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民族心理學在心理學學科體係中占有重要地位。民族心理學作為心理學的一個分支學科,它對完善心理學體係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它是心理科學傢族中的重要一員,世界民族多樣化的現實,各國國內民族多元化的特點,決定瞭民族心理學的研究對心理學體係具有重要的學理價值。
《西部藏族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探討的是中國文化背景下社會認同和樂觀的結構與內涵,並且通過一定的實證研究從而尋找中國西部藏族大學生對樂觀與社會認同、心理健康相關發現的解釋。
作者簡介
陳永湧(1984-),女,青海人。青海師範大學教育學院心理係副教授,心理學博士,碩士研究生導師。中國心理學會會員,青海師範大學心理學會秘書長。主要研究方嚮為民族心理學。主持、參與完成國傢與省部級課題5項,參編著作一部,參編《大百科全書?心理捲》的編寫。在《心理學報》、SSCI、《心理科學》、《西北師大學報》、《青海社會科學》等核心刊物發錶學術論文20餘篇。
內頁插圖
目錄
理論篇
第一章 社會認同的心理學構建
第一節 社會認同的主要成就
第二節 社會認同理論
第三節 多元文化背景下社會認同機製分析
第二章 積極心理學視閾下的樂觀心理
第一節 積極心理學概述
第二節 中國古代樂觀心理學思想
第三節 樂觀概述
第三章 大學生心理健康
第一節 心理健康概述
第二節 大學生心理健康
第三節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第四章 研究假設
第一節 樂觀、社會認同與心理健康的相關研究
第二節 樂觀、社會認同與心理健康研究中的五個問題
第三節 研究解決的具體問題
第四節 研究內容及意義
實踐篇
第五章 藏族大學生社會認同研究
第一節 藏族大學生社會認阿的理論建構與量錶編製
第二節 藏族大學生社會認同程度差異性分析
第三節 討論
第六章 藏族大學生樂觀研究
第一節 藏族大學生樂觀的理論建構與量錶編製
第二節 藏族大學生樂觀水平差異性分析
第三節 討論
第七章 藏族大學生樂觀、社會認同與心理健康水平的關係
第一節 藏族大學生樂觀、社會認同與心理健康水平作用機製分析
第二節 藏族大學生樂觀對心理健康的影響:文化適應和應激的調節作用
第八章 西部藏族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反思與對策
第一節 綜閤討論與研究結論
第二節 教育啓示及對策
附錄
附錄一 社會認同開放式問捲(摘錄)
附錄二 社會認同正式問捲(摘錄)
附錄三 樂觀開放式問捲
附錄四 樂觀正式問捲(摘錄)
附錄五 抑鬱自評量錶(摘錄)
附錄六 生活滿意度量錶(SWLS)
附錄七 簡易應對方式問捲(摘錄)
附錄八 抑鬱一焦慮一應激自評量錶筒版(DASS-21)(摘錄)
附錄九 積極情緒量錶(Positive Affect Scale,PAS)(摘錄)
附錄十 社會文化適應問捲(摘錄)
參考文獻
後記
前言/序言
隨著社會生活的不斷快速發展,社會認同已逐漸成為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的熱門和焦點問題。並且有關這個問題所反映的內容也日漸復雜。社會認同作為現代社會學和社會心理學的一個重要概念,對群體行為和心理做齣瞭新的解釋。社會學和社會心理學根據不同的社會生活與社會認同的實際發展和變遷,對有關認同的研究也逐步實現瞭從個體認同、群體認同到社會認同的轉變。社會認同理論提齣後,之所以能夠獲得廣泛的關注,首先在於這一理論呈現瞭一種與個體主義的美國社會心理學完全不同的理論視角。在美國社會心理學包括涉及認同過程的認知社會心理學中,“社會”不過是一種對個體行為産生影響的具體社會情境;或者如泰費爾所說,“宏大的社會現實,被歪麯為人為的實驗室中漠不相關的個體之間虛假的社會互動”。而在社會認同理論中,“社會”則是個體置身於其中的群體關係背景,在這個背景下,個體對群體的認同被放在解釋個體行為的核心位置上。泰費爾希望通過這樣的努力,實現歐洲社會心理學傢將社會現實帶迴實驗室中的理想。從結果來看,他在一定程度上實現瞭自己的理想,20世紀90年代以後,社會認同理論也開始影響到美國的主流社會心理學,並成為美國社會心理學的主流理論之一。
1998年,美國心理協會的年度會議上,著名心理學傢塞利格曼(Seligman)指齣瞭20世紀心理學研究中存在的兩大問題:其一,心理學在民族和宗教衝突問題上的介入不夠;其二,對人的積極品質和積極力量的關注不夠。因此,他認為,在21世紀心理學以這兩個方麵的工作為中心。在會議上,塞利格曼第一次使用“積極心理學”這個詞,標誌著積極心理學開始孕育,同時,他的講話也吹響瞭積極心理學運動的號角。2000年,塞利格曼等學者,在《美國心理學傢》雜誌上共同發錶瞭一篇有關《積極心理學》介紹的文章。在文中,塞利格曼宣稱:“當代心理學是在新的曆史轉摺時期,心理學傢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和新的使命,那就是如何促進個人和社會的發展,幫助人們幸福,讓孩子們健康成長,傢庭幸福,讓員工稱心如意”。他推翻瞭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心理學傢關注當前的人類心理疾病治療,研究人類積極的力量,如何幫助更多的人生活得更幸福,恢復原來的心理學的任務。塞利格曼認為,心理科學應該有三個任務:治療精神疾病,使人們擁有更充實,有意義的人生;識彆並培養人纔;然後,很多著名的心理學傢從事積極心理學的研究工作。2002年,斯奈德和洛佩茲主編的《積極心理學手冊》齣版,標誌著積極心理學的正式形成。
積極心理學的積極品質緻力於研究人性,這是對人性的尊重和贊美,同時更大程度的人類社會是一個知識的理解。它緻力於幫助普通人生活得更健康、更美好、改善人類健康和幸福,從而促進社會的繁榮。而樂觀人格是這個研究問題上一個非常重要的研究方嚮。同時,樂觀是一種積極的趨勢,樂觀的態度將會有更多的積極情緒,提供積極思考的力量,讓人們相信結果會更好。20世紀後期以來,心理學傢、健康專傢們越來越認識到樂觀人格的益處,樂觀積極的主觀體驗意義重大,在個性、社會和臨床心理學越來越關注,人們從不同角度齣發對樂觀和悲觀進行瞭許多研究,在這些研究中,基本形成瞭一種發展定勢:樂觀總是與一些積極成果和良好個性密切聯係在一起的。這種樂觀情緒有利於解決個體麵臨的各種問題,有利於學術研究,影響體育成績,使個人的職業生涯成功,甚至有利於人類生命活得更長;而悲觀屬於負麵情緒,如抑鬱癥,它是被動的負麵結果,比如,與失敗、退齣、孤僻、道德問題等緊密相關。
在當今世界的多民族國傢中,在曆史的變化和社會發展的影響下,大多數少數民族麵臨文化融閤和社會認同的常見和共同的問題。他們既要肯定自己的文化內涵,同時,也學習和瞭解其他文化,這是一個復雜和睏難的過程。因此,在當前多元文化背景下,少數民族社會認同的思考狀態和挑戰生存,顯得尤為重要。這是從少數民族個體成員的角度來看,從人口學的角度來看,少數民族認同感和文化適應是多民族國傢生存和發展的必要前提,共同的國傢認同和文化適應是國傢統一和穩定的基礎。
以下是一份圖書簡介,內容詳盡,旨在吸引讀者,且不直接提及“西部藏族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這一書名,以期達到自然、深入的介紹效果。 引言 在快速變遷的時代洪流中,每一個生命個體都承載著獨特的成長軌跡與內在的探索。尤其對於肩負民族復興與社會發展重任的年輕一代,他們所經曆的挑戰與機遇,其深度與廣度,值得我們以細緻的筆觸去描摹,以深刻的洞察去解析。本書,並非僅僅是對某一特定群體心理狀態的靜態梳理,而是對一群在高原之上、在時代浪潮之中,積極求索、努力成長的生命群像的深度透視。它聚焦於那些在獨特地域文化背景下,接受高等教育,並即將或正在步入社會洪流的青年學子,他們的心路曆程,他們的挑戰與應對,他們的成長與蛻變。 第一部分:時代浪潮下的高原青年:獨特的成長環境與心理動力 本書的探討,首先將目光投嚮瞭他們所處的獨特成長環境。廣袤而壯麗的青藏高原,不僅塑造瞭獨特的自然風貌,更孕育瞭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多元的生活方式。這片土地上成長的年輕一代,在傳承古老文明的同時,也沐浴著現代文明的光輝,這使得他們的世界觀、價值觀呈現齣一種既傳統又現代,既本土又全球的交織特質。 他們是在酥油茶的香氣與現代課堂的知識交匯中成長的。他們耳濡目染的是世代相傳的民族智慧,同時也在信息爆炸的時代接觸著來自世界各地的思想觀念。這種獨特的成長背景,賦予瞭他們彆樣的視角和豐富的內心世界,但也可能帶來身份認同的睏惑、文化衝突的壓力,以及在傳統與現代之間尋求平衡的挑戰。 深入分析這些青年在特定地域文化氛圍中的心理動力,是本書的核心切入點。高原的地理環境,如高海拔、獨特的氣候條件,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他們的生理與心理節奏。同時,多民族文化融閤的社會環境,使得他們既是特定民族文化的傳承者,又是多文化交流的參與者。理解他們在這樣的背景下,如何構建自我認知,如何處理與原生傢庭、社會群體以及未來職業發展的關係,對於認識他們的心理健康狀況至關重要。 第二部分:高等教育的塑造與挑戰:知識的燈塔與現實的棱角 踏入高等學府,對於任何一位青年而言,都是一次重要的生命轉摺。它意味著更廣闊的知識視野,更深入的思維訓練,以及對未來更清晰的規劃。對於生活在高原地區的青年學子而言,接受高等教育更是承載著傢庭的殷切期望、民族發展的時代使命,以及個人突破階層、實現夢想的巨大潛力。 然而,高等教育的過程並非一帆風順。它帶來的不僅僅是知識的積纍,更是對原有認知體係的衝擊和挑戰。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同學、教師,多元的學術思想,以及對未來職業道路的探索,都可能引發學生內心的迷茫、焦慮與壓力。 本書將深入剖析高等教育對這些青年心理産生的多重影響。一方麵,大學教育提供瞭寶貴的平颱,幫助他們開闊眼界,提升能力,增強自信,為未來的發展奠定堅實基礎。另一方麵,我們也將審視他們在學業壓力、人際交往、戀愛關係、職業規劃等方麵的潛在睏境。例如,如何在激烈的學術競爭中保持積極心態?如何在多元化的校園環境中建立和諧的人際關係?如何在現實與理想之間做齣選擇?這些都是他們需要麵對的課題。 尤其值得關注的是,一些青年學子可能在學業上遭遇“水土不服”的挑戰,例如語言障礙、學習方法的不適應,或是專業選擇與個人興趣、社會需求之間的偏差。這些因素都可能轉化為心理上的壓力,影響他們的學習效果和生活質量。 第三部分:邁嚮社會:前行的腳步與內心的風暴 大學畢業,是人生中的一個關鍵節點,標誌著從校園象牙塔走嚮廣闊社會的開始。對於這些來自西部地區的青年學子,即將踏入社會的他們,所麵臨的機遇與挑戰尤為復雜。 一方麵,他們承載著將所學知識迴饋傢鄉、服務民族發展的使命感。他們渴望用自己的力量,為傢鄉的現代化建設貢獻力量,改變傢鄉的麵貌。這種強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是他們前進的強大動力。 另一方麵,社會就業市場的競爭日益激烈,地域發展的差異,以及可能存在的文化隔閡或刻闆印象,都可能成為他們前進道路上的阻礙。如何在陌生的社會環境中立足,如何找到適閤自己的發展平颱,如何處理來自社會各方的壓力和期望,都是擺在他們麵前的現實問題。 本書將重點關注他們在步入社會過程中所經曆的心理調適。他們可能會麵臨職業選擇的睏惑、求職過程中的挫摺、初入職場的適應不良,以及對社會現實的審視與思考。如何在理想與現實之間找到平衡點?如何剋服挫敗感,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如何在多元化的社會中維護和發展自己的民族文化認同?這些都是他們需要不斷學習和探索的心理課題。 第四部分:心理健康的守護與成長:應對機製與支持體係 認識到青年學子在成長過程中可能麵臨的挑戰,本書的另一重要維度在於探索有效的心理健康守護與成長策略。這並非僅僅停留在問題的揭示,而是緻力於提供建設性的解決方案與支持路徑。 我們關注那些積極的應對機製。例如,他們如何通過發展積極的社交網絡,尋求傢人、朋友的支持?他們如何利用自身的文化優勢,從中汲取力量,增強心理韌性?他們又如何在麵對壓力時,主動尋求專業幫助? 同時,本書也將深入探討構建更加完善的心理健康支持體係的重要性。這包括學校在心理谘詢、心理健康教育方麵的角色,傢庭在情感支持、價值引導方麵的作用,以及社會在提供就業指導、文化融入等方麵的支持。 尤其需要強調的是,針對特定群體的心理健康工作,需要更加精細化和本土化的考量。這意味著在提供心理援助時,需要充分尊重和理解其獨特的文化背景、價值觀念以及溝通方式。專業的心理谘詢師、教育工作者,乃至社會各界,都需要具備跨文化溝通的能力和視角,纔能真正有效地提供幫助。 結語 本書,願成為一座橋梁,連接著我們對年輕一代的關懷與理解,連接著他們內心的探索與外在的成長。它期望通過對這群特殊群體心理曆程的細緻描摹與深度解析,引發更廣泛的社會關注,推動更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與支持體係的建立。因為,每一個年輕的生命都值得被珍視,他們的心理健康,不僅關乎個體的幸福,更關乎一個民族的未來,一個國傢的希望。在時代的浪潮中,願他們都能揚帆起航,乘風破浪,抵達屬於自己的星辰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