不屈的倔強和對知識的近乎狂熱的追求。在那個信息閉塞的年代,當大多數國人對異域文化一無所知時,林紓卻憑藉著稀少的接觸機會,敏銳地捕捉到瞭來自遙遠國度的文學光芒。他沒有接受過係統的外語訓練,更沒有留洋的經曆,他的英文,完全是依靠一本《英華字典》和一本《學生用英語會話》自學而成。這種近乎“野蠻生長”的學習方式,反而成就瞭他獨特的翻譯風格,也讓他對文字的理解,更加純粹和直觀。 在那個動蕩的年代,林紓的人生並非一帆風順。他曾嘗試過科舉,但時運不濟,最終不得不放棄仕途。他曾在海關任職,微薄的薪水僅夠養傢糊口,但他對文學的熱情卻從未因此而冷卻。他的人生,仿佛總是在與命運的抗爭中,一步一步地嚮前挪動。他沒有顯赫的背景,沒有強大的支持,他所擁有的,隻有一顆熱愛文學、渴望溝通的心。 二、 筆尖的飛躍:從莎士比亞到狄更斯 林紓的譯介生涯,始於他對西方文學的“偶然”接觸。當他在報刊上看到一些零散的西方小說片段時,他被那些新奇的故事、深刻的人物和迥異的文化所深深吸引。他意識到,這些來自遙遠國度的文學作品,不僅能夠開闊國人的視野,更能提供一種全新的思考方式和價值觀念。 然而,要將這些作品介紹給中國讀者,並非易事。語言的鴻溝是最大的障礙。林紓的英文學習之路,本身就是一段傳奇。他以一本《英華字典》為基石,開始瞭艱辛的自學。沒有老師的指導,沒有係統的教材,他隻能依靠自己的毅力和悟性。他反復揣摩詞義,拆解句式,甚至為瞭理解一個詞的細微差彆,而花費數小時的時間。這種近乎“笨拙”的學習方式,卻讓他對語言的理解,更加深刻和透徹。他不像那些受過正規訓練的譯者,能夠嫻熟地運用各種學術術語,他的英文,更多的是一種生活化的、感性的理解。 而林紓的翻譯,更是一項“集思廣益”的創造。他精通文言文,擁有紮實的國學功底。他的翻譯,是將西方文學的“形”與“意”,用中國古典文學的“魂”來承載。他往往是在一位懂英文的朋友的幫助下,將原文的大意轉述給他,然後他再用自己精湛的文言文筆觸,將故事重新演繹。這種“意譯”的方式,雖然可能在一些細節上有所偏差,但卻極大地保證瞭譯文的文學性和可讀性。他的譯文,不僅僅是語言的轉換,更是文化的融閤。 他翻譯的作品,涵蓋瞭東西方文學的精華。《伊索寓言》的智慧,《天方夜譚》的奇幻,《湯姆叔叔的小屋》的悲憫,《聊齋誌異》的幽默,在他筆下,都煥發齣瞭新的生命力。他將莎士比亞的悲劇,狄更斯的現實,雨果的浪漫,一一呈現在中國讀者麵前。他像一個不知疲倦的擺渡人,將西方文學的璀璨星河,一一引入中華的文化沃土。 他最著名的譯作,無疑是與王壽昌閤作翻譯的《巴黎茶花女遺事》(《茶花女》)。這部作品的翻譯,在當時引起瞭轟動。林紓以其深厚的文言功底,將主人公瑪格麗特的命運,描繪得淒美動人。他的文字,充滿瞭古典的韻味,卻又承載著現代的悲情。讀者的淚水,為這位異域的女子而流淌,也為林紓的纔華而贊嘆。 除瞭《茶花女》,他還翻譯瞭狄更斯的《塊肉餘生記》(《大衛·科波菲爾》)、《雙城記》、《遠大前程》,斯威夫特的《格列佛遊記》,笛福的《魯濱孫漂流記》等等。他的譯作,數量驚人,質量上乘,為中國讀者打開瞭認識西方世界的一扇重要窗口。 三、 筆墨之外的人生:寂寞與堅持 林紓的人生,絕非隻有文學翻譯的光輝。他的生活,充滿瞭寂寞與堅持。 他是一位性情中人,愛憎分明。他與許多文人墨客都有交往,他為人耿直,不畏權貴。在那個政治動蕩的年代,他並不熱衷於政治,而是將自己的精力全部投入到文學事業中。他有時會為朋友的睏境而奔走,有時也會因為看不慣世事而憤憤不平。他的性格,既有文人的清高,也有普通人的情感。 他的生活,並不富裕。譯稿的報酬,對於龐大的傢庭開銷而言,是杯水車薪。他不得不兼職多種職業,以維持生計。他曾在海關任職,也在學校任教。他一生都在為生計奔波,但從未放棄對文學的熱愛。即使在最睏頓的時候,他也會抽齣時間來翻譯,來寫作。 他的愛情,也並非一帆風順。他有他的妻子,也有他的妾。他的情感世界,充滿瞭那個時代男人的復雜與無奈。他曾經有過摯愛的伴侶,但最終也未能走到白頭。他的情感經曆,也為他的創作,增添瞭幾分現實的色彩。 林紓的翻譯,更多的是一種“義舉”,一種文化傳承的使命感。他沒有像後來的很多譯者那樣,將翻譯視為一種可以獲得名利的職業。他翻譯,更多的是因為熱愛,因為責任。他希望將這些好的文學作品,介紹給國人,讓他們瞭解世界,開闊眼界。 他一生未曾得到過應有的贊譽和認可。在那個新舊文化交替的時代,人們對他的關注,更多的是集中在他作品的“新奇”上,而非他個人所付齣的艱辛。他常常處於一種寂寞的狀態,獨自一人,與文字為伴。 然而,正是這種寂寞,成就瞭他的偉大。他沒有被外界的喧囂所乾擾,而是潛心於自己的事業。他以驚人的毅力,完成瞭數量驚人的翻譯作品。他用他的筆,連接瞭兩個世界,為中國文學的進步,做齣瞭不可磨滅的貢獻。 四、 曆史的迴響:不朽的豐碑 林紓的貢獻,是跨越時代的。他的譯介,不僅為中國讀者帶來瞭西方文學的養分,更重要的是,他以一種獨特的中國文言文風格,為西方文學注入瞭新的生命。他的譯文,至今讀來,依然充滿瞭韻味和美感。 他所翻譯的許多作品,如《茶花女》、《魯濱孫漂流記》、《格列佛遊記》等,都成為瞭中國讀者耳熟能詳的經典。這些作品,潛移默化地影響瞭一代又一代中國人,改變瞭他們的思維方式,開闊瞭他們的視野。 在他之後,中國文學翻譯事業蓬勃發展,湧現齣瞭一批又一批傑齣的翻譯傢。但林紓的地位,依然無法撼動。他被譽為“中國文學翻譯史上的巨匠”,他的名字,與中國文學翻譯的早期發展緊密相連。 然而,林紓的一生,也充滿瞭值得反思的地方。他所處的時代,是一個充滿變革與衝突的時代。他的生活,也反映瞭那個時代文人的無奈與掙紮。他對西學,更多的是一種“拿來主義”,他並不試圖深入探究西方文化的根源,而是更注重於將文學作品本身介紹給中國讀者。 《譯界奇人:林紓傳》,不僅僅是講述一個翻譯傢的故事,更是展現瞭一個時代的麵貌,展現瞭一個人在曆史洪流中的堅持與奮鬥。林紓,這位“譯界奇人”,用他的生命,書寫瞭一段不朽的傳奇。他的名字,將永遠銘刻在中國文學翻譯的史冊上,他的精神,也將永遠激勵著後人,在文化的交流與融閤中,不斷前行。他的筆墨,雖已沉寂,但他所搭建的文化橋梁,卻依然堅固,連接著古老的東方與璀璨的西方,生生不息,光耀韆古。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魅力在於它的“煙火氣”與“書捲氣”達到瞭完美的平衡。作者似乎用瞭極大的耐心去搜集那些鮮為人知的細節,使得林紓的形象豐滿得如同一個鄰傢智者,而非高高在上的曆史符號。我特彆欣賞作者那種冷靜的敘事姿態,它讓讀者自己去思考和判斷,而不是被動接受單一的評價。讀到一些關鍵轉摺點時,我甚至能感受到作者筆下流露齣的那種對時代命運的深深喟嘆。這本書的行文流暢得如同溪水,但水麵之下卻是暗流湧動,充滿著思想的碰撞。對於想瞭解近代中國知識分子精神世界的人來說,這本書無疑是一份極其寶貴的精神遺産,它讀起來毫不費力,但迴味起來卻需要費一番功夫。

評分

我得說,這本書的裝幀和排版都透露齣一種典雅的氣質,但真正的驚喜在於其內容的骨架與血肉。它成功地避開瞭傳統傳記文學中常見的“臉譜化”處理,林紓在我眼前活瞭起來,帶著他的喜怒哀樂、他的爭議與偉大。作者對文學現象的分析視角非常獨特,不是簡單地贊頌或貶低,而是將其置於更宏大的文化背景下進行審視。比如,書中對於林紓翻譯策略中那些巧妙的“本土化”處理的剖析,簡直是教科書級彆的分析。我感覺自己仿佛跟隨作者的導引,在浩瀚的文本海洋中進行瞭一次精彩的考古挖掘。這本書的閱讀體驗是多層次的,初讀感嘆其故事性,再讀則能品味齣其中蘊含的學術功力與人文關懷。

評分

讀完這部作品,我有一種醍醐灌頂的感覺。這本書的敘事節奏掌控得非常好,時而磅礴大氣,描繪時代洪流的變遷,時而又聚焦於某個微小的瞬間,刻畫人物內心最隱秘的波瀾。作者的文筆老辣而富有張力,沒有絲毫的拖遝或晦澀,即便對於非專業人士來說,閱讀起來也毫無障礙,反而能從中汲取到一種知識的愉悅感。最讓我震撼的是,作者似乎擁有洞察人心的能力,將林紓那種矛盾的性格——既是傳統儒傢士大夫的堅守者,又是海納百川的吸收者——刻畫得入木三分,真實得讓人心疼。這本書的價值,絕不僅僅停留在傳記層麵,它提供瞭一個絕佳的窗口,讓我們得以一窺中國近代文化轉型時期知識精英群體的精神圖譜。我強烈推薦給所有熱愛深度閱讀和探尋曆史脈絡的朋友們。

評分

說實話,我很少對一部非虛構作品産生如此強烈的“共情”。這本書的敘事視角非常巧妙,它沒有將林紓塑造成一個完美的聖人,而是將他置於人性的多麵性之中去展現。作者在處理一些敏感的曆史議題時,展現齣瞭極高的情商和學識深度,既不迴避矛盾,也不做無謂的批判。我尤其喜歡其中對林紓與同時代文人交往細節的描繪,那些片段充滿瞭那個時代特有的機鋒和溫情。這本書的閱讀體驗是沉浸式的,仿佛作者是一位高明的導遊,帶領我們穿梭於曆史的迷宮,每一個轉角都有新的發現。它不僅是一部傳記,更是一份對那個特定曆史時期文化生態的精妙速寫,值得反復品味和珍藏。

評分

這本書實在太引人入勝瞭!我原本以為這隻是講述一個老派文人如何翻譯故事的流水賬,沒想到作者的筆觸竟然如此細膩、立體。它不僅僅是對林紓生平的梳理,更像是一場穿越時空的對話。我能清晰地感受到那個時代知識分子在傳統與變革夾縫中的掙紮與彷徨。作者對史料的考據非常紮實,每一個細節都仿佛經過瞭反復打磨,讓人不得不信服。特彆是關於林紓與西方文學初次碰撞時那種既敬畏又帶著批判的復雜情感的描繪,簡直是神來之筆。閱讀過程中,我多次停下來,去迴味那些精妙的比喻和深刻的洞察。這本書讓我重新審視瞭“翻譯”這個行為的重量,它遠不止是文字的轉換,更是一種文化的交融與再造。這本書的深度和廣度,足以讓任何對近代文學史感興趣的讀者沉醉其中,感受那份曆史的厚重與人性的光輝。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