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技术走向管理――李元芳履职记(第2版)

从技术走向管理――李元芳履职记(第2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树文 著
图书标签:
  • 李元芳
  • 技术管理
  • 职业发展
  • 工程师
  • 管理者
  • 个人传记
  • 履职
  • 行业经验
  • 中国科技
  • 转型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电子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1286490
版次:1
商品编码:11919797
品牌:Broadview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5-01
用纸:纯质纸
页数:288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技术职场热捧之作全新升级,口碑相传,好评连连!

作者数年技术管理和咨询培训经验倾心总结,帮助您从技术到管理的华丽转身!

小说形式,轻松阅读,越读越开心,越读越有料!

书中转型经验价值等同于参加数堂培训课!

翻开此书就会不愿释手,反复琢磨次次都有新收获!

内容简介

《从技术走向管理——李元芳履职记(第2版)》以生动活泼的形式展现了程序员李元芳从技术骨干成功转型为管理人才的三年成长历程。《从技术走向管理——李元芳履职记(第2版)》分为引子、上篇、中篇、下篇、后记五个部分,作者把将要走向管理岗位的技术人员、 企业的中层管理者所遇到的问题加以整理, 总结出 100 篇管理技能, 篇篇直达管理难点,解决管理问题,既相互联系,又彼此独立,读者可以根据需要决定阅读方式。同时,本书的附录部分把每一篇的核心内容加以提炼做成索引,以便不同需求的读者有针对性的阅读。

《从技术走向管理——李元芳履职记(第2版)》适合工作五年的技术人员、 有志走向管理的技术人员和已经走上管理岗位的中基层管理者阅读,亦可以作为企业高层管理者在培养下属方面的参考读物。

作者简介

王树文 1999年毕业于中南大学,硕士研究生、高级工程师,著名项目管理实战导师,畅销书作者;曾历任国内知名IT上市公司部门经理、质保总监、总经理助理等职务。已发表过80余篇文章,且多篇论文获奖。已出版《从技术走向管理——李元芳履职记》、《张成功项目管理记》等9部著作。他荣获“2007中国卓越项目管理者”称号、荣获“2009中国IT行业zui佳管理实践案例奖”、第16届亚洲运动会火炬手、2012年度中国千强讲师、2013年度中国500强讲师、2014年“纪念中国培训30年·华誉奖”、 2015年度中国百强讲师,拥有PMP、EMCP(国内首批)、国家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师、系统集成高级项目经理等资质,被聘为中国软件过程改进专业委员会(CSPIN)专家、广东软件过程改进专业委员会(GDSPIN)高级专家、多所大学和培训机构的特聘项目管理导师。

作者博客:http://wangshuwen.jiangshi.com

作者公微订阅号:wangshuwen_px

作者新浪微博:@项目管理培训师王树文


精彩书评

拿到此书,只浏览了一下目录,我就被深深地吸引住了,一口气一个晚上就读完了。书中内容很接“地气”,全书以小说的形式,通过一个个案例,将深刻的道理娓娓道来,让人感觉阅读真是一种享受!我想,要是早十年我能看到类似这样的书,我会少走很多弯路,因为书中很多场景简直就是我当年工作状态的翻版!阅读并实践此书,绝对能让我们快速、精准地实现从技术到管理的华丽转身!

——大连东方测控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 余传志

在我们国家,绝大多数技术部门的管理者,都是从一线技术骨干中提拔晋升的。如何成功实现从技术到管理的蜕变,却让这些技术骨干们倍感吃力。这本书不仅指导了技术人员如何成功走上管理,同时也指导了管理者如何有效培养员工。该书通过小说的形式来展现一个人从技术走向管理的成长历程,有故事,有情节,让人身临其中,与故事的主人公李元芳一同成长。该书文笔流畅、思路清晰、通俗易懂,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

——广州协跃软件科技有限公司总裁 李飞

这是一个技术骨干成长为成熟中层管理者的故事。此书对工程师来说,是您了解管理知识和管理者工作方式的一扇窗户;对刚刚走向管理岗位的新手来说,是一本教您快速成长的指南,提供了各种管理问题的处理手法;对管理导师和咨询师来说,是一本案例集,有一系列的典型案例可供借鉴。尤其难能可贵的是,这是一本小说,管理智慧蕴藏在故事之中,读起来跌宕起伏、颇有余味、让人久久不愿释手!

——广州华南资讯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与质量管理办公室主任 段笑雨

这本书以李元芳个人职场心路历程为主线,配合各种实务管理议题,深入浅出地剖析了从技术走向管理的道路上可能遇到的各种状况及有效应对的管理技能;同时也为读者如何选择相应的管理理论和应用知识来完善与充实自己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建议,为身处错综复杂的经营管理环境中的人,指出了一条康庄大道,让你更有效率地直通管理知识与经验的殿堂!

——鼎捷软件股份有限公司

TOP-GP华南交付中心总监 张春宝

和所有从技术岗位转向管理岗位的朋友一样,我在日常工作中几乎遇到了《从技术走向管理——李元芳履职记》一书中所提到的各种问题。读着这本书,让我身临其境,仿佛自己就是故事中的李元芳,在一样步步成长和蜕变。相信技术牛人的您向管理转型时,一定会像我一样喜欢她,并把她作为自己工作中的指导老师!

——河南亚新投资集团主任信息师 徐泰云

这是一本让人拿起来读却不愿意放下的好书。用了一个周末的时间,读完了这本书,恍惚间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感觉主人公李元芳就是自己和身边朋友们的写照,感叹王树文老师能够以如此贴近工作和生活的故事,透彻解析如何完成从技术到管理的蜕变过程。从技术到管理的蜕变,是一个痛苦和曲折的过程,也是一个心智成长的过程,本书所蕴含的思想及阐述的需要我们掌握和实践的方法,绝对可以作为一盏指路明灯,愿有幸读到此书的你和我,能像主人公李元芳一样,化茧成蝶,获得事业与爱情的双丰收。

——东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高级项目经理 李大鹏


目录

引子 五年半的一线技术工作1

上篇 管理菜鸟在蜕变5

001 赶鸭子上架6

002 管理者需要必要的“折腾”9

003 让计划成为习惯11

004 计划之前要有行动13

005 技术人才当经理最重要的是什么15

006 衣服穿得好,可以当领导17

007 用目标导向行为19

008 目标是要做到什么程度,目的是为什么要做21

009 从结果中享受快乐24

010 从整体和全局出发25

011 从多个角度看问题28

012 细节就是影响工作成败的那些环节30

013 轻重缓急要分清33

014 先罗盘,后时钟38

015 “舍”与“得”39

016 十根手指有长短,荷花出水有高低41

017 “找对”而不是“找茬”43

018 木桶原理新解46

019 宽容是一种伟大的力量48

020 对待技术人员最要紧的两个字——尊重50

021 换位思考让人豁然开朗52

022 会“拼”才会赢54

023 1加1可能大于257

024 唯有参与,才有认同58

025 管理者其实是一根穿珍珠的线60

026 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62

027 身先士卒就是威,说到做到就是信64

028 管理者要做应该做的事,而不是做喜欢做的事66

029 强将手下无弱兵吗68

030 谁的“猴子”谁来养70

031 插播:“添才”与“天才”72

032 让“我能”引发蝴蝶效应73

033 信任真的很重要77

034 情感账户:多“存款”,少“取款”78

035 坚持“用人不疑”80

036 建立起团队的共同价值观、共同利益和共同目标82

037 信任不等于撒手不管83

038 李元芳的半年总结85

039 沟通应该这样进行87

040 保持信息的一致性90

041 会讲的永远不如会听的93

042 话说三遍淡如水95

043 因人而异的沟通原则和沟通要领98

044 管理者的首要角色是服务者100

045 用人部门的管理者是首要人力资源培养者103

046 领导力的三大来源——职权、技能和人格魅力105

047 影响力是逐步建立的107

048 走过履职部门副经理的第一年110


中篇 羽翼渐丰113

049 “承上”与“启下”114

050 做企业的铺路人116

051 和下属保持适当的距离118

052 配合他人才能更好地成就自己120

053 管理就是要贯彻执行122

054 中层管理者应有的角色认知124

055 “忠”与“患”126

056 “天使”与“天使的行为”130

057 “特殊”员工“特别”对待131

058 制度建设与人文关怀133

059 管理者“五心”领导术135

060 用系统方法代替过往经验136

061 好的管理应该既简单又有效139

062 工作追踪要这样做141

063 两点之间并非直线最短142

064 管理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145

065 在哪里跌倒,就在哪里趴下146

下篇 向管理高手进发149

066 元芳,你怎么看150

067 插播:用博客记录心情和积累心得153

068 管理者的成功建立在团队和下属成功的基础之上155

069 “诊断”与“处方”157

070 从事实出发来实施管理161

071 Think、Talk和Do164

072 “推”与“拉”的哲理168

073 管理者的胸怀是靠委屈撑大的170

074 管理者要“授人以渔”173

075 人才甄选的“真经”176

076 管理者眼中的需求观185

077 拉杆箱中的智慧188

078 “低头拉车”与“抬头看路”191

079 决策不能“拍脑袋”193

080 工作分派就该这样做196

081 插播:读书才能赢200

082 激励比监督更重要201

083 授权也是一种激励205

084 合理授权很重要209

085 管理者授“权”不授“责”212

086 不怕没有待遇,就怕没有希望214

087 让基层员工得实惠,让高层员工有理想218

088 不要让“沉默”的人“寂寞”221

089 让有才华的人没有犯错的机会224

090 这样化解技术牛人之间的冲突227

091 管理者需要“鞭打慢牛”229

092 外圆而内方234

093 从指挥,到指导,到发动237

094 培养下属良好习惯的六个要点240

095 绩效考核应该这样做242

096 “救火”与“预防”246

097 这样处理员工的工作偏差249

098 这样接收和处理客户投诉252

099 成绩源自点滴积累255

100 总结是成功之父256

后记 是英雄就总在路上261

附录A 上篇梗概265

附录B 中篇梗概273

附录C 下篇梗概277


前言/序言

引子

五年半的一线技术工作

故事得从九年前的那个春天说起。

毕业于我国南部城市某 985 重点大学计算机系的“80 后”青年李元芳,通过参加广州南方人才市场春季大型招聘会,从众多的应聘者中脱颖而出,被当时在广州乃至全国都小有名气的广州港前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录用。李元芳入职那年,广州港前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已经成立了 5 年时间,是一家以计算机系统集成和软件开发为主营业务的高科技民营企业。李元芳入职那一年,公司已发展到中等规模,员工人数突破了四百人,是“国家规划布局内重点软件企业”和“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 ,获得了工业和信息化部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二级资质。

入职前后的场景,李元芳记忆犹新。

那年的 7 月 5 日晚,李元芳登上了开往广州的列车,心也一同出发了。7月6日早上七点钟, 载着他和他的美丽梦想的列车在广州火车站徐徐停靠。李元芳提着自己的简单行囊,随人流走出出站口,搭上前往广州港前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所在地广州天河软件园高唐园区的公共巴士。怀着对未来无限美好的憧憬,一路上李元芳心潮澎湃。公共巴士离广州港前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越近,李元芳的心跳得也就越快,他既希望自己能早点到公司报到上班,开创自己的职业生涯,又担心自己是否能顺利实现从学生到公司职员的角色转变。

公共巴士驶入广州天河软件园高唐园区,眼前的景象让李元芳这个虽然在农村长大但毕竟在城市上了四年大学的高材生大开眼界:气派的写字楼、干净的园区、整齐的绿化带……不过,此时李元芳并没有太多心思来欣赏这一切,因为他心驰神往的还是即将入职的公司。他知道,这个园区是自己将要工作的地方,以后还有很多时间慢慢熟悉和了解。李元芳按录用通知书上的地址来到公司所在的办公大楼。他下意识地整理了一下自己有点褪色的蓝色西装(李元芳家境并不富裕,这套蓝色西装还是四年前刚考入大学时姐姐送给他的)后走入公司,前台文员李思思站起身来热情地接待了他。就在两人眼神交汇的那一瞬间,李元芳如触电一般——眼前这位亭亭玉立、皮肤白皙、双眸清澈的柔婉女孩,给了他从来不曾有过的、无以名状的异样感觉。李元芳不敢多看,他迅速把自己的目光收了回来。

人力资源部位于公司二楼,接待李元芳的是公司人力资源部招聘专员,美女常靓。常靓按公司流程给李元芳办好入职手续后,将他带到电子政务软件开发部。部门秘书蔡琴给李元芳安排好办公座位和工作电脑,将他带到部门经理薛勇的办公室。

薛勇是一位平易近人的经理,四十岁左右,中等身材,微胖。他一边起身把李元芳迎进自己的办公室一边说: “李元芳, 欢迎你加入我们的团队,一路辛苦了。我是电子政务软件开发部部门经理薛勇,以后希望我们能精诚合作。在工作和生活中有什么困难,你可以直接向我反映。今天是你入职的第一天,暂时不给你布置什么工作,稍后部门秘书蔡琴会给你安排住宿,你今天就好好休息,明天再正式上班,希望你能尽快适应这里的工作环境和广州的生活。你现在有什么困难吗?”

也许是性格相对内向,也许是第一次见到自己的上司有点拘束,李元芳没有主动和部门经理薛勇说上几句话,就匆匆走出了薛勇的办公室。部门秘书蔡琴给李元芳安排了临时住宿。临时宿舍位于离公司不远的城中村,每个房间十平方米左右,每间房两张床,住两个人,是公司专门为刚入职的员工租用的,新员工最长住宿时间为三个月,三个月之后,需要自己另外租房子以便腾出房间给后续新入职的员工。

入职当天晚上,李元芳想了很多。他憧憬着自己的生活理想和自己理想的生活,很激动也很亢奋,内心好像有一股炽热的火焰在燃烧。这个年轻的小伙子暗暗发誓:一定要尽快干出点成绩!

入职第二天,李元芳就正式上班了。结束了大学时相对自由的生活,进入紧张而忙碌的工作状态,开始几天还真有点不太适应。一个从农村走出来的孩子,只身来到举目无亲的异乡都市,工作和生活的艰难是可想而知的。也许是农村的孩子相对来说比较能吃苦,李元芳努力克服这些困难,立志要通过自己的刻苦努力出人头地,为自己和父母争光。

电子政务软件开发部当时共有二十五名员工,李元芳想尽办法让自己尽快融入这个大家庭,一个月后,他就慢慢适应了工作节奏。

光阴荏苒,一晃就是五年半。在这段时间内,李元芳在电子政务软件开发部做过软件程序员、模块设计师、系统设计师和架构设计师,一直潜心于具体的一线技术工作。

李元芳勤学上进、态度积极,所以进步很快,工作深受部门经理薛勇的好评,从入职那年起连续五年被评为公司优秀员工,工资也由入职时的月薪 4000 元提高到 10000 元。

在这五年半里,李元芳如饥似渴地学习电子政务软件开发部承担的项目中需要使用到的计算机技术,先后掌握了 PowerBuilder 开发技术、C++开发语言、 Oralce 数据库开发技术、 UML 建模工具、 J2EE 架构技术、 WebLogic中间件技术、WebService 开发技术等,随着技术的进步,从进公司时学习开发 C/S(Client/Server)应用,一直到熟练掌握 B/S(Browser/Server)应用开发,一路走来,几乎不曾喘一口气。李元芳沉浸在技术的海洋里,吮吸着知识的营养,自得其乐。



从技术走向管理:一条蜕变之路 内容简介 在技术的世界里,我们常常沉醉于代码的严谨、算法的精妙,以及解决复杂问题的成就感。我们是数字世界的建造者,是逻辑链条的精炼者,是逻辑思维的极致践行者。然而,当一颗渴望突破技术围墙、拥抱更广阔视野的心,开始萌芽;当对团队协作、项目全局、乃至战略规划的兴趣,逐渐取代对单点技术突破的狂热时,一条崭新的人生道路便在眼前徐徐展开——从技术走向管理。 本书并非是那些泛泛而谈、流于表面的管理学理论汇编,也不是一部冷冰冰的技术手册。它是一份写实而深刻的个人成长记录,以一名资深技术专家李元芳的视角,详尽勾勒了他从一名深耕技术一线,到肩负团队领导责任,再到最终迈向更高层级管理岗位的完整心路历程。这本书,如同一幅精心绘制的蓝图,详细描绘了技术人才在职业生涯转型中的挑战、困惑、探索与成长,为所有怀揣同样梦想的读者,提供了一份宝贵的实践指南与精神慰藉。 第一章:技术的光芒与瓶颈——对“人”的初次感知 故事的开端,李元芳是一名备受尊敬的技术骨干。他精通XX(此处可根据实际情况填充具体的、有代表性的技术领域,如分布式系统、人工智能算法、移动端架构等),在项目攻坚中总能以其深厚的技术功底和敏锐的问题洞察力,成为团队的中坚力量。他享受代码带来的秩序感,享受解决技术难题的成就感,享受在技术社区中被认可的荣耀。然而,随着项目规模的不断扩大,团队成员的增多,他开始感受到一种前所未有的“无力感”。 他发现,即使他的技术方案再完美,团队成员的理解程度、执行效率、甚至是彼此间的协作方式,都可能成为制约项目进展的瓶颈。他开始观察到,一些技术上的“小瑕疵”,在集体协作中会被放大,而另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沟通障碍,却能让原本清晰的技术目标变得模糊。他开始意识到,技术的实现,最终是依靠“人”来完成的。这份对“人”的初步感知,如同播撒在心田的一颗种子,悄然萌动。 第二章:临危受命——管理之门的敲响 一次偶然的机会,由于原项目经理的意外调离,李元芳被临危受命,接管了一个关键项目。这并非是他主动追求的职位,而是一种责任的召唤,一次对他技术能力之外潜力的考验。他感到前所未有的压力,因为他清楚,自己过去所擅长的,是如何优化算法、如何编写高质量的代码,而非如何协调资源、如何激励团队、如何处理人际冲突。 这一章,详述了他初次触碰管理职能时的手足无措。他需要召开项目启动会,但对如何清晰传达项目目标、分配任务、设定里程碑感到迷茫;他需要处理团队成员之间的意见分歧,却发现自己的技术争论模式在“人”的问题上显得苍白无力;他需要向上级汇报项目进展,却不知道如何提炼关键信息,用非技术人员也能理解的语言进行沟通。这一系列挑战,迫使他不得不开始审视自己,重新认识“管理”的内涵。 第三章:从“我”到“我们”——思维模式的重塑 李元芳深知,仅仅依靠过去的技术光环,无法带领团队走向成功。他开始主动学习,阅读管理学书籍,参加外部培训,但他很快发现,书本上的理论与实际操作之间,存在着巨大的鸿沟。真正有效的管理,并非是死板套用模板,而是需要结合团队的实际情况,运用智慧与同理心去解决问题。 这一章,聚焦于他思维模式的转变。他开始学会从“我”的角度思考问题,转变为“我们”的角度。他不再仅仅关注技术解决方案本身,而是开始理解每个团队成员的优势、劣势、以及他们的职业发展需求。他学会了如何倾听,如何给予反馈,如何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能温和地指出不足。他开始理解,激励团队并非仅仅是物质奖励,更多的是通过赋予责任、提供成长的机会,以及营造积极向上、相互支持的工作氛围。 第四章:团队的齿轮——沟通、协作与赋能 一个高效的团队,如同精密的齿轮组合,每一个齿轮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李元芳在这一阶段,深入探索了如何让团队的“齿轮”高效运转。他认识到,清晰、及时、有效的沟通是团队协作的基石。他尝试了各种沟通方式,从定期的团队会议,到一对一的深入交流,再到利用协作工具进行信息同步,他不断摸索,找到最适合自己团队的沟通模式。 同时,他开始重视团队成员的“赋能”。他不再是那个包揽一切的技术英雄,而是成为了一个善于发现并培养人才的“伯乐”。他学会了如何根据每个人的特长,分配最适合他们的任务,并给予充分的支持和指导。他鼓励团队成员自主解决问题,勇于尝试,并愿意承担一定的风险。当团队成员感受到被信任和被赋能时,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便会得到极大的释放。 第五章:项目的“战场”——目标、执行与风险 项目管理,是技术管理最直接的应用场景。李元芳在这一章,将他的管理理念,与具体的项目执行相结合。他学习如何设定 SMART(具体、可衡量、可达成、相关、有时限)的目标,如何制定详细的项目计划,如何有效地进行进度跟踪和风险管理。 他分享了他在处理项目延期、技术难题突发、以及团队成员绩效不达标等棘手问题时的真实经历。他不再像过去那样,仅仅从技术角度去分析原因,而是深入挖掘背后的管理环节、沟通环节、以及资源分配环节的问题。他学会了如何制定应急预案,如何在压力之下保持冷静,并带领团队渡过难关。 第六章:超越技术——产品思维与用户导向 随着管理经验的积累,李元芳的视野开始超越纯粹的技术层面,逐渐拓展到产品和用户。他意识到,技术最终是为产品服务的,而产品则是为满足用户的需求而存在的。他开始主动学习产品规划、用户体验设计等知识,并尝试将这些理念融入到团队的管理和技术决策中。 他分享了如何带领团队理解用户需求,如何将用户的反馈转化为产品迭代的动力,以及如何平衡技术实现与用户体验之间的关系。他开始思考,我们开发的技术,最终要为谁带来价值?如何才能更好地创造价值?这种用户导向的思维,让他对技术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让他的管理工作更具方向性。 第七章:领导者的成长——视野、格局与影响 从一名技术专家到一名管理者,再到一名真正的领导者,这是一个不断提升视野和格局的过程。李元芳在这一章,分享了他如何从关注项目本身,扩展到关注团队的长期发展,关注部门的战略目标,乃至关注整个公司的愿景。 他讲述了自己如何学习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如何平衡不同部门之间的利益冲突,如何成为一个能够激发他人潜能、凝聚团队力量的“精神领袖”。他明白了,真正的领导力,并非是依靠职位带来的权力,而是依靠个人魅力、专业能力、以及对团队成员的深切关怀所产生的“影响力”。 第八章:持续学习与反思——永无止境的旅程 技术日新月异,管理方法也在不断发展。李元芳深知,他的成长之路,永无止境。他保持着对新技术的好奇心,也关注着管理学界的最新动态。更重要的是,他养成了持续反思的习惯。 他会在项目结束后,组织团队进行复盘,总结经验教训;他会定期审视自己的管理方式,寻找可以改进的地方;他会积极寻求他人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提升自我。这一章,强调了持续学习和自我反思的重要性,它告诉读者,从技术走向管理,是一场永不落幕的精彩旅程。 总结: 《从技术走向管理——李元芳履职记(第2版)》不仅仅是一本书,它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无数技术人才转型过程中的喜悦与挑战。它用鲜活的案例、真挚的情感,为我们展示了一位技术专家如何一步步蜕变为一名出色的管理者,如何从专注于“做什么”,到思考“为什么”和“如何更好地做到”。 这本书,将带领你走进李元芳的管理世界,感受他的迷茫与坚持,分享他的顿悟与成长。无论你是正站在职业生涯的十字路口,犹豫着是否要迈出转型的步伐;还是已经在管理的道路上跋涉,寻找着突破困境的灵感;亦或是仅仅对技术人才的职业发展充满好奇,这本书都将为你提供一份独特而宝贵的阅读体验。它告诉你,从技术走向管理,并非是放弃过去,而是拥抱更广阔的未来;并非是告别代码,而是用更宏观的视角,去构建更伟大的蓝图。

用户评价

评分

《从技术走向管理――李元芳履职记(第2版)》这个书名,勾起了我极大的阅读兴趣。我一直觉得,技术背景的管理人才,在处理一些复杂问题时,往往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角度,因为他们骨子里就有解决问题的逻辑和思维方式。然而,管理不仅仅是技术问题的叠加,它更多的是关于“人”的管理,是关于团队的凝聚力、沟通效率和文化建设。所以,当一个技术大牛开始走向管理岗位,这条路会充满怎样的曲折和惊喜,是我非常想了解的。《李元芳履职记》这个副标题,让我联想到这是一部充满故事性的作品,不是冷冰冰的理论堆砌,而是通过一个鲜活的个体,讲述他在管理者岗位上的真实经历和心路历程。我期待书中能够展现李元芳是如何从一个专注于技术的“实干家”,逐渐成长为一个能够指导、激励和带领团队前进的“领路人”。“第2版”的出现,也让我对其内容有了更高的期待,这意味着它可能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了优化,吸纳了新的实践经验,或者对某些观点进行了更深入的探讨,使其更具前瞻性和实用性。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给我带来一些启发,让我看到一条清晰的技术向管理转型的路径,并从中学习到一些处理职场复杂情况的智慧和方法,为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提供一些宝贵的借鉴。

评分

拿到《从技术走向管理――李元芳履职记(第2版)》这本书,我的第一感觉就是“真实”。现在的职场,尤其是科技行业,技术人才的晋升和转型是绕不开的话题。很多优秀的工程师,在技术领域已经登峰造极,但当他们被提拔到管理岗位时,往往会面临巨大的挑战,因为管理和技术是截然不同的两个领域。我一直认为,管理不是一门“硬科学”,它更多的是一门“软技能”和“艺术”。它需要情商,需要同理心,需要对人性的洞察,更需要一套行之有效的沟通和激励机制。这本书的书名,“李元芳履职记”,给我一种记录真实的、非虚构的视角。我希望这本书能描绘出一位技术专家在成为管理者后,所经历的那些真实的心路历程,他遇到的困难,他犯过的错误,以及他如何从中学习和成长。特别是“第2版”,这通常意味着作者在第一版的基础上,进行了内容的更新和补充,可能加入了更多近期的案例,或者对某些观点进行了深化。我期待书中能看到一些具体的、可操作的建议,而不是空泛的理论。比如,当团队成员之间出现矛盾时,他如何调解?当项目进度落后时,他如何重新规划和激励团队?当需要做出艰难的决策时,他又是如何权衡利弊,并获得团队支持的?这些都是我在职场中经常会遇到的问题,我也希望能从李元芳的经历中找到一些借鉴。

评分

一看到《从技术走向管理――李元芳履职记(第2版)》的书名,我的脑海里立刻浮现出一位经验丰富、智慧过人的领导者形象。作为一名在技术领域摸爬滚打多年的职场人,我深知从一个纯粹的执行者变成一个团队的领导者,这条路有多么不容易。技术工作往往是专注于解决具体问题,追求精确和效率,而管理则涉及到人,涉及到团队的士气、协作和长远发展,这其中的逻辑和所需的技能是截然不同的。我特别好奇,书中的“李元芳”是否会分享他在转型过程中所经历的那些“阵痛”?比如,当他过去引以为傲的技术能力不再是唯一的衡量标准时,他如何调整自己的心态?当他需要处理人际关系、解决团队内部矛盾时,他又是如何运用智慧的?“履职记”这个词,让我感觉到这本书将是一份沉甸甸的职场报告,里面充满了真实的经历和宝贵的经验,而不是空泛的理论。我期待书中能有那些让人醍醐灌顶的时刻,那些“原来是这样”的顿悟。尤其是“第2版”这个标识,通常意味着这本书的内容经过了市场的检验,并且可能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了优化和更新,加入了更具时效性的案例或更深刻的洞察。我非常希望能从这本书中学习到一些实用的管理技巧,更重要的是,能够借鉴李元芳的经验,来提升自己在管理岗位上的能力和信心。

评分

“从技术走向管理”这个主题,绝对是当下职场的一个热点,也是我个人非常关注的领域。因为我本人就处于这样一个转型期,或者说,周围有太多的朋友和同事都面临着同样的选择和挑战。《从技术走向管理――李元芳履职记(第2版)》这个书名,非常有吸引力,它精准地抓住了这个痛点。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种独特的视角,来解读技术人才在向管理者转变过程中的复杂性。技术人员往往习惯于逻辑思维,喜欢追求问题的最终解决方案,而管理则需要处理更多的人际关系,需要平衡各方利益,甚至要容忍不确定性。我好奇书中的“李元芳”是如何突破自身思维定势,去理解和运用那些看似“非技术”的管理方法。“履职记”的表述,让我联想到这会是一部充满实践经验的叙事,而不是一本枯燥的理论手册。我希望这本书能通过具体的故事,展现李元芳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种种挑战,例如如何有效地向下属授权,如何进行绩效评估,如何处理冲突,以及如何在压力下做出决策。第二版,意味着经过市场的检验和时间的打磨,这本书的内容应该更加成熟和完善,可能包含了更多作者最新的感悟和实践。我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获得一些实实在在的启示,为我自己的职业发展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甚至能够帮助我找到一套属于自己的管理哲学。

评分

这套书的名字真是让我眼前一亮,《从技术走向管理――李元芳履职记(第2版)》,光是这个书名就充满了故事感。我一直觉得,技术大神转战管理岗,这条路充满了挑战,也充满了无限的可能性。技术精湛,但管理需要的是另一种智慧,是沟通、协调、激励,是把一帮有才华的个体凝聚成一个高效的团队。李元芳这个名字,自带一种传奇色彩,让人忍不住想知道,这位“元芳”是如何在技术和管理之间游刃有余,化解一个又一个难题的。我特别好奇,书中会如何描绘他从一个纯粹的技术人,一步步理解和实践管理的艺术。是靠着过硬的技术底子,还是摸索出了一套独到的管理哲学?书名中的“履职记”三个字,更是点明了其叙事的核心,充满了实践的印记,让人期待书中能看到具体的案例,鲜活的人物,以及那些在真实职场中发生的、有血有肉的故事。第二版,也意味着书中内容经过了时间的沉淀和读者的反馈,想必在原有的基础上更加精炼和深刻,更加贴近当下的管理需求,也更能给读者带来切实的帮助和启发。我太想知道,在那些看似波澜不惊的日常工作中,李元芳是如何拨开迷雾,抓住问题的本质,并最终带领团队走向成功的。

评分

俄国的伟大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陀老爷子说:

评分

很好,值得收藏,正适合现在的我学习

评分

内容翔实,可操作性强,值得深研。

评分

储备书,慢慢看,读书就是才能赢!

评分

用小说方式讲道理,值得的一看。

评分

不错包装挺好,服务周到,物流快。

评分

不错。。。升级

评分

受益匪浅哈!!!!

评分

还好吧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