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书店 正版书籍】好食集 韩梅梅著

【中信书店 正版书籍】好食集 韩梅梅著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美食
  • 烘焙
  • 食谱
  • 家常菜
  • 韩梅梅
  • 好食集
  • 中信书店
  • 正版书籍
  • 烹饪
  • 甜点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中信书店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ISBN:9787550285484
商品编码:12207415156
丛书名: 好食集

具体描述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第1版 (2017年4月1日)

平装: 256页

语种: 简体中文

开本: 32

ISBN: 9787550285484

条形码: 9787550285484

商品尺寸: 18 x 15.2 x 1.6 cm

商品重量: 322 g

品牌: 联合读创


1. 热卖书作家韩梅梅新作。

2. 50多种好食滋味,与它们的记忆。

3. 爱生活的人看了都会微笑,心领神会的私享之书。


白白的大米、嫩绿的蚕豆、红红的樱桃、呛辣的辣椒和令人在中毒之后可以看见想念之人的菌子……作者用朴实的语言将人与他们的日常食用之物一一铺陈在读者眼前,读来仿佛能闻见大米的香、被辣椒的辣味呛到,为一盘水煮肉片流口水……情深义重在字里行间缓缓渗透出来。


1 米
6 蚕豆
11 樱桃
16 辣椒
22 小米辣牛肉
24 菌子
29 杏仁豆腐
35 柿子
38 火锅
47 臭鳜鱼
53 小笼包
57 奥利奥
60 百香果
63 冰粉
69 小锅米线
72 薄荷
78 蜂蜜
84 红油抄手
91 地三鲜
95 水煮肉片
101 竹叶青

104 凤梨酥
108 杏子
113 蕨菜
117 腌笃鲜
121 蛋羹
127 碗蒸羊羔
131 手撕鸡
134 蛋卷
137 荔枝
141 猪油饭
147 油渣
151 花冰
156 山竹
159 石榴
164 羊肉串
168 香椿豆腐
172 泡菜
177 小炒肉
182 酸梅汤
189 桑葚
192 桂花山药
197 藕粉
201 红糖
208 醪糟
212 莲子
215 榴莲
220 马蹄
224 螺蛳粉
229 花生汤
235 核桃
238 薄壳米
242 抓饭
248 秋葵


韩梅梅
热卖书作家
出生于1981年。
走过很多地方,做过很多事情。我行我素,相信爱情。
出版过《有些事现在不做,一辈子都不会做了》系列,《遇见一些人,流泪》系列,《趁一切还来得及》《永远不要找别人要安全感》等书。

菌子


每年的四月和七月,我都特别想回家乡去。
四月,漫山遍野开满了索玛花。
七月,菌子吃得了。
充沛的雨水过后,云南人民就要开始一场舌尖的盛宴和冒险了。
“七八月份的云南人民,总在生死离别之间。”
街头巷尾,聊的都是菌子:
“又买到点鸡枞和干巴。”
“这么大朵?安逸哦,赶快拿回去炒嘛,下午就不好吃了。”
“要得。你中午来不来唻?”
“我有点忙,忙完了再说!——新鲜的海椒要不要?我给你扯点拿过去。”
“好久不见,老表。”
“今年又中大招了,二麻,二麻,医院住了两天。”
“你娃还是注意着点,不要把命出脱了。”
“晓得,晓得。”
“我家做菌子火锅,你给来吃?”
“走嘛!怕死不是共产党!”
捡菌子,这个“捡”字,又轻松,又美好。
我从小就觉得,能够在山上捡到菌子的人,都是不一般的奇人。反正从小到大,我上山多次,也到处留意观察,一次菌子都没有捡到过。
夏天,在雨水过后的第二天,太阳一照,菌子就特别多。
上山拾菌的人一般都知道“菌子窝”在哪里。他们早早上山,去往神秘又熟悉的地方,扯掉用树枝搭建的“伪装”,惊喜地发现又一次能满载而归了。
核桃菌、青头菌、黑羊肝、白羊肝、干巴菌、牛肝菌、奶浆菌、鸡枞、松茸, 一个个新鲜俊俏,根部还沾着泥土,让人垂涎欲滴。拾菌人把它们小心地聚拢,背到市场售卖。
我们小时候,又肥又大的鸡枞,一大把才卖十块钱。有时候,遇到那种菌伞张开过度,有些破败,或有蚂蚁爬过的,一两块就能买到一大堆,拿回家做菜可以吃到饱。吃不完的,用油炸成鸡枞油,吃面的时候,挑一点来拌着,美得很。
好的菌子,我们家有两种做法。一种是用新鲜的青椒和大蒜炒,那味道鲜香脆嫩,爽滑可口。吃在嘴里,简直不能再幸福。
菌子


每年的四月和七月,我都特别想回家乡去。
四月,漫山遍野开满了索玛花。
七月,菌子吃得了。
充沛的雨水过后,云南人民就要开始一场舌尖的盛宴和冒险了。
“七八月份的云南人民,总在生死离别之间。”
街头巷尾,聊的都是菌子:
“又买到点鸡枞和干巴。”
“这么大朵?安逸哦,赶快拿回去炒嘛,下午就不好吃了。”
“要得。你中午来不来唻?”
“我有点忙,忙完了再说!——新鲜的海椒要不要?我给你扯点拿过去。”
“好久不见,老表。”
“今年又中大招了,二麻,二麻,医院住了两天。”
“你娃还是注意着点,不要把命出脱了。”
“晓得,晓得。”
“我家做菌子火锅,你给来吃?”
“走嘛!怕死不是共产党!”
捡菌子,这个“捡”字,又轻松,又美好。
我从小就觉得,能够在山上捡到菌子的人,都是不一般的奇人。反正从小到大,我上山多次,也到处留意观察,一次菌子都没有捡到过。
夏天,在雨水过后的第二天,太阳一照,菌子就特别多。
上山拾菌的人一般都知道“菌子窝”在哪里。他们早早上山,去往神秘又熟悉的地方,扯掉用树枝搭建的“伪装”,惊喜地发现又一次能满载而归了。
核桃菌、青头菌、黑羊肝、白羊肝、干巴菌、牛肝菌、奶浆菌、鸡枞、松茸, 一个个新鲜俊俏,根部还沾着泥土,让人垂涎欲滴。拾菌人把它们小心地聚拢,背到市场售卖。
我们小时候,又肥又大的鸡枞,一大把才卖十块钱。有时候,遇到那种菌伞张开过度,有些破败,或有蚂蚁爬过的,一两块就能买到一大堆,拿回家做菜可以吃到饱。吃不完的,用油炸成鸡枞油,吃面的时候,挑一点来拌着,美得很。
好的菌子,我们家有两种做法。一种是用新鲜的青椒和大蒜炒,那味道鲜香脆嫩,爽滑可口。吃在嘴里,简直不能再幸福。
还有一种,是当地彝族人的做法,用火烧。把菌子烧熟之后,撕开成条状,再把青椒烧熟,撕开,把它们聚拢放到一个木碗里,放上几颗剥好的蒜粒,再用一根木棒来舂,蒜粒被舂碎,和辣椒、菌子融合在一起,撒点盐,倒入山泉水……这样做出来的菌子,有火烧过的一点点煳焦味,又辣又鲜,吃过一次的人,都不会忘记。
当然,在云南,菌子还可以炒糊辣椒。炒腊肉、炒火腿、凉拌、炖鸡汤、油炸、做火锅……不管是什么做法,都是很美味的。
为了安全,菌子除了要买常见、常吃的之外,一定要做熟,熟到透才能放心吃。
广为流传的“用肉眼辨别,好看的不要吃”,和“多放大蒜,蒜变了颜色不要吃”,这两种说法经过很多次验证,都是不可靠的。
要记住,丑的菌子,也有可能让人中毒哦。
头晕,发烧,“看见小人人”的幻觉,是常见的中毒反应。
有一次,我们院,有一家人吃菌子,吃着吃着,全家都跑了出来,说厨房里有条怪物。
还有我舅,有一次吃黄牛肝没煮熟,出现幻觉了,跑出去,见人就喊:“我是一只孔雀你给晓得?”
前两年看过一个新闻,说一位母,因为误食“见手青”,中毒之后,看见了逝去的女儿……此后的每一年夏天,她都会吃很多很多的“见手青”。
这让人心碎。




冰粉
燥热的夏季,热浪滚滚。
不戴帽子、满头大汗的骑车少年。
出来买菜的主妇。
从油腻的饭馆里钻出来,直接暴露在炎炎烈日下的男人。
他们都奔冰粉摊子而去。
西昌,满城的冰粉摊子。树荫下,一米见方的保温箱里装着冰块,冰块包围着一个搪瓷盆子,里面装的就是搓好的冰粉。有的冰粉摊会准备两个小凳子,有的没有,客人直接过去,点了站在阴凉处喝。老板会拿出小碗,小心地舀一块出来,然后用勺子轻轻在碗里切打,完整透明的冰粉瞬间裂开成了晶莹通透的碎块。两勺同样冰镇过的、浓浓的红糖汁迎头浇上去,糖水瞬间从碎裂的缝隙呲溜进去,和冰粉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喝一口,冰凉嫩滑,甜香四溢,身上的燥热马上消除,真是痛快无比!
我喝了二十多年的冰粉,前几天才次在朋友那里看到了冰粉籽果实的照片。一种特别美的植物,果实是如李子大小的小圆球,穿一件轻盈薄脆的外衣,像一个初次穿上芭蕾舞裙的胖丫头。朋友说,钳开外衣以后,里面是比芝麻还小的冰粉籽,做一盆冰粉需要的冰粉籽,要从很多很多这样的果实里提取出来。她还说,现在这种野生植物越来越少,种植的人也不多了,人们都用果冻粉和魔芋粉来代替,做出来的冰粉,像有嚼劲的果冻,再被“别出心裁”地加上花生碎、葡萄干,乃至各种切碎的红绿果脯,东西加得越多,越难喝,那种的冰粉味,再难寻觅。
尽管如此,这些年不管去到哪个城市,不管是去吃川菜,还是火锅,只要店里菜单上有“冰粉”,我总是会点的。即便那红糖汁并不香醇,还搭配了切碎的山楂片,但总归,还是有那么一点留存在记忆里的味道的。对于漂泊在外的人来说,不敢奢求完全的原汁原味,有那么一点,也就够了。
传统正宗的手搓冰粉,制作起来非常麻烦。将细小如针尖的冰粉籽包进纱布里,把纱布扎紧,在装了纯净水的盆里用力揉搓,不一会儿就能看见有细滑的浓浆从纱布里渗透出来。搓一盆冰粉,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和很大的力气,到那盆清水变了颜色、变得浓稠,“点”入一些石灰水。传统工艺难,难就难在这个石灰水的量上,多一点,太老,少一点,不凝固,刚才揉搓的功夫就全白费了。
我20 年前在西昌读书的时候,很爱在去一条巷子里的冰粉店喝一个老阿姨做的冰粉。这位阿姨每天搓两盆冰粉来卖,完全手工。老阿姨的家乡在雷波县金沙江畔,那里盛产甘蔗,她所用的红糖是戚家土灶榨出来的碗糖,香醇,浓郁,原汁原味,用来搭配冰粉,口感。老阿姨卖的冰粉,五毛钱一碗,对于当时生活费一百元的我来说,也是负担得起的。所以,为了那一碗清凉和甜蜜,走再远的路,我也会去。
去年,我带着女儿回了一趟西昌,坐车经过那条老街的时候,感到暑热难当,突然想起那家小店,就和司机聊了起来。哪知那司机也熟知那家冰粉店,并告诉我:“店还开着呢。”我惊喜万分,立马改变行程,请他把我们送到那里。
还是那样一个小小的门头,熟悉的、镶着玻璃的、斑驳的桌子,两盆嫩嘟嘟的冰粉上盖着一块玻璃板,还是那个装红糖的、印着喜鹊的搪瓷杯,系着围裙的老阿姨还在力为。
我问老阿姨:“年近70 了,为什么不休息呢?”
老阿姨说:“不能休息,一休息,就浑身不舒服,要生病。”
屋子里,坐了好多人,又有很多穿校服的孩子蹦跶进来,叽叽喳喳,你拍我打的。还有几位中年人,钻进来,喊一声“谢嬢嬢,要一碗冰粉”,站着喝完,然后把钱放柜上就走了。我身边的条凳上,坐着一位些许发福、有谢顶趋势的男人,他在慢慢地喝。我心想,也许当年,我们也曾在这里相遇过呢,他那会儿可能刚在学校打完篮球,撩起衣服的一角,擦擦汗,就过来了。
我端起碗,和女儿分享了这一碗甜蜜的食物。
“好喝吗?”我问她。
“嗯!”不到两岁的女儿点点头,伸出小手指着玻璃柜台说:“再倒!”


烟火人间:舌尖上的时代变迁与人文絮语 一本探索中国饮食文化深度肌理,追溯寻常巷陌烟火气的美食随笔集 --- 引言:在食物中看见历史的褶皱 我们吃什么,决定了我们是谁。食物不仅仅是果腹的必需品,它承载着地域的风土、家族的记忆、时代的脉搏,以及人与人之间最朴素也最深刻的情感联结。 本书并非一本详尽的菜谱大全,也非高高在上的美食评论,它是一次深入田野、潜入寻常烟火人家的“味觉考古”。作者以敏锐的洞察力和细腻的笔触,带领读者穿梭于历史的尘烟与现代的喧嚣之间,从一碗热汤、一块点心中,品味出中国社会在不同历史阶段所经历的转变与坚守。 第一章:乡土的味觉基因——地域风物与传统技艺的守护 中国的辽阔,孕育了丰富到令人目眩的美食版图。本书的第一部分,我们将目光投向那些正在被快速城市化浪潮逐渐淹没的“原生地风味”。 1. 盐渍与发酵:时间的魔法师 在工业化腌制料尚未普及的年代,如何储存食物,如何让简单的食材穿越漫长的冬季,考验着祖辈的智慧。从江南水乡的霉豆腐到西北高原的酸菜,从鱼米之乡的鱼酱到北方山区的腊肉,发酵是时间的魔法,它赋予食物以复杂的层次感和独特的生命力。作者深入探访了数个非遗级别的手工作坊,记录了那些坚持用古法、耗时长久却风味醇厚的制程。我们会发现,每一次搅拌、每一次封坛,都蕴含着对自然的敬畏和对传统工艺的坚守。这不仅仅是食物的制作,更是一种对抗熵增的文化努力。 2. 山海的馈赠与禁忌:风土对口味的塑造 在过去,人们的食材选择受制于地理的限制。四川人对花椒的依赖,与内陆不易获得新鲜海味的背景息息相关;广东人对“鲜”的极致追求,源于珠江三角洲得天独厚的物产。本书细致描摹了不同地域人群对“味道”的原始定义。例如,书中会详述岭南地区“不时不食”的理念如何渗透到每一道家常菜中,以及如何在城市扩张中,这些对“时令”的敏感度正在逐渐退化。 3. 街角的小摊与集市的脉动 比起大饭店的精致摆盘,真正能反映一个城市灵魂的,往往是清晨赶早市时那股混合了油烟、蔬果和泥土气息的混合味道。作者花费大量篇幅记录了那些消失中的市井早餐铺:卖油条的夫妻如何配合得天衣无缝,摊下面条汤底如何熬制出让人一天都精神饱满的能量。这些场景的描绘,是为那些匆忙的现代生活留下一份关于“慢食”的珍贵记忆。 第二章:餐桌上的社会变迁——从票证时代到丰盛年代 食物的更迭,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最直观体现。本书将聚焦于近五十年中国社会在餐桌上的戏剧性变化。 1. 稀缺时代的“奢侈品”与集体记忆 对于经历过物资匮乏年代的人们来说,“吃饱”本身就是一种至高无上的幸福。书中会细致回顾那个时代中,哪些食物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一块肉票能换来的欢笑,过年时才能吃到的“四大件”。作者通过对老一辈的口述史访谈,还原了在物质极度受限下,人们如何用有限的资源创造出精神上的满足感。这些回忆,是理解当下“报复性消费”心态的钥匙。 2. 改革开放的“窗口”:异域风味的涌入 随着国门的打开,西方的咖啡、面包、快餐文化开始渗透。本书不批判这种“入侵”,而是以一种历史学家的眼光,分析了这些外来食物是如何被本土化改造,并最终融入中国饮食体系的。例如,中式汉堡的诞生,西方甜品在本地原料上的改良,都体现了中国餐饮业强大的“消化吸收”能力。我们看到了味觉边界的拓展,也看到了传统饮食文化在压力下的自我调适。 3. 工业化对口感的“重塑” 现代食品工业带来了便利和标准化,但也带来了对传统口感的颠覆。本书探讨了味精、各种添加剂的普及,如何让“标准化的美味”取代了“随机的惊喜”。作者对比了传统慢炖的肉汤与工业化浓缩汤底的分子差异,引发读者思考:在追求效率和一致性的今天,我们牺牲了多少食物本身的复杂性和惊喜感? 第三章:人情与烟火——食物中的情感代码 饮食是情感交流最直接的方式。本书的第三部分,回归到人与人之间,食物是如何构建亲密关系和社交网络的。 1. 母亲的食谱:超越食谱的爱 每一本家庭的食谱背后,都隐藏着一位母亲或长辈的“隐形劳动”。这些食谱往往是手写的、沾着油渍的,上面标注的“适量”、“少许”是别人无法复制的计量单位。作者通过记录不同家庭对待同一道菜的不同处理方式,揭示了家庭内部的权力结构、爱意表达和代际传承。即便是同一道菜,在不同的餐桌上,其背后的情感意义也截然不同。 2. 宴席的哲学:身份、权力和礼仪的无声语言 从婚丧嫁娶到商务宴请,中国的宴席文化是一门复杂的“餐桌外交”。本书深入剖析了座次安排、菜品顺序、敬酒次序中蕴含的社会等级和人际关系处理的微妙学问。了解宴席,就是了解中国社会的运行逻辑。作者以轻松幽默的笔调,解构了那些常常让人感到拘谨的餐桌礼仪,让读者重新认识到这些规范背后,是为了维护群体和谐所做的努力。 3. 独处的慰藉:一人食的兴起与反思 随着社会结构的变化,“一人食”成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本书也关注了现代都市中,人们如何独自面对食物。是从外卖软件上快速解决一餐,还是像日本人那样,认真对待一份简陋的拉面?这种“独食”状态,既是个体独立自主的体现,也折射出社会连接的某种松动。 结语:重寻我们“失落的味道” 食物的意义,在于连接过去、当下与未来。本书希望做一座桥梁,连接起记忆中的温暖味道和现实中的味觉景观。它提醒我们,在被全球化和标准化席卷的今天,每一次用心准备的家常便饭,每一次对地方小吃的驻足品味,都是对我们文化身份的一种确认和守护。 翻开此书,请放下对“完美”菜肴的期待,准备好用舌尖去触摸历史的纹理,用眼睛去捕捉日常的诗意。因为,烟火气未绝,我们的故事就不会结束。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对书籍的实用价值一直抱有很高的期待,而这本书在这方面的表现,可以说是超乎预期。它不是那种空洞的理论陈述,而是扎根于真实生活土壤中的智慧结晶。书中所探讨的许多理念,乍一看似乎很“虚”,但当你尝试将它们应用到日常生活中时,会惊奇地发现它们具有强大的落地性。比如它关于“慢下来”的讨论,并非简单地倡导减少工作时长,而是提供了一整套心智调整的框架,教你如何在高效运转的同时,保持内心的松弛感和清晰度。我尝试运用书中的一个关于“重新定义效率”的小技巧,结果发现不仅手头的工作质量提升了,连带着每天傍晚那种焦躁感也减轻了不少。这种将深邃哲思巧妙地转化为可操作行为指南的能力,使得这本书的价值远超普通读物,它更像是一本个人成长的工具手册,一本用文学语言包装起来的,关于如何活得更从容、更智慧的“生活说明书”。

评分

我最近沉迷于一种追寻“生活仪式感”的浪潮中,而这本书恰恰完美地契合了这种需求。它不是那种生硬的、说教式的“如何过得更好”的指南,它更像是一个温柔的提醒,关于如何在日常的琐碎中发现不经意的惊喜和诗意。每一次翻开,都能从中汲取到一股安宁的力量,仿佛作者用一种非常私密且真诚的口吻,与你进行了一次深夜的咖啡对谈。它谈论的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情景,比如清晨阳光穿过窗帘的纹理,或者某个不期而遇的街角旧物,都被赋予了全新的、值得被记录的意义。这种“看见”的能力,才是这本书最宝贵的馈赠,它不是教你如何去“做”什么,而是教你如何去“感受”周遭的世界,如何将自己的生活变成一首值得反复吟诵的小诗。读完之后,我发现自己走路的速度慢了些,看天空的时间多了些,开始留意那些以前从未曾注意到的,藏在城市肌理中的温柔细节。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好,它没有采用那种大开大合、跌宕起伏的叙事线索,而是用一种近乎于散文诗般的笔触,构建起一个绵密而细腻的内在世界。读起来感觉就像是跟着一位技艺高超的织工,看他如何将不同颜色和质地的丝线,慢慢地编织成一张华丽且富有层次感的挂毯。每一个段落的收尾,都带着一种恰到好处的悬念或者意味深长的回味,让你不得不停下来,轻轻合上书页,让刚刚涌上心头的感触沉淀下来。我欣赏作者那种不动声色的掌控力,她知道何时该轻描淡写,何时该浓墨重彩,这种张弛有度的叙事腔调,让阅读过程变得非常享受,丝毫没有压迫感。它不是那种一口气读完就束之高阁的书,更像是一个可以陪伴你度过多个夜晚的知心朋友,每一次重读,都会因为心境的不同,而品味出全新的滋味和更深的含义。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风格对我而言,是一种久违的清新之风。它没有使用大量晦涩难懂的辞藻堆砌,也没有刻意追求某种流行的网络语言腔调,而是保持着一种纯粹、干净且充满生命力的表达。作者的遣词造句如同山涧清泉,自然流畅,却又暗藏着精准的洞察力。特别是当她描述一些情感的微妙波动时,那种细腻入微的笔触,仿佛能将读者瞬间带入那个特定的情绪场域。我曾读到一段关于“记忆的形状”的描述,寥寥数语,竟勾勒出了时间流逝中,某些画面如何被记忆打磨得棱角分明又模糊不清的复杂状态,读完后我久久不能平静,甚至联想到了自己某些童年记忆的片段。这种文字的力量,在于它能跨越表面的信息传递,直接触及读者的灵魂深处,引发深层次的共鸣和自我审视。这本书的语言本身,就是一种享受,一种对汉语美感表达的极致呈现。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拿到手的时候,那种沉甸甸的质感,配合着封面那种略带复古又充满现代感的字体排版,就让人忍不住想立刻翻开。内页的纸张选择也相当讲究,触感温润,油墨印制得清晰细腻,即便是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过分疲劳。这本书的整体设计理念似乎是在追求一种“有温度的阅读体验”,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可以被细细品味的艺术品。我尤其喜欢它在章节之间的留白处理,恰到好处的呼吸感让读者的思绪有地方可以缓缓停泊,而不是被密集的文字轰炸。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足见出版方的用心和对阅读体验的尊重,让人在翻阅的过程中,不由自主地产生一种被珍视的感觉。从拿到书的那一刻起,我就知道,这不是那种可以随意摆放的快消品,它值得被放置在书架最显眼的位置,接受光线的温柔抚摸,并随时准备再次打开,重温那种纸张与油墨交织的美妙触感。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