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读者对象:企业高管,企业家,团队领导,创业者。尤其是想要寻求创新突破,让团队更有活力的管理者,以及想在工作中更有创意的职员。
皮克斯动画工作室创始人、总裁,首次全面披露,皮克斯20年不断创新、一直走在行业巅峰的秘诀。《纽约时报》、美国超级畅销书;
入选《金融时报》与麦肯锡2014年度最具影响力商业图书;
吴伯凡,查尔斯·都希格,吉姆·柯林斯,《福布斯》杂志,《金融时报》等国内外权威人士及媒体重磅推荐。
内容简介
《玩具总动员》《海底总动员》《机器人瓦力》《飞屋环游记》等14部脍炙人口的动画长片,近30次奥斯卡奖,7部奥斯卡最佳动画长片,7次金球奖;几乎每一部电影一上映都位居票房榜首,所有电影都曾进入影史票房总榜前50,每一部电影都是商业与艺术的双赢。即便新兴动画公司不断涌现,皮克斯始终保持动画界的王者之位,这一切背后的秘密就在于:不断推动创新的创意管理方式。
你可以从《创新公司:皮克斯的启示》中读到《玩具总动员》《飞屋环游记》等电影精彩的制作故事,了解皮克斯各项具体的创新管理举措,还可以发现从企业初创到发展壮大过程中各种实际问题的解答。无论是想寻求创新突破的传统企业,还是想寻求健康快速发展的新兴企业,无论是已经发展壮大的大公司,还是初具规模的小企业,无论是想要让团队更有活力的管理者,还是想在工作中变得更有创意的普通职员,阅读本书都将大有启发。
作者简介
艾德·卡特姆,皮克斯动画工作室的联合创始人,皮克斯动画总裁。2006年皮克斯加入迪士尼后,同时担任皮克斯动画和迪士尼动画的总裁。他荣获过5次奥斯卡奖,其中包括戈登·索伊尔科学技术终身成就奖。他在犹他大学取得了计算机科学博士学位,现与夫人和孩子住在旧金山。
埃米·华莱士,记者,《纽约时报》周末版商业版块专栏作家,并为《纽约客》《连线》《洛杉矶时报》等供稿。现任《洛杉矶时报杂志》的州总编辑。
精彩书评
★与乔布斯共事的人,能得到他无保留赞扬的少之又少,卡特姆就是其中之一。卡特姆的卓越之处在于,他独创了一种机制和氛围,让一个个自视极高的天才悄然放下傲慢与偏见,倾力合作,相互放大各自的才华,最终成就皮克斯公司长盛不衰的商业奇迹。人才济济并不一定意味着创新,有时意味着彼此消耗的“减法”,有时意味着彼此凑合的“加法”,而卡特姆创造了一种令人惊叹而又能效法的“乘法”。
这是一本你读过之后或许不愿让同行看到的创新管理经典。
—
—吴伯凡,《21世纪商业评论》发行人 ★皮克斯一直以“产品”的理念来开发动画电影,不断试错,快速更迭。这种思维正广泛用于今天的互联网领域,包括电影行业在内的其他许多行业,都需要学习他们的思维方式和管理经验。
——于洲,追光动画联合创始人,土豆网前首席战略官 ★也许是有史以来最好的财经图书。
——《福布斯》杂志
★艾德·卡特姆用皮克斯所取得的成就和经历过的近乎灾难的大危机,为读者构架出一个在充满创造性的商业环境中管理人才的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坦诚批评的原则融入了每一个细微之处,而员工的个性与灵活自主却丝毫未受到机械的企业文化的束缚。
——《金融时报》
★乔布斯曾在同一次采访中形容艾德·卡特姆为“极为明智”“极具自知之明”“思想深邃”“非常、非常聪明”,并且拥有“抚慰人心的力量”……而本书的每一位读者,都会同意他的话。
——《快公司》杂志
★想要在取得巨大成功的同时坚守最高的艺术水准,这的确是个技术活,而因为有了对创新的不懈坚持,加之充斥着奇思妙想的领导方式,皮克斯做到了。这本书应该成为每位管理者的必读经典。
—
—查尔斯·都希格,《习惯的力量》作者 ★30多年以来,艾德·卡特姆不仅根除了创意之路上的重重阻碍,还将寻找创意与追求卓越巧妙地融合在了一起。而最令人赞叹的,是他无论是在面对成功还是失败,都能维持一种组织有序的创新文化。
—
—吉姆·柯林斯,《从优秀到卓越》《基业长青》作者
目录
序 言 迷途,发现
第一部分 皮克斯起航
第1章 华特·迪士尼与爱因斯坦
第2章 皮克斯的诞生
第3章 有了目标,才有一切
第4章 锤炼企业的个性
第二部分 营造创新文化
第5章 诚信与坦诚
第6章 恐惧与失败
第7章 饥饿的野兽与丑陋的婴儿
第8章 变化是必然,也是机会
第9章 认清“暗藏势力”
第三部分 创新之路永不停止
第10章 保持开放的心态
第11章 未来等你创造
第四部分 不断验证,不断提升
第12章 新的挑战
第13章 点评日
后 记 我们所知的乔布斯
管理的起点 创意文化管理札记
前言/序言
序言:迷途,发现
我习惯踏着朝阳步入皮克斯动画工作室,走过我们讨喜的吉祥物“顽皮跳跳灯”高近6米的雕塑,进入双开门,走进天花板由玻璃制成的华美壮观的中庭,只见中庭最显眼的地方,摆着完全由乐高积木搭成的真人大小的巴斯光年和牛仔胡迪模型。爬上楼梯,一幅幅在我们的14部电影中大放异彩的角色的草图和海报映入眼帘,而我也已完全被这里处处渗透的独一无二的氛围折服了。虽然这条路我已走了成千上万次,却从未感到厌烦。
皮克斯总部大楼的楼址曾是一家罐头厂,占地15英亩,毗邻旧金山的港湾桥,整座建筑里里外外都是由史蒂夫?乔布斯本人设计的。(这栋建筑的名字就叫作乔布斯大厦)。大厦中的进出口设置都经过了深思熟虑的规划,方便人们交流碰面,鼓励大家打成一片。大厦之外有一个足球场、一个排球场、一个游泳池以及一座可容纳600人的半圆形广场。人们偶尔会对这座大楼心存误解,认为皮克斯只是在肤浅地摆阔。但这些人并没有看到,这座大厦四通八达的构造并非是在炫耀奢华,而是在表达一种对交流的追求。乔布斯希望鼓励大家多多合作,从而提升我们的工作能力。
皮克斯给在这里工作的动画师们自由,让大家随心所欲地打造自己的办公空间,或者毋宁说,皮克斯是在鼓动大家这样做。办公时,动画师们可以躲在挂着迷你枝形吊灯的粉红色玩偶之家里,待在用真正的竹子搭成的热带茅屋内,或是干脆宅在自己的城堡中,而城堡那30多厘米高的塑料泡沫塔楼,经过细心雕画后,看上去真好似是用石头砌成的。每年,公司都会举办各种活动。“皮克斯摇滚大战”期间,我们会在楼前的草坪上搭建舞台,让工作人员组成的摇滚乐队在台上各显神通、一争高下。
在这里,我们重视个性的声音,这一理念为许多参观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常常告诉我们,走进皮克斯会让他们产生若有所失之感,觉得自己的工作中缺失了什么。这缺失的东西,是一种触手可及的活力,一种合作无间的默契,一股毫无羁绊的创意,一种一切皆有可能的信念(这句话似乎有些老套了)。而我会告诉参观者,他们捕捉到的那种可以称为放荡不羁甚至异想天开的感觉,就是皮克斯成功的法宝。
但是,这并不是皮克斯独一无二的缘由。
皮克斯之所以无可取代,是因为我们知道,问题永远存在,只是有许多还没有浮现出来;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努力挖掘这些问题,即便要为此挑战自己的极限也在所不辞;一旦遇到问题,我们便会不遗余力地去认真面对。每天清晨,我之所以热切盼望着开启一天的工作,不是因为皮克斯精心策划的派对或附带塔楼的城堡办公室,而是因为我热爱这个信条,它激励着我,赋予我坚定不移的使命感。
然而,我在皮克斯的使命感并非一向如此清晰。究其原因,在后文中我会向大家披露,或许还会引得大家咂舌呢。
1995年11月22日,《玩具总动员》在全美影院首映,创造了感恩节首映的纪录。影评人盛赞这部影片“独出心裁”(《时代周刊》),“棒极了”“喜感十足、诙谐机智”(《纽约时报》),“有远见!”(《芝加哥太阳报》)。《华盛顿邮报》的评论是,想要找到一部有资格与《玩具总动员》比肩的电影,人们非得追溯至1939年的《绿野仙踪》不可。
《玩具总动员》是第一部完全通过电脑制作而成的动画长片,我们将自己的辛勤汗水、艺术修养、科技成果以及艰苦卓绝的耐力悉数倾注其中。由约100名男男女女组成的制作团队经历了数不尽的起起落落,他们毫不松懈,因为他们知道公司的生死完全取决于这部80分钟的实验片的命运。整整5年间,我们一直在竭力坚持用自己的方式制作《玩具总动员》。由于迪士尼音乐剧动画电影获得的巨大成功,迪士尼的高层极力推荐我们也在电影中加入大量音乐,但我们一直在极力抵制这种理念。我们将电影剧本一次又一次地推翻重写,为的就是去伪存真。我们夜以继日地工作,节日和周末也不例外,但鲜有抱怨声。我们是电影制作的新手,工作室刚刚起步,资金也极其拮据,但我们仍全心全意地坚守着一个看似简单的信念:如果我们能做出我们自己想看的电影,那么别人也会想看这部电影的。在那段漫长的时间里,我们仿佛一直肩负着这个沉重的信念,攀登着不可企及的高峰。皮克斯的前路曾如此漫漫,而今,我们却骤然被人们高高捧起,成为“坚守信念”的励志典范。
《玩具总动员》成为当年票房最高的影片,全球票房收入达到3。58亿美元。然而,让我们引以为傲的并不仅仅是这些数字,因为说到底,金钱只能从一个方面衡量一家公司的发展,并不是最能说明问题的坐标。给予我最大满足感的,是我们创造出的成果。一篇又一篇的影评都对影片感人至深的情节和饱满的三维角色大加赞美,而对电脑制作一事却大多一笔带过。不可否认,科技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制作电影的条件,但我们并没有因科技而忘记制作电影的初衷:制作一部令人叹为观止的电影。
启迪无限创意,塑造颠覆性企业:在皮克斯的奇迹中寻找成长的答案 在瞬息万变的商业浪潮中,无数企业如同流星般划过夜空,昙花一现,最终黯然失色。然而,总有一些企业,它们如同一颗颗璀璨的恒星,用其独特的光芒照亮行业,甚至改变世界。皮克斯动画工作室,正是这样一颗不朽的恒星。它以其精湛的动画技艺、动人心弦的故事、颠覆性的创新思维,以及对人性深刻的洞察,赢得了全球观众的喜爱,并在商业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本书并非对皮克斯动画作品的单纯罗列,也不是对电影制作过程的流水账式记录。它是一次深入的探索,一次对驱动皮克斯走向成功的深层机制的挖掘。我们将跟随皮克斯的脚步,从它最初的蹒跚学步,到成为动画产业的巨擘,去理解这家公司是如何在看似不可能的环境中,孕育出源源不断的创意火花,并将其转化为具有市场价值和文化影响力的杰作。 一、 创意之源:打破常规,拥抱未知 皮克斯成功的核心,无疑是其源源不断的创意。然而,这份创意并非凭空而来,而是建立在一系列深刻的认知和实践之上。 “为什么”的力量: 许多公司满足于“怎么做”,而皮克斯则执着于“为什么”。它们不断拷问自己,为什么要做这个项目?为什么这个故事能打动人?为什么观众会对这个角色产生共鸣?这种对根本原因的追溯,让皮克斯在创作过程中,始终能够抓住故事的核心,避免流于表面。我们也将深入剖析,如何通过提问,激发团队的思考,从而发现隐藏的创新点。 拥抱失败,视其为成长的阶梯: 创意之路并非坦途,失败在所难免。皮克斯却能将每一次挫折视为宝贵的学习机会。从早期《顽皮跳跳蛙》的商业失利,到《玩具总动员》在技术和故事上的反复打磨,皮克斯从未因为失败而停下脚步。相反,它从失败中汲取经验,不断调整方向,最终孕育出更加成熟和出色的作品。本书将探讨,企业应如何构建一个允许犯错、鼓励尝试的文化,让失败成为创新的助燃剂。 跨界思维,融合不同领域的养分: 皮克斯的创意并非局限于动画技术本身。它大量借鉴了文学、戏剧、电影理论、心理学、甚至社会学等不同领域的知识,将其巧妙地融入故事创作和角色塑造之中。这种跨界融合,使得皮克斯的作品拥有了更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更广泛的艺术张力。我们将学习如何打破部门壁垒,鼓励不同背景的人才进行交流碰撞,激发跨领域的创意火花。 “惊喜”是创意的终极目标: 皮克斯深知,能够打动人心、让观众惊叹的,往往是那些出乎意料但又合情合理的设计。无论是《玩具总动员》中玩具们活过来的设定,还是《寻梦环游记》中对墨西哥亡灵节的奇幻演绎,都充满了令人惊喜的创意。本书将揭示,如何通过细致的观察、大胆的想象,以及对观众心理的深刻理解,在作品中注入“惊喜”元素。 二、 组织之道:以人为本,激发潜能 一家伟大的公司,离不开与之匹配的组织文化和管理模式。皮克斯的成功,同样离不开其对人才的重视和对团队协作的推崇。 “Braintrust”的智慧: 皮克斯标志性的“Braintrust”(创意委员会)制度,是一个集思广益、互相批评、共同成长的平台。在这个开放、坦诚的环境中,项目负责人可以自由地向团队成员展示未成熟的想法,并接受来自各方的建设性意见。这种“匿名反馈”和“集体智慧”的模式,帮助皮克斯在早期就发现问题,及时调整方向,避免了项目走向错误的风险。我们将深入分析,如何构建一个有效的反馈机制,让每个声音都能被听见,并转化为驱动进步的力量。 信任与授权: 皮克斯深信,信任是激发个体潜能的基石。它给予创意人员极大的自主权,让他们能够在创作过程中自由探索,并对自己的作品负责。这种信任,不仅仅是对个人能力的认可,更是对个体价值的尊重。本书将阐释,为何信任是高效团队的润滑剂,以及企业如何通过有效的授权,释放员工的创造力。 多元包容,共塑愿景: 皮克斯的团队汇聚了来自世界各地的顶尖人才,他们的不同文化背景、专业技能和人生经历,共同构成了皮克斯独特的创意基因。公司积极倡导多元化和包容性,让每个人都能在这里找到归属感,并为共同的目标而努力。我们将探讨,如何构建一个真正包容的组织环境,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让他们为公司的发展贡献力量。 持续学习与成长: 在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停止学习就意味着被淘汰。皮克斯始终保持着对新技术的好奇心和学习的热情,不断探索新的制作技术和叙事方式。同时,它也鼓励员工不断提升自我,追求卓越。本书将强调,为何持续学习是企业保持竞争力的关键,以及如何为员工提供学习和成长的平台。 三、 商业智慧:创意与市场的完美结合 创意固然重要,但对于一家企业而言,将其转化为商业价值同样至关重要。皮克斯在创意与商业之间找到了完美的平衡点。 深入理解观众: 皮克斯的故事之所以能够风靡全球,在于它对人性的深刻洞察,以及对观众情感需求的精准把握。无论是孩子们纯真的快乐,还是成年人内心的孤独与渴望,皮克斯都能通过生动的故事和鲜活的角色,引发观众的共鸣。本书将解析,如何通过市场调研、用户洞察,深入了解目标受众,从而创作出更具吸引力的产品和服务。 超越技术,聚焦故事: 尽管皮克斯在动画技术上取得了无数突破,但它从未将技术本身视为终极目标。技术始终是为故事服务的工具。皮克斯始终将讲好一个好故事放在首位,用技术去实现故事的想象力。我们将学习,如何避免陷入技术至上的误区,将技术作为实现商业目标和用户价值的手段。 构建强大的品牌IP: 《玩具总动员》、《海底总动员》、《赛车总动员》……皮克斯打造了一个又一个成功的IP。这些IP不仅仅是电影本身,更是蕴含着丰富的情感、价值观和文化内涵的品牌资产。它们为公司带来了持续的收入和影响力。本书将探讨,如何通过卓越的创意和精心的运营,打造具有长期价值的品牌IP。 长期主义的商业战略: 皮克斯的成功并非一日之功,而是多年来坚持“内容为王”和“品质至上”的长期主义战略的结果。它不追求短期利益,而是专注于打造能够经受时间考验的经典作品。我们将反思,企业应如何秉持长期主义的视野,在瞬息万变的商业环境中,稳步前行,实现可持续发展。 结语: 《创新公司:皮克斯的启示》是一本关于创意、组织和商业的深度解析。它并非提供一套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秘籍”,而是通过对皮克斯这一独特案例的剖析,启发读者思考如何在自己的领域中,构建创新文化,激发团队潜能,并实现商业上的成功。 在这本书中,你将找到关于如何打破思维定势、拥抱不确定性、构建信任型团队、以及将创意转化为价值的深刻见解。无论你是创业者、管理者,还是对创新充满好奇的读者,皮克斯的故事都将为你带来意想不到的启示。让我们一起走进皮克斯的奇迹,寻找属于我们自己的成长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