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妈妈是很初的老师》是台湾地区作家蔡颖卿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撰写的关于家庭教育的专著。作者曾在台湾地区、曼谷、新加坡三种不同的教育环境中教养两个女儿,将她们培养成具有独特个性与非凡才华,又积极上进的很好女性。在这本书中,作者记录了女儿成长过程中的吉光片羽,与万千母亲分享其独到的教养心得,每位母亲都能在其中得到共鸣和启发。 蔡颖卿 文;翁书旂 图 蔡颖卿(Bubu)这是一本读起来极其舒服的书,它的节奏感把握得恰到好处,不会让人感到任何压迫感,却能在不经意间,完成一次对传统育儿观念的彻底颠覆。我特别欣赏作者在书中对于“自然教育”与“人文关怀”之间平衡的把握。她不是一个纯粹的自然主义者,也不是一个过度城市化的倡导者,而是巧妙地将孩子置于一个既能接触真实自然、又能理解复杂社会规则的环境中去观察和引导。书中关于“好奇心管理”的部分令我茅塞顿开,许多父母面对孩子层出不穷的“为什么”,往往感到精疲力竭,但作者提供了一种将“提问”视为“求知欲燃料”的视角,引导父母成为孩子探索世界的最佳“伙伴”,而非“知识的提供者”。这本书的结构设计也非常巧妙,它不是一个线性的时间发展,而是围绕着几个核心主题散点展开,但每一个点都相互印证,形成一个坚实的理论基础。它是一本需要被反复阅读和实践的书,因为每一次重读,根据自己孩子年龄和心境的变化,都会从中解读出新的、更深层次的含义。它成功地将育儿的宏大命题,拆解成了无数个可以在当下解决的、充满爱意的微小瞬间。
评分这本名为《妈妈是最初的老师》的书,在我读完之后,留给我最深刻的印象,是它对于“启蒙”这个概念的重新定义。我一直以为,教育的起点应该是学校的课堂,是那些有着专业背景的老师们,手持着精心编写的教案。然而,这本书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内在的窗户,让我猛然意识到,我们生命中最宝贵的那些“第一次”认知、第一次情感的建立,都源自于一个最朴素、最无私的身份——母亲。它没有堆砌复杂的教育理论,反而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朋友在耳边娓娓道来,讲述着那些看似微不足道却蕴含巨大能量的日常片段。比如,孩子第一次触摸到泥土时的惊奇,母亲如何引导而非命令地回应这份好奇;又比如,在处理孩子情绪失控时,那种超越了耐心极限的温柔接纳。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洞察力,她捕捉到了许多为人父母者在日复一日的琐碎中容易忽略的闪光点。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榜样力量”的探讨,那不是刻意为之的说教,而是母亲自身生活态度的自然流露,如何潜移默化地塑造着孩子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读罢此书,我感到一种强烈的回归本真的冲动,重新审视家庭教育的本质,它不是一场军备竞赛,而是一场充满爱的、循序渐进的生命陪伴。
评分说实话,我带着一种近乎挑剔的态度去阅读这本书的,因为市面上关于“如何成为好父母”的书籍汗牛充栋,大多只是重复一些老生常谈的育儿口诀。然而,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独特,它将母亲的角色从一个传统的“照顾者”提升到了一个“原始哲学家”的高度。她所描述的“最初的老师”,其实是一个引导者,她教给孩子的不是知识点,而是如何去观察世界、如何去处理不确定性。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失败教育”的阐述。作者大胆地承认了自己育儿过程中的无数次“失误”,并且将这些失误描绘成孩子学习韧性和适应能力的关键契机。这种坦诚,在其他书籍中是很少见的。它消解了完美母亲的神话,让人感到极大的解脱——原来,犯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从错误中学习。这本书的文字结构非常富有层次感,开头往往是一个引人深思的小故事,中间是深刻的观察和分析,结尾则是一句令人回味悠长的结语,让人忍不住合上书本,望向窗外,陷入沉思。它不是一本让你读完就束之高阁的书,而是会让你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时不时地翻开某几页,重新汲取力量。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震撼,主要来自于它对“情感连接”的深度挖掘和强调。很多时候,我们太专注于技能的培养——学画画、学乐器、学外语,却忽视了孩子最核心的需求是情感上的稳定和连接感。作者用一种近乎诗意的语言,描绘了母亲如何成为孩子内心世界的“稳定器”。她探讨了如何识别孩子无声的呼救,如何构建一个让孩子可以无条件地展示脆弱的安全港湾。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具有画面感,仿佛每一段文字都配有高清的微距镜头,聚焦在那些转瞬即逝的亲子互动上。比如,当孩子因为一件小事而情绪崩溃时,书中展示的应对方式,不是强迫孩子“理智下来”,而是先接纳那份原始的、不合逻辑的情绪,这种深度的共情,是教科书无法传授的。我发现,这本书更像是写给成年人的一份“情感重塑指南”,它让我们明白,只有我们自己的情感世界足够成熟和稳定,才能真正地去滋养下一代。它让我开始有意识地去修复自己与原生家庭中那些未被满足的情感需求,因为我意识到,只有先疗愈自己,才能避免将未处理的情绪投射到孩子身上。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感觉,简直就像是一份被精心保管了多年的家庭相册,每一页都散发着温暖的旧时光气息,但内容却远比照片本身丰富得多。它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指导口吻,反倒像是一位同甘共苦的战友,在分享她如何在育儿的“泥泞”中,找到了最坚实的立足点。我最受触动的是关于“非语言沟通”的那几个章节。在现代社会,我们太习惯于用语言去定义、去规范孩子,但这本书提醒我们,肢体接触、眼神的交流、甚至只是一个安心的拥抱,其教育意义远超千言万语的训诫。作者的叙事风格非常流畅自然,她会穿插一些看似与主题无关的个人感悟,比如对童年自身经历的回溯,这反而让她的论点更加具有说服力,因为你知道,这些经验是经过时间淘洗后的真知灼见。它让我开始注意,我的孩子在表达“不”的时候,身体语言里藏着什么样的未被满足的需求。这本书没有提供任何“标准答案”,它提供的更像是一套“工具箱”,里面装满了理解、同理心和自我反思的钥匙,引导读者去开启自己家庭独有的教育密码。它让我从“我应该做什么”的焦虑中解脱出来,转而关注“我是谁,以及我如何呈现给我的孩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