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設計大師一樣思考 [Hoow To Think Like A Great Graphic Designer]

像設計大師一樣思考 [Hoow To Think Like A Great Graphic Designer]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黛比·米曼 著,林育如 譯
圖書標籤:
  • 設計思維
  • 平麵設計
  • 視覺傳達
  • 創意
  • 設計技巧
  • 設計理念
  • 設計方法
  • 圖形設計
  • 藝術設計
  • 書籍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商周文化
ISBN:9789866472589
商品編碼:16001712
包裝:平裝
外文名稱:Hoow To Think Like A Great Graphic Designer
齣版時間:2009-05-08
用紙:膠版紙
頁數:259
正文語種:繁體中文
商品尺寸:14.8cm×21cm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王誌弘、孫大偉、陳巨集一、詹巨集誌 好評推薦
平麵設計大師在想什麼……
尖銳、直接、幽默,步步攻防的深度訪談
設計大師想的和我們哪裡不一樣?
創意發想有沒有一套流程?
如何開創獨一無二的風格同時成功地銷售產品?
大公司的處世哲學?工作室的生存之道?藝術教育的影響力?
最好及最糟的作品、令人害怕的事、上一次掉下眼淚……

作者簡介

黛比·米曼( Debbie Millman)
在設計產業工作逾25年的資深品牌顧問,是純銀品牌顧問公司(Sterling Brands)的閤夥人,並擔任其設計部主任,「純銀」是美國知名品牌識別公司,服務的客戶多為知名企業如百事可樂、嬌生集團、吉列、輝瑞藥廠、康寶、多芬、漢堡王等等,黛比.米曼在此一展其策略行銷專長以及滔滔雄辯的口纔。黛比另主持有線上脫口秀「設計有關係」(Design Matters),也是極受歡迎的視覺藝術論壇,以其敏銳機智的風格和深入精闢的解析內容躋身為設計報導界的意見領袖。黛比.米曼目前是美國平麵設計協會(AIGA)的委員,並在設計部落格「大聲說」(Speak Up)上不定期發錶文章,同時在美國前三優秀的紐約視覺藝術學院(SVA)擔任講師。現居紐約。

■譯者簡介
林育如
國立颱灣大學歷史係學士,美國喬治華盛頓大學博物館學研究所碩士。熱愛人文藝術和大自然,專長是思考怎麼樣纔叫「過生活」並且具體實踐,近年來對養兒育女也漸有心得。曾經接受過金融業與高科技業的洗禮,現在則悠遊於文化創意、語言文字、和柴米油鹽的世界。曾為國傢地理頻道、Discovery Channel翻譯字幕,目前為多傢企業特約譯者,並譯有《男人就是搞不懂》、《走齣傷痛》等書。

精彩書評

“在書中看見一些令人期待的談話,並驗證瞭自己長久以來的思考模式與作法。其中還包括瞭業界最真實的喜悅、憤怒與睏境。”
——王誌弘(平麵設計師)

“學習設計,不能讀這書,讀瞭,會發現所有的創意書上都有瞭,隻能照本抄襲。不學設計,也不能讀此書,真的讀瞭,可能就成瞭設計師。”
——陳宏一(廣告、MV和電影《花吃瞭那女孩》導演)

“書名根本就取錯瞭。這本書不是真的在談設計,也不是在教人做學問。這本書給我們的是一窺當代創意大師們內心世界的絕妙機會。”
——Malcolm

目錄

推薦序 史蒂芬·海勒(Steven Heller)
自序 黛比·米曼(Debbie Millman)
麥可·貝汝 Michael Bierut
「我還去接受心理治療,因為我對『洗衣服』這件事有很病態的癖好。」
卡倫.戈柏(Carin Goldberg)
「在我年輕的時候,設計師通常都是沒什麼名氣的,更別說是眾人注目的焦點。他們不寫書,不做耍噱頭的錶麵工夫,沒有人玩這一套。」
米爾頓·葛雷瑟(Milton Glaser)
「到瞭晚上,我就會把所有黏土玩偶都搗散,然後等著第二天又可以再重新創造一個不一樣的世界。」
寶拉·雪兒(Paula Scher)
「我想要做齣很棒的、大傢都很喜歡的東西,而且是重要、有意義的東西。」
史蒂芬·塞格麥斯特(Stefan Sagmeister)
「知名的設計師跟知名的水電工沒什麼兩樣。」
聶維爾·布羅第(Neville Brody)
「我可以有時間坐下來慢慢思考整個情勢、低頭檢查我穿的鞋、買幾套新衣服、過幾天舒服的日子,然後再一次放眼看世界。」
彼德·薩維爾(Peter Saville)
「我加入五角星之後發現一件詭異的事,那就是──他們希望讓我打消改革創新的念頭,同時讓我看看誰纔是真正的老大。」
艾蜜莉·歐柏爾曼(Emily Oberman)和邦妮.席格勒(Bonnie Siegler) / 十七號工作室(Number 17)
「我們應該幫對方迴答這個問題,因為我知道妳的答案,我相信妳也知道我的答案。」
詹姆斯·維剋特(James Victore)
「我會把每一件案子都當成是必須完美達成的工作。」
約翰前田(John Maeda)
「你不能拿對付A4紙的方法來對付人。」
保羅·塞爾(Paul Sahre)
「我本來以為自己以後會像查爾斯、舒茲那樣子靠畫漫畫賺錢。」
奇普·基德(Chip Kidd)
「這就是做平麵設計最爽快的那一刻,絕對可以媲美做愛。」
潔西卡·荷芬(Jessica Helfand)
「我今天寫的東西不痛不癢、明天寫的又索然無味;這個人說我寫得太抽象、太艱深、太文雅,那個人又嫌不夠文雅。」
西摩·史瓦斯特(Seymour Chwast)
「通常工作的時候,我會先用『心』、再用『手』。」
露希爾·坦那劄斯(Lucille Tenazas)
「我跟我自己說,一個月內打三次電話給人傢沒什麼好丟臉。」
佛漢·奧利佛(Vaughan Oliver)
「我想我會重新找迴自己對平麵設計的熱情,因為我已經喪失這種熱情好一段時間瞭。」
史戴夫·蓋斯柏勒(Steff Geissbuhler)
「在我的設計生涯中的確有過一些良知上的掙紮;最後,我還是選擇做瞭一點妥協。」
史蒂芬·道爾(Stephen Doyle)
「當下我覺得,哇,米爾頓.葛雷瑟好瞭不起,可以和莎士比亞、凱撒大帝平起平坐耶。」
阿勃特·米勒(Abbott Miller)
「我是不是太在意一般世俗所謂的美和品味?」
馬西莫·維格涅裏(Massimo Vignelli)
「愛有很多層次,就跟蛋糕很像。」
謝辭

前言/序言


像設計大師一樣思考 (How To Think Like A Great Graphic Designer) 一本解構頂尖設計思維的實戰指南 在這本深入淺齣的著作中,我們將卸下華麗的圖形與複雜的軟體操作,直達設計核心——思維模式。本書並非一本教授軟體技巧的教學手冊,也不是堆砌歷史案例的圖鑑,而是旨在引導讀者,特別是那些渴望從「執行者」蛻變為「策略傢」的設計師、行銷人員、產品經理乃至所有需要解決視覺溝間題的人,掌握那些劃分平庸與卓越的思維框架。 第一部分:建立設計的哲學基石 設計的本質,是解決問題的過程,而非單純的美化。我們首先探討設計哲學的根源。偉大的設計師不隻是藝術傢,他們更是敏銳的觀察傢、人類行為學傢和溝通專傢。 定義問題的藝術: 大多數專案失敗,都源於對問題定義的失焦。本書詳述如何運用「五個為什麼」(5 Whys)和「逆嚮工程」來穿透錶象,挖掘客戶或使用者真正想解決的痛點。我們將學習如何將模糊的需求轉化為清晰、可衡量的設計目標。 同理心:設計的驅動力: 真正的設計大師,其作品能與目標受眾產生深刻共鳴。這一章節深入探討瞭如何係統性地建立同理心,超越簡單的人口統計學分析,深入理解使用者的情感、動機和使用情境(Context of Use)。我們將介紹情境觀察法(Contextual Inquiry)的基礎,以及如何將這些觀察轉化為具體的設計要求。 形式追隨功能,但思維決定形式: 傳統的口號我們耳熟能詳,但偉大的設計師知道,在實施任何形式之前,必須先在腦海中完成結構的搭建。我們將剖析結構化思維如何指導視覺層次、資訊架構的建立,確保最終的視覺呈現是邏輯自洽的結果,而非隨機的堆砌。 第二部分:策略性資訊的轉譯與結構化 設計師的日常工作,是將龐雜的資訊流整理成易於消化的視覺敘事。本書重點闡述如何運用策略性的工具來組織和呈現內容。 資訊架構的深度剖析: 這部分脫離傳統的網站地圖概念,聚焦於「意義」的組織。我們探討如何運用分類學(Taxonomy)和標記係統(Labeling Systems)來建立直觀的導航路徑。如何判斷哪些資訊需要突齣,哪些應當隱藏,這決定瞭使用者體驗的順暢度。 視覺層次的黃金法則: 層次感不僅僅是大小和顏色對比。它是一種心理暗示的工具。我們將細緻拆解如何利用空間(留白)、對齊、重複和對比這四大基礎元素,來建立清晰的視覺階梯。這一部分提供瞭一套評估當前設計層次是否足夠有效的檢查清單。 敘事的力量——從數據到故事: 偉大的設計往往包含一個動人的故事。本書引導讀者思考如何將枯燥的數據、複雜的流程,包裝成引人入勝的視覺敘事。這包括瞭如何選擇適當的媒介(圖錶、插畫、動畫)來強化敘事點,以及如何控製敘事的節奏和高潮。 第三部分:超越美學的決策過程 設計決策往往充滿主觀性。本書旨在為這些決策提供客觀的框架和實用的驗證機製。 原型製作與低保真驗證: 快速失敗是高效學習的基礎。我們不談精緻的UI Mockup,而是著重於如何運用最快速、最低成本的方式(草圖、線框圖、紙質原型)來測試核心概念。這一階段的重點是驗證「結構」和「流程」,而非「外觀」。 風格的確立與一緻性管理: 風格(Style)不該是無源之水。它必須服務於品牌策略和使用情境。我們探討如何建立一套可擴展的設計語彙(Visual Vocabulary),包括色彩心理學的應用、字體選擇的背後邏輯,以及如何建立一套實用的設計規範(Style Guide/Design System)來確保跨平颱、跨媒介的一緻性。 設計的迭代與批評的藝術: 傑齣的設計師善於接受並利用反饋。本章專注於如何建立一個建設性的反饋循環。我們將學習如何提齣更精確的提問來引導反饋者,以及如何區分有價值的批判與無效的偏好。如何從批評中提取「可執行的洞察」(Actionable Insight),是區分新手與大師的關鍵能力。 第四部分:設計師的專業素養與長期發展 成功的設計師不僅在工具箱裡裝滿瞭技能,更在思維上具備瞭長期適應變化的能力。 跨領域協作的語言: 設計不再是孤島。本書提供瞭與工程師、市場顧問和高層管理者有效溝通的「共同語言」。學習如何用「業務術語」而非「設計術語」來闡述設計價值,是將設計轉化為商業成果的橋樑。 擁抱限製,激發創造力: 限製(預算、時間、技術規格)往往是創新最好的催化劑。我們分析瞭頂尖設計師如何將看似不可能的限製條件,轉化為獨特且高效的解決方案。 從「完成」到「影響」的思維轉換: 最終,我們探討如何衡量設計的真正成功。它不在於作品集的美觀程度,而在於它對目標受眾和商業目標產生的實質影響。這要求設計師持續跟蹤數據、理解 ROI(投資迴報率),並將下一次的設計迭代建立在這些量化成果之上。 適閤對象: 所有希望提升設計策略層次、不再僅僅停留在視覺美化階段的初中階設計師;希望理解如何將設計思考融入業務決策的產品經理、市場營銷人員以及企業決策者。 這是一次對「如何思考」的深度探索,旨在讓你的設計決策更具目的性、更具影響力。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書皮設計本身就是一個有趣的悖論——它看似極簡,卻又蘊含著某種難以言喻的張力,這與書中的核心理念不謀而閤。內容上,它極大地挑戰瞭當下設計圈內流行的那種過度強調“視覺衝擊力”的傾嚮。作者以一種近乎挑釁的姿態,將讀者拉迴到設計的原點:溝通的效率和意義的傳遞。我印象最深的是關於“設計迭代”的章節,它沒有將迭代看作是老闆或客戶施加的壓力,而是將其描繪成一種主動的、探索性的科學實驗過程,每一步修改都是對假設的驗證。這種將設計過程“去神秘化”的做法,反而提升瞭設計的專業高度。它讓我認識到,真正的“大師”之所以強大,是因為他們擁有一套近乎完美的“設計驗證循環係統”。這本書更像是為資深設計師準備的“內功心法”,它不提供招式,但卻詳細拆解瞭如何打造一套堅不可摧的內力基礎,讓任何外在的形式都能為你所用,而不是反過來被形式所奴役。它確實改變瞭我對“專業度”這個詞的全部理解。

評分

我必須承認,這本書的閱讀體驗是頗具挑戰性的,它要求讀者投入遠超一般設計書籍的精力和專注度。它的敘事結構並不是綫性的教程,而更像是多條相互交織的思考路徑,引導讀者在不同的概念之間建立聯係。我發現它反復強調的,是“剋製”與“精準”之間的微妙平衡。很多設計師習慣性地用大量的視覺元素來填充空白,追求錶麵的豐富性,但這本書卻用強有力的論證,揭示瞭“留白”在信息傳達中的主動作用,以及“刪除”比“增加”需要更高明的判斷力。作者對“設計倫理”的討論也令人深思,他沒有停留在道德層麵,而是將其與長期品牌價值和用戶信任掛鈎,指齣一個草率的設計決策如何在短期內被遺忘,但在長期內可能侵蝕掉核心資産。這種將設計行為置於宏大時間尺度和商業責任框架下考察的視角,是我在其他地方很少見到的。它迫使我審視自己以往的一些“快速齣活”的習慣,並反思其潛在的長期成本。

評分

這本書的書名似乎暗示著一場視覺思維的革命,但實際閱讀下來,我發現它更像是一次對“設計本質”的深度冥想。它沒有直接給齣具體的軟件操作技巧,也沒有羅列那些人盡皆知的“設計規範”。相反,它引導我去審視那些隱藏在優秀作品背後的底層邏輯——那種近乎哲學的思考框架。舉個例子,當我們在談論版式時,這本書沒有告訴我網格該怎麼劃分,而是讓我去思考“信息層級”與“用戶心流”之間的張力。它挑戰瞭我過去將設計等同於“美化”的固有觀念,讓我意識到,真正的設計大師所做的,是解決一個關於溝通效率和情感共鳴的復雜問題。我花瞭大量時間在那些關於“意圖”和“語境”的章節上,它們迫使我從一個純粹執行者的角度,提升到策略製定者的層麵去觀察每一個像素點的意義。這本書的語言非常精煉,初讀時可能略顯晦澀,因為它摒棄瞭行業內的陳詞濫調,直擊核心概念。對於那些已經掌握瞭基本技能,但感覺作品缺乏靈魂和深度的從業者來說,這無疑是一劑強效的清醒劑。它真正教會我的,是如何構建一個強大的“設計心智模型”,而非僅僅學習一堆工具。

評分

這本書最讓我感到震撼的,在於它對“設計作為一種思維工具”的重新定義。它似乎在暗示,最好的設計作品並非來自軟件的熟練操作,而是源於設計師對世界運作方式的深刻洞察力。書中對“感知心理學”和“認知負荷”的解釋,非常係統且深刻,但絕非枯燥的學術堆砌。作者巧妙地將這些理論與日常的設計決策場景結閤起來,比如為什麼特定的導航結構會讓用戶感到舒適,而另一種結構卻會引發焦慮。我感覺自己仿佛接受瞭一次高級彆的認知訓練,學會瞭如何係統性地去“結構化”一個模糊的創意概念。它不是教你“如何做”,而是教你“如何想清楚再做”。每一次翻閱,都會發現新的層次——昨天認為已經理解的概念,今天在新的語境下又有瞭更微妙的含義。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提供瞭一個永不過時的“元學習”框架,指導設計師如何持續進化自己的思維模式,而不是僅僅追趕轉瞬即逝的潮流。

評分

閱讀這本書的過程,與其說是學習,不如說是一場對既有認知邊界的持續衝擊。我尤其欣賞作者在探討“創意過程”時所采用的那種近乎人類學傢的細緻觀察。他沒有把靈感描繪成空中樓閣般的神秘事件,而是將其解構為一係列可控、可訓練的認知習慣和觀察方法。比如,書中對“視覺語言的詞匯錶”構建的探討,讓我開始有意識地去收集和分析不同文化背景下符號的含義漂移,這極大地拓寬瞭我對設計符號學理解的深度。這不是一本教你如何做齣“看起來很酷”的模闆手冊,它更像是一份高級偵探的筆記,告訴你如何通過細微的綫索(比如字體選擇中的微小差異,或者色彩搭配背後的心理學暗示)來解碼信息背後的真實意圖。我發現自己不再滿足於簡單的“這是什麼”,而是開始追問“為什麼是這樣,以及還可以怎樣?”這種自上而下的審視,讓我在麵對新的設計挑戰時,能迅速找到一個更穩固、更具前瞻性的立足點。讀完之後,我感覺自己像是換瞭一副“深度觀察者”的眼鏡去看待這個充滿視覺噪音的世界。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